初中生必备知识点--文化常识新题型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文化文学常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文化文学常识

文化文学常识——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中考考情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题型:一是选择题,二是填空解说题,三是以排序的形式考查考生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情况。

本部分内容重在平时的积累,学习过程中可按作者朝代、作品体裁风格等进行分类整理,注意掌握重要作家、作品,注意积累风土人情知识。

【基础知识复习】知识点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1)纪年法①年次纪年法《曹刿论战》中“十年春”的“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前 684),鲁庄公继位的第十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③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丙寅”指公元 1626 年,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庚子赔款”等。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戍”是干支纪年。

(2)纪月法①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夏历十一月。

庾信《哀江南赋》:“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

”“建亥”即夏历十月。

②干支纪月法以每月固定的纪月地支配上天干,五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如以甲子年开始,正月地支是寅(十二支中序三),月的天干便是十干中序三的丙,即为丙寅,二月为丁卯,排列下去,十二月为丁丑。

新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解析

新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解析

新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

“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衡阳”位于衡山的南面,“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指汉水的南面。

C.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脍炙人口,百世流芳,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 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有《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答案】 C【解析】【分析】A、B、D没有错;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

故选C。

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一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解析】【分析】“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初中文化常识必考知识归纳

初中文化常识必考知识归纳

初中文化常识必考知识归纳1. 中国古代历史•三皇五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三位皇帝和五位帝王,是中国皇帝来源的传说起源。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由禹建立,结束于夏桀的暴政。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汤建立,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武王建立,分为西周和东周。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争霸。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秦始皇统一中国。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朝统治了很长时间。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分为魏、蜀、吴三国,最后被晋朝统一。

•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由隋文帝统一了北方。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大一统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大一统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2. 中国地理和名胜古迹•中国的省份: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的河流:中国拥有众多著名的河流,如黄河、长江、珠江等。

•中国的山脉: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资源,如长城、黄山、泰山等。

•名胜古迹: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3. 世界地理和世界名胜•世界大洲: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世界重要国家: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国家,如中国、美国、俄罗斯、巴西等。

•世界著名河流: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河流,如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等。

•世界著名山脉: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世界著名名胜: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名胜,如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大本钟等。

4.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由来: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之一。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和谐、忠诚、孝道等价值观。

中学语文常考文化常识

中学语文常考文化常识

中学语文常考文化常识
语文文化常识
一、礼仪文化
1、五礼:礼仪学家都把孝道、礼仪、义、智、信这五大礼仪要素称
为“五礼”,认为这五种礼仪是中华文明礼仪文化的总体构成要素,能够
体现出深厚的文明传统。

2、三德:其中有“三德”,即爱德、智德和勇德。

古人认为,德行
是礼仪之表,没有德行就不能说有礼仪。

3、四教:古代的礼仪学家还把四种礼仪教育当作“四教”,即事教、乐教、礼教和德教。

四教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全面发展个人
的素质。

二、书画文化
1、书法:书法是指用毛笔、墨笔或硬笔书写文字的艺术,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自古今中外,是一种思想传承,是一
种艺术创造。

2、国画:国画源于中国,以“写生”为宗,以“仿若”为根,包括
水彩、水墨、油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

国画思想深刻,艺术表现细密,
融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3、宋词: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韵律文学形式,由宋代
文人创作,集中反映了宋代的人文、宗教、习俗等社会现象。

宋词以婉约
优美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情感和文化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

三、文艺文化
1、元曲: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种精粹,是融合了宋词、北诗、昆曲和文言文诗的一种文艺样式。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化文学常识(含解析)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化文学常识(含解析)
C.鲁迅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项是()
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卖油翁》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半山居上。
C.古人用辞谦敬有别,如垂询、高见、劳驾是敬辞,家慈、拙见、鄙人是谦辞。
D.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之后是雨水,清明之后是谷雨。
4.下列文学常识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社戏》体裁是小说,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B.《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了作者重回阔别十年的延安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B.小金告诉小吴,按照古代做法,初三毕业后应该举行加冠仪式的。
C.名著阅读分享会上,小吴交流了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阅读体会。
D.小吴在蠡园春游,目及满园春色,不禁吟诵起了朱自清的美文———《春》。
3.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大全初中文化常识是指涉及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的基本常识,它不仅包含了学科知识,还涵盖了人文、科技、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下面将为你总结一些初中文化常识知识点。

一、语言文字1. 汉字:汉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

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和汉字的基本构造。

2. 词语运用:初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运用词语、短语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注意书写格式和语法。

3. 修辞手法:学生需要了解并掌握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学与艺术1. 古代文学名著:初中生要能够读懂并理解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2. 西方文学作品:学生应该了解一些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居里夫人的自传等。

3. 绘画作品:初中生应该了解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画作的题材、构图和技法。

三、历史与地理1. 中国历史: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变迁,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2. 世界历史:初中学生应该了解一些重要的世界历史事件,如两次世界大战、法国大革命等。

3. 地理知识:初中生要了解地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

四、科学与技术1. 科学知识: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巧。

2. 科技发展:了解一些重要的科技发展历程和科技创新成果,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3. 环境保护:初中生应该学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五、民俗与传统文化1. 节日文化:初中生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了解其由来和庆祝方式。

2. 饮食文化: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如饺子、米饭等的制作方法和文化寓意。

3. 传统手工艺:学生应该了解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如陶瓷制作、刺绣等,了解其工艺过程和文化意义。

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初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一、选择题1.下面是小圳为考试复习所做的积累,请帮他选出知识准确无误的一项()A.张老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处心积虑,废寝忘食。

B.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强调时效性与现场感;新闻特写则集中笔力,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

C.《与朱元思书》语言很精美,“夕日欲颓”与“沉鳞竞跃”形成对仗,都是主谓结构。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夸张,“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怎么踢球”不是夸张,而是比喻。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列子》是道家学派著作,这部著作中有大量的寓言,例如我们熟悉的《杞人忧天》和《两小儿辩日》等。

B.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科普巨著《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的世界,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C.司马迁,字子长,东汉历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字演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和”的古体形态里,它是一个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篆书分别写作“龢”,秦统一中国规范文字后,篆体的“龢”被简化为“咊”,汉代隶书流行以后,“和”字的写法变为左“禾”右“口”,一直传承至今。

B.“一食或尽粟一石”,石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C.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扮演老年男子。

“小旦”“小丑”也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

D.《诗经》中的诗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风、雅、颂三类。

“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用于宴会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指《大学》《国语》《孟子》《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初中语文复习——文化常识(附带答案及详细解析)

初中语文复习——文化常识(附带答案及详细解析)

文学文化常识七~九年级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二、文化常识1. 古代地理阴、阳: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叫作“阴”,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作“阳”。

如“阴阳割昏晓”的“阴”指泰山的北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河阳”指黄河北岸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

3.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4. 古代时间(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5.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6. 字、号、谥号字: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取的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只限于有身份的人,且常常用自己的字命名其作品。

如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就是用他的字“义山”来命名的。

号:是名和字之外的称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表现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享受田园生活的志趣。

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为其评定一个称号。

如范仲淹的谥号为“文正”,《范文正公文集》就是以其谥号命名的。

7. 人的称谓(1)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

(2)称“号”:《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为谥号。

(4)称官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闻道龙标过五溪”。

(5)称官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常识新题型
一、京剧
1、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

小刚正好要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

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2、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C老实忠厚 D刚强爽快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题。

①虚拟性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京剧艺术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

京剧的
虚拟性表演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摸拟生活实际进行的表演。

②大幕拉开,面积不大的京剧舞台上,除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之外,再没有别的
道具,只有等演员出场了,你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知道这舞台上将要发生什么故事。

演员通过虚拟性的表演,既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把白昼变为黑夜;既可以把几天甚至
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心理活动延展为几十分钟;既可以展现千
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跨越万水千山。

这种虚拟性表演,能够在有限的
时空里表现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

③京剧演员的表演力图虚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间
的行为,以打更表示时间的变化等。

《武松打店》是一出武戏,说的是武松夜宿孙二娘
的客店,因为误会,与孙二娘在黑夜中展开了一场搏斗。

舞台上灯火通明,只摆着一张
桌子,两位演员摸索着闪转腾挪、追逐厮杀,有时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分明是灯火通
明的舞台,现众却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紧张激烈
的搏斗。

④需要指出的是,京剧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

前辈艺人于连泉演《拾玉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摸拟少女喂小鸡和做针线活儿的动作,他认真观察生
活中少女喂鸡的手势、眼神,反复琢磨她们做针线活儿的过程,这使他的表演达到了以
假乱真的程度。

当然,这种虚拟性表演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的
真实,演员的动作必须是舞蹈化、节奏化的。

⑤京剧的虚拟性,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

(1).京剧的虚拟性表演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点概括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通读全文,熟悉文章的主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想想作者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筛选有效信息并概括归纳。

注意概括时,要全面具体,不能遗漏相关信息,导致答案不全而扣分。

(2).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演员的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的。

【材料】
京剧有一出戏叫《秋江》,说的是一位少女求老艄公驾船帮她追赶一个人的故事,饰演老艄公的演员手里拿着一支长篙上场,接着做出靠岸、解开缆绳、推出小船等动作,在行船过程中,两位演员的身体忽高忽低,很有节奏地起伏着,舞台上两位演员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直到两位演员下场。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印证型材料链接题。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须通读全文,理解作者所述京剧艺术的虚拟性这一特点后,方能根据文章中2.3.4自然段有关虚拟性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对材料中对京剧舞台上的一系列表演进行阐释,说明其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这一特点的。

【答案】:
1、李逵;沂岭杀四虎、江州劫法场、打死殷天锡、元夜闹东京、扯诏谤徽宗等。

(能简要点出一个相关事例,体现李逵强悍、勇猛的特点即可)
2、A
3(1)、要点:①虚拟性表演来源于现实生活,必须符合现实生活。

②京剧演员要深入地了解生活,亲身去体验、认真去观察生活。

③经过艺术加工,演员动作舞蹈化、节奏化。

3(2)、示例:演员拿着长篙,做出靠岸、推出小船等动作,舞台虽然是平地,但是两位演员的身体很有节奏地起伏着,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观众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两个人坐船的场景。

这种借助真实的道具,角色行为进行虚拟,不仅在舞台上真实细致地再现现实生活,而且演员的动作更加舞蹈化、节奏化,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体现京剧的虚拟性。

二、书法
1.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五字错落有致,收放有度。

C.气韵贯通,展现书者胸襟。

D.采用隶书书体,方正典雅。

2.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下面三幅作品各有特点,作品与特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作品一作品二作品三
①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

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太宗
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

明代赵崡《石
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③用笔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
大起大落,放任不羁。

A.作品一①作品二②作品三③
B.作品一①作品二③作品三②
C.作品一 ② 作品二① 作品三③ B.作品一 ③ 作品二② 作品三①
3.下面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一个词评价这幅作品,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浑厚圆润
B.潇洒飘逸
C.端庄雄健
D.纤细柔美
【答案】1.D 2.C 3.B
( 浑厚圆润是篆书,潇洒飘逸是草书、行书,端庄雄健是楷书,纤细柔美是隶书这是代表性字体的大体印象 )
三、对联
1.以传统节日、节气为题材的对联也是别具特色的,下列各项中与上联“端午午时人赏午”构成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谷雨雨后禾享雨
B.立春春日客游春
C.小雪雪中郎堆雪
D.中秋秋夜夜悲秋
2.下面是一副有关传统节日的对联的上联,请补写出跟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的下联,并用规范的正楷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中。

上联:五月端阳春穗黄 下联:
3.下面是一副描绘元宵节的对联,根据上联,下联对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灯月千家晓 下联:
A.山野万里香
B.秋高半月明
C.笙歌万户春
D.一街太平歌
【答案】1.B 2.示例:八月中秋月儿圆
(2
分,跟月亮有关的传统节日,意思对即可)
3. C
四、连坏画
1.在下面连环画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中,“唇亡齿寒”的“齿”具体比喻的一项是()
A.东周
B.虞国
C.虢国
D.晋国
注:虞(yú)国和虢(guó)国是春秋时的诸侯国,有结盟关系。

2.下面这四幅连环画让人想到的一个成语是“①”,与此相关的那场“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被记载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②》当中,这部史书既是一部史学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记史语言生动,富有文学色彩,比如对帮助鲁庄公“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人物③的刻画就非常细致生动,让人过目难忘。

①齐军战鼓已经敲响了三次,士兵都有些松劲
儿了。

②这时鲁国才第一次敲响战鼓,命令士兵进军。

③鲁国士兵早就想上阵杀敌了,听到战鼓一响,个个精神抖擞地冲向敌人。

④鲁兵潮水般涌来,齐兵士气已经衰竭,被杀得狼狈奔逃。

3.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1)–(3)题。

(1)连环画中有一幅是通过司马懿的专注神情来表现诸葛亮的临危不乱,这幅画是第____幅。

(2)从连环画的内容来看,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临危不乱,使用①的计谋吓退了司马懿,化险为夷。

同样能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比如②。

(3)诸葛亮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京剧舞台上。

从连环画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看出,京剧舞台上的诸葛亮应当由生行中的___________来扮演。

【答案】1.B 2. 答案:①一鼓作气(彼竭我盈,再衰三竭)②左传③曹刿
3.(1)8(2)空城、草船借箭(3)老生
五、节日、节气
1、在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表现。

下面4幅图展示的都是传统节日的习俗,请选出不是元宵节习俗的一项()
A B C D
2、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我国劳动人民订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季的物候变化。

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

请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空白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是()
①蒹葭苍苍,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
③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

(宋琬)
A.白露惊蛰春分
B.寒露雨水春分
C.白露惊蛰小暑
D.寒露立春立夏
3、俗话说“花木管时令”,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都是按着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对下列诗中梅花开放时所在节气的推测,正确的一项是()
梅花
南北朝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阑】残,尽。

A.霜降立冬
B.寒露秋分
C.小寒大寒
D.谷雨立夏
【答案】1、B 2、A 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