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
中国人力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可能 是造 成 这 种差 别 的主要 原 因 ” 。2 世 纪 8 年 … 0 0 代 中后 期 以来 ,国际上 掀起 了一 股新 增 长理论 研究
资本水 平 的高低 [I] [ 。他们 用 以下公 式对 一个 国家 5
或 地 区的人 力资 本进 行估 算 :
立 自回归 分 布滞 后 模 型 ( D )对 人 力 资 本 在 经 济 A L,
收 稿 日期 :0 0 0 — 8 2 1— 5 2
作者简介 : 徐杰 , , 男 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 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宏观经济 、 产业经 济 ; 杨建龙 , , 男 经济学博 士, 国务院发展研 究 中心产业部副部长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 向为宏观经济 、 产业经 济等 .
的热潮 ,使 经济 增 长理论 在新 古 典增 长理 论 的基础 上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发展 。新 增长 理论 的主要代 表人
指标 法 、 收入 法 和投 资成本 法 。
1 教 育指标 法 .
物 卢 卡 斯 ( oe u a,9 8 和 罗 默 (al o e, R b ̄L cs18 ) Pu Rm r 19 ) 把人 力资 本纳 入经 济增 长模 型 , 9 0都 强调 人 力资
关键词 : 人力 资本 存量 ; 永续盘存 法; 自回归分布滞后模 型
中 图 分 类 号 :0 ; 4 — 5 F8 G 0 0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8 0 2 1 )3— 0 1— 6 10 4 7 (0 0 0 0 1 0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专业性也会逐渐提高。
这些都会使得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贡献。
而只有充分利用和培养人力资本,才能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的潜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其次,人力资本的增加将有助于实现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
现代经济常常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促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产业向更具竞争力的领域发展。
这种发展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率和更高的就业率。
同时,过度依赖传统工业和低端技术会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和发展。
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向更具高附加值的产业和技术方向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升级和加快发展速度。
最后,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表现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活力上。
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扩大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规模和素质,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教育和培训也可以增加工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活力的提高也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在加强教育、培训和科技等方面投资的同时,需要将人力资本的利用和培养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策略。
只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力资本和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本和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曾令世人瞩目,而人力资本和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将从这两方面探讨它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员组成、受教育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总和。
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首先,人力资本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资源的质量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人力资本注重把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包括维护职工权益和支持职业培训等,可以创造更高的生产力并稳定劳动力市场。
另外,高素质的人口还将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这也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一点可以在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中得到直观的体现。
总体来说,高素质的人才更能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制度变迁国有化与市场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两条主线,也是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的主要方向。
国有企业变革和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越来越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制度变迁加快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从而进一步激发民间创业的活力,培育和吸引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型企业。
另一方面,在推进行政审批改革的同时,国家加快了财税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大大提高了融资意愿,解放了生产力。
此外,制度变迁还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
一方面,国有企业深挖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在内的高新技术进一步深入企业内部,从而大力提高了产业链的效益;另一方面,市场化还促进了工业企业的优化和转型发展,这种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添砖加瓦。
基于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124金融经济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样在不清楚纳税人偷逃税的分布情况下税务机关也存在稽查的概率选择问题二当给定税务机关稽查的概率Q 纳税人选择偷逃税的期望收益=-T +F)Q +T (1-Q )=-2T Q -F Q +T纳税人选择依法纳税的期望收益=-T Q +-T (1-Q )=-T 求均衡解令纳税人选择偷逃税的期望收益=纳税人选择依法纳税的期望收益即-T +F)Q +T (1-Q )=-2T Q -F Q +T=-T Q +-T (1-Q )=-T解得Q =2T /(2T +F)结论如果税务机关稽查的概率Q =2T /(2T +F),纳税人可以随机的选择偷逃税或依法纳税如果税务机关稽查的概率Q <2T /(2T+F),纳税人应当选择偷逃税如果税务机关稽查的概率Q >2T/(2T +F),纳税人应当选择依法纳税税收稽查概率的大小是纳税人选择偷逃税的重要决策根据进行税务稽查只是对纳税人的一种威胁其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能否发现真正的偷逃税行为而实施税务稽查是受成本约束的不可能为了取得充分真实的纳税信息而对所有纳税人进行全面稽查所以纳税人对于偷逃税行为总是存在侥幸心理税收稽查的概率越小纳税人偷逃税的侥幸心理就越强2.纳税人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的比较纳税人对偷逃税行为的选择与不选择首先取决于税务机关税收稽查概率与处罚标准的选择其次取决于政府对税收稽查概率与处罚标准的互动选择所决定的偷税的得益的多少和有无在税务机关的稽查概率和处罚标准给定的条件下纳税人选择偷逃税还是依法纳税取决于与其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之间的比较纳税人偷逃税的预期收益为T,纳税人偷逃税的预期支付为T +F)Q ,当纳税人偷逃税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支付时即T>(T+F)Q ,纳税人的最优选择是偷逃税;当纳税人偷逃税的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支付时即T<(T+F)Q ,纳税人的最优选择是依法纳税;信息不对称是税务稽查中的现实问题税务机关不知道纳税人偷逃税的真实分布情况而由于稽查成本的限制税收稽查不可能覆盖全部纳税人真正要将税务稽查作为激励机制来促使纳税人讲真话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的一种激励机制需要满足许多前提条件特别是要使纳税人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预期即偷逃税行为会受到惩罚惩罚的成本高于偷逃税的收益法律制度对偷逃税行为的处罚轻重直接影响纳税人对偷逃税行为的选择纳税人在做出是否偷逃税决策时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即根据偷逃税得益与偷逃税处罚导致的经济利益损失比较来确定是否偷逃税当偷逃税得益大于所受到的处罚纳税人会选择偷税反之偷税行为将不会发生税收博弈是一种重复博弈而且是税务机关与多个纳税人的重复博弈当对一个纳税人的偷逃税行为或纳税人一次偷逃税行为不处罚或处罚过轻时纳税人就会进行更多次偷逃税或者有更多的纳税人选择偷逃税通过加大处罚力度可以增加纳税人偷逃税的预期支付减少纳税人选择偷逃税的策略取向既然税务机关通过提高稽查概率加大处罚力度都可以达到减少纳税人选择偷逃税的概率那么这两种手段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以上分析解得税务机关稽查概率Q =2T /(2T+F)由这个等式得出纳税人偷逃税的预期支付F=2(1/Q -1)T.那么2(1/Q -1)就是税务机关对逃税人的罚款倍数税务稽查概率Q 与税收处罚倍数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并且是反方向的关系例如当税务机关稽查的概率Q=50%时,那么处罚的倍数就是2当Q =40%时那么处罚的倍数就是3当Q =66.67%时那么处罚的倍数就是1而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对偷逃税行为税务机关可以处以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这种处罚规定不符合税务稽查概率与处罚力度之间的对应联系缺乏科学依据任意性大三结语在偷逃税与稽查的税收对策博弈中从纳税人的角度讲对偷逃税行为的选择与否首先取决于税务机关对稽查概率与处罚标准的互动选择其次取决于稽查概率与处罚标准的互动选择所决定的偷税得益的多少和有无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税务机关来讲稽查和处罚都是防止和减少偷逃税行为的有效措施并实现两者的有机互动因此为了减少纳税人在税收博弈中选择偷逃税的概率税务机关应当提高稽查概率加大对偷逃税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利用税收稽查概率与税收处罚倍数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互动改变我国目前税务征收管理中稽查概率与处罚力度相脱节的制度规定重新建立税收稽查概率与处罚倍数在动态上的可行性相关制度参考文献[1]邓永勤.税收征纳模式的博弈分析[J].涉外税务20035[2]王梅.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税收征纳博弈分析和对策[J].财税论坛20041[3]安福仁.税收管理理论与管理战略[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6一引言人力资本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要逐渐向依靠科学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的转变以此为基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国内外的部分机构和学者就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测算但由基于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潘亮游圆圆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47摘要利用19782004年各生产要素的数据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的计量经济模型测算出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8.17%证明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贡献率于不同研究所采用的模型和数据不尽相同结果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然而研究结果都表明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有益的探讨二模型建立及说明根据罗默在1990年构建的三部门四要素(物质资本劳动力1252006年第10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模型结合丹尼森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建立如下形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Y t =A 0K t-1I t L t H t 0+1T e t 1式中Y K I L H 分别表示产出物质资本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分别为弹性系数T 表示以1991年为中心化的时间由于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主要是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来估计各生产要素的弹性系数所以把方程1转换成线性形式通常采用对等式两边取对数的方法得到I nY t =I nA 0+I nK t-1+I nI t +I nL t +0I nH t +t (T I nH t)+t2然后根据公式3全要素生产率贡献额=100%-各要素贡献份额计算出各生产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三数据的采集1.国内生产总值Y 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可以在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得到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使用1978年为基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2.物质资本存量K 采用张军等对我国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得到1978年的物质资本存量数据然后根据如下递推公式K t =K t-1+K t-S t 4计算出物质资本存量的数据K t 式中K t -1表示当期物质资本存量K t表示上期物质资本存量S t 表示当期物质资本形成量表示当期固定资产折旧量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当年价的数据可以直接在中国统计年鉴得到为了转换为可比价采用G DP 平减指数来计算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数4.从业人员数量L 从业人员数量可以在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直接得到5.人力资本H 对于人力资本的计算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有效可行的方法本文采用周绍森等计算人力资本的方法计算我国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根据以上方法得到模型分析所需的各变量数据限于篇幅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要四回归分析根据公式2将各变量数据转换为对数形式然后运用SPSS软件计算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1表1各变量相关系数Pear son C or r el at i ons从相关系数表如表1可以肯出各变量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采用强迫引入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表2强迫法引入回归结果C oef f i ci ent s从表2可以看出方差膨胀因子V I F 值太大回归系数的t 统计量过小故我们可断定各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了解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我们采用岭回归法所谓岭回归法是一种专门用于共线性数据分析的回归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改良的最小二乘法以放弃最小二乘法的无偏性损失部分信息放弃部分精确为代价寻求更符合实际的回归方程首先观察各自变量同K 值的变化关系再确定岭回归参数K 的值当K 取值为0.125时各变量系数变化趋于稳定取K =0.125进行岭回归结果如下表3岭回归结果写成方程式如下I nY =0.1726I nK (-1)+0.1790I nI +0.6244I nL +(0.4458+0.0095t)InH -1.6647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1物质资本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数量三要素的弹性系数之和为0.976这表明当只考虑三要素没有考虑人力资本时产出的规模报酬递减2如考虑了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则物质资本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数量和人力资本四要素的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这表明人力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最后我们可以根据要素贡献份额计算公式3和回归结果计算出各生产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如下表表419792004年各生产要素和TFP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单位%五结论及建议回归结果表明物质资本存量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数量和人力资本对1978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4.44%23.72%13.38%和18.17%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20.29%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中人力资本的贡献虽然不是最大但是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的经费仅占2%3%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教育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当然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也只有和其它生产要素一起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参考文献[1]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徐迎春张建伟刘泽.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4.[3]张军等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J].200410要素贡献份额=100%要素增长率要素的弹性系数产出增长率B B eta (C o n stant) 2.0951.268 1.652.114LN K .385.126.484 3.041.006.002416.589L N I .169.060.2302.807.011.009110.074LN L .170.190.050.895.381.02050.355LNH -1.519E -02.135-.005-.113.911.03726.810TLN H1.108E -02.004.2452.527.020.006154.512U n st an d ard ized C oeff ici en t s S t an d ard ized C o eff icien ts t Sig .C o llin ear ity S tatistics S t d .E r ro r T oler an ce V IF ln K (-1)l n I lnL lnH t lnH l n A 系数0.17260.17900.62440.44580.0095-1.6447t 统计量35.48719.25410.8948.29621.812-2.806R =0.998R 2=0.996S .E .=0.049F=1022.8910024.4423.7213.3818.1720.29Y 物质资本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数量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T FP1.998.994.965.955.992..000.000.000.000.000L N G D P L N K L N I L N L L N H TL N HLN G D P PearsonC o rrelati o nS ig .(2-tailed)。
试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试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人力资本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特别是二战之后,经济学家更关注的是人力资本,不仅仅是它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优势的发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
文章最后提出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并采取相应的增强人力资本积累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发展;影响;对策建议一、引言生产知识和人类技能的储备被称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人类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劳动质量。
其实,它在古典经济学中早已出现。
早些时候,工人的才能被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是资本的一部分,他把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归结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他认为推动和维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是个人的正当动机,让劳动者能够追求自身的利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之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分析了资本投资的长期意义和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特殊作用,以及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和贝克尔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创立了人力资本。
它突破了资本的传统内涵,将资本从纯物质资本扩展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从而运用新的理论来研究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次系统地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克服了许多障碍,使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
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方法,对教育投资回报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定量研究。
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此后,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研究,如从迁移、教育等方面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从不同国家的实践情况去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用教育经历测量人力资本等。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决定因素应是人力资本,其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总之,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
它能与现阶段的我国结合起来,我国现在是人口数量众多,资源短缺,人力资本理论对现代经济增长做出了新的解释,意味着我国不仅缺乏物质资本还有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所具有的教育、培训、健康状况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它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提高人力资本以促进经济增长。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人员通常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和创新。
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2. 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促进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更容易产生和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推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3. 促进产业升级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要求,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
同时,人力资本的优化也有助于培养和吸引高技能人才,推动经济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方向升级。
二、提高人力资本的途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
1.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覆盖面。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
2. 优化教育体制除了加大教育投入外,还需要优化教育体制和机制。
建立公平、公正、开放的教育制度,推动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健康人力资本同样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在健康保障、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加强工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试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

三 、实证分析
我们运 用E I WS .统计软件对上述 数据进行 VE 30
回归 分 析 ,得 到 以下 结 果 :
l 一一2. +0. 8 1 +0. 8 nL+0. 1 nY 3 9 6 nK 22 l 03 nH
在 实证研究过程 中 , 不少经济学 家注意到 了人力
资本 与教育之 间的密切 关系 。2 世 纪 5 年代 ,舒尔 0 0 茨估 算 了 1 2 ~1 5 年美 国教育投资 的成本和 收益 99 97 率, 把资本分为物 质 资本和 人力资本 , 通过计 算一 定 时期 内因教育水平提 高而增加 的教育资本存量和教育
资本 收益率来衡量 教育的经济效 益。 国内学者 骆永 民 采用 15 ~2 0 年 的时序数 据对 我 国科教 支 出和 经 93 03 济增 长的关系进行 实证 分析后发 现 , 国对教 育和科 我 研 的财政支 出和 G P变化存 在长期均衡 关系 。 D
业教育 毕业 生在 此模型 中不 算作 人力资本 存量 ,因 为在高 等学 校里 接受教 育的 大学 生 、研 究 生并不 能 或很少 直接为 G 贡 献人力 资本 ,但一旦 毕业投入 DP 工作 , 成为该年 度经济 增长 的重要动力 因素之一 将 此外 ,当年 留学 归国人 员应 成为人 力资本 存量 。因 此, 我们对 我 国人力资本 存量 的计量 结果是 人力 资
二.模型 与数据
为 了考 察我 国高等 教育 、人力 资本与 经济 增长
中 国 科 技 产 业
E& TECHNOL OGY NDU J
维普资讯
■ l 哪 1 啪 咖 呲 啊 l 啪 啪 1 啪 2 ■嘟 1 眦 1 1 啷 眦 1 1 1 1 2 2 1 1 1 1 2
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扩展Solow模型的研究

亚” 等 人 的研 究 证 明 , 由此 引 出 了一 种 与 物 质 资本 存 量 类 似 的人力 资本 永续 盘 存 法 思 想 。这也 是 本 文 提 出综 合 人 力 资本度 量法 的基 础 之 一 。另 外 在我 国经 济 发 展 的新 阶段 , 影 响人力 资本 的 因素 越来 越多 , 越 变越 复 杂 , 人力 资 本 对经 济增 长的影 响程 度 有 何变 化 尚未 可 知 。为此 本 文
程度 。
流 动 四个 维度 建立人 力 资本综 合测 量体 系 , 通过 因子分 析 法对 人力 资本 的综合 水平 进行衡 量 , 然 后将 测度 的人力 资 本综 合存 量代 入扩展 的 S o l o w模 型 , 并 利用 最 新 人 口统 计 数据 进行 实证分 析 , 以评 价人 力 资本对 我 国经济 增 长 的影
李德煌等 : 人力资本对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进行 研究 , 比较典 型 的主要包 括从 产 出角度 的度 量 方法 和
从投 入角 度 的度 量 方 法 。从 产 出角 度 的度 量方 法 可 以引
( 1 ) 在教育方面, 选取 6个指标 : ①平均受教育年限 x 。 ( 年) , 这个指标用来衡量我 国受教育的平均年数 ; ②教
选择的偏好; ③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 x 。 ( 元) , 这个指标用
响。
( 3 ) 在劳动力身心健康方 面, 选取 的指标为 : ① 出生 时预期寿命 X 。 ( 年) , 由于人的寿命长短与健康密切相关 , 这个指标综合反映一定时期的健康存量大小 ; ②婴儿成活
率x 。 ( %) , 这个 指标 反映各 地 区医疗 、 卫 生保 健条 件 , 同 时 由于婴儿 时健康 会影 响其一 生 的成长 , 这 个指 标还 能 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本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已不再符合今天的事实,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
l、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资本实际上仅仅是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燃料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不完整的。
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
物质资本是体现在物质产晶或生产资料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主要是劳动者身上的资本。
人力资本是国民财富的组成部分。
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规定。
从数量上看,一个社会中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示该社会人力资本的规模。
从质量上看,每个劳动者的素质,即知识、智力、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各不一样。
2、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早在18世纪中叶,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已认识到教育或训练的支出可以被看作一种投资。
但这一思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足够重视。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这种投资包括:用于人们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支出,保健方面的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和移民入境支出。
教育投资又称智力投资,其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提高人口的智能,知识和技术水平;保健投资转化为健康资本存量,可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增强劳动者工作能力;劳动力在国内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解决国内劳动力的余缺调剂和发挥专一长;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移民是人力在国际间的流动,移民入境是增加人力资本的一条经济合算的途经。
对人力进行投资的目的,按照舒尔茨的说法,是为了通过人力资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人力资本的多少,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因此可用人力资本形成说明人们收入的差异。
一部分犹太人在人力资本上投入了较多的资本,因而他们有了较高的收入。
3、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基础:大量统计数字表明,美国二战后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国民资源的增长,即与用于产生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资本的数量三者结合起来的数量相比,美国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速度要高得多,而且从一个商业周期到另一个商业周期,两个增长速度之差变得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定人力资本比能进行再生产的非人的资本以更快的比率增长,是二者产生缺口的根本原因。
他由此提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膺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处于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
他还从战后某些物质资本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国家能以飞快的速度复兴经济的实例,证明增加对人的资本投资要比对物力资本投资更为重要。
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得出同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完全不同的结论,指出贫穷国家经济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匾乏。
由于向这些国家提供的新的外国资本通常被用于建筑物、设备、有时也被用来购置存货,而一般不被用来增加人力投资,所以,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齐头并进,而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
4、教育投资及教育收益:人力资本论认为,人口质量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造成的。
教育的投资带来的收益远比对非人的资本投资更加有益于经济增长。
美国从1900年到1957年,实际的物质资本增加大约4.5倍,而对劳动力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投资增加大约8.5倍,同时物质资本投资获得的利润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增加的利润达17.5倍。
教育收益率原则上与物质形态投资收益相同,即收益率一收益/成本。
如果将教育分为不同阶段,则某一阶段教育收益率一该阶段毕业生对前阶段毕业生工资差额/本阶段教育费用。
5、人力投资的市场机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动态世界,一国企图对所需的人才制定出长远的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是无法办到的。
因此人力投资要以市场的供求变化为依据,以人力价格浮动为衡量信号,对教育进行市场的自发调节。
以上便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不但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经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首先,人力资本可以引起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投入同样多的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高质量产品的产出。
因为同样的投入,在不素质的劳动者手里所产生的效益是绝对不一样的——即使低素质的劳动者充满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也是这样。
因为热情并不能代替知识和能力,也不能带来科学的效率。
这一点不但在发达国家显得特别突出,在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人们注意的事情。
比如,为什么我们有些产品的平均能耗要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呢?是我们的设备不先进?还是我们的技术不领先?我们许多行业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能耗就是下不来。
为什么我们的一些乡镇企业的管理非常严格,劳动效率也高,但其综合效益或单位成本就是比不过一些大中型的国有企业呢?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强调在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同时,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但事实是,我们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之后,效率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要差那么一截。
当然,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引进之后,要有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和磨合。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劳动者素质的问题。
因为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讲,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是一个投入很大、时间漫长的过程。
这种培养和全面高应该以整个社会为背景;这种培养和全面提高的起点,从基础教育时就开始了。
而且,这种培养和提高不但包括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还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些素质的获得,并非一些人想像的那样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获得的。
我们常常赞叹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赞叹日本人高度的自觉意识,赞叹美国人的创造能力,却不知道这些作风、意识和能力是以整个国民较高的整体素质为基础的,是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获得的。
这是一种天然的差距,但不是一种不可追赶、超越的差距。
比如,印度的综合发展指数大大低于中国,但由于印度人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大量投入,使其创新能力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软件生产和销售大国。
比如,一些乡镇或民营企业在通过对企业发展经历的总结之后终于发现,不是自己的技术不先进、设备不先进、管理不先进,而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于是一改过去只注重设备、技术的投入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开始注重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人力资本可以引导资本、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增加,比如扩大要素投入范围,增加要素投入种类,利用国外资源,从而导致产出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等。
在某些行业,某些资源在劳动者综合素质较低时,是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只能成为理论上的或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要素,但高素质的劳动者却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产品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时候的劳动者就成为现代经济意义中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了。
再次,劳动者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会引起劳动者的使用更加合理及其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在不增加劳动投入和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情况下实现产出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当我们把劳动者看成是“一种类型的人力资本”时,劳动者的素质就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了。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投入的量的增加就不再是早期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了。
在传统行业里,劳动力量的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的投入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在现代产业里,劳动力量的增加不再是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效益的关键因素。
因为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意味着其技能的提高,意味着其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的适应及和谐,意味着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意味着其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当然意味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高的工作质量及产品品质。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作为资本的价值效益就会充分地体现出来,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本才能够真正实现。
当劳动者作为一种资本的形态出现时,传统的劳动者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
在现代经济中,那种体力型的、密集型的劳动者结构和劳动方式在劳动者结构中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其移动方式也会从在一国之内的行业间的流动转变为在一国之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转移;在国际上则表现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发展中国家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转移的梯次移动趋势,这种转移本身就是劳动者结构变化的形式之一。
当然,这种结构的变化是一种优化的改变,是结构向高级化的升级。
这种优化和升级的直接结果是劳动者的结构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最终结果是通过结构的变化实现产业升级,实现更大的利益。
虽然从形式上看这种转移和变化就是它自己的特点,但从性质上讲是同物质性资本的流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确不能小看。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尤其要对人力资本给予高度重视。
因为人力资本的缺乏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的根本性因素。
这一点已经被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和事实反复证明。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和中期,发展因素中最缺乏的是物质性资本,比较容易见效益的也是物质性资本。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其实,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还是人力资本。
造成这种缺乏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起步时,人力资本的绝对数量严重不足;二是由于认识的原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劳动力层面;或受表面现象的影响,认为物质资本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人力资本,从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培养;三是发达国家为了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采取各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人力资源,造成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相对缺乏。
上述原因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缺乏的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已经取得较大进步的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发展。
因此,目前我们所要做的,一是要提高认识,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提升效率的带动作用;二是要切实地克服短期行为,持续地、不断地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要切实加大对基础性产业和尖端产业里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三是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投入周期较长,社会对人力资本的认识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有必要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形式,强调人力资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制性地缩短人力资本由于认识原因造成的较长的成长过程,为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研究的启示: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学派,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既定前提下来说明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具有鲜明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