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而且将一个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

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明白;然后抓住“深厚的情谊”这一关键点,借助角色朗读、情境再现、想象表达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准备“青头”“红头”的头饰。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作业。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课件出示谜语,指名朗读并猜出谜底。

头插野鸡毛,身穿滚龙袍,一旦遇敌人,作战呱呱叫。

(谜底:蟋蟀)2.课件出示蟋蟀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自己对蟋蟀的了解。

3.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只蟋蟀的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看图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从而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故事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到底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它是怎样旅行的?这次旅行有意思吗?它都去了哪里?2.引读: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字读一读上面的音节,或者请教同伴。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自然段,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部编版三年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部编版三年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 能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本课生字。

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贮藏”“蹭”等词语的意思。

2.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取文中信息,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牛吃东西会反刍的现象,并能有条理地说清楚。

3.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红头经历了一次十分危险的旅行,体会青头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积极的鼓励,及时的援助,帮助朋友红头拜托困境。

4. 初步了解科普童话这类题材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了解本文的题材。

1. 还记得这两篇课文吗?读读课题《微波炉的话》、《人体内的修理工》。

2. 这两篇文章都是借助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我们把它称为——科普童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一篇科普童话,讲的是一次——旅行。

板书:旅行“旅”的右下部分比较容易写错,跟我一起写一写——撇、竖提、撇、捺。

3. 课文讲述的是谁的旅行?(红头)红头是一只——蟋蟀蟋蟀是一种昆虫,所以两个字都是——虫字旁。

他们都是形声字,左表——意,右表——音。

4. 红头旅行的地方可不一般,是在——牛肚子里。

牛肚中有些什么奥妙?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课文,长长知识。

一起读课题,第二十九课二、学习1—7 小节,试着概括故事的起因。

1. 课文的一到七小节告诉了我们红头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的,也就是故事的——起因。

打开语文书,开小火车读一到七小节,其余同学用上“谁干什么,结果如何”的句式,思考:红头怎么会到牛肚子里去的?2. 你看,用上句式,我们就能将比较长的内容用简练的话说清楚了。

三、学习8-20 小节,体会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把科学知识告诉读者的方法。

1. 就这样,红头不得不开始了它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那么,它到过哪些地方呢?请你们自由轻声读8-20 小节,把红头到过的地方圈出来。

开始。

2. 圈好了吗?交流。

1)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牛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箭头。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在牛肚子里旅行》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5个汉字,会写13个字,积累“旅行、答应”等词语,掌握“答、应、骨、几”4个多音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3.在阅读中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懂得在危险时刻不慌张,用知识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1.认识15个汉字,会写13个字,积累“旅行、答应”等词语,掌握“答、应、骨、几”4个多音字。

2.在阅读中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1.通过文本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2.在阅读中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懂得在危险时刻不慌张,用知识战胜困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吗?哪位同学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畅聊旅行,感受旅行的快乐。

2.今天我们要认识两位蟋蟀朋友,一位叫“青头”,一位叫“红头”。

有一天,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跑到牛肚子里旅行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一起进入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真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画出你觉得感动的地方。

朗读要求: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1.小蟋蟀的旅行惊险而又刺激,下面让我们跟上小蟋蟀来学学生字吧。

出示生字指读:咱、偷、答、应、卷、骨、齿、嚼、吞、胃、悲、咽、几、泪、眯。

2.注音领读。

3.重点认读:答、应、骨、几、卷。

3.开火车朗读生字和词语。

出示词语:旅行要好咱们草堆作声答应做梦可怜来得及救命拼命大吃一惊马上消化当然刚才知觉光亮眼泪学生根据要求朗读经过的词语。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导学:快来朗读课文,看一看小蟋蟀在牛肚子里的惊险旅行吧!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10篇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10篇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10篇教学反思一:在教授《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们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即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经历。

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段阅读,逐步揭示红头的遭遇,他们不仅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还学会了如何抓住故事的核心线索进行情节梳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他们对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反思二:《在牛肚子里旅行》不仅是一篇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还蕴含了丰富的科普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将科普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通过讲解牛的消化系统,让学生们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这种教学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升了他们的道德情操。

教学反思三: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我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们分别扮演红头、青头和其他角色,通过模拟故事中的对话和动作,他们深刻体验了角色的情感变化。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反思四:《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奇妙旅程激发了学生们无限的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肚子里的旅行”故事。

他们纷纷展开想象,创作出了一个个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故事。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想象转化为文字表达。

教学反思五: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我引导学生们思考红头在牛肚子里的经历对他的成长有何影响,以及他们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如何应对。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学会了独立思考,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六:在教授《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

通过播放动画、展示图片等方式,我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语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语文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语文教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二、精读课文(过渡:上节课我们还遗留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让所有的同学都戴帽子?)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

找完的同学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第一自然段:1、请你按照课文的顺序汇报。

2、想一想那么可爱的小汪霞却得了重病,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几乎都没了,她得心情怎么样?请你画一画表现汪霞心情的句子如果你就是小汪霞,你会想些什么呢?带着这种不安的心情读一读。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过渡:还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让所有同学都戴帽子呢?)1、思考:汪霞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请你把表现汪霞变化的句子画出来。

她来到教室门口,迟迟没敢进去,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1)为什么戴着一顶帽子就迟迟没敢进去?(2)此时汪霞会是什么心情呢?怕什么?(3)那你应该怎么读呢?指名读2、正在此时,她发现了什么?当她把目光投向教室的时候,感到十分意外:每个同学都戴着帽子。

(1)意外是什么意思?(2)大家想象一下:他们的帽子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又有可能是什么样式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那么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同学们的帽子呢?3、同学们都戴着五花八门的帽子,跟他们那些帽子比起来,汪霞觉得怎么样?跟他们那些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自己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她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轻松地笑了,大步走进教室。

4、如果你就是汪霞,此刻你就站在教室门口,看到眼前的景象,还是迟迟没敢进去吗?还会担心害怕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5、比较句子她来到教室门口——大步走进教室。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第1篇】《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

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通俗易懂。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上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还应把握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度。

要根据语言文字材料的具体情况而定,适时地发散,适时地集中,才能充分掌握语言文字的内涵。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

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

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象自己就是红头,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然后借助填空题想象红头会遇到哪些危险?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遭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验。

在课接近尾声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头凭借什么解救了红头?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且能灵活运用知识救出朋友。

而情意目标的达成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它需要教师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文道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反思第2篇】一、多种形式阅读,进行朗读体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含反思)10在牛肚子里旅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含反思)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0.在牛肚子里旅行课题设计说明学前准备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型新讲课课文描绘了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此中一只不幸被吞进了牛肚子,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走的危险经历。

文章篇幅较长,所以发问“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何会在牛肚子里旅行?”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掌握。

而后经过各样形式地读,再理解红头的旅行过程,认识牛吃东西的特色,以及青头对红头的帮助和鼓舞,领会文章感情。

1.查找资料认识牛胃的特别结构和功能。

(学生)2.预习生字、词语,制作生字词语卡片。

(学生)3.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诵录音。

(教师)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1. 认识 15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学习目标2.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认识课文内容。

学习要点认识生字,理解读写词语。

1.制作教课课件,课文朗诵录音。

(教师)学前准备2.认识牛吃食的特色,预习课文。

(学生)教课环节导案教案达标检测1.谈谈自己去哪里旅行1.板书:旅行,组织过,感觉如何。

沟通。

一、揭题质 2. 差别“旅行”和“旅行” 1. 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2.板书:旅行。

疑,导入新课的意思。

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3.把课题增补完好。

(用时:5 分 3. 齐读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引学生怀疑:读钟) 4. 学生怀疑问题预设: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何会问吗?在牛肚子里旅行?1. 老师巡视,指导学 1. 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二、初读课生自由读课文。

并给自然中的生字新词。

文,随文识字2. 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段标序号。

(用时:132. 指导学生学习新片相互沟通识字方法,自学生分钟)字、新词。

教师要点指导。

字新词。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虑:三、再读课(1) 谁在牛肚子里旅 1. 自读课文,读通、读顺,文,整体感知行?并思虑: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用时: 17(2) 红头为何会到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第1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生字以及词语,理解相关词语,区分“贮藏”、“蕴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读文章、查阅资料解决疑难。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查阅资料,解决疑难,并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准备】1.有关书籍。

2.制作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旅行说说“你去哪里旅行过?感觉怎样?”2.完整板书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感觉怎样呢?二、初读课文预习,整体感知1.出示读通课文,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读了课文,你了解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学生自学2.交流:(1)读准字音:ɡúzhù骨碌贮藏(2)区别:贮藏蕴藏3.开小火车轮读课文,说说读文后知道了些什么?4.再轻读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呢?(1)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个别疑问,提出最想研究的问题。

(2)大组绞流:老师归纳整理、并板书:牛的胃是怎样的?牛的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读读课文来研究,而有些问题需要查阅资料。

(3)提出研究要求:①老师提供书籍。

②老师提供有关资料(每组一份)。

③点击校园网站。

④要求在交流时不看资料。

三、交流研究成果1.牛的胃是怎样的?(1)学生交流。

(2)研究问题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请学生边画边讲解。

(3)引读课文:青头对牛的胃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当红头认为自己马上要死而大哭起来的时候,青头安慰它说——因为——2.牛的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1)学生交流:(2)多媒体演示,学生学做讲解员,向大家介绍。

(3)结合读文。

3.小组分解色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红头、青头的看法。

(抓住红头、青头说话的语气,读好课文)四、小结拓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与反思第2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5 •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说)
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

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0课。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

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
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

(1 -7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 18 小
节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 •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

(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
2•学习多音字答”
课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导学生朗读。

3•探究原因。

同桌进行口语练习(用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说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因。


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

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
下面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的8-20小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

1 •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
(1)女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示多音字,学习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A.指名说。

B.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⑶口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

红头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红头从________ 走至y _______ ,又从_________ 来至y了_______ 。

最后,在牛________ 的时候,随着_________ 。

(过渡语:牛到底有几个胃?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


(4)指名结合画面内容完成以下口语练习。

牛共有________ 胃,前_________ ,只有_________ 。

四、归纳小结
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

师:课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小品。

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地从牛肚子里出来。

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生的回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
是啊。

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一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

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

请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在牛肚子里旅行
旅游线路:第一个胃一一第二个胃一一牛嘴里一一出来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要比上《那一定会很好》一课轻松得多。

之所以会有这种轻松的感觉,全归功于课前的精心准备。

课前,有老师特意提醒我:要注意处理好
教学环节,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口语训练,预设前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点••…可以说,这一席话让我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方向与思路,因此才会有如此的进步。

但仍有诸多不足:如各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对学生进行的语言训练活动量不足,忽略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