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的二元世界作文

合集下载

沈从文与托马新●哈代

沈从文与托马新●哈代

沈从文与托马新●哈代论文摘要:在社会历史的转型时期,沈从文、哈代两位中西方文学大家都对乡土题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二人的比较,来反映了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化冲突之下中西方文学大家文化心理的异同。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颗明星,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将这两位生活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文学大家相提并论并非无稽之谈,因为二人都以故土故人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小说,并分别建构了各自独特的文学世界—“湘西世界”、“威赛克斯”王国。

不但如此,二人更不约而同地关注着新旧文明撞击下的人、社会、文化。

所以,对二人进行比较不单可以分析二人作品的异同,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东西方作家在乡土文学这一共同母题之下不同文化心理的窗户。

一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化批判人性,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本质。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都在作品中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了风格各异的阐释,沈从文与哈代也不例外。

这两位文学大家不谋而合地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在现代物质文明淫威之下的人,关注生命存在的健全与缺失。

人性是他们文学创作的核心和归宿。

从边城走来的沈从文,接受了湘西文化的熏陶,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契合。

他始终从人性的角度去打量世界,表现理想中的人生形式。

柏子率真而又粗犷;翠翠纯真而又温柔;萧萧勤劳而又单纯;天宝和摊送胸襟坦荡,洋溢着原始的生命强力。

这一系列人物形象投射出了最本真的人性和最自由的生命情态。

而且,他还大胆地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媚金渴望得到性爱,花脚苗族寡妇追逐性爱,青年男女自然野合,形象地淦释了人性的深层内涵—原始的、自由生命力的勃勃生机。

在他的笔下,“湘西世界”是一个充满人情美、爱情美、生命力旺盛的化外之境。

另一方面,对于扭曲变形的人性,他也予以了强烈的批判和鞭答。

《龙朱》、《柏子》、《萧萧》、《丈夫》演绎了在异质文明的挤压下,乡下人灵魂的堕落史。

哈代的“威赛克斯”小说创作始于《绿茵下》,在这部作品中他已有意识地将叙述重点转移到人性这一主题。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类别丰富、体裁多样、主题广泛,从诗歌、小说到散文,都有出色之作。

它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湘西世界》,它是一个富有人文气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揭示了湘西地区的独特性和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性。

其中,二元平衡的思想是《湘西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二元平衡是指将事物划分为两个彼此平衡的部分,相互依存,达到和谐的状态。

在《湘西世界》中,这种二元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在地理位置上,湘西在国内处于一个“偏僻”的位置,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文化内涵上,《湘西世界》刻画了西南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使得两者之间的文化距离缩短,互相融合。

在作品情节上,则对比了“民间”与“官方”、“天堂”与“地狱”等对立面,揭示了二元平衡的思想。

首先,在《湘西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偏僻”与“开放”之间的二元平衡。

在地理位置上,湘西处于一个相对偏远的地方,因此,它往往被视为一个“落后”与“闭塞”的区域,缺乏发展动力,自然资源也不够丰富。

然而,在文化传承上,湘西却是一个独特的区域,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巨大。

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经典书籍都繁衍于此。

《湘西世界》中就反映了湘西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它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在《湘西世界》的情节安排上,沈从文创造出了许多对立的“双面人”,这也是二元平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在作品中,有许多官员面上富有正义感,内心却自私、贪婪,这些形象富有矛盾性,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沈从文也刻画了一些具有善良、纯洁、公正等品质的人物,他们原则性强,为了追求正义,常常奋不顾身。

正义与邪恶、良心与欲望等双面性构成了创新精神的核心,也是文化与生命力的源泉。

此外,在作者对历史的展望上,他也体现了二元平衡的思想。

在《湘西世界》中,宗教、民间信仰与当地文化、历史之间经常出现联系,体现了生命的神秘与力量。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

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第一篇: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始美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原生态美内容摘要:在沈从文小说中有许多描写湘西这个生养他的地方,还有在这个地方发生的美丽的故事和纯情人物。

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湘西的自然风景,被它的原生态的美得到情感享受,在这里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纯情人物的善良美丽,犹如湘西的拟人化一般同样有着原生态美。

对于纯情的人物我们在内心审视,看到人物就像湘西的美丽自然一样,将我们的精神投入其中。

让我们的情绪在湘西世界里散步。

关键字:原生态美、湘西、纯情人物、自然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她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这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

湘西的二十多年的生活成长经历为沈从文一生的写作凝练了纯真的美丽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他的很多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湘西世界那情感释放的美丽,深深地迷恋他笔下的纯洁懵懵懂懂的犹如湘西那样的美丽女子,感叹湘西男子尚武、勇敢、热情的汉子。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里重要的地方。

在湘西这个独特的地方,那个相对原始的、淳朴、多水的地方,培养了他敏感的审美意识。

在这个水山环绕的地方,让这位伟大的作家思想细腻,犹如水一样的性格,水在他生命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我们阅读沈从文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欣赏到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

呈现给我们水山交织的湘西,让我们看到了湘西那令人欣羡的自然景观和这里水土所哺育的人的独特。

我们可以发现小说中的湘西原始的美,令人思想欢快,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在小说《三三》中我们看到了湘西这个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土地的清澈的河流,一切都是让人感到和谐的美妙的自然风光。

在这原始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我们看到了人们淳朴的生活。

有傍水而建的碾坊,有长久以来形成独特风光的堡子。

在这篇小说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这里人文生活的原始淳朴之美,和这片美丽可爱的湘西土地相得益彰。

论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例

论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例

论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以《边城》和《八骏图》为例■田惠婷/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摘 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一方面以表现湘西的独特之美为主题,他憧憬并追忆着湘西的自然、人性之美,另一方面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进行了批判,深深地表现出对都市人虚伪,自私,做作的厌恶。

沈从文的两个文学世界是他生活及思想最真切的反映,他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对追求美好纯真人性的渴望。

关键词:沈从文 都市世界 湘西世界乡下人沈从文自小生活在湘西,这里有奇山异水,淳朴民风,这方水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孕育出了其笔下美不胜收的湘西。

作者汪曾祺曾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离开这片土地的沈从文受到了大都市物欲横流的冲击,面对都市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他在文学创作中开始了无尽的批判和讽刺。

无法忍受都市生活中肮脏不堪之事、道貌岸然之人的沈从文,固守“乡下人”的自我角色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身份认知,他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写遵循了“乡下人”的忠诚,对都市世界的探究也透露出了自我独特的视角。

一、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边城》是一部经过作者理想化的作品,它描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生活,当时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战争频繁,各地动乱不安,但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并没有被这种氛围所笼罩,它给读者展现出的是自然、和谐、美丽的湘西世界。

作品中虽能看出现代商业对这片桃源净土的点点腐蚀,但更多的还是表现了湘西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

(一)自然之美茶峒山城是一个景色优美、宁静,有着淳朴民俗风情的小城,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既浑然天成又颇为独特,静静的溪水、水边的白塔、翠色逼人的竹篁……这些景物都在尽情地展现着小城的魅力。

小说开头就深情地描写了这样的景色,“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众多文学家中的佼佼者。

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不仅在文学界备受推崇,也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传播。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他在文学中表现出了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一个是乡土世界,一个是都市世界。

第一个世界:乡土世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乡土世界是他最熟悉和最喜欢描写的。

他的乡土世界不仅是柔美而恬静的乡村风光,还有那些普通人民、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他塑造的乡土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人生命运的世界。

在他的小说作品《边城》中,他描述的就是一个充满了尘土和苦难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贫穷的农民和小商贩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努力求生存。

沈从文把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写得淋漓尽致,他用丰富的语言叙述着这些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赋予了他们真实的人性和生命活力。

他的描写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了那份悲欢离合、生死存亡的情感。

第二个世界:都市世界与乡土世界不同,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个都市世界。

这个都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是热闹喧嚣的,充满着买卖和生意。

在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世界中,人物形象的变化很多,但都是以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为背景的。

在他的小说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他描写了一个浓郁的都市气息场景。

在这个场景里,热闹的购物中心、高级的酒吧、花园餐厅和五星级的宾馆都层出不穷,城市中的人们在这里忙碌而热情地生活着。

尽管都市世界中也充满了各种人生命运和感情的波折,但与乡土世界相比,这个世界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会更注重外在的、表面的奢华和享乐,更关注名利权位。

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虽然乡土世界和都市世界是有一定的差异,但他却很巧妙地将它们联系了起来。

不管生活在哪个世界中,人的心灵都是一样的。

在那个贫穷和苦难的乡村生活中,那些小人物仍然保持着对生活有着热爱和追求的心态,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地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在湘西写就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二元平衡的存在,这种平衡展现在他笔下的人物、故事情节、文学风格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以期能更深入地理解沈从文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从人物角度来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关系。

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市的少奶奶和小凤仙两位女性形象,她们一个是贵族出身的夫人,一个是出身低微的歌妓,两人之间的平衡关系体现了湘西社会阶层的复杂和多元。

而在《月牙儿》中,月牙儿和柳二嫂的形象也展现了一种平衡的对比,月牙儿天真纯洁,柳二嫂则机敏狡诈,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又相互衬托,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从故事情节来看,沈从文的作品中常常展现出一种戏剧性的二元平衡。

比如在《边城》中,少奶奶与小凤仙的关系、桃花与翠翠的友情、文举与丫丫的爱情等,这些故事情节都展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虽然人物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最终却又能和谐地统一在整个故事情节之中。

这种平衡既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为作品增添了戏剧性和张力,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突和内心挣扎。

从文学风格来看,沈从文的作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二元平衡。

他的作品既融合了传统文学的韵味和叙事方式,又吸收了西方文学的现代元素和风格特点,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风貌。

在《边城》中,沈从文融合了湘西方言和汉语的古典文学风格,使得作品不仅表现出湘西独特的地域韵味,又不失汉文学传统的雅致和精致。

这种二元平衡的文学风格既展现了沈从文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又体现了他对现代文学的创新和突破,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美学魅力和时代价值。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展现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二元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学风格等方面,更是一种内在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

沈从文文学中的两个世界作者:曲树坤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沈从文,出生于一个行武世家,身上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

高小之后,接收了长达几个月的预备役军训,之后一直流浪在黔湘川的边境,这也为他的湘西世界文学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军旅生活结束后,他开始自己的"北漂"生活。

都是生活的艰辛,一个人生活的独单,最重要的是文学的无人赏识等等,这一切都成为了他都市世界文学写作的素材。

关键词:都市世界;湘西世界;差异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77-03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他的创作主旨主要倾向于人性之“常”,这也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疏远政治而亲和人性,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性。

他一直以“乡下人”的角色认知让他自觉成了湘西生活的叙述者,另一方面,在保留着“乡下人”的眼光去打量都市生活时,他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他一直被视为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专注于他的“湘西世界”的研究比比皆是,却少有人去研究他的“都市世界”,只是将“都市世界”拿来与窜痛的“湘西世界”进行对比。

在我看来这两个“世界”是并驾齐驱,在他的文学成就中都占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湘西世界使都市世界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而后者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一、湘西世界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

境内自然景色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

湘西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交错,洞穴成群,名胜迷人。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湘西这块分水宝地,也正是这块风水宝地养育着湘西人民,孕育了湘西人民独有的性格品行。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

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二元平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边城》和《边城故事》里以湘西为背景的故事被誉为湘西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世界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二元平衡,即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超现实、理性和感性之间实现了一种和谐统一。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作品中的二元平衡。

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平衡。

在《边城》中,作者以湘西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物质丰富而精神深远的画面。

湘西的山川河流、古老的民居和淳朴的风俗文化,展现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与此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深刻的精神表达。

小女孩翠翠的纯真和善良,老人云卿的坚韧和独立,都体现了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平衡,使得湘西世界呈现出一种内外兼具、形神兼备的特质。

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现实与超现实的二元平衡。

在《边城故事》中,作者通过对各种神秘传说、宗教信仰和超自然现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超现实的氛围。

狐妖传说、鬼魅故事、巫术风情等元素,都使得湘西世界呈现出一种神秘而超脱的意境。

与此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艰辛生活和顽强生存。

湘西的山民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艰难生存,他们勤劳朴实,坚韧不屈,这种对现实的真实表达与对超现实的奇幻设想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使得湘西世界呈现出一种超脱而又贴近的独特风貌。

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平衡。

在《边城》中,作者充分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感性情感和理性智慧。

湘西的男男女女,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感性,他们热情好客,豪爽豁达,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与此作者也通过对湘西人民的理性思考和聪明智慧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和对自然的顺应与尊重。

这种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平衡,使得湘西世界呈现出一种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生活状态。

第二篇示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擅长描写湘西山水,塑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湘西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他从遥远的湘西来到繁华的都市,执着地走着自己的文学道路。

他是介乎城乡间的一个寂寞儿。

因而在他的小说创作里处处显现着乡下与都市、真与美、偶然与必然的二元世界,这种二元的矛盾,以及他对自然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构成了沈从文独特而又完美的人生图景!一、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心灵困惑沈从文从封闭的湘西世界里走出来,一下子成了“城里人”,这让他很不习惯,与都市复杂的面影相比,他是格格不入的,更何况在他心灵深处,深深地印烙着湘西那淳朴的民风情调,在乡下曾是“四少爷”的他忘不了这种优越感,因而,沈从文宁愿自己还是个乡下人,他身处都市,却向来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思想上高度单纯的乡下人。

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①沈从文就是秉着这种乡下人的独立个性创造了一系列写乡下人的作品的。

他认为乡下人不一定像城里人一样聪明,但他认为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沈从文写农村人物的弱点是:一面写农村社团和习俗,更着重写农村内部生活的特色,把他们的外部特色变成几种典型:剽悍、坦率、好勇斗狠的“弟兄”,如《边城》里的天宝;漂亮、精明、富于想象的苗族歌唱人,如《边城》里的傩送;喜欢幻想的少女和老好人等等。

换句话说,沈从文笔下的农村人物都很像神话里角色的对立面一样,具有纯朴率真的比较单一的性格特点,这正是沈从文将自己身处都市的孤独无限理想化的结果。

沈从文特别强调他的乡下人物非常单纯天真的一面,如《边城》里的女主角翠翠,《三三》里的三三等,无一不是天真的化身。

正因如此,有些人物被写得近乎愚昧迟钝,看得出沈从文把农村人物写成这样的人,这样的观点,正是沈从文自己的看法,可以说他的乡下人世界显现出了沈从文自己的价值。

据沈从文的研究者们统计,沈从文共创作了49篇肯定农村和乡村民间艺术的作品,27篇否定城市生活的作品,20首诗和10篇其他的作品。

显而易见,关于城市和农村的作品,沈从文是抱有固执偏见的,同时更是他个人视角上观察社会的反映。

农村作品中的故事不是发生在他自己的家庭的话,至少发生在家乡周围地区。

大多数城市小说则围绕着一个囊空如洗的青年主人公展开,他天资聪颖却不是大学生,而往往是作家或退役士兵;他孑然一身,棉对的是冷酷的北京城,他的社会橱窗是寄宿处的狭窄小房间,拥挤的街道,借以避寒的图书馆和比较富有的亲戚朋友的家。

我们发现,这些正是1924到1927年间沈从文本人的困境。

沈从文将自己置于这些作品之中,再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农村青年首次踏入人生地疏的北方城市寻求出路时所遭遇的困苦和忧伤。

沈从文视线里的北京是个尘土飞扬的城市,而不是风调雨顺的地方。

至于上海这个到处是车辆和其他机械装置的城市,沈从文更是感到格格不入。

原离家园的沈从文突然陷入城市的环境,强烈的孤独感在所难免。

文化冲击和这种社会孤立的场面也就令人信服地出现在了他的城市作品中。

沈从文的心灵归宿很大一部分仍停留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因为故乡给了他永恒的记忆,这些记忆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城市新生活中缺乏的的欢乐和感情安慰。

集市场面,古老的军街和军营里的声息、街上小贩的杂货和他们的吆喝、赌博行话、镇里方言、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谈笑误解、打油诗和当地闲话——这些构成的沈从文早期生活片段的拼贴画面,均以怀旧的笔调得以再现。

《槐化镇》描写了镇里的窑洞,人们对地方神鬼的传说,妇女洗菜的溪泉和当地的铁驴。

《记陆》再现了阮水小码头的景色以及那儿的船民和纤夫。

有几篇是对童年时代期待节日的回忆,尤其谈到了过节的食物。

另有几篇再现了家庭生活的温暖气氛,回顾了沈从文兄弟姐妹间逗乐取笑的情趣和他母亲的体贴爱怜。

这些描写湘西世界的人生小说,令人耳目一新,仿佛有一股清新的风迎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

沈从文凭记忆的片段写成的湘西世界,山美,水美,人情更美,那里的乡间人生,充满着互爱互助,和谐和气,和睦和善。

《边城》可作为这种世界之美的一个典范。

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西茶峒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风人情,意境清雅,色彩艳丽,有“世外桃源”的意蕴,有“牧歌式”的优美情调。

小说重点叙述湘西世界的宁静生活,淳朴的民情,善良的人性。

小说中摆渡人的本分、仁爱慈祥,富于古道衷肠,摆渡几十年,风雨无阻,他把这视为本分,分文不收。

当过渡人塞钱给他作为答谢时,他会以“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予以拒收。

他那粗犷豪放、爽直豁达的性情,轻利重义的品性,宽厚正直、助人为乐的精神,对外甥女无微不至的关怀,集中体现了乡间人的良好品格。

与淳朴善良的“乡下人”对应的是沈从文笔下道德堕落和人性沦丧的“都市人”。

沈从文写都市题材的小说比乡村题材的小说要少得多,而这些都市人生里描写最多的是都市现代文明里随处可见的不健康因素。

堕落、腐败、罪恶,甚至是达官新贵们政治的腐败与生活的糜烂,投机者的卑劣言行、以及所谓“文明人”的丑恶灵魂等等。

《绅士的太太》这篇小说以一个绅士太太的生活际遇为线索,描写主人公某绅士表面上道貌岸然,规规矩矩,然而,“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都不曾缺少”,特别表现在两性关系上,作品突出地揭露了他与妻子互相欺骗,各自在外通奸的丑行,辛辣地讽刺了绅士阶级家庭生活的糜烂,道德的沦丧,伦常的颠倒。

《丈夫》写一个乡下青年农民到城市去探望在河船上做卖身“生意”的妻子的遭遇。

起初他以为在城里谋生比在乡下轻松,妻子找钱容易,当他来到城里,亲眼看到营上的副爷、水上的巡管等人蹂躏他的妻子时,他终于觉醒了,将妻子从屈辱的境地里解救出来带回乡下去。

作者通过“丈夫”的眼睛向读者揭露里人那些当官者和有钱人的罪恶。

沈从文试图通过他的人生小说,解剖都市人生的丑陋。

“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石头打他们的妇人,我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②。

沈从文用这面镜子照出都市人生的种种病态,这是他以“乡下人”的淳朴去解读出的都市面影。

沈从文要找的是一种人性自然的美,重铸健康美好的人生。

沈从文的心灵始终是乡下人的心灵,尽管他的写作和生活都在都市。

二、愁人之美与无奈之真沈从文的小说特别是乡土小说给人们构筑的往往是一个美丽圣洁,淳朴而原始的世外桃源,给读者带来了精神上的无限愉悦。

这是沈从文在痛感“乡下人”出生的他饱尝卑微之后猛然发现所谓都市文明原来那么的可笑可怕,而在内心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支点,那就是要在记忆里将“乡下”的朴美铺展开来,让世人都知道,在喧嚣污秽的都市文明对面,仍保留有那“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③的所在。

为了那遥远的爱,也为了“人生至少还容许将来重新安排一次”的信念,当其他作家在为民族的前途命运而焦虑呐喊时,沈从文却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唱那人性之歌,他要让“读者能从作品中接触了另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物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命运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④。

沈从文尽情地向读者展示着他用感情蒸腾与用爱浸泡的“湘西世界”,它极美,极善,平静中躁动着生命的活力。

但它又不是唯美,不是世外桃源,人生的“常”与“变”融在其中。

然而,“美丽总令人忧愁”⑤,沈从文在展示“湘西世界”美丽的同时,总给人附上一种凄美的审美效果,那是外化的生活与作者的现实相抵触的结果。

《边城》里,小镇茶峒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色,和谐宁静的生活环境,古朴醇厚的世风人情,善良诚挚的平民百姓,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

这里只有误会,没有敌意;只有谅解和宽容,没有狡诈与欺瞒。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和睦,至亲至爱。

两个兄弟在婚姻问题上有了矛盾,仍然以友谊为重妥善处理,翠翠在爷爷猝死、傩送出走之后,在感情上仍然忠贞不移,她孤寂地站在船头,等候情人的归来。

老船夫心里总装着别人的欢乐,为了让孙女感受龙舟赛的欢乐,他找了人做代替,带着黄狗和翠翠进了城。

“到路上,祖父心想: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

溪边的那个朋友,应当也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老船夫不愿只顾自己欢乐而让别人寂寞。

于是把翠翠留下,独自转回渡口,想轮替朋友。

朋友责怪他,并说自己对看龙船已无兴味。

沈从文小说里写得很美的人物还有龙朱、柏子、夭夭、三三等。

然而,沈从文在给他的湘西世界唱赞歌时,却无法解开湘西人生形式的悲剧死结。

加上他本人或“来源于古老民族气质上的固有弱点”,或“来自外部生命受尽挫折”,常有一种悲悯感,这造成了沈从文作品贯彻始终的伤感氛围,给人以深深的哀愁。

似乎这些哀愁都缘于美丽,湘西世界过于完美才会让人不忍心去改变它。

“这些作品大都美如一条小河,然而经意的读者就会发现,苍凉的卵石上浸透着淡淡的血色,而一般的读者却在舒畅间把它当成了遗墨晚霞的倒影”,“那小河,就是纯朴美妙的湘西文化的自然象征;那血色,就是沈从文因认识到湘西和中国落后以及克服落后文明必将吞噬自然人性而产生的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民族忧患意识”⑥。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⑦。

沈从文力图在这个纯然的湘西世界里发掘并保存这一人生形式,然而世界是多维的,生活是复杂的,艺术层面上这是一种美,沈从文在描述人生之真境的同时,注入了自己对人生感悟的悲喜情感,故而有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心境界”,这是美的境界。

湘西人民最富有生命力,即使环境再恶劣,人生再不幸,他们都能倔强地活着。

沈从文在赞美这种精神的同时,内心却总是满怀忧愁,这是怎么的卑屈和痛苦啊,全是那样的无助无望。

然而,“他们之中大多数,正默默接受着那份摊派到自己头上的命运,安于现状。

对自己的处境,既无力改变,也从不想改变;他们不需要别人的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⑧他们安于现状,与自然妥协,火灾无人知道的地方,那么混沌,那么微不足道。

沈从文悲悯他们的命运,继而担心他们的未来,“若不想法改造,却将不免与自然同一命运,被另一种强悍有训练的外来者制驭,终于衰亡消灭”⑨。

沈从文理性地关注着湘西的未来,关注在那自由自在的生命背后隐藏的生存危机。

所以在焕发着人性魅力的作品中,如影随形地包涵着忧伤,为“湘西人生形式”抹上了一层凄美的色彩。

在沈从文忧愁之美的另一面,是一种真,世相与艺术的真,让人不能否认。

真在沈从文的美学观里一直处于“欲就还休”式的境地,因为现实是惨淡的,而沈从文要塑造的却是一个美的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真是多层面的,首先是都市世相的真。

《都市一妇人》初看去有他佛经故事里描写女性变态恋情的因素,但显然是更现实更残酷的了。

一个贵妇人,为了她所心爱的男人不抛弃她,竟然下手将小自己十多岁的英俊军官丈夫的双眼毒瞎。

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都市生活的感情的复杂多变对人心态的严重扭曲,这是环境的真;妇人的自私和残忍,是都市人性的真。

更直接反映了真实的都市人生的爱情和家庭道德伦理面貌的小说,有《有学问的人》、《或人的太太》、《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