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A版数学第一册】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章末复习)
09-章末培优专练高中数学必修一人教A版

= {|是高三(2)班参加田赛的学生},card = 11, = {|是高三
(2)班参加径赛的学生},card = 10, = {|是高三(2)班既参加
田赛也参加径赛的学生},card = 4,那么高三(2)班参加田径运动会
的学生人数为( D )
A.25
B.14
C.15
D.17
【解析】 由题意得 = ∩ ,且 ∪ = {|是高三(2)班参加田径
运动会的学生},所以
card ∪ = card + card − card ∩ = 11 + 10 − 4 = 17.
2.(多选)[2024黑龙江龙东五地市联考]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
+2 = 5 × 46 + 3 = 7 × 33 + 2,故233 ∈ ∩ ∩ ,故D正确.
3.已知是非空数集,若非空集合1,2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称 1, 2
为集合的一种真分拆,并规定 1, 2 与 2, 1 为集合的同一种真分拆.
①1 ∩ 2 = ⌀ ;②1 ∪ 2 = ;③ = 1,2 的元素个数不是 中的元素.
C.∁ ∩
D. ∪ ∁
【解析】 ∪ = {| < 2},所以∁ ( ∪ ) = {| ≥ 2},故选A.
8.[2023新课标Ⅱ卷·2,5分]设集合 = {0,−}, = {1, − 2,2 − 2},若
⊆ ,则 =( B
A.2
)
B.1
2
C.
> 0且 ≠ 1,为使 最小,则 = {0,± ,±+1 ,±+2 } ∈ ,此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课后练习和习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课后练习和习题汇总(附答案)目录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3集合的基本运算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5全称量词与存在量小结复习参考题1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集合的概念练习1.判断下列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与定点A,B等距离的点;【答案解析】:是集合,因为这些点有确定性.(2)高中学生中的游泳能手.【答案解析】:不是,因为是否能手没有客观性,不好确定.2.用符号“∈”或“∉”填空:0___ N; -3___ N; 0.5__Z; √2__z; ⅓__Q; π__R.【答案解析】:根据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定义即可判断.0是自然数,则0∈N ;-3不是自然数,则-3∉N ; 0.5,√2 不是整数,则0.5∉Z,√2∉Z;⅓是有理数,则⅓∈Q ;π 是无理数,则π∈R故答案为:(1)∈;(2)∉ ;(3)∉ ;(4)∉ ;(5)∈ ;(6)∈3.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由方程x²-9=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答案解析】:{-3, 3}.(2)一次函数y=x+3与y=-2x+6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答案解析】: {(1, 4)}.(3)不等式4x- 5<3的解集.【答案解析】:{x | x<2}.习题1.1一、复习巩固1.用符号“∈”或“∉”填空:(1)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____ A,美国____A,印度____A,英国____ A;【答案解析】: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A,印度∈A,英国∉A.(2)若A={x|x²=x},则-1____A;【答案解析】:A={x|x²=x}={0, 1},则-1∉A.(3)若B={x|x²+x-6=0},则3____B;【答案解析】:若B={x|x²+x-6=0}={x|(x+3)(x-2)=0}={-3,2},则3∉B; (4)若C={x∈N|1≤x≤10},则8____C, 9.1____C.【答案解析】:若C={x∈N|1≤x≤10}={1, 2, 3,4,5, 6,7, 8,9,10},则8∈C, 9.1∉C.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大于1且小于6的整数;【答案解析】:大于1且小于6的整数有4个:2,3,4,5,所以集合为{2,3,4,5}.(2) A={x|(x-1)(x +2)=0};【答案解析】:(x- 1)(x+2)=0的解为x=1或x=-2,所以集合为{1, -2}.(3) B={x∈Z|-3<2x-1<3}.【答案解析】:由-3<2x-1<3,得-1<x<2.又因为x∈Z,所以x=0.或x=1,所以集合为{0,1}.二、综合运用3.把下列集合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1) {2,4,6,8, 10};【答案解析】:{x |x=2k, k=1, 2, 3, 4, 5}.(2)由1,2,3这三个数字抽出一部分或全部数字(没有重复)所组成的一切自然数;【答案解析】:{1, 2, 3, 12, 21, 13, 31, 23, 32, 123, 132, 213, 231, 312, 321}.(3) {x∈N|3<x<7};【答案解析】:{4, 5, 6}.(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答案解析】:{指南针,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4.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二次函数y=x²-4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答案解析】: {y | y≥-4}.(2)反比例函数y=2/x的自变量组成的集合;【答案解析】:{x | x≠0}.(3)不等式3x≥4- 2x的解集.【答案解析】:{x |x≥4/5}.三、拓广探索5.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于19 世纪末创立的.当时,康托尔在解决涉及无限量研究的数学问题时,越过“数集”限制,提出了一般性的“集合”概念.关于集合论,希尔伯特赞誉其为“数学思想的惊人的产物,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中人类活动的最美的表现之一”,罗素描述其为“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伟大的工作”.请你查阅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报告阐述你对这些评价的认识.【答案解析】:略.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练习1.写出集合{a, b,c}的所有子集.【答案解析】由0个元素构成的子集: ∅;由1个元素构成的子集: {a}, {b}, {c};由2个元素构成的子集: {a, b}, {a,c}, {b, c};由3个元素构成的子集: {a, b, c};综上,可得集合{a,b, c}的所有子集有: 0, {a}, {b}, {c}, {a, b}, {a,c}, {b, c}, {a, b, c}.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 a__ {a,b,c}; (2) 0__ {x|x²=0};(3) B___ {x∈R|x²+1=0}; (4) {0,1}___N(5) {0}___ {x|x²=x}; (6) {2, 1}___{x|x²-3x+2=0}.【答案解析】:(1)∈;(2)=;(3)=;(4)⊆;(5)⊆;(6)=.3.判断下列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1) A={x|x<0}, B={x|x<l};(2) A={x|x=3k,k∈N},B={x|x=6z,z∈N};(3) A={x∈N₋|x是4与10的公倍数},B={x|x=20m, m∈N₊}.【答案解析】:⫋A B B A A=B习题1.2一、复习巩固1.选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若集合A={x|2x-3<3x}, B={x|x≥2},则-4___B,-3___ A, {2}___B,B___ A;【答案解析】:∵集合A= {x|2x-3< 3x}= {x|x>-3},B = {x|x≥2},则∴-4∉B,-3∉A,{2}B,B A.故答案为:∉,∉,,。
人教A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人教A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1.(2分)已知集合A={1,3,5},B={0,1,2,3,4},则A∪B=()A.∅B.{1,3,5}C.{0,1,2,3,4}D.{0,1,2,3,4,5}2.(2分)集合A={x∈N|-1<x<4}的真子集个数为()A.8B.15C.16D.173.(2分)已知集合A={x|x2−x−6<0},B={x|x2+2x−8>0},则A∩B=() A.(−∞,3)B.(−2,3)C.(2,3)D.[2,3]4.(2分)已知集合A={x|x2−x−6<0},集合B={x|x−1>0},则(∁R A)∩B=()A.(1,3)B.(1,3]C.[3,+∞)D.(3,+∞)5.(2分)已知x∈R,则“ x<−1”是“ x2>1”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6.(2分)命题“ ∀x≥0,x2−1≥−1”的否定是()A.∀x≥0,x2−1<−1B.∀x<0,x2−1<−1C.∃x≥0,x2−1<−1D.∃x<0,x2−1<−17.(2分)“p∨q为真命题”是“p∧q为真命题”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8.(2分)若{a2,0,−1}={a,b,0},则a2019+b2019的值为()A.0B.1C.-1D.29.(2分)已知集合A={x|ax2+2x+a=0,a∈R},若集合A有且仅有两个子集,则a的值是()A.1B.−1C.0,1D.−1,0,1 10.(2分)已知集合A={1,3,√m},B={1,m},若集合A∩B有4个子集,则实数m=()A.0、1或3B.1或3C.1或√3D.0或311.(2分)已知A={y|y=x2−2x−1,x∈R},B={x|y=√−x2+2x+8},则集合A与B 之间的关系是()A.A⊆B B.B⊆AC.A=B D.A与B关系不确定12.(2分)设A,B为两个实数集,定义集合A+B={x|x1+x2,x1∈A,x2∈B},若A={1,2,3},B ={2,3},则集合A+B中元素的个数为()A.3B.4C.5D.6二、填空题(共6题;共6分)13.(1分)若集合A={x|0<x<3},集合B={x|x<2},则A∩B=14.(1分)A={x|x≤−1或x≥1},则C R A用区间表示为.15.(1分)已知集合A={m,2},集合B={2,m2},若A∪B={−1,1,2},则实数m= 16.(1分)设p:x<2,q:x<a,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17.(1分)设集合A={x{x−3≥0},B={x|x≤a−1或x≥a+5},若B是A的真子集,则ax+2的取值范围为.(结果用区间表示)18.(1分)命题“∃x0∈R, 4x02−ax0+1<0”为假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三、解答题(共4题;共30分)19.(5分)已知p:3x+m<0,q:x2-2x-3>0,若p是q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求m的取值范围.20.(10分)已知A={x|6−x>0},B={x|(x−1−a)(x−1+a)≤0}.x−2(1)(5分)当a=2时,求A∩B;(2)(5分)当a>0时,若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1.(10分)设全集A={(x,y)|2x−y=0},B={(x,y)|3x+y=0},C={(x,y)|2x−y=3}.(1)(5分)求A∩B;(2)(5分)求(A∩B)∪(B∩C).22.(5分)已知p:m<a+1<m2+2;q:函数f(x)=log2x−a在区间(1,4)上有零4点.(Ⅰ)若m=1,求使p∨q为真命题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Ⅱ)若p是q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解答】集合A={1,3,5}, B={0,1,2,3,4}由并集运算可得A∪B={1,3,5}∪{0,1,2,3,4}={0,1,2,3,4,5}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集合并集运算,即可求得A∪B.2.【答案】B【解析】【解答】由题意,集合A={x∈N|−1<x<4}={0,1,2,3},所以集合A的真子集的个数为24−1=15个.故答案为:B.【分析】求得集合A={0,1,2,3},根据集合真子集个数的计算方法,即可求解.3.【答案】C【解析】【解答】由A中不等式解得:﹣2<x<3,即A=(﹣2,3);由B中不等式变形得:(x﹣2)(x+4)>0,解得:x<﹣4或x>2,即B=(﹣∞,﹣4)∪(2,+∞),则A∩B=(2,3),故答案为:C.【分析】求出A与B中不等式的解集确定出A与B,找出两集合的交集即可.4.【答案】C【解析】【解答】因为x2−x−6<0,所以x∈(−2,3)即A=(−2,3),所以∁R A=(−∞,−2]∪[3,+∞),又因为B=(1,+∞),所以(∁R A)∩B=[3,+∞).故答案为:C.【分析】先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计算出集合A中表示元素范围,然后计算出∁R A的范围,最后根据交集的含义计算(∁R A)∩B的结果.5.【答案】A【解析】【解答】解不等式x2>1,可得x>1或x<−1则由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可知“ x<−1”是“ x2>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即可得解.6.【答案】C【解析】【解答】所给命题为全称量词命题,故其否定为存在量词命题,同时要否定结论,所以所给命题的否定为∃x≥0,x2−1<−1 .故答案为:C【分析】利用全称命题的否定解答即得解.7.【答案】B【解析】【解答】由“p∧q为真命题”可得到“p∨q为真命题”;但“p∨q为真命题”不一定得到“p∧q为真命题”,故“p∨q为真命题”是“p∧q为真命题”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答案为:B.【分析】p∧q为真命题可得到p∨q为真命题,反之不成立.8.【答案】A【解析】【解答】由题,若a2=a,−1=b,则解得{a=1b=−1,{a=0b=−1,又由集合的互异性, a2≠0,故{a=1b=−1;当a2=b,−1=a时, {a=−1b=1也满足题意.所以a2019+b2019=12019+(−1)2019=0.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集合相等的性质,分情况a2=a,−1=b和a2=b,−1=a讨论,再计算a2019+b2019即可.9.【答案】D【解析】【解答】集合A有且仅有两个子集,即为∅和集合A本身,故集合A中的元素只有一个,即方程ax2+2x+a=0只有一个解,当a=0时, 原方程为2x=0,即x=0,符合题意;当a≠0时,令Δ=22−4a2=0, ∴a=±1综上, a=−1,a=0或a=1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由集合A有且仅有两个子集,得知集合A中只有一个元素,即方程ax2+2x+a=0只有一个解,分类讨论a=0和a≠0的情况,求解a值即可10.【答案】D【解析】【解答】由题集合A∩B有4个子集,所以A与B的交集有两个元素,则m=3或m=√m,当m=√m时,可得m=0或1,当m=1时,集合A={1,3,1},B={1,1},不满足集合的互异性,故m=0或3.故答案为:D【分析】集合A∩B有4个子集,则m=3或m=√m,进而可得答案.11.【答案】B【解析】【解答】A={y|y=x2−2x−1,x∈R}={y|y≥−2}={x|x≥−2},B={x|y=√−x2+2x+8}={x|−x2+2x+8≥0}={x|−2≤x≤4},显然B⊆A故答案为:B.【分析】首先,化简集合A,求解函数y=x2−2x−1,x∈R的值域,然后,化简集合B,求函数y=√−x2+2x+8的定义域,利用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判断即可.12.【答案】B【解析】【解答】当x1=1时,x1+x2=1+2=3或x1+x2=1+3=4;当x1=2时,x1+x2=2+2=4或x1+x2=2+3=5;当x1=3时,x1+x2=3+2=5或x1+x2=3+3=6.∴A+B={3,4,5,6},共4个元素。
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章末练习题卷含答案解析(33)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章末练习题卷(共22题)一、选择题(共12题)1. 若命题 p:∃x 0∈Z ,e x 0<1,则 ¬p 为 ( ) A . ∀x ∈Z ,e x <1 B . ∀x ∈Z ,e x ≥1 C . ∀x ∉Z ,e x <1D . ∀x ∉Z ,e x ≥12. 已知 a,b ∈R ,则“1<b <a ”是“a −1>∣b −1∣”的 ( )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 命题“若 a ,b 都是偶数,则 a +b 是偶数”的否命题是 ( ) A .若 a ,b 都是偶数,则 a +b 不是偶数 B .若 a ,b 都是偶数,则 a +b 不是偶数 C .若 a ,b 不全是偶数,则 a +b 不是偶数 D .若 a +b 不是偶数,则 a ,b 不全是偶数4. 已知 x ∈R ,则“x 2>x ”是“x >1”的 ( )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5. 下列表示正确的个数是 ( )(1)0∉∅;(2)∅⊆{1,2};(3){(x,y )∣∣∣{2x +y =10,3x −y =5}={3,4};(4)若 A ⊆B 则 A ∩B =A A . 3 B . 4 C . 2 D . 16. 命题“∀x ∈R ,(13)x>0”的否定是 ( ) A . ∃x 0∈R ,(13)x 0<0B . ∀x ∈R ,(13)x≤0 C . ∀x ∈R ,(13)x<0D . ∃x 0∈R ,(13)x 0≤07. 已知集合 A ={x∣x ≤1},B ={x∣−1<x <2},则 (∁RA )∩B 等于 ( ) A . {x∣1<x <2}B . {x∣x >1}C . {x∣1≤x <2}D . {x∣x ≥1}8. 已知集合 M 中的元素 x 满足 x =a +√2b ,其中 a,b ∈Z ,则下列实数中不属于集合 M 中元素的个数是 ( )① 0;② −1;③ 3√2−1;④ 3−2√2;⑤ √8;⑥ 1−√2A . 0B . 1C . 2D . 39. 设 x ,y 均为实数,则“x =0”是“xy =0”的 (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 B .必要非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10. 已知集合 U =R ,A ={x ∣x 2<5,x ∈Z },B ={x ∣∣x <2且x ≠0},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A . {2}B . {1,2}C . {0,2}D . {0,1,2}11. 已知集合 A ={x∣ x =3n +2,n ∈N },B ={6,8,10,12,14},则集合 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 ) A . 5 B . 4 C . 3 D . 212. 命题“∀x ∈R ,2x 2−1≤0”的否定是 ( ) A . ∀x ∈R ,2x 2−1≥0 B . ∃x ∈R ,2x 2−1≤0 C . ∃x ∈R ,2x 2−1>0D . ∀x ∈R ,2x 2−1>0二、填空题(共4题)13. 若对于两个由实数构成的集合 X ,Y ,集合的运算 X ⊕Y 定义为:X ⊕Y ={x +y∣ x ∈X,y ∈Y };集合的运算 X ⊗Y 定义为:X ⊗Y ={x ⋅y∣ x ∈X,y ∈Y },已知实数集合 X ={a +b √2∣ a,b ∈Q},X ={a +b √3∣ a,b ∈Q}.试写出一个实数 m ,使得 m ∈X ⊗Y 但 m ∉X ⊕Y ,则 m = .1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若直线 y =2a 与函数 y =∣x −a ∣−1 的图象只有一个交点,则 a的值为 .15. 若 f (x ) 是偶函数,其定义域为 (−∞,+∞),且在[0,+∞) 上单调递减,设 f (−32)=m ,f (a 2+2a +52)=n ,则 m ,n 的大小关系是 .16. 已知集合 M ={x∣ x >2},集合 N ={x∣ x ≤1},则 M ∪N = .三、解答题(共6题)17.判断下列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 p:x>1,q:x2>1;(2) p:△ABC有两个角相等,q:△ABC是正三角形;(3) 若a,b∈R,p:a2+b2=0,q:a=b=0.18.设集合A={x∈N∣ x<4},B={3,4,5,6}.(1) 用列举法写出集合A.(2) 求A∩B和A∪B.19.已知集合A={x∣ x2−ax+a2−19=0},B={x∣ x2−5x+6=0},是否存在a使A,B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1)A≠B;(2)A∪B=B;(3)∅⫋(A∩B).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用列举法表示下列给定的集合.(1) 大于1且小于6的整数组成的集合A.(2) 方程x2−9=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B.(3) 小于8的质数组成的集合C.(4) 一次函数y=x+3与y=−2x+6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D.21.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或,读作“ ”或“ ”.问题:真子集与子集有什么区别?22.已知集合A={x∣ −4<x<6},B={x∣ x2−4ax+3a2=0}.(1) 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 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答案一、选择题(共12题) 1. 【答案】B【解析】若命题为 p:∃x 0∈Z ,e x 0<1, 则 ¬p:∀x 0∈Z ,e x ≥1. 故选:B .【知识点】全(特)称命题的否定2. 【答案】B【解析】因为 a −1>∣b −1∣⇔1−a <b −1<a −1⇔{2<a +b,b <a,所以当 1<b <a 时,a −1>∣b −1∣ 成立;当 a −1>∣b −1∣ 成立时,如取 b =12,a =2,此时 1<b <a 不成立, 所以 1<b <a 是 a −1>∣b −1∣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知识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3. 【答案】C【解析】否命题就是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同时进行否定,则命题“若 a ,b 都是偶数,则 a +b 是偶数”的否命题为:若 a ,b 不都是偶数,则 a +b 不是偶数. 【知识点】全(特)称命题的否定4. 【答案】A【知识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5. 【答案】A【知识点】交、并、补集运算6. 【答案】D【解析】全称命题“∀x ∈R ,(13)x>0”的否定是把量词“∀”改为“∃”,并对结论进行否定,把“>”改为“≤”,即“∃x 0∈R ,(13)x 0≤0”.【知识点】全(特)称命题的否定7. 【答案】A【知识点】交、并、补集运算8. 【答案】A【解析】当 a =b =0 时,x =0;当 a =−1,b =0 时,x =−1; 当 a =−1,b =3 时,x =−1+3√2;3−2√2=√2)(3−2√2)(3+2√2)=6+4√2,即 a =6,b =4;当 a =0,b =2 时,x =2√2=√8;1−√2=√2(1−√2)(1+√2)=−1−√2,即 a =−1,b =−1.综上所述:0,−1,3√2−1,3−2√2,√8,1−√2 都是集合 M 中的元素. 【知识点】元素和集合的关系9. 【答案】A【知识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0. 【答案】C【解析】因为集合 U =R ,A ={x ∣x 2<5,x ∈Z }={−2,−1,0,1,2},B ={x ∣∣x <2且x ≠0},∁U B ={x ∣∣x ≥2且x =0}, 所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A ∩(∁U B )={0,2}. 【知识点】集合基本运算的Venn 图示11. 【答案】D【知识点】交、并、补集运算12. 【答案】C【知识点】全(特)称命题的否定二、填空题(共4题)13. 【答案】可填“(1+√2)(1+√3)”等【知识点】交、并、补集运算14. 【答案】 −12【知识点】函数的零点分布15. 【答案】 m ≥n【知识点】抽象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单调性16. 【答案】 (−∞,1]∪(2,+∞)【知识点】交、并、补集运算三、解答题(共6题)17. 【答案】(1) 因为“x>1”能推出“x2>1”,即p⇒q,但“x2>1”推不出“x>1”,如x=−2,即q⇏p,所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 因为“△ABC有两个角相等”推不出“△ABC是正三角形”,即p⇏q,但“△ABC是正三角形”能推出“△ABC有两个角相等”,即q⇒p,所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 若a2+b2=0,则a=b=0,即p⇒q;若a=b=0,则a2+b2=0,即q⇒p,故p⇔q,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知识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8. 【答案】(1) 因为集合A={x∈N∣ x<4},所以A={0,1,2,3}.(2) 因为B={3,4,5,6},所以A∩B={3},A∪B={0,1,2,3,4,5,6}.【知识点】交、并、补集运算、集合的表示方法19. 【答案】假设存在a使得A,B满足条件,由题意得B={2,3}.因为A∪B=B,所以A⊆B,即A=B或A⫋B.由条件(1)A≠B,可知A⫋B.又因为∅⫋(A∩B),所以A≠∅,即A={2}或{3}.当A={2}时,代入得a2−2a−15=0,即a=−3或a=5.经检验a=−3时,A={2,−5},与A={2}矛盾,舍去;a=5时,A={2,3},与A={2}矛盾,舍去.当A={3}时,代入得a2−3a−10=0,即a=5或a=−2.经检验a=−2时,A={3,−5},与A={3}矛盾,舍去;a=5时,A={2,3},与A={3}矛盾,舍去.综上所述,不存在实数a使得A,B满足条件.【知识点】包含关系、子集与真子集、交、并、补集运算20. 【答案】(1) A={2,3,4,5}.(2) B={−3,3}.(3) C={2,3,5,7}.(4) D={(1,4)}.【知识点】集合的概念21. 【答案】A⊆B;A⫋B;B⫌A;A真包含于B;B真包含A在真子集的定义中,A⫋B首先要满足A⊆B,其次至少有一个元素x满足x∈B,但x∉A,也就是说集合B至少要比集合A多一个元素.【知识点】包含关系、子集与真子集22. 【答案】(1) a≤−4或a≥6.<a<2.(2) −43【知识点】交、并、补集运算。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知识点考点汇总及解题方法规律提炼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1集合的概念 (1)1.1.2集合的表示 (4)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8)1.3.1并集与交集 (13)1.3.2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 (17)1.4.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0)1.4.2充要条件 (24)1.5.1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28)1.5.2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32)1.1.1集合的概念要点整理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及表示(1)元素:一般地,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2)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3)集合相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2.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简记为“确定性”.(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简记为“互异性”.(3)无序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分先后,没有顺序的.简记为“无序性”.温馨提示:集合含义中的“研究对象”指的是集合的元素,研究集合问题的核心即研究集合中的元素,因此在解决集合问题时,首先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点,也可以是一些人或一些物.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温馨提示:(1)符号“∈”“∉”刻画的是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元素a与一个集合A而言,只有“a∈A”与“a∉A”这两种结果.(2)∈和∉具有方向性,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形如R∈0是错误的.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题型一集合的基本概念【典例1】判断下列每组对象的全体能否构成一个集合?(1)接近于2019的数;(2)大于2019的数;(3)育才中学高一(1)班视力较好的同学;(4)方程x2-2=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5)函数y=x2图象上的点.[思路导引] 构成集合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即元素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解] (1)(3)由于标准不明确,故不能构成集合;(2)(4)(5)能构成集合.对集合含义的理解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所谓“确定”,是指所有被“研究的对象”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没有被“研究的对象”都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题型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典例2】(1)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①12∈R;②2∉Q;③|-3|∈N;④|-3|∈Q.A.1个 B.2个 C.3个D.4个(2)集合A中的元素x满足63-x∈N,x∈N,则集合A中的元素为________.[思路导引] 判断一个元素是否为某集合的元素,关键是抓住集合中元素的特征.[解析] (1)12是实数;2是无理数;|-3|=3,是自然数;|-3|=3,是无理数.故①②③正确,选C.(2)当x=0时,63-0=2;当x=1时,63-1=3;当x=2时,63-2=6;当x≥3时不符合题意,故集合A中元素有0,1,2.[答案] (1)C (2)0,1,2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2种方法(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2)推理法:对于一些没有直接表示的集合,只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此时应首先明确已知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题型三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典例3】已知集合A含有两个元素a和a2,若1∈A,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_.[思路导引] 由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和互异性切入.[解析] 若a=1,则a2=1,此时集合A中两元素相同,与互异性矛盾,故a≠1;若a2=1,则a=-1或a=1(舍去),此时集合A中两元素为-1,1,故a=-1.综上所述a=-1.[答案] -1[变式] (1)本例若将条件“1∈A”改为“2∈A”,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a的值.(2)本例若去掉条件“1∈A”,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解] (1)若a=2,则a2=4,符合元素的互异性;若a2=2,则a=2或a=-2,符合元素的互异性.所以a的取值为2,2,- 2.(2)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a≠a2,所以a≠0且a≠1.应用集合元素的特性解题的要点(1)集合问题的核心即研究集合中的元素,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2)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确定性),而且是互不相同的(互异性),在书写时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无序性).(3)利用集合元素的特性求参数问题时,先利用确定性解出字母所有可能值,再根据互异性对集合中元素进行检验,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1.1.2集合的表示1.列举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温馨提示:(1)元素与元素之间必须用“,”隔开.(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3)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事物.2.描述法(1)定义:一般地,设A表示一个集合,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A|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有时也用冒号或分号代替竖线.(2)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温馨提示:(1)写清楚集合中元素的符号.如数或点等.(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如方程、不等式、函数式或几何图形等.(3)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题型一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典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 (x -1)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3)一次函数y =x 与y =2x -1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思路导引]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还要弄清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解] (1)方程x (x -1)2=0的实数根为0,1,故其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0,1}.(2)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即为从0到10的偶数,故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为{0,2,4,6,8,10}.(3)由⎩⎨⎧ y =x y =2x -1,解得⎩⎨⎧ x =1,y =1.故一次函数y =x 与y =2x -1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为{(1,1)}.题型二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典例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正偶数集;(2)被3除余2的正整数的集合;(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组成的集合;(4)不等式3x -2<4的解集.[思路导引]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关键是确定代表元素的属性和表示元素的共同特征.[解] (1)偶数可用式子x =2n ,n ∈Z 表示,但此题要求为正偶数,故限定n ∈N *,所以正偶数集可表示为{x |x =2n ,n ∈N *}.(2)设被3除余2的数为x ,则x =3n +2,n ∈Z ,但元素为正整数,故x =3n +2,n ∈N ,所以被3除余2的正整数集合可表示为{x |x =3n +2,n ∈N }.(3)坐标轴上的点(x,y)的特点是横、纵坐标中至少有一个为0,即xy=0,故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x,y)|xy=0}.(4)不等式3x-2<4可化简为x<2,所以不等式3x-2<4的解集为{x|x<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的3点(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应弄清楚集合的属性,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的类型.一般地,数集用一个字母代表其元素,而点集则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2)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若描述部分出现元素记号以外的字母,要对新字母说明其含义或取值范围.(3)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且”和“或”,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内.题型三集合表示方法的应用【典例3】(1)若集合A={x|ax2-8x+16=0,a∈R}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的值为( )A.1 B.4 C.0 D.0或1(2)已知A={x|kx+2>0,k∈R},若-2∈A,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思路导引] 借助描述法求值或范围的关键是弄清集合中元素的特征.[解析] (1)①当a=0时,原方程为16-8x=0.∴x=2,此时A={2};②当a≠0时,由集合A中只有一个元素,∴方程ax2-8x+16=0有两个相等实根,则Δ=64-64a=0,即a=1.从而x1=x2=4,∴集合A={4}.综上所述,实数a的值为0或1.故选D.(2)∵-2∈A,∴-2k+2>0,得k<1.[答案] (1)D (2)k<1[变式] (1)本例(1)中条件“有一个元素”改为有“两个元素”,其他条件不变,求a的取值范围.(2)本例(2)中条件“-2∈A ”改为“-2∉A ”,其他条件不变,求k 的取值范围.[解] (1)由题意可知方程ax 2-8x +16=0有两个不等实根.∴⎩⎨⎧ a ≠0,Δ=64-64a >0,解得a <1,且a ≠0.(2)∵-2∉A ,∴-2k +2≤0,得k ≥1.集合表示方法的应用的注意点(1)若已知集合是用描述法给出的,读懂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其属性是解题的关键.(2)与方程ax 2-8x +16=0的根有关问题易忽视a =0的情况.集合的表示方法1.有限集、无限集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将集合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有限时,称之为有限集;而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无限时,则称之为无限集.当集合为有限集,且元素个数较少时宜采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对元素个数较多的集合和无限集,一般采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对于元素个数较多的集合或无限集,其元素呈现一定的规律,在不产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列举出几个元素作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典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正整数集;(2)被3整除的数组成的集合.[解] (1)此集合为无限集,且有一定规律,用列举法表示为{1,2,3,4,…}.(2)此集合为无限集,且有一定规律,用列举法表示为{…,-6,-3,0,3,6,…}.[点评] (1){1,2,3,4,…}一般不写成{2,1,4,3,…};(2)此题中的省略号不能漏掉.2.集合含义的正确识别集合的元素类型多是以数、点、图形等形式出现的.对于已知集合必须弄清集合元素的形式,特别是对于用描述法给定的集合要弄清它的代表元素是什么,代表元素有何属性(如表示数集、点集等).【典例2】已知下面三个集合:①{x|y=x2+1};②{y|y=x2+1};③{(x,y)|y=x2+1}.问:它们是否为同一个集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解] ∵三个集合的代表元素互不相同,∴它们是互不相同的集合.集合①{x|y=x2+1}的代表元素是x,即满足条件y=x2+1中的所有x,∴{x|y=x2+1}=R.集合②{y|y=x2+1}的代表元素是y,满足条件y=x2+1的y的取值范围是y≥1,∴{y|y=x2+1}={y|y≥1}.集合③{(x,y)|y=x2+1}的代表元素是(x,y),可认为是满足条件y=x2+1的实数对(x,y)的集合,也可认为是坐标平面内的点(x,y),且这些点的坐标满足y=x2+1.∴{(x,y)|y=x2+1}={P|P是抛物线y=x2+1上的点}.[点评] 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来表示集合时,首先要明确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如本题中元素的属性都与y=x2+1有关,但由于代表元素不同,因而表示的集合也不一样.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的概念温馨提示:“A是B的子集”的含义是:对任意x∈A都能推出x∈B.2.集合相等的概念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也就是说,若A⊆B 且B⊆A,则A=B.3.真子集的概念温馨提示:在真子集的定义中,A B首先要满足A⊆B,其次至少有一个x ∈B,但x∉A.4.空集的概念题型一集合间关系的判断【典例1】判断下列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1)A={-1,1},B={x|x2=1};(2)A={x|x是等边三角形},B={x|x是等腰三角形};(3)A={x|-1<x<4},B={x|x-5<0};(4)M={x|x=2n-1,n∈N*},N={x|x=2n+1,n∈N*}.[思路导引] 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刻画均是由元素的从属关系决定的.[解]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1,1},故A=B.(2)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故A B.(3)集合B={x|x<5},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 B.(4)解法一(特殊值法):两个集合都表示正奇数组成的集合,但由于n∈N*,因此集合M含有元素“1”,而集合N不含元素“1”,故N M.解法二(列举法):由列举法知M={1,3,5,7,…},N={3,5,7,9,…},所以N M.判断集合间关系的3种方法(1)列举法:用列举法将两个集合表示出来,再通过比较两集合中的元素来判断两集合之间的关系.(2)元素特征法:根据集合中元素满足的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判断.(3)图示法:利用数轴或Venn图判断两集合间的关系.题型二有限集合子集、真子集的确定【典例2】(1)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原集合子集子集的个数∅________________{a}________________{a,b}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由此猜想,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多少?真子集的个数及非空真子集个数呢?(2)求满足{1,2}M⊆{1,2,3,4,5}的集合M.[解] (1)原集合子集子集的个数∅∅ 1{a}∅,{a} 2{a,b}∅,{a},{b},{a,b} 4{a,b,c}∅,{a},{b},{c},{a,b},{a,c},{b,c},{a,b,c}8猜想: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共有2n个,真子集有2n-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2)由题意可得{1,2}M⊆{1,2,3,4,5},可以确定集合M必含有元素1,2,且含有元素3,4,5中的至少一个,因此依据集合M的元素个数分类如下:含有三个元素:{1,2,3}{1,2,4}{1,2,5};含有四个元素:{1,2,3,4}{1,2,3,5}{1,2,4,5};含有五个元素:{1,2,3,4,5}.故满足题意的集合M为{1,2,3},{1,2,4},{1,2,5},{1,2,3,4},{1,2,3,5},{1,2,4,5},{1,2,3,4,5}.(1)求解有限集合子集问题的3个关键点①确定所求集合,是子集还是真子集.②合理分类,按照子集所含元素的个数依次写出.③注意两个特殊的集合,即空集和集合本身.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2)与子集、真子集个数有关的3个结论 假设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有: ①A 的子集的个数为2n 个; ②A 的真子集的个数为2n -1个; ③A 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2n -2个.【典例3】 已知集合A ={x |-3<x <4},B ={x |1-m <x ≤2m -1},且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思路导引] A ⊆B ,即集合A 中的数在集合B 中,特别注意A =∅的情况. [解] 由A ⊆B ,将集合A ,B 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则⎩⎨⎧1-m ≤-3,1-m <2m -1,4≤2m -1,解得m ≥4.故m 的取值范围是{m |m ≥4}.[变式] (1)本例中若将“A ⊆B ”改为“B ⊆A ”,其他条件不变,求m 的取值范围.(2)本例若将集合A ,B 分别改为A ={3,m 2},B ={1,3,2m -1},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 的值.[解] (1)由B ⊆A ,将集合A ,B 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B ⊆A ,∴当B =∅时,1-m ≥2m -1,解得m ≤23;当B ≠∅时,有⎩⎨⎧2m -1>1-m ,2m -1<4,1-m ≥-3,解得23<m <52.综上可知,m 的取值范围是⎩⎨⎧⎭⎬⎫m ⎪⎪⎪m <52. (2)由A ⊆B ,按m 2=1和m 2=2m -1两种情况分类讨论. ①若m 2=1,则m =-1或m =1.当m =-1时,B 中元素为1,3,-3,适合题意; 当m =1时,B 中元素为1,3,1,与元素的互异性矛盾. ②若m 2=2m -1,则m =1,由①知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m =-1.由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的2种方法(1)当集合为连续数集时,常借助数轴来建立不等关系求解,此时应注意端点处是实点还是虚点.(2)当集合为不连续数集时,常根据集合包含关系的意义,建立方程求解,此时应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1.3.1并集与交集1.并集的概念及表示2.交集的概念及表示温馨提示:(1)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还是一个集合.(2)对于A∪B,不能认为是由A的所有元素和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因为A与B可能有公共元素,每一个公共元素只能算一个元素.(3)A∩B是由A与B的所有公共元素组成,而非部分元素组成.3.并集、交集的运算性质【典例1】(1)若集合A={0,1,2,3},B={1,2,4},则集合A∪B等于( ) A.{0,1,2,3,4} B.{1,2,3,4} C.{1,2} D.{0}(2)已知集合P={x|x<3},Q={x|-1≤x≤4},那么P∪Q等于( )A.{x|-1≤x<3} B.{x|-1≤x≤4} C.{x|x≤4}D.{x|x≥-1}[思路导引] 由并集的定义,结合数轴求解.[解析] (1)A∪B={0,1,2,3,4},选A.(2)在数轴上表示两个集合,如图.∴P∪Q={x|x≤4}.选C.[答案] (1)A (2)C求集合并集的2种方法(1)定义法:若是用列举法表示的数集,可以根据并集的定义直接观察或用Venn图表示出集合运算的结果.(2)数形结合法:若是用描述法表示的数集,可借助数轴分析写出结果,此时要注意当端点不在集合中时,应用“空心点”表示.题型二交集的运算【典例2】(1)设集合A={x|-1≤x≤2},B={x|0≤x≤4},则A∩B等于( )A.{x|0≤x≤2} B.{x|1≤x≤2} C.{x|0≤x≤4}D.{x|1≤x≤4}(2)设A={x∈N|1≤x≤5},B={x∈R|x2+x-6=0},则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A.{2} B.{3} C.{-3,2} D.{-2,3}[思路导引] 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借助图示方法求解.[解析] (1)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与B,如下图.则由交集的定义可得A∩B={x|0≤x≤2}.选A.(2)A={x∈N|1≤x≤5}={1,2,3,4,5},B={x∈R|x2+x-6=0}={-3,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是A∩B,∴A∩B={2}.选A.[答案] (1)A (2)A求集合交集的2个注意点(1)求两集合的交集时,首先要化简集合,使集合的元素特征尽量明朗化,然后根据交集的含义写出结果.(2)在求与不等式有关的集合的交集运算中,应重点考虑数轴分析法,直观清晰.题型三由集合的并集、交集求参数【典例3】 (1)设集合A ={x |-1<x <a },B ={x |1<x <3}且A ∪B ={x |-1<x <3},求a 的取值范围.(2)已知集合A ={x |-3<x ≤4},B ={x |2-k ≤x ≤2k -1},且A ∪B =A ,试求k 的取值范围.[思路导引] (1)画出数轴求解.(2)若A ∪B =A ,则B ⊆A ;若A ∩B =A ,则A ⊆B .[解] (1)如下图所示,由A ∪B ={x |-1<x <3}知,1<a ≤3. (2)∵A ∪B =A ,∴B ⊆A .若B =∅,则2-k >2k -1,得k <1;若B ≠∅,则⎩⎨⎧2-k ≤2k -1,2-k >-3,2k -1≤4,解得1≤k ≤52.综上所述,k ≤52.[变式] 本例(2)若将“A ∪B =A ”改为“A ∩B =A ”,其他条件不变,求k 的取值范围.[解] ∵A ∩B =A ,∴A ⊆B . ∴⎩⎨⎧2-k ≤-3,2k -1≥4,解得k ≥5.由集合交集、并集的性质解题的策略、方法及注意点(1)策略:当题目中含有条件A ∩B =A 或A ∪B =B ,解答时常借助于交集、并集的定义及集合间的关系去分析,将A ∩B =A 转化为A ⊆B ,A ∪B =B 转化为A ⊆B .(2)方法:借助数轴解决,首先根据集合间的关系画出数轴,然后根据数轴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即可,特别要注意端点值的取舍.(3)注意点:当题目条件中出现B⊆A时,若集合B不确定,解答时要注意讨论B=∅的情况.1.3.2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要点整理1.全集(1)定义: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2)符号表示:全集通常记作U.2.补集温馨提示:∁U A的三层含义:(1)∁U A表示一个集合;(2)A是U的子集,即A⊆U;(3)∁U A是U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题型一补集的运算【典例1】(1)已知全集U={x|x≤5},集合A={x|-3≤x<5},则∁U A=________________;(2)已知全集U,集合A={1,3,5,7},∁U A={2,4,6},∁U B={1,4,6},则集合B=________________.[思路导引] 借助补集定义,结合数轴及Venn图求解.[解析] (1)将集合U和集合A分别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由补集定义可得∁U A={x|x<-3或x=5}.(2)解法一:A={1,3,5,7},∁U A={2,4,6},∴U={1,2,3,4,5,6,7}.又∁U B={1,4,6},∴B={2,3,5,7}.解法二:借助Venn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B={2,3,5,7}.[答案] (1){x|x<-3或x=5} (2){2,3,5,7}求集合补集的基本方法及处理技巧(1)基本方法:定义法.(2)两种处理技巧①当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可借助Venn图求解;②当集合是用描述法表示的连续数集时,可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求解.题型二交集、并集、补集的综合运算【典例2】已知全集U={x|x≤4},集合A={x|-2<x<3},B={x|-3<x≤3}.求∁U A,A∩B,∁U(A∩B),(∁U A)∩B.[解] 把全集U和集合A,B在数轴上表示如下:由图可知∁U A={x|x≤-2或3≤x≤4},A∩B={x|-2<x<3},∁(A∩B)={x|x≤-2或3≤x≤4},(∁U A)∩B={x|-U3<x≤-2或x=3}.解决集合交、并、补运算的2个技巧(1)如果所给集合是有限集,则先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结合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来求解.在解答过程中常常借助于Venn图来求解.(2)如果所给集合是无限集,则常借助数轴,把已知集合及全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然后进行交、并、补集的运算.解答过程中要注意边界问题.题型三利用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典例3】设集合A={x|x+m≥0},B={x|-2<x<4},全集U=R,且(∁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U[思路导引] 理清集合间的关系,分类求解.[解] 由已知A={x|x≥-m},得∁U A={x|x<-m},因为B={x|-2<x<4},(∁U A)∩B=∅,所以-m≤-2,即m≥2,所以m的取值范围是m≥2.[变式] (1)将本例中条件“(∁U A)∩B=∅”改为“(∁U A)∩B≠∅”,其他条件不变,则m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2)将本例中条件“(∁U A)∩B=∅”改为“(∁U B)∪A=R”,其他条件不变,则m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解] (1)由已知得A={x|x≥-m},所以∁U A={x|x<-m},又(∁U A)∩B≠∅,所以-m>-2,解得m<2.(2)由已知得A={x|x≥-m},∁U B={x|x≤-2或x≥4}.又(∁U B)∪A=R,所以-m≤-2,解得m≥2.利用集合关系求参数的2个注意点(1)与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有关的求参数问题一般利用数轴求解,涉及集合间关系时不要忘掉空集的情况.(2)不等式中的等号在补集中能否取到,要引起重视,还要注意补集是全集的子集.[针对训练]5.已知集合A={x|x<a},B={x|1<x<3}.(1)若A∪(∁R B)=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若A(∁R 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1)∵B={x|1<x<3},B={x|x≤1或x≥3},∴∁R因而要使A∪(∁R B)=R,结合数轴分析(如图),可得a≥3.(2)∵A={x|x<a},∁R B={x|x≤1或x≥3}.要使A(∁R B),结合数轴分析(如图),可得a≤1.1.4.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要点整理1.命题及相关概念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般地,数学中的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数学中的每一条性质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温馨提示:(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讨论的是“若p,则q”形式的命题.若不是,则首先将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2)不能将“若p,则q”与“p⇒q”混为一谈,只有“若p,则q”为真命题时,才有“p⇒q”.题型一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及语言表述【典例1】将下面的定理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述:(1)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相等;(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解] (1)若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则它们的对应高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它们的对应高相等”的充分条件;“对应高相等”是“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2)若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所以“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是“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不充分条件;“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是“这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的不必要条件.(1)对充分、必要条件的理解①对充分条件的理解:i)所谓充分,就是说条件是充分的,也就是说条件是充足的,条件是足够的,条件是足以保证的.“有之必成立,无之未必不成立”.ii)充分条件不是唯一的,如x>2,x>3都是x>0的充分条件.②对必要条件的理解:i)所谓必要,就是条件是必须有的,必不可少的,缺其不可.“有之未必成立,无之必不成立”.ii)必要条件不是唯一的,如x>0,x>5等都是x>9的必要条件.(2)用充分、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述定理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分析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第二步:将定理写成“若p,则q”的形式;第三步:利用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来表述定理.题型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典例2】判断下列各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吗?p是q的必要条件吗?(1)p:x>1,q:x2>1;(2)p:(a-2)(a-3)=0,q:a=3;(3)已知:y=ax2+bx+c(a≠0),p:Δ=b2-4ac>0,q:函数图象与x轴有交点.[思路导引] 判断“若p,则q”命题的真假及“若q,则p”命题的真假.[解] (1)由x>1可以推出x2>1,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由x2>1,得x<-1,或x>1,不一定有x>1.因此,p不是q的必要条件.(2)由(a-2)(a-3)=0可以推出a=2或a=3,不一定有a=3,因此p不是q的充分条件;由a=3可以得出(a-2)(a-3)=0.因此,p是q的必要条件.(3)二次函数y=ax2+bx+c,当Δ>0时,其图象与x轴有交点,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反之若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则Δ≥0,不一定是Δ>0,因此p不是q的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1)定义法:首先分清条件和结论,然后判断p⇒q和q⇒p是否成立,最后得出结论.(2)命题判断法:①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q是p 的必要条件;②如果命题:“若p ,则q ”为假命题,那么p 不是q 的充分条件,同时q 也不是p 的必要条件.显然,p 是q 的充分条件与q 是p 的必要条件表述的是同一个逻辑关系,即p ⇒q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题型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的关系【典例3】 (1)已知p :关于x 的不等式3-m 2<x <3+m 2,q :0<x <3,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已知集合A ={y |y =x 2-3x +1,x ∈R },B ={x |x +2m ≥0};命题p :x ∈A ,命题q :x ∈B ,并且q 是p 的必要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思路导引] p 是q 的充分条件转化为对应集合A ⊆集合B ,q 是p 的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A ⊆集合B .[解] (1)记A =⎩⎪⎨⎪⎧⎭⎪⎬⎪⎫x | 3-m 2<x <3+m 2,B ={x |0<x <3}, 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则A ⊆B .注意到B ={x |0<x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A =∅,即3-m 2≥3+m 2,解得m ≤0,此时A ⊆B ,符合题意; ②若A ≠∅,即3-m 2<3+m 2,解得m >0, 要使A ⊆B ,应有⎩⎪⎨⎪⎧ 3-m 2≥0,3+m 2≤3,m >0,解得0<m ≤3. 综上可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m ≤3}.(2)由已知可得 A =⎩⎨⎧⎭⎬⎫y | y =⎝ ⎛⎭⎪⎫x -322-54,x ∈R =⎩⎪⎨⎪⎧⎭⎪⎬⎪⎫y | y ≥-54, B ={x |x ≥-2m }.因为q 是p 的必要条件,所以p ⇒q ,所以A ⊆B ,所以-2m ≤-54,所以m ≥58,即m 的取值范围是⎩⎪⎨⎪⎧⎭⎪⎬⎪⎫m |m ≥58. [变式] 本例(1)中若将“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改为“p 是q 的必要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 记A =⎩⎪⎨⎪⎧⎭⎪⎬⎪⎫x | 3-m 2<x <3+m 2,B ={x |0<x <3},若p 是q 的必要条件,则B ⊆A .应有⎩⎪⎨⎪⎧ 3-m 2≤0,3+m 2≥3,解得m ≥3.综上可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m ≥3}.(1)利用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思路根据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先将p ,q 等价转化,再根据充分、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相应的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然后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进行求解.(2)从集合角度看充分、必要条件:设命题p 、q 分别对应集合A 、B ,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1.4.2充要条件要点整理充要条件如果“若p ,则q ”和它的逆命题“若q ,则p ”均是真命题,即既有p ⇒q ,又有q ⇒p ,记作p ⇔q .此时p 既是q 的充分条件,也是q 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如果p 是q 的充要条件,那么q 也是p 的充要条件,即如果p ⇔q ,那么p 与q 互为充要条件.温馨提示:(1)从概念的角度去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①若p⇒q,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②若p⇔q,则p是q的充要条件.③若p⇒q,且q⇒/p,则称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④若p⇒/q,且q⇒p,则称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⑤若p⇒/q,且q⇒/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的传递性若p是q的充要条件,q是s的充要条件,即p⇔q,q⇔s,则有p⇔s,即p 是s的充要条件.题型一充要条件的判断【典例1】在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1)p:a+5是无理数,q:a是无理数;(2)若a,b∈R,p=a2+b2=0,q:a=b=0;(3)p:A∩B=A,q:∁U B⊆∁U A.[思路导引] 判断是否p⇒q,q⇒p.[解] (1)因为a+5是无理数⇒a是无理数,并且a是无理数⇒a+5是无理数,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2)因为a2+b2=0⇒a=b=0,并且a=b=0⇒a2+b2=0,所以p是q的充要条件.(3)因为A∩B=A⇒A⊆B⇒∁U A⊇∁U B,并且∁U B⊆∁U A⇒B⊇A⇒A∩B=A,所以p 是q的充要条件.[变式] 已知p是q的充分条件,q是r的必要条件,也是s的充分条件,r是s的必要条件,问:(1)p是r的什么条件?(2)s是q的什么条件?(3)p,q,r,s中哪几对互为充要条件?[解] 作出“⇒”图,如右图所示,。
高中数学(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第1章章末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精品课件】

达标检测
1.已知集合M={0,1,2,3,4},N={1,3,5},P=M∩N,则P的子集共有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2.命题p:“对任意一个实数x,均有x2≥0”,则 命题 的否定p为( C ) (A)存在x0∈R,使得x02 ≤0 (B)对任意x∈R,均有x2≤0 (C)存在x0∈R,使得 x02 <0 (D)对任意x∈R,均有x2<0
解题技巧: 1.若已知集合是用描述法给出的,则读懂集合的代表元 素及其属性是解题的关键. 2.若已知集合是用列举法给出的,则整体把握元素的共 同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3.对集合中的元素要进行验证,保证集合内的元素不重 复.
【跟踪训练1】 设集合A={x∈Z|0<x<4},B={x|(x4)(x-5)=0},M={x|x=a+b,a∈A,b∈B},则集合M中元素 的个数为( )
解:CU B x x 1或x>2 可画数轴如下:
1
12
1
数形结合的思想 x 1 1 2数轴法 x
A B=x 1 x 2 A B=x x>-1
A (CU B) x x 2 A (CU B) x x 1或x 1
点评 (I),画数轴上方的线时,同一集合画同一高度,
不同的集合画不同的高度。
3 2
或
a≥32
解题技巧:
1.若所给集合是有限集,则首先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 出来,然后结合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来求解.另外,针对 此类问题,在解答过程中也常常借助Venn图来求解.这样处 理起来比较直观、形象,且解答时不易出错.
分析: 画出韦恩图,形 象地表示出各数 量关系的联系
方法归纳:解决这一类问题一般借用数形结合,借 助于Venn 图,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 的图形结合起来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一A版《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说课教学课件复习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3.集合相等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集合 A 的___任__何__一__个__元__素_____都是集合 B 的元素, 同时集合 B 的___任__何__一__个__元__素_____都是集合 A 的元素,那么集 合 A 与集合 B 相等,记作_A__=__B_,也就是说,若_A__⊆_B__,且 _B__⊆_A__,则 A=B.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求集合子集、真子集个数的 3 个步骤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2)与子集、真子集个数有关的 4 个结论 假设集合 A 中含有 n 个元素,则有 ①A 的子集的个数有 2n 个; ②A 的非空子集的个数有 2n-1 个; ③A 的真子集的个数有 2n-1 个; ④A 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有 2n-2 个.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若集合 A {1,2,3},且 A 中至少含有一个 奇数,则这样的集合有________个. 解析:若 A 中含有一个奇数,则 A 可能为{1},{3},{1,2}, {3,2}; 若 A 中含有两个奇数, 则 A={1,3}. 答案:5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4.真子集的概念 文字语言
如果集合 A⊆B,但存在元 素___x_∈__B_,__且___x_∉_A____, 就称集合 A 是 B 的真子集
符号语言
A______B (或 B A)
图形语言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名师点拨 (1)若 A⊆B,又 B⊆A,则 A=B;反之,如果 A=B,则 A⊆B, 且 B⊆A. (2)若两集合相等,则两集合所含元素完全相同,与元素排列顺 序无关. (3)在真子集的定义中,A B 首先要满足 A⊆B,其次至少有一 个 x∈B,但 x∉A.
高中数学章末过关检测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过关检测(一)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2·福建福州高一期中]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有( )A.∅{0} B.{0,1}={(0,1)} C.Q∈Z D.{0}∈{0,1,2}2.已知集合M={1,2},则集合M的子集个数为( )A.1 B.2 C.3 D.43.命题“∀x∈R,x2+1>0”的否定是( )A.∃x∈R,x2+1>0 B.∃x∈R,x2+1≤0C.∀x∈R,x2+1<0 D.∀x∈R,x2+1≤04.已知集合A={x|0≤x≤3},B={x|1<x<4},则A∪B=( )A.{x|1<x≤3} B.{x|0≤x<4} C.{x|1≤x≤3} D.{x|0<x<4}5.“a=1”是“|a|=1”的(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6.已知集合A={x|-1<x≤2},B={-2,-1,0,2,4},则(∁R A)∩B=( )A.∅ B.{-1,2} C.{-2,4} D.{-2,-1,4}7.设U为全集,则“A∩B=∅”是“A⊆∁U B”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x∈R,方程x2+4x+a=0有解”是真命题,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8.已知命题:A.a<4 B.a≤4 C.a>4 D.a≥4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的得5分,部分选对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9.已知集合A,B是非空集合且A⊆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A,x∈B B.∀x∈A,x∈BC.A∩B=A D.A∩(∁U B)≠∅10.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有( )A.∀x∈R,x3≥0 B.∃x∈R,x3=3C.∀x∈R,x2-1=0 D.∃x∈Z,1<4x<3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x>3”是“x>2”的必要条件B.“x>1”是“x2>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C.“x=2或x=-3”是“x2+x-6=0”的充要条件D.“a>b”是“a2>b2”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2.已知p:x>1或x<-3,q:x>a,则a取下面那些范围,可以使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A.a≥3 B.a≥5 C.a≤-3 D.a<1三、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命题“∀x>0,2x+1≥0”的否定是________.14.已知集合A={1,a2},B={a,-1},若A∪B={-1,a,1},则a=________.15.方程x2-2x+a=0有实根的充要条件为________.16.已知集合S={0,1,2,3,4,5},A是S的一个子集,当x∈A时,若有x-1∉A,且x+1∉A,则称x为A的一个“孤立元素”,那么S中无“孤立元素”的4个元素的子集共有________个,其中的一个是__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本小题满分10分)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量词命题还是存在量词命题,并判断其真假.(1)命题p:有一对实数(x,y),使x-3y+1<0.(2)命题q:∀x∈R,x2-4x+3>0.1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集合A={x|x2-ax+3=0},(1)若1∈A,求实数a的值.(2)若集合B={x|2x2-bx+b=0},且A∩B={3},求A∪B.19.(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全集为R,集合A={x|1≤x≤2},B={x|x<m或x>2m+1,m>0}.(1)当m=2时,求A∩B;(2)若A⊆∁R 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0.(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命题p:∃x∈R,使x2-4x+m=0为假命题.(1)求实数m的取值集合B;(2)设A={x|3a<x<a+4}为非空集合,若x∈A是x∈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1.(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集合A={x|-2≤x≤4},B={x|m-1<x<m2}.(1)当x∈Z时,求A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2)若A∪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22.(本小题满分12分)证明:“m<0”是“关于x的方程x2-2x+m=0有一正一负根”的充要条件.章末过关检测(一)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解析: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故A正确;{0,1}的元素为0,1,{(0,1)}的元素为(0,1),故B错误;因为Z⊆Q,故C错误;因为{0}{0,1,2},故D错误.答案:A2.解析:集合M={1,2},子集有:∅,{1},{2},{1,2},共4个.答案:D3.解析: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并将结论加以否定,所以命题“∀x ∈R,x2+1>0”的否定是:∃x∈R,x2+1≤0.答案:B4.解析:由A={x|0≤x≤3},B={x|1<x<4},则A∪B={x|0≤x<4}.答案:B5.解析:由a=1可推出|a|=1,由|a|=1,即a=1或a=-1,推不出a=1,故“a=1”是“|a|=1”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B6.解析:因为A={x|-1<x≤2},B={-2,-1,0,2,4},所以∁R A={x|x≤-1或x>2},所以B∩(∁R A)={-2,-1,4}.答案:D7.解析:因为U为全集,若A∩B=∅,则A⊆∁U B;若A⊆∁U B,则A∩B=∅;所以“A∩B=∅”是“A⊆∁U B”的充要条件.答案:C8.解析:“∀x∈R,方程x2+4x+a=0有解”是真命题,故Δ=16-4a≥0,解得:a ≤4.答案:B9.解析:因为集合A,B是非空集合且A⊆B,所以∀x∈A,x∈B,即选项B正确,因此∃x∈A,x∈B,所以选项A正确;因为A⊆B,所以有A∩B=A,因此选项C正确;当A=B时,显然A⊆B成立,而A∩(∁U B)=A∩(∁U A)=∅,所以选项D不正确.答案:ABC10.解析:对选项A,当x=-1时,x3=-1<0,所以∀x∈R,x3≥0为假命题.对选项B,若x3=3,则x=33,所以∃x∈R,x3=3为真命题.对选项C ,若x 2-1=0,则x =±1,不满足∀x ∈R ,x 2-1=0,所以∀x ∈R ,x 2-1=0为假命题.对选项D ,1<4x <3,则14<x <34,所以不存在x ∈Z ,满足14<x <34, 即∃x ∈Z ,1<4x <3为假命题.答案:ACD11.解析:对于A ,“x >2”成立,“x >3”不一定成立,A 错误;对于B ,“x >1”可以推出“x 2>1”,取x =-2,得x 2>1,但-2<1,所以“x 2>1”不能推出“x >1”,B 正确;对于C ,x 2+x -6=0的两个根为x =2或x =-3,C 正确;对于D ,“a >b ”不能推出“a 2>b 2”,同时“a 2>b 2”也不能推出“a >b ”,D 错误. 答案:BC12.解析:p :x >1或x <-3,q :x >a ,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a ≥1,范围对应集合是集合{a |a ≥1}的子集即可,对比选项知AB 满足条件.答案:AB13.解析:因为命题“∀x >0,2x +1≥0”是全称量词命题,所以其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即为∃x >0,2x +1<0.答案:∃x >0,2x +1<014.解析:因为A ={1,a 2},B ={a ,-1},A ∪B ={-1,a ,1},所以a =a 2,解得a =0或a =1(舍去,不满足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答案:015.解析:由题意可得Δ=4-4a ≥0,解得a ≤1.答案:a ≤116.解析:因为集合S ={0,1,2,3,4,5},根据题意知只要有元素与之相邻,则该元素不是孤立元素,所以S 中无“孤立元素”的4个元素的子集有{0,1,2,3},{0,1,3,4},{0,1,4,5},{1,2,3,4},{1,2,4,5},{2,3,4,5}共6个.其中一个可以是{0,1,2,3}.答案:6 {0,1,2,3}17.解析:(1)命题p 是存在量词命题.当x =0,y =1时,x -3y +1=-2<0成立,故命题p 是真命题.(2)命题q 是全称量词命题由x 2-4x +3=(x -1)(x -3)>0,得x <1或x >3.只有当x <1或x >3时,x 2-4x +3>0成立,故命题q 是假命题.18.解析:(1)因为1∈A ,故可得1-a +3=0,解得a =4.故实数a 的值为4.(2)因为A ∩B ={3},故3是方程x 2-ax +3=0的根,则9-3a +3=0,解得a =4,此时x 2-4x +3=0,即(x -1)(x -3)=0,解得x =1或x =3,故A ={1,3};又3是方程2x 2-bx +b =0的根,则18-3b +b =0,解得b =9,此时2x 2-9x +9=0,即(2x -3)(x -3)=0,解得x =3或x =32,故B ={3,32}; 故A ∪B ={1,3,32}. 19.解析:(1)当m =2时,B ={x |x <2或x >5},又A ={x |1≤x ≤2},所以A ∩B ={x |1≤x <2};(2)因为B ={x |x <m 或x >2m +1,m >0},所以∁R B ={x |m ≤x ≤2m +1},又A ⊆∁R B ,所以⎩⎪⎨⎪⎧m ≤12≤2m +1, 解得12≤m ≤1,即m ∈[12,1]. 所以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12,1]. 20.解析:(1)由题意,得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无实数根,所以Δ=16-4m <0,解得m >4,即B ={m |m >4};(2)因为A ={x |3a <x <a +4}为非空集合,所以3a <a +4,即a <2,因为x ∈A 是x ∈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3a ≥4,即a ≥43, 所以43≤a <2. 21.解析:(1)因为A ={x |-2≤x ≤4},x ∈Z ,所以A ={-2,-1,0,1,2,3,4},A 中共有7个元素,则A 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27-2=126;(2)因为A ∪B =A ,所以B ⊆A ,因为m 2-m +1=(m -12)2+34>0,故B ≠∅, 则⎩⎪⎨⎪⎧m 2≤4m -1≥-2,解得:-1≤m ≤2,从而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1,2]. 22.证明:充分性:若m <0,则关于x 的方程x 2-2x +m =0有一正一负根,证明如下: 当m <0时,Δ=(-2)2-4m =4-4m >0,所以方程x 2-2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设两根分别为x 1,x 2,则x 1x 2=m <0,所以方程x 2-2x +m =0有一正一负根,故充分性成立,必要性:若“关于x 的方程x 2-2x +m =0有一正一负根”,则m <0,证明如下:设方程x 2-2x +m =0一正一负根分别为x 1,x 2,则⎩⎪⎨⎪⎧Δ=(-2)2-4m =4-4m >0x 1x 2=m <0,所以m <0,所以若“关于x 的方程x 2-2x +m =0有一正一负根”,则m <0, 故必要性成立,所以“m <0”是“关于x 的方程x 2-2x +m =0有一正一负根”的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所有的整数被5除所得余数只能为0,1,2,3,4,所以Z= [0]∪[1]∪[2]∪[3]∪[4],故结论③正确;
设a=5n1+k1,b=5n2+k2(n1,n2∈Z),若a-b∈[0],则a-b =5(n1-n2)+(k1-k2)∈[0],所以k1=k2,则整数a,b属于同 一“类”,故结论④正确.
思路探究:由M∩P={x|5<x≤8},求得-3≤a≤5.(1)充要条件即- 3≤a≤5.(2)寻找充分但不必要条件,a可取满足-3≤a≤5的任意 一个值.(3)寻找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此时a的取值集合应真包 含{a|-3≤a≤5}.
解析:(1)由M∩P={x|5<x≤8},得-3≤a≤5,
因此M∩P={x|5<x≤8}的充要条件是-3≤a≤5,
方法二:由新定义的运算,得 A⊙B={1,2,5,6,7},则(A⊙B)⊙B= {1,2,5,6,7}⊙{3,4,5,6,7}={1,2,3,4}.
归纳提升:在集合的新定义问题中,出现较多的是在现有运算 法则和运算律的基础上定义一种新的运算.解题时,要抓住两 点:
(1)分析新定义的特点,把新定义中所叙述的问题的本质弄清楚, 并且能够应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中.
④“整数a,b属于同一‘类’”的条件是“a-b∈[0]”.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③_④___.
思路探究:由整数集Z中“类”的定义可得出,[0]表示5的倍数 组成的集合,[1]={5n+1|n∈Z},[2]={5n+2|n∈Z}等,然后 结合题目逐一判断.
解析:因为2 019=5×403+4,所以2 019∉[1],故结论①不正 确;
即a的取值范围为{a|-3≤a≤5}.
(2)求实数a的一个值,使它成为M∩P={x|5<x≤8}的一个充分但 不必要条件,就是在集合{a|-3≤a≤5}中取一个值,如取a=0, 此时必有M∩P={x|5<x≤8};反之,M∩P={x|5<x≤8}未必有a =0,故a=0是所求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条件.(答案不唯一)
归纳提升: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 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 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问题的结论得到整个问题 的解答.分类与整合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 数学思想.
①“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矩形”的否定为“至少存在一个正方形不 是矩形”,其中,把全称量词“所有的”变为存在量词“至少 存在一个”.
②“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0”的否定为“对所有的实数x,都有 |x|>0”,其中,把存在量词“存在一个”变为全称量词“所 有的”.
4.条件关系判定的常用结论
条件 p 与结论 q 的关系 p⇒q,且 q p q⇒p,且 p q
(2)因为集合 A={x|1≤x≤3},B={x|2≤x≤4}, 所以 A∪B={x|1≤x≤4}. 若非空集合 D={x|4-a<x<a},且 D⊆(A∪B),
4-a<a,
则有4-a≥1, a≤4,
解得 2<a≤3,
即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 2<a≤3.
归纳提升:解决集合与方程、不等式综合的参数问题时,要特别注 意两点:
2.集合描述法的两种形式
(1)符号描述法:用符号把元素的共同属性描述出来,其一般形 式为{x|P(x)}或{x∈I|P(x)},其中x代表元素,I是x的取值集合, P(x)是集合中元素x的共同属性,竖线不可省略,如大于1且小 于4的实数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R|1<x<4}.在不会产生 误解的情况下,x的取值集合可以省略不写,如在实数集R中 取值,“∈R”常省略不写,于是上述集合可表示为 {x|1<x<4}.
归纳提升:已知条件p,结论q对应的集合分别为A,B.用集合观 点来理解充要条件,有如下三类:一是两个集合相等,那么p, q互为充要条件;二是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若A B,则p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A 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三 是两个集合没有包含关系,那么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 件.
专题 四
思想方法归纳
典例剖析
1.数形结合思想 已知典集例合7 A={x|-4<x<2},B={x|x<-5或x>1},C={x|m- 1<x<m+1,m∈R}.
(1)若A∩C=∅,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A∩B)⊆C,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思路探究:借助于数轴把集合表示出来,找出满足条件的m的取 值范围.
若 3∈C,则 9-3m+1=0,即 m=130, 此时方程为 x2-130x+1=0, ∴x=3 或 x=13, 即 C={3,13}⊆/ A,∴m≠130. 综上可知,a=4 或 a=2,-2<m≤2.
2.集合与不等式的联系
典例 2 已知全集U=R,集合A={x|1≤x≤3},B={x|x=m+ 1,m∈A}. (1)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C;
p⇒q,且 q⇒p,即 p⇔q p q,且 q p
结论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p 是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p 是 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专题 一
集合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源自典例剖析1.集合与方程的联系
已知典集例合1A={x|x2-4x+3=0},B={x|(x-1)[x-(a-1)]=0}, C={x|x2-mx+1=0},若A∪B=A,A∩C=C,求实数a,m 的值或取值范围.
互异性
不同的(或者说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 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
对象归入同一集合时只能算集合的一个元素
无序性
构成集合的元素间无先后顺序之分
示例
集合A={1,2,3}, 则1∈A,4∉A
集合{x,x2-x}中 的x应满足x≠x2- x,即x≠0且x≠2
集合{1,0}和{0,1} 是同一个集合
第一章
章末整合
知识结构·理脉络 要点梳理·晰精华 素养突破·提技能 真题精练·悟考情
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特征
含义
作为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不能
确定性
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也就是说,给 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
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
(1)不要忽略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即求出参数后应满足集合中的元 素是互异的,尤其要注意含参数的方程的解的集合.
(2)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它不含任何元素,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当题设中隐含有空集参与的集合关系与运算 时,其特殊性容易被忽略,如解决有关 A⊆B,A∩B=∅,A∪B=B 等集 合问题时,应先考虑空集的情况.
解析:(1)如图1所示.∵A∩C=∅, 且A={x|-4<x<2},C={x|m-1<x<m+1}, ∴m+1≤-4或m-1≥2,解得m≤-5或m≥3. 故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m≤-5或m≥3}.
(2)∵A={x|-4<x<2},B={x|x<-5 或 x>1}, ∴A∩B={x|1<x<2}. 又(A∩B)⊆C,如图 2 所示, ∴mm-+11≤≥12,, 解得 1≤m≤2. 故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m|1≤m≤2}.
命题q:x≠2或y≠6,对应集合为B={(x,y)|x≠2或x≠6},
命题¬p:x+y=8,对应集合为∁UA={(x,y)|x+y=8}, 命题¬q:x=2 且 y=6,对应集合为∁UB={(x,y)|x=2 且 y=6}= {(2,6)}, 显然∁UB ∁UA,所以 A B,即 p 是 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归纳提升: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充分运用“数”的严谨和“形” 的直观,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结合起来,使抽 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代数的论证、图形的描述来研究 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 “以形助数,以数辅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 化,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性质,有利于达到优化解题的目 的.在解答有关集合的交、并、补运算以及抽象集合问题时, 一般要借助数轴或Venn图求解,这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 想.
思路探究:在 C⊆A 中含有 C=∅这种情况,所以在解题时要考虑集 合 C 为空集的情况,避免漏解.
解析:由题意可知 A={1,3}. ∵A∪B=A,∴B⊆A, ∴a-1=3 或 a-1=1, ∴a=4 或 a=2. 又 A∩C=C,∴C⊆A, 若 C=∅,则 Δ=m2-4<0,即-2<m<2; 若 1∈C,则 12-m+1=0, 即 m=2,此时 C={1},A∩C=C,符合题意;
(2)若非空集合D={x|4-a<x<a},且D⊆(A∪B),求实数a的取值 范围.
解析:(1)因为A={x|1≤x≤3},
B={x|x=m+1,m∈A},
所以B={x|2≤x≤4},
由图可得,C=A∩(∁UB), 因为B={x|2≤x≤4},则∁UB={x|x>4或x<2}, 而A={x|1≤x≤3},则C=A∩(∁UB)={x|1≤x<2}.
当3a+ 2 1<-4,即 a<-3 时, C∩(A∪B)={x|-4≤x<5}; 当-4≤3a+ 2 1<5,即-3≤a<3 时, C∩(A∪B)={x|3a+ 2 1<x<5};
当3a+2 1≥5,即 a≥3 时,C∩(A∪B)=∅. 综上可知,当 a<-3 时,C∩(A∪B)={x|-4≤x<5}; 当-3≤a<3 时,C∩(A∪B)={x|3a2+1<x<5}; 当 a≥3 时,C∩(A∪B)=∅.
(3)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它成为M∩P={x|5<x≤8}的一个必要 但不充分条件就是另求一个集合Q,使{a|-3≤a≤5}是集合Q的 一个真子集.易知当a≤5时,未必有M∩P={x|5<x≤8},但是 M∩P={x|5<x≤8}时,必有a≤5,故{a|a≤5}是所求的一个a的取 值集合.(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