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 】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材背景
本教材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本节课为第八单元。

本单元主题为“友谊”,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
2.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3.能够表达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问答形式导入孙权劝学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问题:你们认为学习重要吗?为什么?
2. 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15分钟)
通过PPT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并配以适当的语言和语调,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内涵。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认为孙权为什么会劝学?
2.你们认为学习对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4. 总结(10分钟)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们在小组讨论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你们认为自己的学习状态如何?为什么?
5. 课后作业(5分钟)
1.自己总结课上的学习重点。

2.总结自己的学习状态并规划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课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难度不高。

但是,如果教师过多地将重心放在讲解故事上,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和学生沟通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

此外,需要通过课后作业、测验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预习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针对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孙权劝学》一课进行教学设计。

该课文内容简洁,主要是通过孙权的劝学来表达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孙权劝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孙权,掌握《孙权劝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如“意气风发”、“滔滔不绝”、“一叶知秋”等;•了解一些中华文化的细节。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尊重他人的学习成果和努力。

三、教学过程1.预习指导(5分钟)•提醒学生关注标题和本文的作者;•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过程逐步掌握文章内容。

2.新课呈现(15分钟)•通过说、画、演等多种方式介绍《孙权劝学》中的主人公孙权;•对生僻词汇和短语进行讲解,并结合实例进行语义理解;•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细节,如“先行贤达,后起庶民”等。

3.阅读理解(25分钟)•分发课文,让学生默读,并在读后填写相关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教师对课文进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情节和寓意等。

4.文本解读(20分钟)•通过老师的讲解、提示或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和重点;•利用PPT、黑板等多媒体设施,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5.作业布置(5分钟)•完成与本篇文章和上一篇文章相关的作业;•熟记生僻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四、教学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和解读情况;•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提问环节的表达质量;•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把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既让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基本的认识,又通过多种方式解读文章,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文中相关历史人物的文学常识。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自以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没有什么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吧。

二、预习交流1.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居涑(sù)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年间中进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晚年自号迂叟。

为相八个月病死,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2.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说,这是帮助宋王朝治理国家的整个历史借鉴。

(资,帮助。

治,治理。

通,贯通。

鉴,借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涉及经济、文化等。

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

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同学自主阅读课文下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1、读一读: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全班齐读。

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故事复述。

2、议一议: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测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溢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孙权劝学》的基本内容、孙权的劝学策略和文言文句式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劝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劝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2.角色扮演: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孙权和吕蒙的对话,体验劝学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劝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孙权劝学的故事,提升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感悟古人的智慧,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促进个性化阅读体验。
3.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
4.分析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用法,如主谓倒装、省略句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5.探讨孙权劝学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授课时长:45分钟教材分析《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一篇简短而生动的文言文故事,讲述了东吴主公孙权劝导大将吕蒙学习,吕蒙从最初的推脱到最终学有所成,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个人成长的可能性。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既体现了文言文的典雅之美,又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大量文言文,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词汇含义以及文化背景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教师讲解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同时,学生正处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关键时期,通过《《孙权劝学》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同时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o学生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o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o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文章大意。

o分析孙权、吕蒙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劝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o深入体会文言文的言简意赅,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o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组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图片或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映雪等,激发学生兴趣。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孙权劝学-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名人孙权及其代表作《劝学》2.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能够理解《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4.能够体会《劝学》对当今学习的影响,并表达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先了解到有关孙权和《劝学》的基本知识。

2.整体认知通过全班讨论和解读《劝学》的过程,让学生对古代名人孙权和他的代表作《劝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让学生能够理解《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君子、见机行事、学习方法等。

3. 文本理解指导学生细读《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帮助学生理解孙权做出的各种判断和推断,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判断和推断的逻辑、依据和是否正确。

4. 口头表达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展现《劝学》对自己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影响,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讲述孙权的故事和他的生平,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的内涵。

在课堂中利用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劝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感受《劝学》的智慧和积极性。

4. 讨论法在课堂上通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劝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孙权和他的代表作《劝学》,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 认知环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或老师点拨,讲解《劝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君子、见机行事、学习方法等。

3. 文本理解环节引导学生细读《劝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分析其中的逻辑,让学生掌握孙权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4. 情境模拟环节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验到《劝学》的内涵和孙权的思想。

5. 口头表达环节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劝学》的理解和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孙权劝学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文章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述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

文章简洁生动,用语不多,全文仅119字,但却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任务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突出了人物的风采,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经典之作。

【学情分析】学生升入初中半年来,已经初步具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第一课时学生已疏通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为本课时学习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字斟句酌精读文言文,把握人物特征。

2.能够结合拓展阅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点评课本剧活动,提高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

2. 将研读文本与拓展阅读结合,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古人爱才、善劝、善于学习等优秀品质。

2.了解我国古代贤主与名将的品行与风范。

【教学重点】
1.研读语气、神情、称谓等方面的词语,把握孙权等人物的特征。

2.结合《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拓展阅读,加深对孙权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拓展课外阅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准备】让学生提前准备课本剧表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用原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吕蒙不想学习的原因是什么?
军中多务。

3.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
(1)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二、演读课文,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一)学生在小组分角色朗读,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二)学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选出四名优秀的朗读者(旁白、孙权、吕蒙、鲁肃),在全班表演。

(三)学生以原文为依据,字斟句酌,点评同学的表演。

(四)学生演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个性化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用叹号,隐约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十分惊奇的神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写鲁肃和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三、拓展阅读,把握人物形象
1. 阅读《资治通鉴.汉纪六十》节选。

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之侧,所以治护者万方。

时有加鍼①,权为之惨戚。

欲数②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不然则咄唶5,夜不能寐。

病中瘳④,为下
赦令,群臣毕贺。

已而竟卒,年四十二。

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⑤三百家。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注释】
①加鍼(zhēn):施针灸。

②数(shuò):屡次,多次。

③咄 (duō)唶(jiè): 叹息。

④瘳(chōu):病愈。

⑤守冢(zhǒng):守墓者。

2.字斟句酌,把握孙权的人物形象。

思考:哪些字句体现了孙权的“贤主爱才“?
四、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心学习。

请你作为朋友给他写一段话,劝说他专心复习,争取考出理想成绩。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字斟句酌
君主风范语气
孙权:善于劝导神情贤主爱才称谓
吕蒙:善于学习
鲁肃:爱才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