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阮籍论

合集下载

浅谈阮籍嵇康的生命价值观

浅谈阮籍嵇康的生命价值观

浅谈阮籍嵇康的生命价值观
阮籍嵇康(1143-1220),字仲简,金陵人,汉族,南宋词人、文学家、思想家。

嵇康是结合讲解诗词表达出来的自然派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应该重视健全思想道德,一般分为智育、情育、德育三大类。

他的教育思想,影响到先后的文学家、思想家及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

嵇康的思想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主张社会的秩序和人的本性的关系,认为师表为衡量一个社会的正义和责任,历来被推崇为一种社会风尚。

他一生都是守本份,尊重礼节,以居士之心来和自己的道德境界。

他从客观上表现了学习的功利主义和客观的伦理,追求自我实现与责任贯彻相统一。

他处处展现祖国传统文化的追求,坚持诚实守信,坚信自己的信仰,追求责任贯彻及晚辈的教育。

他不仅是一位有道德素质和知识储备的雅士,更是一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把他的思想在宋代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中国及其他各国。

《阮籍评传》四、阮籍与嵇康

《阮籍评传》四、阮籍与嵇康
话题8:路
嵇康啊嵇康,愤世嫉俗,绝望了这社会的一切而毁坏礼教者是你,“非汤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让司马氏安于枕席?你的一腔忠愤却无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铁锤——第一锤,砸平世间不平事;又一锤,大泄胸中之悲郁;再一锤,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万年所有的炎黄子孙: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纪?“砰砰”锤声中,钟会来了,你并不理睬,只抛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你抛锤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汤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权柄!”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
2、嵇康打铁
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3、竹林七贤
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们知道,稚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所以,后来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
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
话题9:交友
冤哉!嵇康!
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一告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

论阮籍、嵇康诗歌的文化品格

论阮籍、嵇康诗歌的文化品格

论阮籍、嵇康诗歌的文化品格阮籍和嵇康的诗歌体现了道教品格。

他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用游仙诗来掩饰自我思想上的痛苦,这些元素在他们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他们通过描绘仙境和神仙的形象,表达了对超越现实世界的向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

阮籍和嵇康的诗歌也展示了儒学品格。

他们对儒学道德准则的遵循,以及具有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热情,这些特点在他们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们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社会现实,充满热情地表达了对自己和对社会的。

再次,阮籍和嵇康的诗歌还表现出了道家品格。

他们对老庄思想的认同,以及追求生命的自然、全身避祸,这些思想在他们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们倡导回归自然,反对社会的繁琐和拘束,主张以自然的方式去面对生活。

阮籍和嵇康诗歌的文化品格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儒、道、玄等多种思想的交织。

这种复杂性使得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多元,同时也使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处于矛盾状态。

他们的诗歌既体现了对超脱现实世界的向往,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和热情,这种矛盾状态反映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阮籍和嵇康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他们的诗歌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也是他们对自我追求和人生理想的表达。

他们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思想的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类生活、社会现实以及个人追求等诸多问题的宝贵资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思想文化却异常繁荣。

在这个时期,玄学应运而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思想。

玄学以其特有的哲学思辨和审美情趣,深刻地影响了魏晋名士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以嵇康、阮籍为例,探讨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

嵇康和阮籍是魏晋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玄学的影响下,呈现出一种孤高狂放、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

嵇康,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和哲学家,他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以老庄哲学为理论基础,倡导一种清静无为、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描写嵇康和阮籍的诗句

描写嵇康和阮籍的诗句

描写嵇康和阮籍的诗句
嵇康:
① 嵇康昔日凤池梦,今日依旧凤鸣声。

—— 唐·李中《赠朐山孙明府》
② 嵇康疏懒为天性,阮籍猖狂可奈何。

—— 宋·陆游《哭李杜二首》
③ 景山松柏何萧萧,嵇康去打钟会腰。

—— 元·王逢《无题(五首)其二》
阮籍:
① 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

相逢一醉饱,独坐数行书。

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

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

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

家住箕山下,门枕颍川滨。

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琴伴前庭月,酒劝后园春。

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

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

朝朝访乡里,夜夜遣人酤。

家贫留客久,不暇道精粗。

抽帘持益炬,拔箦更燃炉。

恒闻饮不足,何见有残壶。

—— 唐·李中《赠朐山孙明府》
②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魏晋·阮籍《夜中不能寐》
③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 魏晋·阮籍《第十七首》。

比较阮籍和嵇康人生经历有感

比较阮籍和嵇康人生经历有感

比较阮籍和嵇康人生经历有感诸葛孔明一对,对出三国鼎立,政局稳定,群雄辈出,固有建安七子积极入世,每个人都有着奉献、追求、成功的机会:司马仲达一出,三家归晋,战乱频仍,人才零落,使得竹林七贤消极避世,以自我为关照对象,抒发个人情感。

而也正是这时中国文坛出现了阮籍和嵇康这对“瑜亮”,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

“党锢之争”将阮籍和嵇康这对弱弱书生卷入政治旋窝中,但对待政治嵇康和阮籍却体现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曹魏争取覆灭之后,司马氏掌权,阮籍和嵇康无法逆时代之潮流,也只能低下头颅响应司马氏集团的征召,告别竹林到京城来,给司马氏装潢门面。

虽然满肚子的不情愿,但也只好应承,既勉为其难,亦无可奈何。

但在司马氏的昏暗统治下,两人走向了不同的反抗道路。

嵇康,鄙视权贵,面对钟会的笼络,不改其狂放本性,依旧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手起锤落,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令其悻悻而回,钟会便怀恨在心,加之嵇康向来反对司马氏篡权,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在一曲《广陵散》的哀声中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阮籍,抱着匡扶济世的之志,志在从戎,但是正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加之在政治上的举棋不定让他没能得到专权者的太多赏识,于是便托病辞官归里。

政局险恶,世事不可为,此刻的阮籍只能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与世无争,宠辱不惊,放浪佯狂,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决定了两人的命运,一个在沉默中爆发,一个在沉默中溺没:一个轰轰烈烈的死,一个平平淡淡的生。

没必要争论孰优孰劣,政治介入也好,回避也罢,都需要周旋一番,而周旋是需要才能和智慧的,两者体现了不同的智慧与才能,一刚一柔。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

阮籍与嵇康思想性格的异同阮籍和嵇康都是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化名流,他们的思想和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不可忽视的。

阮籍和嵇康的思想性格有着一定的异同,下面就从哲学观点、人格形象、文学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哲学观点。

阮籍的哲学观点包括“自然”、“势”、“道”等概念,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性质,而自然则是它们的本性。

同时,阮籍也强调“势”的作用,即人的行动不仅受自己的意志支配,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阮籍还主张突破常规,超越成见,通过思维和行动的自由,来抵制权威、理性和文化上的束缚。

相比之下,嵇康则更加注重内心的精神探索,他的哲学观点包括“仁”、“义”、“道”等概念,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嵇康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内心的意志及其追求所决定的。

他主张内心的追寻和不断地探索,从而超越现有的局限和限制,进一步实现人文价值。

其次是人格形象。

阮籍和嵇康在人格形象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阮籍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不屈不挠、豁达洒脱的风格。

阮籍也曾因言行举止被贬谪至复州,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特点。

嵇康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仪态万方的风度。

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来影响周围的人,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嵇康还是一位爱好家,特别是音乐方面,他的音乐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最后是文学思想。

阮籍和嵇康在文学思想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阮籍的文学创作风格比较奇特,他擅长“偶书”,即用自己的经历、感受、体验来进行文学创作。

阮籍的《咏怀诗》和《丽人行》等作品,便是其自我发泄和思考的表现。

嵇康则更多的关注于《琴赋》和《广陵散》等音乐作品,他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等方面的思想。

嵇康的音乐作品既有情感的表达,也有情境、意境、思想等方面的内涵,使得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综上所述,阮籍和嵇康虽然在南朝时期都是文化名流,但两者的思想性格有所区别。

阮籍注重个性、自由和突破,而嵇康则更强调内心的追求、精神的探索和社会和谐的维护,两者在哲学观点、人格形象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的表现,也有一定的不同。

魏晋名士嵇康和阮籍简评

魏晋名士嵇康和阮籍简评

2015.09魏晋———中国政治历史上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却催生出了令人盛赞和向往的“魏晋风流”,也就是被后世文人推崇和景仰的名士文化,在魏晋名士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嵇康和阮籍。

一.刚肠嫉恶之嵇康嵇康作为当时声望最盛的大名士,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可谓是一等一可爱又可敬的人物。

首先,嵇康极具才华,是当时士人阶层膜拜的对象,是文坛领袖,在当时的士人阶层中极具影响力。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出身“寒门”的赵至,赵十四岁时参观太学时,遇见正在写石经古文的嵇康,便被嵇康的才华和风采所折服。

十六岁离家出走追随嵇康到山阳,求他指教。

另一例证就是司马氏集团的红人钟会,他出身贵族,是宰相钟繇的儿子,其性格乖巧,也颇具才学。

一直想结交嵇康,他的《四本论》写好以后,想让嵇康给予肯定和鼓吹,不敢送去,只敢在户外遥掷。

足以见得嵇康在当时文学界以及士人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但这也正是司马氏所忌惮之处。

同时,嵇康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还精于弹奏,《广陵散》在其被杀之后失传。

其次,个人形象风姿绰约,神采出众,在崇尚风度的魏晋时期既是实力派又是偶像派。

《晋书》载:“康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世说新语容止》说其:“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之美还有一旁证,《世说新语容止》第十一中载: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在嵇康死后多年,他的儿子嵇绍走在洛阳大街上的人群中,在别人眼中已是卓然挺拔,风采出众,犹如野鹤立于鸡群之中。

但在嵇康昔日好友王戎看来嵇康较其子风姿更胜一筹。

魏晋士人又尤其注重和崇尚风度,这也正是曹氏长乐亭公主下嫁嵇康的重要原因。

作为曹氏姻亲,嵇康自然会被司马氏集团看作是曹氏集团的人,在争取拉拢不成的情形下,“刚肠嫉恶,遇事便发”的嵇康为司马氏所杀那是迟早的事情。

嵇康和阮籍的故事

嵇康和阮籍的故事

嵇康和阮籍的故事
唐代时期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分别叫做嵇康和阮籍。

这两位壮士出生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都有一样的爱好,那就是诗歌。

嵇康生于富裕和贵族家庭,他拥有优越的资源和条件,他的诗歌有灵动的节奏,深刻的表达,抒情洒脱,完美展示了他的诗歌天才。

他的诗作也深受当时很多人的喜爱,为唐代学术界带来了灿烂的光彩。

阮籍是一位农民,他生于贫穷家庭。

他本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文学教育,但他有着天赋异禀的诗歌天赋,只是他的诗歌风格比嵇康的更加抒情,更加质朴,更加深刻。

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耐心深情,也受到当时不少人的无限喜爱。

嵇康和阮籍两位诗人在唐代学术界都十分负盛名,他们同样热爱诗歌,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有很大不同。

两位诗人结识后,一直友好相处,彼此交流讨论诗歌,互相帮助,影响着当时学术界和文学界的繁荣发展。

后来,嵇康任官一职,但他随后便前往西域旅行,未曾返回,再也没有出现。

而阮籍在官府任职失败后,也离开了家乡,前往南方。

嵇康和阮籍离开之后,两人的诗歌也不再连续发表,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在唐代仍然留下了伟大影响力。

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被人们所崇敬与传颂,他们的故事令我们倍感激动。

二者的故事,两份炽热的爱好,一路追随,把热情传递给后代,这就是嵇康和阮籍的传奇,是唐代文化史上一个最美丽的篇章。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阮籍、嵇康的仕隐之心前言阮籍、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两大领袖,是正始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文人,他们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其生平活动和思想倾向都为历代学者所关注。

他们在对待出仕和归隐的问题上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阮、嵇这种心态的产生与他们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明显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痕迹。

阮籍、嵇康的儒家思想在前人著述中,很多人都认为阮籍、嵇康身上的儒家思想痕迹不是很明显。

但是作为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阮、嵇二人,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其实都透露着儒家那种积极入世和顺从儒家秩序的思想。

虽说在魏晋之际儒家文化那种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但是根植于当时文人心中的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被推翻,阮、嵇当然也没有例外。

先看阮籍,他出身于儒学之家,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曾受学于蔡邕。

有着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早期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对他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阮籍就曾自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⑴可见他早年是十分爱好儒家经典的,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的以德行见称的颜回和闵子骞。

在《乐论》中,阮籍就称赞礼乐有着教化作用,强调要维护儒家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从这可以看出阮籍把礼乐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平天下的高度,具有一种浓烈的顺从儒家秩序的情怀。

阮籍是一个怀有济世之志的文人。

据《晋书•阮籍传》:“(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由此可以看出,阮籍不仅有济世之志,而且眼界很高,抱负甚大,我们来看其《咏怀诗•三十八》、《咏怀诗•三十九》: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

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在前一首诗中,感情基调慷慨昂扬,表述极其明快朴实,表达了阮籍自视甚高,“志气宏放”⑵的一面。

方东树云:“此以高明远大自许,……言己本欲建功业,非无意于世者。

”⑶这说明阮籍儒家的政治理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失,它一直沉淀在其心灵深处,一有机会就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后一首诗中,阮籍塑造了一个“临难不顾生”的壮士形象,他所称颂是儒家忠义气节。

他向往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也于此流露无遗。

即便是身处易代乱世,“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⑷但其内心的政治热情亦未完全泯灭。

还是苏轼说的好:“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为酒。

”⑸看来苏轼是看到了阮籍内心中被压抑着济世理想所带来的痛苦。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是嵇康著名的反儒家思想的言论,不少学者以此来判定嵇康思想属于儒家的对立面。

的确,嵇康是非常推崇老庄,曾明言“老子、庄周,吾之师也”,⑹其诗文著作中也有颇多引用道家典籍之处。

于是有很多学者就从儒道对立的思维角度出发,得出了嵇康崇道反儒的思想观点。

但是在嵇康的一些诗文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其实和阮籍一样,他的思想中同样有着儒家思想的成分: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是故伊尹不惜贤于殷汤,故世济而名显;周旦不顾贤而隐行,故假摄而化隆;夷吾不匿情于齐桓,故国霸而主尊。

(《释私论》)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以济之。

禹不迫伯成子高,全其节也。

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

(《与山巨源绝交书》)惟上古尧舜:二人功德齐均,不以天下私亲,高尚简朴慈顺,宁济四海蒸民。

(《六言诗十首•一》)唐虞世道治:万国穆亲无事,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佳哉而时可熹。

(《六言诗十首•二》)上面的诗文都能够看出嵇康不仅没有肆意诋毁儒家圣人,而且是怀有极高的崇敬之心的。

因此不能单凭“非汤武而薄周孔”这一句话来判定嵇康就是一个坚决的反儒者。

且嵇康的诗文中常常会引述一个“君子”的概念,众所周知,“君子”是儒家思想在现实当中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都对“君子”作过精要论述。

而被认为道家经典的《庄子》一书中,也曾有“君子”这个概念,如:“子贡曰:‘敢问畸人。

’曰:‘畸人者,畸敖人而侔于天。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⑺可见庄子本人对“君子”并不认可。

且《庄子》一书对“君子”是倾向于否定的。

这也可视为儒道两家的差别之一。

“君子”在嵇康思想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现存诗文中多次提到“君子”,如《琴赋》、《释私论》、《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家诫》等,在这些文章中,嵇康不仅以“君子”来作为心目中的完美人格,而且许多“君子”的概念直接来自于儒家经典。

如《释私论》:“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

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 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特别在《家戒》中有云:“人无志,非人也。

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

若志之所之,则心与口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

”我们都知道是否有“志”和能否坚守“志”是儒家“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

《论语》里就有许多关于“志”的讨论,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且儒家中“志”是常常与济世联系在一起的,嵇康在《家戒》中以这样的语气来告诫自己的儿子,这说明了嵇康也是有一颗济世之心的。

后来嵇康儿子嵇绍在山涛的引导下进入仕途正说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知,嵇康思想中的“君子”主要继承自儒家,不仅是一个正面的范畴,而且还是嵇康在现实中用以要求自己的人格标准。

这都说明阮、嵇二人有着儒家思想的痕迹,这种痕迹当然会影响到他们的一言一行。

也因此可以判定,二人其实都有着一颗儒家士人的济世之心的,他们都有中国封建文人身上那种积极出仕的心态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但是由于在当时恶劣政治环境下,他们找不到理想中的出仕之路,在痛苦的挣扎中他们走向了道家思想。

阮籍、嵇康的道家思想说起阮籍、嵇康,我们就不能不说他们所崇尚的老庄道家哲学。

他们在竹林下畅游时,大谈玄学,沉浸于玄思之中。

阮籍与王戎,每天都要谈到太阳下山才罢手,而嵇康和向秀反复谈论养生问题。

玄思妙解,给了竹林之士无限的快乐,他们从中领悟人生的乐趣,这也是我们后人所羡慕他们的地方。

这些都是来源于老庄的道家哲学。

魏晋之际,由于儒家大一统的格局被打破和政治上的极其黑暗,阮、嵇二人就运用老庄道家思想来批判黑暗政治的代表—司马氏集团。

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名教,是指包括政治关系在内的整个人伦秩序,其中君臣关系和父子两伦被看着是全部秩序的基础。

⑻自然,指老庄崇尚人性自然之旨。

他直接把矛头指向司马氏提出的“名教”思想。

司马氏集团打著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以名教为工具进行权力的争夺。

曹爽之祸,有许多名士被杀,著名的玄学代表何晏就在其中。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⑼社会政治环境充满了令人愤慨的荒谬、狡诈和残酷。

嵇康将自然与名教看作是对立的,要求摆脱名教的束缚而崇尚自然。

毕竟司马氏集团所提倡的“名教”与儒家“名教”有着质的区别。

嵇康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的理想人生,这种人生是为了摆脱世俗的系累和司马氏的礼教束缚。

他把自己的理想绝对化,也可以说是把庄子的思想诗意化。

他追求返归自然、心与道冥,在诗文中,他建构了一个能够从容优游、了无挂阻的人间境界。

它不仅仅是一个精神的自由天地,同时又是具有生活情趣的人间境界。

这方面的内容多表现在他的诗里: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四》)琴诗自乐,远游可珍。

含道独往,弃智遗身。

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

怡志养神。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

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峙。

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

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鳞鲔。

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

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

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

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

(《酒会诗》)这些诗所反映的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是闲适的,任情所之的,诗意的。

在他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是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的,在这里面,没有争斗、没有世俗的羁绊、没有功名利禄,它是嵇康心中理想的“逍遥游”。

这些诗中,嵇康把庄子的哲理世界诗意化和人间化了,因此更具强烈的现实批判力度。

阮籍与嵇康一样反对司马氏的“名教”思想,只不过他没有“于世事未能忘情”的嵇康那样刚肠疾恶。

他在险恶的政局中善于明哲保身;他为了能够生存下来,却也付出很大的代价;他终生苦闷,矛盾不已。

为此他也就把目光投向了老庄,并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蔑视世俗礼教,喝酒放诞。

他向往一个精神自由,翱翔于无何有之乡、追求与道为一体的境界。

在他作品里,常常出现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逍遥游”世界,这与嵇康的“逍遥游”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其诗中出现的大鹏、玄鹤,但在嵇康诗文中就没有这类意象的出现。

这也说明阮籍要比嵇康更倾向于老庄。

我们就来看看其诗文中的道家思想: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土,携手共言誓。

(《咏怀•四十三》)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

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

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岂与鹑鷃游,联翩戏中庭。

(《咏怀•二十一》)上面写到的大鹏、玄鹤,都是来自于《庄子》,他把庄子的纯哲理的人生境界搬到文学创作中来,以满足其“逍遥游”。

阮籍为了逃避世俗险恶的世界,经常借助写文章来进行神游式的“逍遥游”,如其文《大人先生传》:……纷泱莽,轨汤洋,流衍溢,历度重渊,跨青天,顾而逌览焉。

则有逍遥以永年,无存忽合,散而上臻。

……飙涌云浮,达于摇光。

直驰骛乎太初之中,而休息乎无为之宫。

太初何如?无后无先。

莫究其极,谁识其根。

邈渺绵绵,乃反复乎大道之所存。

……辟九灵而求索,曾何足以自隆?登其万天而通观,浴太始之和风。

漂逍遥以远游,遵大路之无穷。

……超蒙鸿而远迹,左荡莽而无涯,右幽悠而无方,上遥听而无声,下修视而无章。

施无有而宅神,永太清乎敖翔。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心是对老庄理论的宣扬。

大人先生的原型就是阮籍自己,从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阮籍塑造了一个生于远古,长生不老,四海为家,天地同寿,追求大道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