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精彩试题和复习全资料
传播学原理复习题

传播学原理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媒介接近权。
1967年,美国学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首次提出了“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方面是“反论权”,第二个报道是“意见广告”,第三个方面是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自主参与的“开放频道”的附加条件。
2、决定流言(rumor)流通量的要素。
留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某证据的暧昧性3、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耐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的功能概括: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拉扎斯菲尔德和徳和莫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传播学的奠基人。
拉斯韦尔为宣传下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征符号来控制群体态度。
总结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传播的要素——五“w”定理: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该要素勾勒出传播学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出版《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卢因研究群体传播问题,提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
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即说服效果实验。
拉扎斯菲尔德开创了传播学的经验性研究施拉姆创立传播学科5、传媒的所有制。
西方的公共媒介,私营媒介。
中国的国有媒介。
6、拟态环境。
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传播媒介B. 传播内容C. 传播效果D. 传播者2. 传播学中的“双重流”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C. 哈罗德·拉斯韦尔D. 威尔伯·施拉姆3.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研究的范畴?A. 传播媒介的演变B. 传播内容的分析C. 传播效果的测量D. 个人心理状态的评估答案:1. C2. B3. D二、简答题:1. 简述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2. 描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1.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某些事件,而非其他事件,能够影响公众认为哪些问题是重要的。
它强调媒体在塑造公众议程方面的作用,即媒体通过其报道内容的优先级,间接地引导公众关注某些议题。
2. “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受众是主动的媒体使用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体内容。
该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体使用行为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个人需求,如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娱乐消遣等。
三、论述题:论述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理论的适用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传播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适用,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例如,议程设置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有效,因为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的算法依然能够影响用户关注的话题。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去中心化特征使得议程设置变得更加复杂,用户也更有可能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源,从而影响议程设置的效果。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使得用户能够更加个性化地定制自己的媒体消费,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
但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过载和内容碎片化也给用户带来了选择困难,使得满足需求变得更加复杂。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理论需要适应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征,同时也需要关注新媒体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过来影响传播过程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
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D2. 传播学中的“5W”模式指的是()。
A.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B.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反馈C.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目的D.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意义答案:A3. 传播学中的“魔弹论”主张()。
A.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是被动的B.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是主动的C. 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微小的D. 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是可忽略的答案:A4. 传播学中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过程是()。
A. 直接从媒介到受众B. 从媒介到意见领袖再到受众C. 从受众到媒介再到受众D. 从意见领袖到媒介再到受众答案:B5. 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是()。
A. 被动接受B. 主动寻求C. 随机选择D. 无意识行为答案:B6.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功能是()。
A. 决定受众的认知B. 决定受众的行为C. 决定受众的态度D. 决定受众的情感答案:A7.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
A.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媒介的报道而变化B.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意见领袖的影响而变化D. 受众的意见会随着意见的一致性而变化答案:D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认为媒介通过()来影响受众的认知。
A. 选择性报道B. 重复性报道C. 深度报道D. 客观报道答案:A9. 传播学中的“螺旋效应”是指()。
A. 媒介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B. 媒介信息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C. 媒介信息的传播效果越来越强D. 媒介信息的传播影响越来越深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是指()。
A.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小于他人B.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大于他人C.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等于他人D. 受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与他人无关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传播学考试题和答案大一

传播学考试题和答案大一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A. 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过程D. 传播内容答案:C2. 传播学之父是()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威尔伯·施拉姆C. 哈罗德·拉斯韦尔D. 库尔特·勒温答案:C3. 传播学中,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是()A. 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反馈B. 发送者、信息、媒介、接收者、效果C. 发送者、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D. 信息、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答案:B4.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是()A. 认知、情感、行为B. 个人、群体、社会C. 短期、中期、长期D. 直接、间接、潜在答案:A5. 传播学中,传播模式的“魔弹论”认为()A. 传播效果是直接且立即的B. 传播效果是间接且潜在的C. 传播效果是复杂且多样的D. 传播效果是有限且有条件的答案:A6.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两步传播理论”是由()提出的。
A.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B. 伊莱休·卡茨C. 卡尔·霍夫兰D. 约瑟夫·克拉珀答案:A7.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提出的。
A. 诺尔·诺依曼B.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C. 伊莱休·卡茨D. 卡尔·霍夫兰答案:A8.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A. 媒体决定人们怎么想B. 媒体决定人们想什么C. 媒体决定人们做什么D. 媒体决定人们说什么答案:B9.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螺旋沉默”理论认为()A. 媒体决定人们怎么想B. 媒体决定人们想什么C. 媒体决定人们做什么D. 媒体决定人们说什么答案:A10. 传播学中,传播效果的“框架理论”认为()A.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的认知框架B.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的情感框架C.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的行为框架D.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影响人们的社会框架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效果研究D. 内容研究答案:ABC12.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 魔弹论B. 两步传播理论C. 议程设置理论D. 沉默的螺旋理论答案:ABCD13.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文献法答案:ABCD14.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A. 个人B. 群体C. 组织D. 社会答案:ABCD15.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包括()A. 传播是什么B. 传播如何影响人C. 传播如何影响社会D. 传播如何被管理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
传播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传播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物理学B. 社会学C. 经济学D. 传播学答案:D2. 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哪项?A. 信息源B. 传播媒介C. 接收者D. 以上都是答案:D3. 下列哪项不是传播的类型?A. 人际传播B. 大众传播C. 组织传播D. 个人传播答案:D4. 传播效果理论中,哪一种理论强调了传播者的影响力?A. 两步传播理论B. 创新扩散理论C. 沉默的螺旋理论D. 议程设置理论答案:A5. 传播学中的“5W”模式指的是什么?A. 五个传播的要素B. 五种传播媒介C. 五个传播的阶段D. 五种传播的效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传播学之父是________。
答案:威尔伯·施拉姆2. 传播媒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3.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________来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
答案:突出报道某些事件4.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答案:诺尔·诺依曼5. 人际传播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双向性、互动性、个性化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学中的“螺旋沉默”理论。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诺尔·诺依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他们可能会选择沉默,以避免被孤立。
这种现象会导致少数意见逐渐消失,而主流意见则越来越强大。
2. 描述一下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某些事件或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事件或议题的关注程度。
媒体的报道重点往往会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从而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美国政治学家()A、施拉姆B、霍夫兰C、拉斯韦尔D、麦克内利2、最早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学者是原籍奥地利的美国社会学家()A、麦奎尔B、卢因C、阿特休尔D、拉扎斯菲尔德3、"S-M-C-R w传播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传播学者()A、伯洛B、德福勒C、中农D、奥斯古德4、下列选项中,属于控制论模式的是()A、德福勒模式B、拉斯韦尔模式C、申农-韦弗模式D、布雷多克模式5、误差最小的抽样形式是()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分层随机抽样D、整群随机抽样6、内容分析法有四个特点,而就内容分析的直接目的,即对特定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而言,其关键是()A、客观性B、显性内容C、系统性D、定量性(化)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A、工具性的B、满足性的C、社交性的D、游戏性的8、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A、环境监测功能B、社会协调功能.C,文化传递功能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一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A、记者B、传媒的经营者C、编辑D、传媒的所有者10、《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一词,泛指()A、印刷媒介B、大众传播事业C、报纸和杂志D、新闻出版事业11、大众传播的内容大多属于()A、消息性内容B、娱乐性内容C、新闻性内容D、知识性内容12、“人们永远无法说出一种事物的全貌”。
这句话表明()A、语言是静态的B、语言是有限的C、语言是抽绎的D、语言是灵活的13、1865年,英国一个科学家在电磁波理论研究中预言了无线电波的存在。
这个科学家是()A、兹活里金B、马克斯韦尔C、尼普科夫D、德福勒斯特14、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口头传播时期也叫()A、部落前文化时期B、部落文化时期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15、有学者认为,人们从自己所在环境中习得看法和态度,并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结构。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0小题*3=30)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B)信息的共享。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3.1948年,XXX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4.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C)XXX。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B)偶遇抽样。
7.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B)线性模式。
8.XXX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B)传播内容。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A)社会关系论。
10.XXXXXX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C)自我中心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5=25)1.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
2.XXX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E)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A)线性模式,(B)控制论模式,(C)社会系统模式。
4.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B)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通过立法对XXX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A)广播电视法,(B)出版法,(C)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的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传播学之父是哪位学者?A. 卡尔·马克思B. 弗洛伊德C. 威尔伯·施拉姆D. 马歇尔·麦克卢汉答案:C2. 传播学研究的起点是?A. 信息B. 媒介C. 受众D. 传播效果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A. 媒介研究B. 受众研究C. 效果研究D. 心理学研究答案:D4. 传播学中的“两步传播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B. 库尔特·勒温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威尔伯·施拉姆答案:A5.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功能是?A. 告知公众B. 引导公众讨论C. 塑造公众意识D. 娱乐大众答案:C6.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诺尔·诺依曼C. 马歇尔·麦克卢汉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答案:B7.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的是?A. 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求B. 受众如何使用媒介C. 媒介对受众的影响D. 受众对媒介的反馈答案:A8. 传播学中的“框架理论”主要关注媒介如何?A. 选择信息B. 呈现信息C. 解释信息D. 分析信息答案:C9. 传播学中的“螺旋理论”认为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A. 信息的传递B. 信息的接收C. 信息的反馈D. 信息的存储答案:C10. 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果”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A. 高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B. 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C. 高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D. 低估媒介对他人的影响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以下哪些?A. 传播效果理论B. 传播媒介理论C. 传播受众理论D. 传播控制理论E. 传播内容理论答案:ABCD12.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哪些类型?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直接效果D. 间接效果E. 个人效果答案:ABCD13. 传播学中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A. 发送者B. 信息C. 媒介D. 接收者E. 反馈答案:ABCDE14. 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有哪些?A. 线性模式B. 循环模式C. 互动模式D. 系统模式E. 网络模式答案:ABCDE15. 传播学中的“传播媒介”包括哪些类型?A. 印刷媒介B. 电子媒介C. 数字媒介D. 社交媒介E. 传统媒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传播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没有交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7选5)30‘1.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开传达事实真相、表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
其特点为有组织,围广,影响力大,单向性,制度化,传播对象为“受众”,且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2.“5W”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
其容为: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的五项基本容:控制研究,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
3.数学模式1949年,美国香农和韦弗发表了《传播的数学理论》一书,提出了一个用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的传播模式。
该模式中,信息源从许多可能的信息中确定要传播的信息,发射器将讯息转化成适合通道使用的信号形式。
通道即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递到接收器的载体。
接收器的任务是将信号转化为讯息。
该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活动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传播过程中部和外部的各种障碍因素的干扰。
4.省智能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了省智能的概念,其核心成分为发展可靠自我运作模式,以了解自己之欲求、目标、焦虑与优缺点,并借以引导自己的行为之能力。
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能表现出较强的反省能力,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和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取他人的长处,喜欢独立工作;能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常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等等。
5.社会交换论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人际传播所以发生,取决于传播双方或多方所能获得的报偿与付出的交往代价大小的互换。
这种交换理论强调人际传播是为了从他人处获取回报,与他人交流要符合自我利益。
总言之,在人与人传播中,双方都从传播中获得价值。
6.拟剧理论此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如何运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得表演取得良好的效果。
欧文提出拟剧论,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人通过符号进行表演,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
在人际互动中都含有表演和做戏的成分。
2,表演分两类:台前行为和幕后行为。
一场演出要包括:演员,观众和观察者。
7.知沟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
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二.简答题(3选2)30‘1.媒介丰裕度模型组织传播学者达夫特和伦格尔提出了一个“媒介丰裕度模型”,其要解决的是:一个组织“面对大量的各种组织任务,管理者将如何在诸多的传播媒介之间做出取舍”。
他们指出:可使用四种标准来区分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多种提示信息的利用、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对个体的关注。
能够满足上述所有或多个标准的传播渠道则被称为是匮乏媒介。
”在组织传播中,所有的传播媒介或渠道,均可以根据这四项标准在“丰裕”与“匮乏”之间得到排列。
而组织的传播任务有着不同程度的歧义性。
所谓歧义性就是指对某一问题多种相互矛盾的理解和认识。
管理者应选用与歧义性任务相匹配的相应媒介。
歧视性高的任务,使用媒介丰裕度高的传播媒介,效果好;而歧义性低得任务,则不需要丰裕度高的媒介,因为那样效率太低。
具体情况如下:2.简述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奠基石之一,最早由“二战”事情流亡美国、著名的德国犹太裔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
他让我们可以明白,见诸报端与屏幕的大小新闻以及其他媒介产品,都是经过了诸如记者、编辑、总编等系列“把关人”之手,才得以和受众见面。
把关其实就是一个过滤信息的过程,是媒介再现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媒介构建结构化的社会环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极为重要地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与判断力。
例如,目前我国有些媒体在消费主义的大旗下,津津乐道于财富的追逐,不惜篇幅、大肆报道富豪们和明星们的奢侈生活,以伪时尚和伪高尚媚于富裕阶层;而对占大多数人口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的生存现状不闻不问,普通市民阶层的生活也被排除在外;媒介为公众构建了一个失真的社会环境,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介功能严重异化。
3.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活动是有组织的活动。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传播机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包括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以及音像制作公司。
这些传播机构生产并传播信息产品,因此,每件产品都无不向着大众传达传播机构的立场和价值取向。
2.大众传播围广,影响力大。
大众传播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生产和传播信息,传播的信息量大、围很广。
同时,大众传媒由于占据了稀缺的公共传播资源而肩负社会责任,以其公信力受到社会公众的瞩目,并影响者公众和社会。
3.大众传播的对象“受众”由分散的个体组成,相互之间缺乏组织性。
受众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受年龄、性别、职业,甚至学历等限制;只要接触到媒介传递的信息,都可以将之视为受众。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目标受众。
4.与其他几种类型的传播尤其是人际传相比,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很强。
大众广播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即传播机构向广大受众进行的信息传递,缺乏反馈与互动成为先天不足。
近年来,随着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加入了竞争本已日趋激烈的大众媒体,反馈机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除了受众来信和热线灯传统形式,诸如短信平台等各种借鉴网络媒体传播优势的新型反馈互动受到大众传媒的热捧。
5.大众传播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通过提供产品、传播信息等方式开创经济行为,本身却是一种文化生产,其文化属性由精神产品所决定,以及部分地取决于传媒资本作为文化资本属性。
比如电视行业,就是一种生产文化的行业,因为它“制造、反对、复制和改变文化”。
三.论述题(3选2)40‘1.试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斯维尔和康纳德在1927年《舆论季刊》发表了一篇《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在这篇论文中总结了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所进行的一项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报道与选民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并且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播媒介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主要体现在,当大众媒介作为大事加以重点报道的问题,同样也是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之中;大众媒介对某个问题强调得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因此,麦库姆斯和康纳德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通过对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突出报道,影响者人们对周围世界的重大事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与评价。
因为世界上每天都发生无数各种各样的大小事件,而大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大众传播媒介资源也是有限的,无法顾及众多的无数大小事件,所以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者在进行新闻信息选择、报道、评论与传播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利益、理解或角度选择、报道、评论信息,淹没、淡化、突出或强调社会议题。
而社会大众对每天所发生的新闻和关注的议题的理解往往紧跟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和议题的处理,也就是说基本上是对应的关系。
于是对于传播者来说,控制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和关注议题的设置或安排,就基本上控制了社会大众日常的新闻信息和议题关注。
另外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是立即出现的,一般都是在新闻报道几周之后。
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量一般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多的议程往往会削弱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
麦肯姆斯和肖的一项研究发现,公众的议事日程中不能超过5-7个议题,否则受众就会忽略很多媒介认为重要的议题。
应用: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意义: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2.试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1)媒介即讯息。
在麦克卢尔看来,一切媒介即是讯息:“一种媒介的‘容’都是另一种媒介。
文字的容是语言,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容一样。
”麦克卢尔有意模糊了媒介与讯息的界限,认为在所有的讯息中,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讯息只有媒介本身,是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性质开创了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并深远的影响了社会生活。
因此,“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并非微观考察的结果,而是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之后的概括。
以印刷媒介为例,麦克卢汉如此分析印刷媒介的社会功能,:由于印刷媒介“侧重于通过眼睛接受的信息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所有感官接受的信息,从而在我们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
由于阅读和书写基本上是私人的活动而且涉及的又是抽象化的经验,他们因而使人们‘摆脱部落习惯’,把他们引出组织严密的口传文化,而置于一种同他们的交流活动涉及的现实距离遥远的独处一隅的情况之中。
”对于印刷发展带来的远距离传播的改善,麦克卢汉显然更关心由此带来的用城市取代乡村,或用名族国家取代城邦社会后果;毫无疑问,他讲媒介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麦克卢汉的媒介概念围比较广,除了公认的几种大众传播媒介外,还包括语言,文字等。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变革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口语传播时代,受制于口头传播的物理限制,人类只能再小围进行交流;这一时期即为部落社会。
以至印刷媒介的出现,人类传播不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之间距离拉大,不再像以前那么依赖,人际关系渐渐疏远,部落社会随之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