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7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7

三、 逆牵引现象
• 地质上的逆牵引现 象一般发育在古隆 起周围大型断层的 下降盘。 • 当地层岩性具有一 定的弹性时,受断 层上下盘错动的引 力影响,往往在下 降盘产生这样的逆 牵引的现象。
逆牵引构造在剖面上识别的主要依据
• 相似性好,无论在纵向或横向剖面 上,相邻剖面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 断层两盘产状不协调; • 构造高点深、浅层有偏移,构造高 点的连线与断层线平行; • 构造幅度深层小、中层大; • 断层落差大小与构造幅度成正比。
二、 超覆、退覆和尖灭
• 超覆和退覆一般发育于盆地边缘和斜 坡带; • 超覆是水进时新地层依次超越老地层, 沉积范围扩大所造成的; • 退覆则是在水退时新地层的沉积范围 依次缩小而形成的。
超覆和退覆的剖面特征 • 超覆:不整合面之上的地震反射波依次被
不整合面的反射波同相轴所代替;
• 退覆:则是不整合面以上的上覆地层内部,
较新地层的反射依次被下伏较老地层反 射所代替。 • 时间剖面上超覆与退覆点附近常有同相 轴分叉合并现象。
上 超
T1’
T1 T2 Tr
退 覆
上 超
上 超
T3 T4
上 超
④下第三系地层不整合圈闭
尖灭岩性尖灭,超覆尖灭,退覆 尖灭,不整合尖灭等。 时间剖面上总的表现形式是反射同 相轴往某一方向合并靠拢,相位减少。
我国一些油田的典型牵引地质模型
逆牵引地震剖面
四、古潜山
古潜山是指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 形高。在重、磁、电等普通物探资料 上表现为明显的异常。在一定条件下 能形成圈闭,如我国的华北油田就是 以古潜山为主体的油气藏。
1. 地震剖面上识别古潜山的标志
• 古潜山的顶面是一个不整合面,物性差 异大且变化也大,反射能量强,具有不 整合面反射波特点; • 低频相位较多,相邻道时差大; • 水平叠加剖面上常伴有大量的绕射波、 断面波、回转波,侧面波等异常波的出 现,剖面特征比较复杂; • 大部分地区古潜山内部难得追踪到品质 较好的反射同相轴。

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6课
王英民
2010年
3 地震构造解释
• 3.1 概述 •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 3.3 断层解释 •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1 概述
• 3.1.1 • 3.1.2 • 3.1.3 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 地震构造形态解释的核心内容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 (3)闭合问题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四川盆地二维水平叠加地震剖面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四川盆地二维偏移地震剖面
(3)偏移剖面的闭合问题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 象——上提或下拉
n n
震源
S(t)
海面 ξ = −1
H
τH =
2H V0
海底 ξ = R
反射界面
x1 (t ) = s (t ) + ( −1) Rs (t − τ ) + (−1) 2 R 2 s (t − 2τ ) + L + (−1) R s (t − nτ ) + L = ∑ (−1) n R n s (t − nτ )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 并不重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 将反射 B ∗归位到B处, D 归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解读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解读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
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平缓向斜型
(2)聚集型
(3)回转型
图2-19 凸界面地质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
地质模型 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a .在地层水平的简单情况下,绕射波同相轴极小点位置指
示断点位置;绕射波极小点与反射波相切;地层倾斜时,切点 不在极小点。 b.剖面线与断层走向斜交时,绕射波变缓。 c.绕射同相轴对应地下岩性尖灭点,断点,经偏移处理 后绕射波收敛于一点。用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 准确的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或不整合面突起点的真实位置。 d.绕射波较强时,有时在地震记录上严重的掩盖和干扰 真反射 波,可以通过组合、多次覆盖和叠加消除。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上拱假背形构造
图2-24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图2-26 逆冲片体引起假象: 高速地层逆掩产生假背形构造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一、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概论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地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二维包括叠加、偏移剖面) 速度资料、VSP资料 前人研究探区内成果等
实用文档
13
地震资料解释
收集基础资料 地震剖面解释(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 岩性解释
实用文档
14
地震剖面
实用文档
15
T0 T1
T2’ T2
T3
T6
地震剖面上为强弱不同的同相轴,解释工作就是通过地质
资 料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发育史研究

时-深转换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实用流文程档 图
综合解释 12
收集基础资料
测线位置资料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
地震正演、测井约束反演、分频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算法,不能很好
断块圈闭评价
实用文档
70
2、上第三系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地质分析
立体显示
构造解释
曲流河砂体油气藏 评价
实用文档
71
桩106井区上第三系河道砂体立体透视图
实用文档
72
河道砂振幅图
实用文档
73
3、火成岩油气藏
地震相
立体显示
层拉平技术
识别火成岩
吸收系数
瞬时振幅剖面
波阻抗剖面
火成岩油气藏评价
实用文档
74
实用文档
31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2、根据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原则,从标 定的过井剖面开始,建立起全区大的解释 框架,在其基础上进行4(线)×4(道) 网格初步解释,最终加密测网。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196地震勘探作业属于能源开发过程中了解地质构造的重要基础,地震勘探作业开展将会得到充足的地震资料,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复杂结构至关重要,地球的内部不仅包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还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如断裂带、隆升带等[1]。

通过精细的三维解释,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地质构造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地球深部结构的详细解释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准确预测地下资源的分布,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这对于有效开发和管理地球资源具有战略性意义,有助于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2]。

研究主要是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层位以及变速做图等技术进行研究,为推动我国地质勘探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1.1 相干数据体的技术原理在进行油气资源勘探作业时,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是一项关键的技术任务,断层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重要构造,它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主要是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获取地下反射波数据,这些数据记录了地下结构的变化,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校正、剖面叠加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质量[3]。

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以获取地下结构的深度信息,通过速度分析,建立地下的速度模型,这对于后续的图像重建和解释非常关键。

利用地震道集数据,计算相干体来衡量不同深度层之间的相干性,相干体表示在多个地震剖面上,同一位置的地下结构信息的一致性程度,对相干体进行阈值处理,提取出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李潇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100摘要:针对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问题,首先对相干数据体解释断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三维自动追踪解释断层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对变速做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结构解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相干数据体以此实现断层的自动和半自动解释,可以理清目标区域中的断层系统,在引入全三维追踪层位技术以后,可以对目标层进行全面解释,对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而言,其将会随着岩性横向或者纵向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将T0图转化为深度构造图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变速做图技术,进而可以得到准确的地质构造信息,为井位的合理部署奠定基础。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1

2.3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3.1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 (3)同相性。同一个反射波的相 同相位在相邻道上的射线路径或 到达时间相近,振动图也相似, 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延续长 度的同相轴。它是一条圆滑的曲 线或直线,而来自同一界面的反 射波,其不同相位的同相轴应彼 此平行,即波的相干性。 (4)时差规律变化。同一界面的 反射波,相邻道的时差变化规律 应该是相同(水平界面)或规律 变化的。
1) 去伪存真;
2) 解译同相轴,并 赋予地质含义;
3) 对地质层位给予
立体空间的完整 的描述。
T1—上第三系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东营组底界反射 T2—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底界反射 T3—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段底界反射 T6—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中部第二套油页岩反射 T7—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底界反射
基干测线对比——解决大套构造层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 基干剖面的选择原则:(a)地层最全;(b)构造要简单,但 要突出主要构造;(c)接触关系要最丰富典型;(d)选择剖 面网,闭合追踪。 全区测线对比——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 复杂剖面对比——对于重点地区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挠曲、 尖灭、不整合、岩性变化等)以及有兴趣的现象(如平点、亮 点等),需要进一步解释。
2.2 合成地震记录与层位标定
2.2.4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小结
1)合成地震记录的目的是得到正确的时深关系,以便将 深度域的各种测井曲线与时间域的地震剖面进行对 比,建立地质层位与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 2)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的一致性是判断时深关系 是否正确的手段,两者的一致性并不是合成地震记录 的目的,因此在合成地震记录过程中应该很好地处理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合成地震记录基于反射系数和子波的褶积,地震子波 对合成地震记录有着重要影响。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华东)
§2.1 层位标定
建立地震反射与地质层位间的联系。标定方法有:
–①深-时转换法、②VSP测井法、③合成地震记录法;
Depth z1 z2 z3 z4 z5 z6 z7 z8 z9 …… zn
Time t1 t2 t3 t4 t5 t6 t7 t/平均速度标定
转换等现象; 5. 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等)的出现 。
(华东)
断层反射特征1
✓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系稳定,波组特征 清楚。
剖面上表现为反射标准层的错断和波 组、波系的错断。这一般是中、小型 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距离不大,延 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华东)
断层反射特征2
✓ 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变。
(华东)
§2.3 断层解释
• 断层是指地层错断、断层面两侧不同时代的地层相 接触,并可能产生破碎带,沿断层面的岩性结构发 生很大变化。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
• 我国各大含油气盆地里,断层均相当发育,对油气 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藏的形 成、分布和富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因此正确解释断层是地震资料解释(特别是构造解 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华东)
波组对比
• 横向稳定的地层所产生的地震反射波组也是横向稳 定的,可以将这样一组反射整体做对比。必要的情 况下,可以将大套地层对应的波系做横向对比。
波系
波组
波组 波系
(华东)
相邻剖面解释的相似原则
• 由于相邻地质剖面中所显示的构造特征是相似的, 因此相邻的地震剖面中的构造解释也应该遵循相似 原则,即: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8 构造图的绘制 .
5
(华东)
§2.1 层位标定
建立地震反射与地质层位间的联系。标定方法有:
–①深-时转换法、②VSP测井法、③合成地震记录法;
Depth Time
z1
t1
z2
t2
z3
t3
z4
t4
z5
t5
z6
t6
z7
t7
z8
t8
z9
t9
…… ……
zn
tn
.
6
(华东)
深-时转换/平均速度标定
– 绕射波与地下地层岩性的物性突变有关,往往是地 下反射层断裂点和岩性尖灭点在地震上的反映;
– 断面反射波则是断层面上产生的反射波;
– 回转波是地下凹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
• 这些异常波可以被用来研究断层、尖灭、挠曲等地 质现象。
• 在叠加资料中,绕射波和回转波是明显的,在偏移 资料中,这两种波都已经归位到产生它们的界面位 置了。
.
1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的任务是:
① 确定标准反射层及其相当的地质层位,研究地层的 厚度变化及其接触关系;
② 了解构造形态及其特征; ③ 确定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断距和断面产状; ④ 了解盆地基底的埋藏深度、即沉积岩的厚度; ⑤ 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局部构造;
Depth 3600 3700 3800 3900 4000 4100 4200 4300 4400 4500
Time 2703 2758 2811 2865 2917 2969 3020 3071 3121 3170
简单易行, 精度偏低。
7
(华东)
深-时转换/平均速度标定
.
8
(华东)
VSP资料标定
① 深时转换公式 t=t(d),如:t 4 0 9 1 .6 5 ( ln ( 0 .0 0 0 2 6 z ) 1 ) ② 深时转换表:
Depth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Time Depth 0 1200
105 1300 207 1400 307 1500 405 1600 500 1700 593 1800 684 1900 773 2000 860 2100 946 2200 1029 2300
.
4
(华东)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构造解释需要先确定待解释的地震反射波同相轴, 然后追踪其在研究区的分布,解释成果是构造图。
• 内容提要:
– §2.1 层位标定
– §2.2 反射波对比
– §2.3 断层解释
– §2.4 特殊地质现象
– §2.5 地震资料中的假象
– §2.6 切片解释
– §2.7 相干体技术
确定了井点上
待解释地质界
T2
面对应的地震
T3
反射,根据资
料的多少,至
T4
少是一个点,
也可以是多个
点。
T2
T2
T6
• 下一步的任务是在地震资料范围内对比追踪该反射
波同相轴,确定其分布,也就是确定待解释地质界
面的分布。 .
17
(华东)
§2.2 反射波对比
• 反射波对比就是在地震资料(一般是剖面)内对比 解释同一个界面的反射波。
.
11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AC
地震
SP ILD 子波
反射系数 贡献分析
-+
合成地 震记录
井旁 地震道
TI

TII

.
12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13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14
(华东)
密度 波速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15
(华东)
多井的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16
(华东)
层位标定的结果
• 通过层位标定,
构造解释的基本资料是地震剖面。
.
2
(华东)
同相轴(lineups )
• 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 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 在解释地震资料时,一般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出 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 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
3
(华东)
地震资料中的异常波
• 地震资料中的异常波主要有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和 凹界面的回转波三种:
4录上,相同的相位(波峰
或波谷)构成同相轴。
.
19
(华东)
地震反射标准层
• 具有较强振幅和稳定波形的反射波(组)称为标准 层或特征层,这些标准层往往在工区内皆可追踪对 比。
•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意义:通常是主要的地层或 岩性分界面,且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 本身就是生储油层。
• 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有利于借此研究地震剖面的 结构,构造特点。
.
20
(华东)
典型地震剖面
标准层
标准层
标准层
.
21
(华东)
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地质规律(1)
• 海相灰质岩地层由于其沉积条件稳定,表现出最好 的地震反射标准层。
• 对比原则: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或薄层组的反射 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
18
(华东)
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1. 振幅显著增强
识别反射的基本标志;
2. 波形相似
同一界面/地层的反 射波波形相似;
3. 同相性 相同反射波具有相 同的相位特征;
Time Depth 1111 2400 1191 2500 1270 2600 1347 2700 1423 2800 1498 2900 1571 3000 1643 3100 1713 3200 1783 3300 1851 3400 1918 3500
.
Time 1984 2049 2113 2176 2238 2299 2359 2419 2477 2535 2592 2648
第2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就是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时间、 同相性、波速等运动学信息,研究地层界面的分布 范围和起伏形态、断层发育情况,并把地震时间剖 面中的旅行时间转变成地层界面的深度,绘制地质 构造图,为寻找构造油气藏提供资料。
•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本身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质意义,同时又是下一步地层学 解释和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
• VSP资料与地震剖面中 的地震信号有相似的初 始波形和传播经历,因 此二者非常相似,标定 效果好。
• VSP资料花费大,因而 资料少。
.
9
(华东)
VSP资料标定
• 将VSP曲线嵌入过井地震剖面,确定地质界面的地 震反射。地质界面->VSP波->剖面反射。
.
10
(华东)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资料普遍,花费 很少,可以灵活 调整,实现较好 的标定效果,因 此最为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