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粤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

《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

《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师说》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四第4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师”等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和方法学生在揣摩文言断句、重读、语气的过程中,提高诵读水平和体验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设计依据:本单元教学目标包括:(1)思想内容:通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2)语文知识:通过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文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中能举一反三。

(3)背诵目标:背诵《劝学》、《师说》、《寡人之于国也》。

本单元精选了古代议论文七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不同时代的古代贤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对道德、对认知的思考和宣传。

基本阅读有四篇:《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节选)、《过秦论》、《师说》。

知识链接:《文言实词(2)》和《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文言实词主要指出古今汉语的词和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掌握词义发展的变化部分。

“宾语前置”主要讲解三种形式:用“之”和“是”字使宾语前置,成为标志;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律要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本文的论说逻辑的理解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重点落实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一、导入课文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韩愈。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代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这篇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富有现实意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9教案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9教案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9教案粤教版必修4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 •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C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

虚心求教的美德.二、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3•背诵课文.三、教学难点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4•多媒体投影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幻灯片放映)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让学生看过投影后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幻灯片放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高中语文:417《师说》教案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417《师说》教案粤教版必修4

师说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某某河阳(今某某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某某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X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高中语文 4.17师说学案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7师说学案 粤教版必修4

4.1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17 师说学案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4单元 文言文(2)17 师说学案 粤教版必修4

17 师说一、读准字音句读.(dòu) 相.师(xiānɡ) 位卑.(bēi) 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贻.(yí) 二、辨识通假(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三、一词多义(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对某种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和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助词,的)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其⎩⎪⎨⎪⎧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的语气)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 (7)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动词)觉得羞耻 (9)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7 师说》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7 师说》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与作者韩愈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关于“说”的文体知识②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实词、出现较多次的虚词以及特殊文言句式,能理解并翻译课文。

③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说理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①演绎拜师礼并播放视频,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②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讨论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结构及论证说理方法。

③教师适当引导及点拨,讲解关键知识点,总结本文论证方法,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韩愈写作的目的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的职责及重要性,从而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其他文言知识点,如“师”、“道”、“之”、“其”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说理过程,背诵全文【教学难点】理解尊师重道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练习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①通过拜师礼及成语故事感受我国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②了解韩愈及有关“说”的文体知识③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预习:生词注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特殊句式。

一.导入:1师生演绎拜师礼,让学生感受我国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行拜师礼具体流程如下:第一步: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第二步:行拜师礼:叩拜至圣先师孔子,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拜老师,三叩首。

第三步:赠送礼物: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鸿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肉条:表达弟子心意第四步:净手净心:在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手,然后擦干,寓意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7 师说课件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7 师说课件 粤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7.文言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不拘于时(被动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 8.名句填空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范例展示 题目:对话交流,促进和谐美好 中心论点:对话交流可以促进理解,可以促人成功,可以使世界更加和谐。 分论点1:对话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对话就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进 行交流。(是什么?) 分论点2:(1)进行对话,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可以使我们与父母 建立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2)进行对话,可以有效地表达个人观点,可以 促使人们获得成功。(3)进行对话,可以增强国家之间的友好联系,促进共 同发展,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为什么?) 分论点3:要想通过对话实现自己的愿景,就必须做到与人对话时讲究 对象、场合、时间等。(怎么样?) 【点评】本篇提出分论点以后,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 度层层深入地论述,思维严密,立意上显得大气。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难道) 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5)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不拘于时(介词,被)
小学而大遗(遗漏) (6)遗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赠送)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1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师说》学案1 粤教版必修4

《师说》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曾任吏部侍郎,常被称为“韩吏部”,死后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中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简历韩愈(768~824)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辞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2.评价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语。

3.古文运动主要主张:其一,是“文以明道”。

其二,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

对象:即向当时一些准备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青年读书人宣传不要写骈体文,要用散体文去阐明孔、孟之道。

古文: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情实感的散文。

古文运动在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中有一定影响。

但遭到上层统治集团中当权的官僚地主的诽谤与讪笑,阻力很大。

4.韩愈的文章韩愈的论说文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等;另一类重在反映现实,揭露矛盾,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篇章还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因而值得重视。

在这类论说文中,《师说》最有代表性。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粤教版必修4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1.第1段(1)补充注释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①之: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②其:其为惑也其,代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3)词类活用①耻学于师(形→意动)②吾从而师之(动→意动)③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二、分析课文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2)分析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背诵2.第3段(1)学生朗读。

(2)分析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

(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

(破)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

(立)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四、写作特点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教案语文版必修4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

这个人是谁呢?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

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

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古:求学的人学者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用来……的凭借所以今:因果关系连词古:跟从……并且从而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

即因此、就(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