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6讲 课题14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6讲 课题14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题14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1)中央机构: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1)中央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既和亲又打击。

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③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④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3.隋朝(1)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及鸿胪寺。

(2)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隋朝。

(3)加强对岭南地区治理,谯国夫人起了重要作用。

(4)边疆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5)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4.唐朝(1)关系: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2)机构: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表现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③南诏有10个王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5.两宋: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过。

6.元朝(1)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7.明朝(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3)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边疆治理: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古中国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框架

古中国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框架

古中国部落到国家的发展框架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 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黄炎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 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 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 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及其分布(1) 匈奴: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一带古老的少数民族【历史沿革】①春秋战国匈奴生活在北方,与华夏各族逐步融洽。

②秦朝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深入各领域。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

③西汉匈奴不断南下进攻,汉政府“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获胜。

④东汉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窦固、窦宪先后北击匈奴。

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上课课件(深圳专版)

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上课课件(深圳专版)

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9.[家国情怀](2023•潍坊模拟)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 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战争把不同的人 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中国”一词也慢慢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和文化含义。这表明, 秦的统一( B ) A.促进华夏族形成 B.增强了国家认同 C.推动了政治革新 D.消除了民族隔阂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战争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中国’ 一词也慢慢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和文化含义”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 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统治,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增强了国 家认同。
——贾谊《过秦论》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毛泽东和贾谊分别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2分)我们应 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2分) 答:态度:毛泽东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贾谊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评价:我们要全面、 客观、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 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 定”概括可知,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郡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 命令并受中央监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 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第(2)题,根据材料二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法度量”“器械一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等信息可知,二者 都涉及的历史信息有(秦始皇)自称皇帝,统一全国;统一度量衡。第(3)题第一问,据材 料三、材料四可知,毛泽东肯定了秦始皇,贾谊否定了秦始皇。第二问,正确评价历史 人物的方法是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评价。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 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语言特点
词汇丰富,语法结构复杂,表达力强。
匈奴的宗教信仰
01
02
03
萨满教
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和祖先,通过萨满祭司与 神灵沟通。
祭祀活动
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 神灵保佑族人平安、丰收。
信仰禁忌
遵循严格的信仰禁忌,如 禁止猎杀怀孕动物、禁止 砍伐神树等。
匈奴的艺术成就
01
02
03
04
音乐舞蹈
擅长吹奏乐器和舞蹈,具有独 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律。
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匈奴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吸收了 中原文化的先进元素,如汉字、儒家 思想等,形成了独特的匈奴文化。
05
结论与启示
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反思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合作。 双方之间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 也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汉朝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修筑 长城、派遣军队戍边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 制了匈奴的南下侵扰。
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匈奴的西迁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和文化变革。
匈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游牧文化的传承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游牧 特色,如骑马、射箭、游牧生活等,这些文 化传统在后来的游牧民族中得到了传承。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匈奴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பைடு நூலகம்成部分,对 现代文化产生了影响,如在文学、艺术、影 视等领域中经常出现匈奴题材的作品。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和亲公主的地位、权力等,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双方 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达标检测卷 (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达标检测卷 (含答案)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高二下学期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历 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受古希腊历史学者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

古埃及学者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

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

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

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A .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B .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C .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D .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2.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中说:“原本显然是刹帝利阶级英雄主义与战争的作品,在婆罗门的手中则变成了教诲民众关于伦理法典、道德观念以及涅槃之类的工具。

”上述材料评价的作品应是( )A .《摩诃婆罗多》B .《汉谟拉比法典》C .《吉尔伽美什》D .《荷马史诗》3.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源氏物语》,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思想,其中对众多女子都有花语隐喻其生平,这与中国哪部经典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A .《三国演义》B .《西游记》C .“三言二拍”D .《红楼梦》4.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浙江省历史初一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浙江省历史初一上学期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浙江省历史初一上学期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是()A. 北京人B. 元谋人C. 蓝田人D. 山顶洞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人类的历史。

选项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故排除A项。

选项B,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B项正确。

选项C,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至75万年,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蓝田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但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故排除C项。

选项D,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属晚期智人,相比元谋人时间较晚,故排除D项。

2、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是()A. 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B.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C. 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D. 懂得用火烧烤食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的进步之处。

选项A,山顶洞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但这只是他们生活的地理位置,并不直接反映他们的技术进步程度,故A项错误。

选项B,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是山顶洞人外貌上的特征,但并非他们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选项C,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标志着他们在工具制造上有了显著的进步,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能力,因此这是他们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

选项D,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则进一步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但“懂得用火烧烤食物”并不是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独有的技术,且并非他们进步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3、历史上曾有许多学者对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产生过怀疑,而今天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已承认夏王朝的存在。

以下哪一遗址的发现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A. 二里头遗址B. 山顶洞人遗址C. 河姆渡遗址D. 半坡遗址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远古文明遗址的辨识及其所代表的历史时期。

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

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

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奴隶制社会在全世界都有出现,那你知道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哪个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奴隶社会简介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

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

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瓦解后出现的人剥削人的社会。

以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实行超经济奴役为主要特征。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

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中国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

产生和确立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能够生产剩余产品,从而使奴役他人变为有利可图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形式,即奴隶占有制。

最早的奴隶主是原始社会内部分化出来的氏族贵族。

最早的奴隶是氏族部落战争中俘虏的外族人。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也日益加深,其主要形式是债务奴役,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往往被债主卖到其他氏族部落充当奴隶。

此外,惩罚罪犯、海盗掠夺、拐卖人口、奴隶买卖、家生奴隶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

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

人类历史上最早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的国家,都是奴隶制国家。

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在奴隶社会,居民被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部分;在自由民内部一般又可分为占有奴隶的奴隶主和不占有奴隶的自力谋生的劳动者;奴隶内部又划分为若干集团;在自由民与奴隶之间还存在着许多过渡性阶层。

在自由民内部,存在着面临沦为奴隶危险的平民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在自由民与奴隶之间,在奴隶占有制国家与被奴役的外邦人或臣民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被奴役的氏族部落反抗征服者的斗争,往往表现为大规模的起义。

关于匈奴的目录索引

关于匈奴的目录索引

2010—2011年度学年论文《匈奴使研究》文献索引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10级历史蒙班学生姓名:萨其楞贵学号:20102102300指导教师姓名:索明杰2011年07月02日《匈奴史研究》文献索引一、相关图书1.林干:《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2.林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新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林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林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鹭江出版社,2003年。

5.林干:《匈奴论文选集1919-1979》,中华书局,1983年。

6.林干:《匈奴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84年。

7.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盖山林、盖志浩:《远去的匈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9.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张金奎:《匈奴帝国传奇》,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

11.张铁军:《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国历史》,华文出版社,2009年。

12.薛瑞泽:《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武沐:《匈奴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

14.陈序经:《匈奴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肖爱民:《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黄聪:《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考》,人民出版社,2009年。

17.王柏林:《匈奴史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田广金:《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法国)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北京国文润华图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20.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匈奴时期》,科学出版社,2008年。

21.潘玲:《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
【摘要】:匈奴由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到迁徙内地与汉人杂居,再到重新建立匈奴国家,中间经历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在汉族国家体制的影响下,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有自己独特的道路。

论文以时间为线索,将匈奴历史分为前国家时期、秦汉、魏晋、汉赵四个阶段,依次对匈奴国家形成及原因、血缘向地缘的转变、国家结构的演变、国家政治特征的演变进行了探讨,从而试图勾勒匈奴国家形态演变的轨迹。

在匈奴国家形成之前,经历了部落联盟和部落联盟共主制两个阶段。

论文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考察了匈奴国家形成的动因,并且将其与学术界提出的有关国家形成动因进行比较。

从秦汉时期匈奴帝国建立,到十六国时期汉赵国家灭亡,部落一直是匈奴的基本社会组织。

不过,这中间并非一成不变。

论文探讨了匈奴社会组织中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血缘向地缘的转化的过程,以及部落维持的原因。

通过这方面的考察,可以将匈奴国家纳入早期国家的范畴。

国家结构的演变是国家形态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秦汉时期,匈奴的国家结构带有浓厚的游牧少数民族色彩,南匈奴内附后,开始受到汉族国家的影响,在其强制的改造和示范作用下,匈奴国家结构一步步向着成熟国家结构演变。

国家政治特征是国家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匈奴的国家政治特征带有原始性,汉赵国家时,很大程度上已经汉化了。

论文从意识形态、职官系统、税收和贸易、军事制度、法律等方面,探讨这一变化过程。

本文通过考察匈奴国家形态演变的轨迹,揭示出匈
奴国家形态演变的独特规律,并且对其在中国古代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进行定位。

同时,也可以为早期国家理论的修补和完善提供一个视角。

【关键词】:匈奴国家形成血缘地缘国家结构政治特征国家形态【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89
【目录】:内容摘要6-7Abstract7-10绪论10-26一、选题旨趣10-13二、相关学术史述评13-23三、研究的理论、范围和方法23-26第一章匈奴的前国家时期26-52第一节匈奴国家的形成26-37第二节匈奴文明形成的原因37-48第三节匈奴文明形成标志的分析48-52第二章早期国家的初始期:秦汉匈奴52-92第一节血缘关系的象征性53-60第二节秦汉匈奴国家结构形式与贵族君主制60-74第三节秦汉匈奴国家政治特征及其原始性74-92第三章早期”国家”的典型期:魏晋匈奴92-135第一节五部的形成发展与地缘组织的强化92-114第二节帅、都尉与新型”国家”结构114-127第三节魏晋匈奴”国家”政治特征的发展127-135第四章早期国家的转型期:汉赵国家135-191第一节新形势下向地缘组织的进一步转型135-142第二节多元化地方行政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国家模式的奠定142-163第三节军国体制与君主专制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