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24年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一环。
在当今追求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概述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活动场所,以农业资源、农村文化、田园风光等为主要吸引物,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我国地域辽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 资源开发与保护失衡:部分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忽视了资源的可持续性,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3.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部分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
4. 缺乏专业人才: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目前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其发展。
四、解决策略1.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游客体验。
3. 统一规划和管理: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
4. 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乡村旅游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5.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将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6. 强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给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
7.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和关注度。
五、成功案例分析以XX省为例,该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024年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旅游主题。
然而,如何在经济开发中维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其现状、挑战及解决策略。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特点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其特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二是乡村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三是结合自然风光与休闲农业体验。
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出游的热门选择。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尽管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资源过度开发与生态破坏的矛盾。
部分地区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其次是同质化问题严重。
很多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和创新,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再者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缺失,一些地方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四、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一)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速度。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力度,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品创新与特色化发展针对同质化问题,应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元素,推动产品创新和升级。
(三)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四)文化传承与保护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2024年文化旅游发展计划(2篇)

2024年文化旅游发展计划一、背景分析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融合了文化、旅游和经济的综合性产业,对于提升地区形象、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时刻,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全面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在2024年,全面建成文化旅游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文化旅游业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塑造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重点任务1. 开展文化旅游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
针对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制定有效的保护规划,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2.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传媒产业、文化艺术发展产业等相关产业,形成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
3. 完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加强对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服务。
4. 拓宽文化旅游市场渠道。
与交通运输部门密切合作,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线路的承载能力。
发展和完善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渠道,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5. 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
开展专项推广活动,举办文化旅游节、论坛等,提高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与国内外旅游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国进行文化旅游。
四、实施保障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展和建设。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发展。
2.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监督,打击文化旅游市场乱象和不合规行为。
建立文化旅游发展长效机制,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3. 强化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
加强对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支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对文化旅游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科学研究。
五、预期效果通过2024年文化旅游发展计划的实施,预计能够实现以下效果:1. 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断丰富和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
遗产旅游研究相关书籍

遗产旅游研究相关书籍
遗产旅游研究相关书籍有:
1、《旅游学》(第4版),李天元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年。
2、《旅游学原理与务实》(第3版),黄陂华、陈文君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年。
3、《旅游地理学》,保继刚、楚义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4、《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杨丽娥、罗春晓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年。
5、《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杨丽娥、罗春晓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年。
6、《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文化、自然与城市景观》,周建明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年。
7、《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杨丽娥、罗春晓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年。
8、《文化遗产旅游管理》,陈文君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
9、《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保继刚、楚义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10、《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发展》,王宏杰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年。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70620 [第一作者简介]王增敏(1982),女,云南巍山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王增敏,马敬桂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从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分类、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方面综述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认为虽然我国的乡村旅游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整体上研究水平不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7)04S02703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理论研究也开展得较早,而我国到20世纪80年代相关论文和著作才逐渐出现。
相比之下,国内研究还比较局限,深度也不够,研究领域主要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分类、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内外对比研究及区域研究方面,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
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分类研究1.1 概念研究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关系到准确、科学地评价以及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众多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解释了乡村旅游的含义。
从相关文献来看,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乡村旅游的空间范围。
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区,包括乡村居民的定居点以及周边的空间环境。
欧洲联盟(EU )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 ECD ,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1]。
唐代剑等[2]则把乡村旅游限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他们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凭借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科技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它的本质特性是乡土性。
乡村是进行乡村旅游的重要物质载体,但并非所有发生在乡村地域的旅游活动都是乡村旅游,比如主题公园、休闲度假村,以及一些延伸到乡村地区的景区旅游等就不是乡村旅游,因此乡村旅游的概念远远不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
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探讨作者:成国积李孝坤翁才银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10期摘要:武陵山区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区之一,但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武陵山区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以渝东南的酉阳县为例,在剖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基础上,提出了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即复合依托模式、团簇状空间模式、多元一体主体模式、特色型资源组合模式、综合型产品模式、多层次服务设施模式、生态型景区模式,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酉阳县中图分类号:F592.99,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68-04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具有乡村性、原生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
渝东南山区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良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能满足城市游客观光、休闲、养生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本研究以地处渝东南腹心的酉阳县为例,探讨了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
1 研究区概况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是重庆市贫困县之一,面积5 173 km2,总人口84万,分布有17个少数民族[1],占总人口的84%,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地貌类型主要是山区、槽谷和平坝,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喻。
酉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水资源丰富。
全县拥有桃花源、龚滩古镇等风景名胜区9个,赵世炎故居、南腰界革命遗址等文物保护区8个,其中有9个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是渝东南第一个、重庆市第四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酉阳已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绿色旅游名县”和“重庆市十强宜游区县”等称号。
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启示。
一、乡村治理的意义乡村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
乡村治理的意义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乡村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历史、文化、自然等特色的景点和景区。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在乡村治理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制定合适的策略。
首先,要注重挖掘和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乡村文化品牌。
其次,要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案例分析以浙江西塘为例,该地区通过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成功实现了乡村振兴。
西塘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开发过程中,西塘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五、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需要注意生态保护。
其次,乡村旅游开发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说是一个难题。
此外,乡村旅游开发还需要解决交通、餐饮等方面的问题。
六、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乡村治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此外,要注重培养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设计——以安徽西递村为例

Tourism Overview96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服务设计视角下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设计——以安徽西递村为例舒小坚 李 双 陈 鑫(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330032)摘 要:服务设计作为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在体验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体验成为服务设计中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涉及地域性特色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以安徽省黟县西递古村旅游为例,深挖西递的文化资源,分析西递古村旅游发展现存问题,并结合服务设计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改进西递古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设计,形成更加完善的文化体验体系,从而增强地域文化的体验感和传播魅力,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服务设计;古村落旅游;文化体验;西递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意见》指出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
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1]。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之际,服务设计作为新的思路,能够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体验质量,将服务设计应用于乡村旅游设计中也将成为热点[2]。
因此,本文将以服务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历史文化古村旅游文化体验中的应用作为研究重点,探求优化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的路径。
一、我国古村落旅游发展现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历史文化古村旅游蓬勃发展。
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在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出现盲目建设、随意改造、缺乏统一规划和保护的问题。
为吸引更多游客,有的古村落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随意增加现代商业设施和旅游景点,导致古村落的文化特色被稀释,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其次,对古村落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一些古村落仅仅复原了古建筑的外观,没有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背景、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无法真正凸显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Jun.2004Vol.21No.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李孝坤(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
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LI Xiao-kun(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
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
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
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
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
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
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
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收稿日期:2004-03-15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客的饮食是农家的家常便饭,品味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
(4)脆弱性。
旅游过程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相互接触、碰撞、取舍和融合。
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多数是城市居民,从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游客本身所携带的文化是“强势文化”,而乡村旅游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这样在乡村旅游活动过程当中,“强势文化”会对“弱势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
因此,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脆弱性。
2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1)田园景观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田园景观。
从南到北,有热带、南亚热带田园景观、江南水乡田园景观、旱作田园景观、畜牧草原景观等;从东到西,有沿海渔业、滩涂景观、平原田园景观、丘陵盆地田园景观、高原山地田园景观等。
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可依据作物的不同种类划分成不同的田园景观,如茶园、花卉园、竹园、荔枝园、瓜园、枣园、桃园等景观。
(2)民居建筑文化。
由于地形、气候、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乡村民居千姿百态。
有华南沿海的骑楼、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高原的蒙古包、青藏高原的碉房等民间建筑文化。
并且已有部分古村落景观已经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景点,如江西乐安县的流坑古村、江苏的周庄、浙江的诸葛村、福建的客家围屋、皖南的宏村等。
(3)农事农耕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而现在又正处于改革时期,因此,农业中传统耕作方式与现代高科技耕作方式相混杂,规模经营与农户经营相混杂。
而不同的耕作方式使用的农具也各种各样,不同作物的耕种与收获也必须按照不同的时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事文化。
如养殖、放牧、挤奶、采茶、摘果、维护花园、菜园等,既是劳动又是一种娱乐,既学到知识又加深体验,适合城里人放松休闲的需要。
(4)村野风习文化。
我国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各有特点,在广阔的村野之间形成了斑斓的传统村野风习,这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旅游资源之一。
如盛行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汉族的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等,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伊斯兰的开斋节等,并在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像踏青、龙舟竞赛、赛马、射箭、赶歌、登高等,真可谓五彩纷呈,形成了深受游客喜爱的村野风习文化。
(5)家庭生活文化。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如果社会文化是“共性文化”,那么家庭生活文化就是一种“个性文化”,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劳作分工、一日三餐、家庭用语、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等。
现代城市的生活文化是一种“快节奏文化”,而农村家庭生活文化是一种“慢节奏文化”,因此,农村家庭生活文化具有休闲性。
游客在农村家庭生活文化的环境中,会受到浓厚的家庭亲情关系的熏陶,可以增进其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使感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6)乡村艺术文化。
农村中有许多民间艺人,如田园诗人、田园书法家、田园画家、田园作家等,其诗词歌赋具有独特意蕴,游客可以从中欣赏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美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又可以体会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种与世无争的心境,陶冶自己的情操。
比如情真语质的民歌、怡然自快的隐逸文学体现了朴实清新的村韵野味。
此外,农村还流传着许多传统精湛的手工艺制作,如泥人工艺、木版年画、剪纸、手编花篮、手工刺绣等,许多国外游客看后都如获至宝。
3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3.1 文化观光型模式文化观光型模式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田园景观、观看一些民俗风情文化表演、参观手工艺品展览、农产品、农具展览等观赏性活动为主,因此经营者兴建了观光农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农产品和农具展览馆、手工艺品展览馆等。
这种模式的产品还停留在观光层次,产品类型单一,主要以低层次的观赏型项目为主,只停留在观赏、采摘旅游的表面层次上,游客参与项目很少,大多是带客人田边地角转转或观光园里走一圈了事,内容极其单调,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该模式是目前我国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模式,此模式具有游客滞留时间短、花费少、回游率低等弊端,处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级阶段。
3.2 文化体验型模式这是指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村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文化,或亲自参加某种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的乡村旅游模式。
首先,这种模式的经营者可以兴建市民农园,由当地居民提供土地,让游客参与耕作,当然游客是以休闲体验为主,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土地提供者代管。
经营者也可以兴建度假农庄,让游客在度假期间住家庭旅馆,体验农村家庭生活文化,并且游客可以随当地居民一起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
其次,这种模式参与性强,集观光、度假、体验、学习、科考等各种活动于一体,使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一种深厚而持续的依恋情感,游客的重游率较高。
77第2期 李孝坤: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属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未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趋向。
这一模式在世界具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如英国诺丁汉郡的白杆现代农场,是在一家私人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品旨在“使一家人在一个现代化的农场里度过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一天”,在这里,游客可以观看农场里的动物,体验农场的景色、声音和气味,并参与动物喂养、水塔操作、放牧,出售农场工艺品,供应家常饭菜等,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普遍欢迎,游客回头率高达50%。
另外,法国人的绿色乡村旅游情结非常突出[3],他们利用假日来到偏远乡村,住进条件简陋的农舍,和农民们一起日出而作,在绿色空旷的田野上放牧高歌,夕阳下披着余辉,光着脚,轻松愉快地走在田野上,结束一天的田园生活;日本和德国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也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日本乡村旅游发展中特别强调创造美丽迷人的乡村景观,包括乡村文化景观的塑造、传统的乡村文化的继承和新型乡村文化创造等;在德国甚至仿古建造旧式的田埂和村落,来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