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主观幸福感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关系论文

合集下载

女性幸福感在主要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

女性幸福感在主要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

女性幸福感在主要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陈素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满足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财富的积累也不再是幸福感衡量的唯一标准。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GNH(国民幸福总值)。

这一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国家成功。

与此同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思潮涌入,加上社会转型、信息科技的革新以及职业-家庭女性双重角色给女性不仅带来思想、生活上多元化冲击,也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本文选取性别、婚姻、学历、收入和年龄这五个主要人口学变量进行相关研究。

一、女性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研究在韩国,Kim Su Jin发现韩国女性的健康、经济收入和社会支持因素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需要提高干预。

但伊斯特林发现,不同个体之间收入与快乐的关系远非直线型的,在收入水平高的阶段,收入与快乐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处于水平状态。

快乐是建立在相对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基础之上的。

这便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

从国内看,研究结果不甚一致。

刘晓霞认为收入对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感的起到显著影响。

王陈发现:在高校,不论女教师还是男教师,生活满意度的水平与收入状况都显著正相关。

吕国光的研究表明:收入与女性的主观幸福感不呈正相关。

二、女性幸福感与婚姻的关系研究从国内外研究看来,普遍认为已婚能够给女性带来更高水平的幸福感。

国外研究发现已婚人士比未婚、离婚、分居、独居的人的幸福感要高一些。

已婚女性比未婚的女性更幸福。

王陈认为,已婚高校女教师的自述幸福感高于未婚女教师;但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上,未婚女教师比已婚女教师体验更多的积极的情感。

王兵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2515个城市在婚女性样本,发现夫妻双方文化距离越远,女性婚姻主观幸福感越低。

三、女性幸福感与年龄的关系研究在国外的研究当中,人们认为年龄与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线性相关。

对此,Blanchflower&Oswald(2000)首次提出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U型关系,U型曲线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该年龄阶段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的文献综述09心理学乐映真118582009027引言本文通过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利用文献法和调查研究法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象、工具及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拓展。

得出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提高幸福感水平的依据,对大学生提高主观幸福感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以往心理学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消极心理与情绪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被广泛认同,本文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总结,为新的研究对象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1 幸福感的概述幸福感是指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是需要、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与外界的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1]幸福感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主观性,二是整体性,三是相对稳定性。

[2]2 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现状2.1 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卫生、管理学。

从研究领域可以看出幸福感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心理学占很大一部分。

所以,幸福感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主要的幸福感影响因素以往相关的研究表明,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统计学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其影响的结论目前没有达成一致。

普遍认为主观因素是最本质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通常以主观因素为中介。

不仅仅这些因素,还有其他的内在因素,像自尊、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程度、自我和谐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受。

自尊(Self—esteem)是指“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所作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3]自我和谐、自我一社会和谐均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影响。

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数据

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数据

一、背景与意义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整体评价和感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认为“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 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与痛点,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心理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 要心理因素。CGSS数据发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居民,其主观幸福感普遍较高。 此外,生活满意度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对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可能在于它们能够调节人们对生活事件和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幸 福感的体验。
总之,提升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制 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以及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措施, 我们可以共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愿景。
参考内容
引言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衡量社会福利和人类 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调查与统计工作的不断深化,中国 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本次演示基于 CGSS数据,深入探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社会因素,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四、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提升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以及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 等化,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2、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强能力和信心,从而更 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鼓励 各类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

统计学调查——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因素

统计学调查——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因素

统计学作业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因素姓名:张荟红学号: 201010901140班级:信管101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因素摘要:利用实践调查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对重庆工商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进行调查,初步探讨了性别、是否独生、年级、专业、生活费等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结果表明这些影响因素中,性别、是否独生、年级、专业都有显著影响,且年级是首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幸福感;方差分析;主观因素;Homogeneity of V ariance检验一.提出问题1.调查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大力发展经济,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幸福感”也成为最热门词语之一。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幸福感话题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为探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并实际调查,利用样本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初步探讨了性别、是否独生、年级、专业、生活费等因素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有显著影响。

2.调查意义通过对人们“幸福指数”的关注与调查,有助于人们对自身幸福状况的了解和对于高层次幸福的追求。

并且对于学校来说可以由此更为贴切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的去满足他们。

使同学们的幸福指数上升,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

二.分析问题1.调查分析此次调查,我选择了呈贡大学城的几所大学,并制作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通过自己和同学的帮助,利用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随机抽取了数名同学,分别对每个同学关于性别、独生否、年级、专业、生活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价分数。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1、选题意义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

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1)国内研究情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

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主要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主要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

蕴藏遥尉实证调研Em pi r i c al R es ea r ch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主要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吕英姝武中亮刘备贺梦茹徐佳佳(江苏师范大学卓越人才培养强化部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学生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受专业影响的差异性,运用方差分析确定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为人际交往,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检验了此结果。

为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以及将来为学校制定政策提供相关的依据,文章分别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次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幸福感方差分析因子分析St at i s t i cal A nal ys i s of K ey Fact or s A f f e ct i ng C ol l ege St udent s’H appi nes s——Take J i angs u N or m al U ni ver s i t y as an exam pl e L V Y i ngs hu,W U Z hongl i a ng,LI U B ei,H E M engr u,X U Ji aj i a(D epar t m ent of E xce l l e nt T al ent s T r ai ni ng,Ji a ngsu N or m a l U ni ve r s i t y,X uz hou,J i a ngsu221116)A bs t r act In t hi s pap er,t ake J i angsu N or m al U ni ver s i t y st ude nt s,f or exam p l e,t hr o ugh t he i nve st i gat i on and a nal ysi s of t heac t ua l i m pact of a s ense ofw el l—bei ng f a ct or s af fe ct i ng c ol l e ge s t ude nt s by profe ss i onal di ff er ences,us i ng ana l ys i s of v ar i an ce t o det erm i ne t he m a i n f a ct or s af fe ct i ng t he w e l l—bei ng of c ol l e ge st udent s i nt er pe rs onal com m uni cat i on,and t he use of f a ct or ana l ysi s exa m i n ed t hi s r e sul t s.To i m pr ove t he w el l-bei ng of c ol l e ge s t ude nt sand pr ov i de a ba si s f or f ut ur e pol i cy dev el o p-m e nt f or sc hool s,t hi s ar t i cl e f r om t he com muni t y,s chool s and s t ude nt s t hr ee l e vel s put f or w ar d rel evant pr o posal s.K ey w or ds happi nes s;anal ys i s of vari ance;f act or anal ysi s0引言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企业员工人口学变量、工作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压力的作用

企业员工人口学变量、工作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压力的作用

企业员工人口学变量、工作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压力的作用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长沙及广州266名企业员工有效样本的测查,考察了员工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和工作特征变量上的差异,探讨了工作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发现不同年龄、学历、企业所有制、行业和工作岗位的员工的幸福感水平差异显著,人口学变量和工作特征对幸福感有交互作用。

回归分析发现,工作压力、学历和工作类别变量分别直接影响幸福感,年龄和学历还通过工作压力间接影响幸福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口学变量,工作特征,工作压力1、问题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的感受却降低了。

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学家和生活质量研究者开始关注主观的生活质量,有的学者开始怀疑幸福生活的客观物质条件对于人类幸福的决定意义,对传统经济学中仅仅以人均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率、人均寿命和教育等等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指标的方法提出挑战。

为此,他们提出“生活质量”概念,强调主观的精神生活水平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另一方面,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格兰特、马斯洛以及西格诺里博士倡导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着眼于理解及构筑人性的优点和力量,以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1]。

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中,主观幸福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领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幸福的感受与评价,它包含三个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因素,即对个人生活的整体评价,近期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频率。

尽管过去对SWB的研究绝大多数以老年人、大学生、青少年和城市居民为对象,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们也开始注意到研究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iener所带领的团队经过20余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不快乐的人相比,快乐的人免疫系统更强大,寿命更长;工作、生活更具创造性;工作更努力,更乐于助人;人生更为成功,拥有幸福的婚姻和更多更好的人生机遇,在领导岗位上更为成功;面临困难时能更有效地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使用了总体幸福感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用spss11.5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有关分析。

针对南京地区三所大学一至三年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对其主观幸福感与人口学统计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19-02
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能揭示情感平衡变异的6%,虽然没有人格揭示的百分比高,但是并不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说明问题的有效性,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状况、单亲非单亲家庭等对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预测力。

1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描述与分析
对不同性别的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神经质、精神质、外向性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不同性别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神经质、外向性上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研究生总体幸福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符合国内外研究者的结论,即在幸福感的体验上性别并不起主导作用。

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精神质得分上有统计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研究生在这个方面的得分高于男研究生。

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精神质的信度指标只是达到标准,
因此这一项上的得分显著并不能一定说明女研究生肯定比男研究生更精神质。

对照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国版常模,男、女研究生在精神质上得分都低于常模平均分,但都在标准差范围内。

在外向性得分上,男、女研究生得分都接近常模,并且在标准差范围内。

与外倾性得分相同,在神经质得分上,男、女研究生也都接近常模,并且在标准差范围内。

本文对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在幸福感方面,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并不存在差异。

但有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李志,彭建国等2000年对780名重庆学生的调查发现,幸福感上男女差异极其显著。

郑雪,王玲等2003年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幸福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但并不能说明本研究在不同性别的幸福感差异的结论上存在问题,因为还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在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段建华1996年发现,总体幸福感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异。

郑雪,严标宾等对广州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无论哪个维度,男女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在对幸福感的体验上不存在明显差别。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并不能下定论,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着眼于本文中,第一,我们研究的群体素质比较高,我们调查的多为国内比较好的大学的研究生群体,他们多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很多人是一路读重点学校考上来的,因此这部分人相比起同龄人在学业上有比较大的成就感。

第二,本文调查的研究生被试在就业方面,虽然很多人还是存在压力
的,但是毕竟将来有比较好的毕业背景,并不十分担心找不到工作,而是担心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方面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压力反而是动力。

第三,本研究发放问卷的院校都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大学,各学科实力都比较高,这就避免了有些师范类院校中女生认同感高于男生而导致的女生幸福感高于男生的偏差。

在研究生精神质的性别差异t检验的结果达到显著,而且是男生高于女生。

精神质,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它代表一种粗暴强横、倔强固执和铁石心肠的特点。

在该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心的,对他人不关心的,而且通常不关心他人的权力和福利”[1]。

而得分低的人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

如果个体的精神质特点表现明显,则易导致行为异常。

艾森克认为,神经质与精神质纬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因此,该维度也可以看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

男研究生在该维度上的得分并没有达到高分的水平,但是显著高于女研究生,这也说明在精神质的表现形式上男研究生确实要多于女研究生,例如男研究生可能更冷酷、自我中心、攻击性,而女研究生则多表现出温柔、善感、有同情心等等。

2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是否独生差异t检验结果描述与分析
对独生和非独生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在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得分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之间主观幸福感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差异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性
水平。

研究生幸福感的是否独生差异t检验结果表明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之间总体幸福感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就文献检索来看,目前国内针对这一人口学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

本研究的结论是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方面非独生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兄弟姐妹,这样相对独生子女来讲在社会支持网络上更有优势,遇到事情可以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倾诉,可以缓解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

另一方面,非独生子女研究生在将来赡养父母问题上压力相对小些,赡养父母可以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担,不用过分
担心自己将来要一个人承担赡养义务。

但以往学者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并未得出相似结论,一般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点本研究并不敢妄下结论,因为幸福感有很多影响因素,例如调查的地域、学校类型、时间等等都可能影响到结果的科学性。

只能说在本研究调查的地区、学校等得出的结论是在独生和非独生研究生群体里主观幸福感水平上,非独生子女研究生确实比独生子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些,并且达到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 eysenck,h.j.(1981).a model for
personality.berlin,germany:springer verla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