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语文卷统计
语文 ( 2017-2020年全国123卷)高考考点统计

分析人物形象
18年第5题
19年第8题
人物刻画艺术手法
19年第8题
19年第8题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20年第8题
18年第5题
20年第8题
20年第8题
18年第5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19年第9题
19年第8题
情节手法和作用
20年第9题
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
19年第9题
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好处
18年第6题
20年20题
19年210题
应用文修改
18年20题
18年20题
18年210题
流程图
18年21题
18年21题
新闻报道压缩关键信息
20年21题
19年21题
20年21题
19年21题
20年21题
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
18年21题
第四部分作文
题材类型
话题
新材料作文
近7年的大事件,要求学生关注当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19年第6题
语言艺术手法
18年第6题
人物精神、价值观
20年第9题
标题的内涵和作用
2020年第9题
细节描写的作用
19年第9题
散文阅读
对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0年第7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含义
18年第7、8题
20年第4、5题
18年第7题
19年第4题
20年第4题
18年第7题
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考点统计表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文体
考点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模板

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比较分析南宁外国语学校何英比较分析近三年(2007、2008、2009)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对于探究和把握2010年高考命题改革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试卷结构从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看,全国卷ⅠⅡ、北京卷、重庆卷、四川卷、安徽卷等都保持“30+120”七板块模式,结构上没有什么变化,相对稳定。
(一)语言基础知识(1—4题)12分(二)社科文小阅读(5—7题)9分(三)文言文阅读客观选择题与翻译(8—11题)19分(四)古典诗歌鉴赏、默写(12—13题)13分(五)文学类大阅读(14—17题)22分(六)语言运用(18—20题)15分(七)作文(第21题)60分二、命题内容及形式(一)第一板块:语言基础知识1. 题型齐全,相对稳定。
三年都考查了“成语”“病句”“连贯(逻辑排序)”三个考点,可谓简约有致,指向明确。
无论改错字,还是改病句,成语运用,都扣住了“常用”和“常见”这个关键词。
值得注意的是2007字型考察,2 008、2009年的第1题都是考察语音。
语音加字型考察值得关注,而标点与文学常识渐渐被挤到了语基的边缘。
2. 内容切合当下,与社会生活契合,体现人文关怀。
语料多来自现实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真实。
以2007年全国卷I为例:考查了“军旅生活”“志愿选择”“家乡变迁”“食用碘盐”“人际交往”“生态保护”“专利申请”“生命科学”等知识,大力加强人文内涵和审美教育。
复习设想:1.训练布点齐全,扎实有序地搞好训练,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病句、连贯、得体、修辞等逐个训练,循序渐进。
特别要求考生对常用字词熟练掌握。
2.病句类型重点注意:成份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语序不当等方面的问题。
病句常选摘于报刊,故平时要指导学生注意留心用错的词语成语,建议学生多看一些报刊新闻,多听广播,关心热点,关注社会事件,接受灵动鲜活的社会语言,培养语感,提升判断能力。
(二)第二板块:社科文小阅读年份选材题型、题量分值考查内容2007 非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三题9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分析近三年的语文试卷,10年简单,而11、12年相当较难。
一、基础题部分1、读音:2010、2011年河北省考卷均考了读音,并且是常见误读字音。
而2012年河北省用的是新课标试卷,除去了读音这部分内容。
2、成语:近三年高考全考了成语,每年的四个选项中,最多有一个是不常见的,其余三个平时模拟题常见。
3、修改病句:搭配不当三年都考。
成分残缺和赘余三年全考,其中10、11年考的成分残缺,12年考的成分赘余。
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10、11年考。
词序不当12年考。
4、排序题:考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每年考试内容不定。
相对简单。
5、现代文阅读:每年必考。
12年新课标把现代文阅读放在了第一题。
现代文阅读以说明文或者科技文为主。
二、文言文和诗歌部分1、文言文阅读:近三年文言文全部是人物传记,而且相当简单。
考得实词都是重点实词,课本学过的文言文中都有相关实词;分析人物某一性格特征和总结文言文内容两个题,只要读懂文言文,基本不成问题。
文言文翻译部分,10年比较简单,11、12年相对比较难。
2、诗歌鉴赏11、12年考的是周邦彦和晏几道的词,属于名家作品,相对简单。
10年考的则不是名家名篇,因为作者不了解,理解起来相对较难,而且但情感比较容易理解。
3、名家名篇默写近三年默写侧重考的是文言文中的名句,诗歌默写相对较少,平时应侧重背诵文言文。
三、阅读10、11年依旧是杂乱的阅读,文学作品分类不明显。
12年开始则分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两部分,二选一来做。
文学类一般是一篇小小说或小说选段,实用类阅读则一般是人物传记。
学生做题有了选择权,可根据自己特长来选择,其实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四、主观题(小题)1、仿写句子:每年都考,10、11年是考察比喻的修辞手法、12年考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词填空:只有11年考。
3、补充句子:10、12年都考,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和逻辑能力。
11年则考察了学生的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五、作文10年是看漫画写作文,11、12年是材料作文。
【大数据】高考语文真题试卷近6年详细分析对比表及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大数据】高考语文试卷近6年详细对比表高考历年的高考题对我们的学习有相当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对真题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今天就一起看看近六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情况吧!▼一、近六年语文全国卷整体情况纵览2012到2017年全国卷试题:✫从试卷结构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从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从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2018还会延续这些特点!二、近六年全国卷语文各板块纵向分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年份试卷选材内容考查点2012 全国卷《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3 全国卷I 《〈老子〉的年代》①析理解文章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 《试论中国风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 全国卷I 《美的奥秘》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全国卷II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5 全国卷I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全国卷II 《艺术是什么》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 全国卷I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卷II 《塞壬的歌声》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高考真题近三年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通常选取自先秦至唐宋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例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讲述了晋文公与周襄公的故事,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事件的因果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型包括信息筛选、内容理解、情感态度分析等。
以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的现代文阅读为例,选文为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悟和思考,要求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古诗文鉴赏古诗文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题型包括诗句赏析、诗歌手法分析等。
例如,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I的古诗文鉴赏题目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要求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手法,理解诗歌的情感。
四、作文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压轴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三年的作文题目多以时事热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为主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作文题目为例,要求考生以“劳动成就梦想”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题型特点1. 题型多样: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题型丰富,既有传统的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如作文、现代文阅读等。
2. 考察全面:试卷内容涵盖了文言文、现代文、古诗文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素养。
3. 注重能力:试卷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判断、语言表达等能力。
4. 时事性强:作文题目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要求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现象。
总之,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题型、内容、考察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为广大考生提供了良好的备考方向。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字数统计

2023年新高考语文试卷字数统计2023语文试卷新高考试卷减少了实用类阅读,整体文字有所减少,下边是针对新高考试卷文字的具体统计。
一、试卷字数:8700字左右。
二、试卷结构: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35分。
1.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 17分。
(相当于论述类阅读)①材料:选择政论、学术和科普等材料,分两则,体现文体或论述侧重点差异,共1700字左右。
②设题:三道选择题,各3分,共9分,分别考查信息筛选、内容理解和推断;两道主观题,各4分,共8分,样卷的命题方向分别是语言分析,利用观点结合语境分析。
2.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8分。
(相当于文学类阅读)①材料:小说(包括散文),1900-2000字。
②设题:两道选择题,各3分。
考查点一是分析鉴赏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考查点二是针对某一情节进行综合分析。
两道主观题,各6分。
考查点与老高考一致。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①材料:人物传记,680字左右。
避开“二十四史”。
②设题:三道选择题,分别是断句+实词与内容+内容概述,各3分。
两道主观题,分别是翻译(两句,各4分)+信息筛选与概括(3分)。
2.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与老高考不变,一道选择题(3分)+一道主观题(6分)。
3.名篇名句默写。
理解性默写,6空6分。
与老高考不变。
第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1.语言文字运用Ⅰ,共3小题,10分。
①材料:一般选择450字左右的描写语段。
②设题:填三个成语题(3分)+修改划线句子的两处语病题(3分)+句子修辞分析题(4分)。
2.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10分。
①材料:一般选择300字左右的说明语段。
②设题:填三个句子题(6分)+长句改短句题(4分),按“守正出新”的基本思想,最后一道语言运用题一般每年会变换。
第四部分:写作,60分。
“材料(含漫画)+具体写作任务”型作文。
【小结】1.相较于老高考卷,没有了实用类阅读,于是试卷的整体字数也降到9000以内。
近年来全国及各省市语文高考试题的变化及启示ppt课件

湖南卷:清诗·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江西卷:宋诗·杨万里《三江小渡》 辽宁卷:宋诗·苏轼《东坡》 福建卷:唐诗·李商隐《端居》 山东卷:近诗·王凯运《晓上空泠峡》 浙江卷:元曲·无名氏《【正宫】叨叨令》 四川卷:宋诗·周密《夜归》 安徽卷:宋词·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
1.复习中自然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文章兼顾; 2.重在阅读策略指导: 概括段意——文意整合—— 回读比较——正确选择; 3.适当注意主观题的考查形式。
启示
*
(三)文言文阅读 考题变化分析: 1.选文时间跨度大:汉——清。 2.选文形式多样: 人物传记(9/17)占半壁江山; 其它散文(8/17)不断出现。
*
考题变化分析: 1.选材特点: 诗占主流(13/17), 兼及词(2/17)、曲(2/17); 2.时间跨度大: 东晋——清;但以唐宋为主(9/17) 3.上海卷兼及文体常识考查: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1分) (答:曲牌)
*
1.复习中诗词为主,兼顾元曲; 2.鼓励学生多读点古诗词,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3.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4.重视诗词中表达技巧和修辞方法鉴赏指导。(建议开设专题讲座。)
启示
*
(四)诗歌鉴赏 全国卷Ⅰ:宋诗·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引)》 全国卷Ⅱ:宋诗·王炎《南柯子》 北京卷:晋诗·陶渊明《移居》 上海卷:元曲·张可久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天津卷:唐诗·张籍《凉州词》 重庆卷:清诗·张维屏《新雷》龚自珍《己亥杂诗》 湖北卷:唐诗·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韩琮《暮春产水送别》
近三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的发展,既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问题。
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治理,提高网民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B. 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C. 加强网络治理,提高网民素质,是解决网络问题的根本途径。
D. 文章主要论述了网络治理的重要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提出网络发展带来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 文章在论述问题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网络问题的严重性。
D. 文章在论述解决网络问题的方法时,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网络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网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B. 提高网民素质是解决网络问题的关键。
C. 网络治理的重点是打击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
D. 网络治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1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增长10.9%和3.5%。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52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和157.5%。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88.7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6.9%。
材料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建设充电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内容分析、评价,正确的两项
原文内容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
9
简要概括原文某方面信息
简要概括原文某方面信息
二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4、文言断句,正确项
文言断句,正确项
文言断句,正确项
11
5、加点词语(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项
加点词语(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项
加点词语(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项
据原文推理,不正确项
据原文推理,不正确项
据原文推理,不正确项
(二)实用类、
文学类
4
原文内容、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项
原文内容、艺术特色鉴赏,不正确项
5
原文某个词(窗子)的含义
分析文本某方面(人物心理)
6
小说手法分析(人称)
小说艺术手法分析
7
原文(材料,含统计表)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项
原文(材料,含统计表)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项
2016-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标试卷语文 试题考点统计
题号
考查内容
小题
考查类型及知识点
2016年
2017年
2018
阅
读
(一)论述类
1
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项
原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项
原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项
2
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项
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项
原文论证分析,不正确项
3
12
6、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项
原文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项
原文内容总结、分析,不正确项
13
7、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
(二)古代诗歌
鉴赏
14
8、诗句内容分析
赏析,不正确两项
赏析,不正确一项
15
9、表现手法赏析
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意象(作用)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
10、《孟子》《蜀道难》《阿房宫赋》
《逍遥游》《陋室铭》
《孟子》《琵琶行》《赤壁赋》
卷
三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17
13、成语使用,全都正确项
成语辨析,全都不正确项
文本阅读,补写,正确项
18
14、语病辨析,正确项
语病辨析,正确项
成语选用,全都正确项
19
15、词语使用,虚词辨析
语言表达(得体),正确项
文本语病修改,最恰当项
20
16、语段补写,3处
语段补写,3处
找出并修改使用不当的词语,5处
21
17、图文转换(框架图)
找出文段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仿写
四
写作
22
18、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6句名言),按要求写作
材料,按要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