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合集下载

苏轼资料

苏轼资料

人物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人称“苏东坡”,号“东坡居士”。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生平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坡简介资料

苏东坡简介资料苏东波,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苏东坡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苏东坡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东坡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苏东坡

苏东坡

苏东坡的诗词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东坡和东坡肉的故事
杭州有一道名菜“东坡肉”与苏东坡有关。当时,杭州人 民为了感谢苏东坡治理西湖和修筑长堤的功德,都抬着衙慰劳苏 东坡。苏东坡得知后非常感动,但礼物却不肯收。可百姓 就是不依,说“如果不收下的话就不走了”。苏东坡没办 法只得将这些人的名字记下,这才收下礼物。等百姓们都 走了以后,苏东坡便吩咐厨师按姓名,把猪肉分割成每人 一块,再教他以家乡煨肉的方法,煨好后,加以生姜、辣 椒、酱油、醋、葱等佐料调和而成的汁水,逐户送去,说 是让杭州父老乡人品尝一下苏老爷家乡的风味。从来没有 吃过这般鲜、嫩、香、酥肥而不腻的猪肉的杭州人,更是 赞不决口,于是就把它叫做“东坡肉”。后来,杭州有些 饭馆仿烧“东坡肉”生意相当地好,接着,别的馆子也相 继效仿起来,结果“东坡肉”就成了杭城的十大传统菜肴 之一了。
苏东坡简历
苏东坡又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 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 宕,有天真烂漫 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并称宋四家;画学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苏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杭州苏堤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 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 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堤上有映波、锁 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苏东坡曾有诗 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 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 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 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 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 宽平均36米。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 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和美食家。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坛巨子,他的文学才华广泛,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散文、历史、文言文、骈文等多个体裁。

苏东坡出身高官家族,自小聪明过人,吸收了其父苏洵的文化遗产。

自幼酷爱读书,好奇心强烈,喜欢问问题并独立思考。

在他17岁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并被派往京城京兆尹(今陕西西安市)就任主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他以才华洋溢的词章而著名,广泛涉猎山水田园、爱情离合、宴会豪华等主题,其词作在宋代掀起了一股盛世风潮。

他的词穷尽周易、道家、佛教、儒学等思想,流动的词意渗透其中,隐喻与抒情相得益彰。

他的散文以《东坡志林》最为著名,其中记述了他一生的遭遇、政绩、山水之趣和饮食文化等,内容丰富生动。

苏东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辞章无愧乐府诗人。

苏东坡特别喜欢写随笔和游记,他深爱大自然,经常旅行并在行程中记录所见所闻。

他的游记以《归田录》和《写寒堂集》最为著名,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反映着他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苏东坡对于中国美食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将山东鲁菜带入了江南,改良了许多菜肴的烹饪方法,开创了苏菜这一美食流派,并且系统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人学习餐饮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文学方面的才华,苏东坡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

他擅长画竹,笔触洒脱,墨法流畅,丹青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书法更是闻名于世,他开创了“狂草”艺术风格,使得字迹变得自然流畅,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书法不同的独特风格。

然而,苏东坡并非一生平坦无波。

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行为不合常规,他曾数次遭到贬斥和放逐,甚至被贬谪到黄州、岭南等地,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境,并以他的才华和善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苏东坡的介绍

苏东坡的介绍

苏东坡的介绍
苏东坡(1079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文学与书艺上的成就,被后世尊称为“文忠”、“文苏”、“书皇帝”。

在诗词创作上,他与父兄一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在散文上,他与兄长苏辙合称为“三苏”;在书画艺术上,他则与父兄一起被称为“父亲的书法、儿子的文章”。

苏东坡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词的创作上,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的创作上,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而在词的创作上则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他也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此外,他还擅长于医理,曾创造出《东坡易传》以救世。

—— 1 —1 —。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世称“苏东坡”。

祖籍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世人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妻:王弗(第一任妻子)、王闰之(王弗堂妹)、王朝云(侍妾)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

苏轼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 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 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高清组图(19张)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 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 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 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 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 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 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 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 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 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 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 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东坡最霸气的十首诗

苏东坡最霸气的十首诗

苏东坡最霸气的十首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宋】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浣溪沙》【宋】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有美堂暴雨》【宋】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儋耳》【宋】苏轼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发展到成熟时期孕育的一位旷世奇才。

每一位中国人提起他都会漾起会心而自豪的微笑,想起他的坚贞坦荡的品格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他忧患的一生,留下二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是一位高产作家。

他深得艺术要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占据了北宋文坛的颠峰,取得了同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苏东坡,字子瞻,初字和仲,北宋眉州人。

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享年六十六岁。

苏东坡出生于富有文学气氛的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庭训。

他饱读浩瀚的文史著作,学以致用,落笔行文随意生发,为以后显赫的文名打下了基础。

进入仕途后,便在党争的漩涡中沉浮起落,被长期外放。

贬谪期间和下层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非常坎坷的经历,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苏东坡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都对他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境遇的变化,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贯穿其一生的是‚有为而作‛的儒家思想。

佛老思想在他的晚年常有显现,流露出达观狂放、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

正由于有这样坎坷的人生,有这样复杂的思想,他才可能有这样极具个性的作品。

本文试图从他的诗词及文论几方面阐述其重要成就,从而对他的历史地位作出一点评判。

(一)自然畅达东坡诗作为‚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他的诗歌和同时代的其它诗人相比,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阔。

他前学杜、韩,近效欧、梅,晚年更爱陶诗。

这些诗清新豪健,语言畅达,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和艺术见解苏东坡一生从政,主张‚有为而作‛,创作了不少政治讽刺诗,希望‚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他敢于揭露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病,反映下层人民的一些苦难生活。

如《吴中田妇叹》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境遇:‚霜风来时雨如泻,耙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他不但为穷迫的人民呐喊,而且从儒家的思想出发,干预政治、指斥时弊,即使是身陷囹圄,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荔枝叹》中写道‚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前载‛,它比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加直露和尖锐,甚至指名道姓的说‚前丁后蔡相笼加,争相买宠各出意‛,把他们比做李林甫,‚至今欲食林甫肉‛,真是一针见血、痛快淋漓。

这些诗曾引起过当时和后人的不少议论,说其‚好骂‛、‚多怨刺‛,其实这是由苏东坡的创作个性和‚慷慨疾恶‛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

苏东坡诗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

他的咏物组诗《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借助京师园中萱草、竹、芦、病榴、葡萄等十一种植物,抒发情感,阐明道理。

他的七绝《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蕴满城。

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描写了梨花开放的盛况,借梨花抒写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他将信手拈来的一草一木,随物赋形,非常自由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他的山水游记诗,清新自然,如《游金山寺》便是一篇很好的怀乡之作:‚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悉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倾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日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尺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己,有田不归如江水。

‛这是诗人经过镇江金山寺时写的。

诗人描绘了白天、傍晚、黑夜三个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以江水为纽带,注入作者思乡之情。

在诗人的眼中,白天见到的丈高浪潮,失去了惊心动魄的晚霞、江景,失去了绚丽与恬静,成了激发自己羁旅之愁的催化剂。

黑夜见到的月色、怪火,也失去了迷幻、神奇,成了令人胆颤心惊的怪异。

总之,由于思乡情切,金山寺的一切瑰丽景象,在作者心目中都成了哀景,所以此诗句句写景,却处处非常自然的流露了对宦游的厌倦情绪。

苏东坡是一位画家,造诣很深,能以诗入画。

他写的题画诗各有特色:《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叙述和抒情相结合,《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只是状物写景,《题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作》叙述和说理相结合,最有特点的要数古诗《王维、吴道子画》了:‚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融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这其实是一篇文艺评论。

它精辟的品评了王、吴两人画幅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许多独到见解:画作不但要如‚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而且要如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诗人首先展示了两位画家不同风格的两幅画作,然后再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读之不味,诗意盎然,决然不同于面目可憎的说理诗。

苏东坡的诗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清新刚健外,也写了一些平和枯淡的作品。

他谪居儋州时一些描写窘迫生活,却显露一股旷达心绪的作品。

如《新居》:‚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他晚年心崇陶潜,写了一些和陶诗,如《和陶贫士七首》、《和陶游斜川》、《和陶杂诗十一首》等。

这些诗都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性灵得以完全解放的境界。

苏东坡诗歌总的艺术特色是自然奔放,挥洒自如,而他的这一特色又带着宋代诗歌的时代特点。

宋诗的总体特点是‚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这也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地方。

唐诗已经抢占了诗歌的至高点,要想能有所发展,必须另辟蹊径,苏东坡追求自由地表达,自然就有了这种诗歌创作的尝试。

‚以文为诗‛是指苏诗的散文化倾向,他把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和字法引入诗中,常常用直叙和铺陈排比的手法,如《新城道中》‚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等句,虽然是一些平淡的叙述性语言,可是其间伴随首具体的、感性的描绘,因此仍然充满诗意。

在苏东坡的古体诗中通常是用散文化的结构,如《王维、吴道子画》、《白水山佛迹岩》等,在布局谋篇上讲究变化多端而又脉络分明,颇见艺术匠心。

但散文化的句法和字法有时也削弱了诗歌语言的精炼和形象性。

苏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议论化。

结合形象融入有感情的议论,对抒写的自由和行文的流畅有所帮助。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颇具理趣的指出了人生的暂短性、流逝性,虽有议论成分,然而由于比喻贴切,却不会令人生厌。

苏东坡的哲理诗则是哲理和形象的结合,理和情的统一,在艺术上独树一臶。

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借庐山景,引发了一个令人深省的哲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以才学为诗‛是苏诗的第三个特色。

典故可以增加诗歌内涵,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苏东坡能够把典故运用自如恰当,而且往往语意翻新。

如《祭常山回小猎》中‚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就贴切地运用了谢艾事,以此表明自己为国效忠的激情。

在苏诗中象这种用典是比比皆是。

苏东坡还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巧妙贴切,了无痕迹,如‚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都是他巧用、妙用前人诗意成功例子。

可能他的诗歌有时过分逞才使气,重复用典,却削弱了诗歌的感染力。

(二)铁板铜琶东坡词在《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佚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正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在当时该幕士真是眼光独到,一言说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词派特点。

明代张诞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诗余图谱》)这已经肯定了两种词体并存的局面,不存在贬此褒彼的问题。

苏东坡的贡献就是在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派。

苏东坡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以诗入词,使词从花间尊前步入广阔的社会人生,可以像诗文一样表现更广泛的内容,怀古、咏史、谈禅、说理、记游、言志、感时伤世无所不包。

他的一些词抒发了爱国激情和政治抱负,如《沁园春》(孤馆表灯)‚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书生意气,慷慨激昂,抒发自己抱国之志。

苏东坡还写了一些怀古词,都是有感而发,将历史人物和事件与自身遭遇糅合为一体,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牢骚。

如向来被认为最能表现其风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者描写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借古代英雄感叹自身的失意;后者借助琼楼玉宇的想象,通过‚高处不胜寒‛的天上与人间现实对比,反映作者对现实不满,想要超脱尘世,却依然热爱人生的矛盾。

这两词表现了苏东坡洒落的襟怀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的词中还有一部分词是咏物的。

如著名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咏杨花,《南乡子》(寒雀满疏篱)咏梅,《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咏榴花,《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咏芳草,《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咏松,《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咏橘等。

农村题材也首先由苏东坡带入词中,如在徐州时写的一组《浣溪沙》塑造了农夫的一系列形象,提示了下层劳动者淳朴善良的品格,对秀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风情加以生动描绘。

另外苏东坡的悼妻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弟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别友词《南乡子》(回首乱山横)等,也都表现出词人真挚、博爱的情怀,从另一个侧面补充和完善了词的言情功能。

苏东坡的词还提高了词的品位。

在苏东坡之前,词是作为音乐的附庸,从花间以来,就被视为‚卑体‛,始终没有能摆脱‚艳曲‛的束缚,苏东坡首先冲破‚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把诗的题材引入词中,使词发展为既可言情,又可言志,庄媚兼有的文体,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词的品位。

如前所述的《江城子》、《念奴娇》等篇一改软媚的旧习,气象高华,境界开阔,足与历来言志诗、怀古诗相匹配。

其次,苏东坡还把‚理趣‛引入词中,提示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使词不但有景的描绘,情的抒发,而且还上升到理的境界。

所以,王灼曰:‚苏东坡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