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地理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

初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我国地势总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说明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2.掌握我国五种主要地貌类型。

3.指出我国山脉的分布规律,能在图上填注主要山脉名称。

4.指出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的分布,并说明这些地形的显著特征。

5.掌握我国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是山区,及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6.了解山区易发生哪些山地灾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1.我国地势总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指出各山脉的走向,能够在图上填注主要山脉名称。

3.我国地形的特点及分布状况。

教学过程一、(一)地形概况1.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2.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是?3.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流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三级阶梯的概况海拔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界线、祁连山、第二阶梯1000-2000米界线大兴安岭、、巫山、第三阶梯米以下5.五种地形:高原、、盆地、、。

6.山区面积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

(二)主要山脉北:1.东西走向的山脉南:中:西: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东:西北东南走向山脉:3.其他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山脉:4.弧形山脉,其主峰是,位于中国与的边境。

(三)主要地形1.四大高原:⑴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⑵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多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⑶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⑷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

2.四大盆地:⑴面积最大的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⑵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是;地势最低的盆地是。

3.三大平原:、、。

4.主要丘陵:、、。

二、基础过关1. 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状分布2.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3.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盆地是()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C、准葛尔盆地D、四川盆地4.下列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的连线组合,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雪峰连绵B.内蒙古高原-地面崎岖C.云贵高原-地势平坦D.黄土高原-平坦开阔5.下面关于我国平原的叙述中,唯一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中B、全在热带和亚热带C、都位于湿润区D、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6.下列山脉中,位于我国最东边的是A.台湾山脉B.长白山脉C.武夷山脉D.大兴安岭7.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形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A.太行山B.长白山C.天山D.秦岭8.下列几组山脉中,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是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C.台湾山脉D.横断山脉9、读我国沿北纬36°附近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为_________奔流入海,沟通了__________交通,方便了沿海与__________的联系,并在各阶梯的_________地带形成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_____资源。

5篇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课教案

5篇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课教案

5篇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课教案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须要,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实践实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踊跃倡议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造就学生踊跃地情感看法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奠定根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我带来的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课教案内容,盼望能协助到您!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课教案1中国的疆域教学目标1.通过视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造就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学问的实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造就学生的操作实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区分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面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并进展酷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立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歌颂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拟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拟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颂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美丽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宏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到底有多大?面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学问,深化地相识我们宏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一、从世界看中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和巩固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

2. 提高学生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基本概念。

2.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 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基本概念。

2. 提问学生对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

二、复习北方地区(15分钟)1. 介绍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北方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地区的资源开发等。

三、复习南方地区(15分钟)1. 介绍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南方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江南水乡的水资源利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等。

四、复习西北地区(10分钟)1. 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沙漠化的防治、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等。

五、复习青藏地区(10分钟)1. 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河流等。

2. 分析青藏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

3. 提问学生对青藏地区的重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如高原生态系统的保护、藏传佛教的文化等。

六、总结和练习(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2. 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进行巩固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划分进行复习和巩固。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对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地理分区2.自然地理特征3.经济地理特征4.地理信息系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地理分区、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地理特征难点:地理信息系统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八年级上册地理,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部分内容。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地理分区的特点。

2.中国地理分区(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回顾一下中国地理分区的划分标准。

(3)请同学们分别介绍这四个地区的特点。

3.自然地理特征(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自然地理特征的主要内容。

(3)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4.经济地理特征(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地理特征的主要内容。

(3)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国经济地理特征的具体表现。

5.地理信息系统(1)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3)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6.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八年级上册地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地理分区、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地理特征和地理信息系统。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次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7.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整理本次复习的内容,形成一篇复习笔记。

五、教学反思本次复习课,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讲解地理信息系统部分,部分同学对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总体来说,本次复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对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重难点补充:1.中国地理分区师:同学们,关于地理分区,你们能想到哪些具体的划分依据呢?生1:我记得有用气候来分的,比如南方和北方。

生2:对,还有地形,像青藏高原就是按照地形来划分的。

师:非常好!那我们能不能结合地图,来说说这些分区的大致位置和特点呢?生3:北方地区很冷,冬天会下雪。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运用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识读。

2.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类型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2. 运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

3. 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感受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国的气候多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讨论交流,总结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重点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4. 地图分析:(1)让学生观察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各类气候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图分析法,讲解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5.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2)分析季风气候对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7. 布置作业:(1)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服装、饮食等方面的变化。

七、课堂互动: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中国地理复习教案

中国地理复习教案

中国地理复习教案(一)八年级赵丽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熟知与掌握:1.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分布;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熟悉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2.我国的人口及民族的分布;3.我国地形的特点,主要山脉及其走向,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地震与火山等;4.我国天气的表示符号,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和温度带,降水分布特点和干湿地区,我国气候特征和三种灾害性天气。

教具:中国政区图投影片.地形图投影片.学生地图册课型:复习课教时:2课时过程:本次复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疆域与行政区划●主要知识点:1.我国的半球位置与海陆位置.我国的面积.四至点。

2.我国的四个边缘海.主要岛屿.半岛,领海与内海。

3.陆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国家(6个)。

4.我国三级行政区5.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省会。

6.特别行政区。

●识图1.我国疆域示意图,相邻的国家2.我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图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民族●主要知识点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占世界的比重。

2.我国的人口线与我国的人口分布。

3.我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重,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

4.华侨与外籍华人的概念,“侨乡”。

5.我国的人口政策。

6.我国民族的分布状况与分布特点。

7.我国的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

●识图1.我国人口分布图2.我国民族分布图第三章:中国的地形●主要知识点1.中国地势的主要特点,三个阶梯的界线及主要地形单元。

2.地势对我国交通.水力等影响。

3.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各类地形的比重。

4.我国的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我国的第一高峰。

5.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典型特征。

6.我国三大平原的特征和主要丘陵。

7.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

8.我国火山的分布。

●识图1.我国地势阶状分布示意图2.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分布示意图。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主要知识点1.怎样根据卫星云图上的颜色来判断各地的天气。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能够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气候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重点介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我国的分布。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3. 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材: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辅助材料:气候类型分布图、季风气候示意图、相关实例资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七、教学进度安排课时:2课时(90分钟)第一课时: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特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第二课时: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八、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初二地理教案(9篇)

初二地理教案(9篇)

初二地理教案(9篇)初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认识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学习不畏灾害的精神,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本节从知识上结构非常清晰,即对每一种灾害都是从原因(或基本活动规律)、影响范围及危害等方面介绍的,但其中各有侧重。

如寒潮和水旱灾害的产生与季风的势力关系密切,所以侧重成因的介绍,而台风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不作过多解释,直接介绍它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指出了台风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这就为教师安排学生思考预防台风的地区提重点: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危害;收集相关气象灾害资料;灾害产生的原因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本节内容与前一节紧密相关,当冬季风活动强烈时,产生寒潮;台风是受夏季风影响产生的灾害;水旱灾害是由于夏季风活动不稳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灾害。

它们共同受气候特征的影响,季风是其中的关键。

但其中寒潮和台风属于天气灾害,水旱灾害则属于气候灾害,也就是说,水旱灾害一旦出现,对我国农业生产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本节在知识上并无难点,所以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如教师应该通过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季风关系密切这一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季风对我国是极有利又有弊的;通过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通过我国准确预报台风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气象灾害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加强。

另外,还可以在讲完形成水旱灾害的自然原因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人为造成水旱灾害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有些灾害不仅需要预防,同时可以避免,人类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尽量达到人地协调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学科)教学预案

授课人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多种方法识记中国政区、地形、气候、水系、铁路、工业区 分布图;
2、应用这些地图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略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名称、位置, 进一步提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师解读读学习目标。
二、走进文本、呈现问题、合作探究:
(一)1、一名同学指读中国政区图各省全称,其余同学跟 读简称和行政中心。
2、学生练习填图,完成同步训练(1)。
3、一名同学指读中国地形图山脉名称及地形区名称,其余 同学补充并矫正。
4、教师用版图帮助记忆。
5、学生练习填图,完成同步训练(2)。
6、同学自读图2.13、2.14、2.17、2.18、2.22、2.24、2.28
7、学生练习填图,完成同步训练(3) &老师画黄河长江水系图,学生补充。
组织教学 学生读图 文,师适时 指导
小组内检 查
合作说出 师小结
第周第课时
总课时第节
9、学生练习填图,完成同步训练(4)
10、学生看图4.5,教师板图。
丰富学生应用地图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探 究的兴趣。
重点
识记中国政区、地形、气候、水系、铁路、工业区分布图
难点
地图的应用。
关键
通过读图、析图、对比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教法
合作探究、观察、讲析
学法
观察、识记、合作探究
导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获得直观地理知识的源泉。当 代地理学家卡列斯克说过“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 今天我们共冋复习八上中国地理中的重点图,希望冋本 节课冋学们能记住并熟练应用这些地图解决中考中出现 的问题。
11、学生练习填图,完成同步训练(5)
12、学生看图4.21,补充图,
13、学生练习填图,完成同步训练(6) (二)典例分析
三、小结。
四、达标训练。完成(二)体验中考真题
五、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