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扶贫故事合集10篇
扶贫路上见初心: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

扶贫路上见初心: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近年来,扶贫工作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驻村干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指导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任务。
他们在村里深耕细作,接地气、传承精神、交流思想,成为村民心中的“暖心人”。
杨文平是辽宁省某贫困县的驻村干部,曾在村里工作了三年。
她的执着和艰辛的奋斗,成为了当地村民们心中的一个传奇。
杨文平到村里后发现村里的产业十分单一,除种植玉米外,没有其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于是,她带领村民们发展了特色种植产业——黄瓜,以及杏子、桃子等果树种植。
村民们初时并不相信这些新产业能够成功,但杨文平始终鼓励和支持他们,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种植、如何管理、如何销售。
通过她的努力,不仅当地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也扭转了村里贫困的局面。
除了推进特色种植,杨文平还帮助村民改善生活环境,改建卫生院、修路、修桥等。
她的努力得到了当地村民的认可和点赞。
村民们纷纷表示,有了杨文平的帮助,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杨文平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她的使命。
她在村里勤勤恳恳地工作,从不计较自己的付出和收获。
她深深明白,驻村干部就是能够为群众服务的使命,她也一直抱着这样的信念奋斗着。
杨文平的感人事迹也引发了更多驻村干部的思考,他们将继续深入到村庄,和当地村民携手共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贡献力量。
可以说,驻村干部,就是一颗闪耀的明珠,他们用热情和奉献诠释着新时代的初心和使命。
希望大家都能够关注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走进驻村干部队伍,成为这个伟大事业中的一份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服务群众。
驻村故事原创13篇_下乡驻村工作总结

驻村故事原创13篇_下乡驻村工作总结1. 细心关爱,让村民温暖过冬在冬天来临之际,我去拜访了一个老年人。
发现他家没有暖气,便询问了他的情况。
老人告诉我,自己不能动,家中只有一个年迈的妻子照顾他们两个人的生活,生活十分艰辛。
于是,我及时向镇里反映了老人的情况,并通过政府的渠道为他们送去了暖气片等生活物资,让老人们过上了温暖的冬天。
2. 与村民共进晚餐,体现亲情关怀有一次,我邀请了几个村民来到我的住所,共同烧制了一些特色菜肴。
在开心的氛围中,我们畅所欲言,直到深夜才散场。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乡村人情的淳朴和温暖,也让村民更了解了我,建立了更加信任互动的关系。
3. 用实际行动推动村民脱贫致富在驻村期间,我注意到有一位年轻的村民非常勤奋且自主创业,我便及时联系了地方工商部门,帮助他新办了一家体育用品店。
经过几个月的经营,店铺不仅成功地走上了正轨,而且还带动了周边的生产和销售行业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4. 搭建乡村互联网平台,改善农民生活在我的推动下,我们乡村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平台,有效地推动了乡村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也增强了村民的生产、交流和文化活动。
我和村民们一起共同努力,使平台得到了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我们的社区和生活。
5. 通过文化活动加强家庭和社区关系为了加强社区的互动,我带领村民们组织了更多的文化活动,如书法、文学课程以及其他手工艺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建立了更加亲密的关系,使人们在家庭和社区之间更加融合,并且促进了友谊的发展。
6. 帮助村民顺利搬迁,保障他们的生活为了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政府将一些山区村民进行了搬迁,我作为驻村干部,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并亲情关爱每一个头发略显苍白的村民。
尤其是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发挥我的作用,充分挖掘和事先储备的资源,为他们提供最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成功地新生活走向了蒸蒸日上的发展之路。
7. 倡导绿色环保,推广农业生态过程农业生态过程是一种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模式,为了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财富水平,我精心推广农业生态过程,促进农业绿色之路的发展。
驻村扶贫故事3篇

驻村扶贫故事3篇驻村扶贫故事1牙齿轻轻咬下,酸甜可口,鲜嫩多汁郑万里眯着眼,咧着嘴,笑嘻嘻地用他的土味普通话介绍着永春枇杷,末了还不忘学着网红主播的样子用力喊上几句买它!买它!买它郑万里是厦门海关派驻福建省永春县梅林村的第一书记。
梅林村是革命老区村,也是省级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
从2023年12月至今,为了这个贫困村的发展,郑万里硬生生地把自己从动植物检疫专家改造成了网红带货主播。
上任之初,郑万里没日没夜调查走访,挖掘家底。
他了解到梅林村以前种过青梅,没有效益砍掉了;后来种了芦柑,黄龙病死掉了;现在有枇杷,但成本高、品质不稳定卖不上价。
许多村干部的意见是枇杷是个没有前景的产业,还是改种其它吧。
郑万里却没有轻易放弃,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且从事动植物检疫十多年,他认为梅林村的枇杷品质并不差。
你们保证品质,销路我来想办法。
他一次次请来技术专家,为村民面对面授课、手把手指导,还找到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的同事,和他们就农作物病虫害鉴定和防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质量管控等签订合作协议。
历经三年,枇杷的品质稳定了,销路却成了首要问题。
不能让百姓的心血烂在地里! 郑万里先是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买,用自己的车几十箱几十箱地跑物流。
长期下来,发现这并不现实,一是速度慢、跑不远,二是无法建立长效机制。
郑万里四处想办法,借助电商平台,跟顺风、德邦等快递公司谈合作,以前1箱5斤的枇杷寄到上海运费要43元,谈到只需12元,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为产品打开销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物流通畅了,宣传就一定要跟上。
没钱请网红,那就自己上。
郑万里联合其他4名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了一场推广永春枇杷的直播。
没想到几个大老爷们的大白话收到了那么好的效果,现场直播带货751件。
郑万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
郑书记,我这有几百只鸡滞销了。
郑书记,我手上有芦柑卖不出去找他的村民越来越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点子非常多的郑书记开始考虑,打造直播带货培训点,教会当地农民使用新型营销手段。
乡村振兴 驻村帮扶 故事

乡村振兴驻村帮扶故事
在河南省某个偏远的乡村里,有一个年轻的干部叫小李,他被派去驻村帮扶,
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小李初到乡村时,他看到了贫困的现实,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帮助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的决心。
小李开始进行走访,了解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他与村里的农民建立了良
好的关系,并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与乡亲们的交流,小李了解到这个乡村的发展潜力在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帮助乡亲们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小李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一家农业技
术公司来开展示范种植项目。
他与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到田间地头,亲自指导农民们如何正确使用新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这个项目不仅为乡亲们带来了新的经济收入,还提高了乡村的整体产业水平。
除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小李还注重培养乡村的文化底蕴。
他发起了乡村文艺节目,邀请了当地的艺术家和文化团队参与演出。
这样不仅丰富了乡亲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乡村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通过小李的驻村帮扶工作,乡村振兴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亲们的生产生活
条件逐渐改善,更多的年轻人开始留在乡村发展自己的事业。
这个乡村也获得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小李的故事是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
过深入了解乡亲们的需求,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的目标必将实现。
小李也将会继续为乡亲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驻村典型案例

驻村典型案例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驻村干部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他们深入农村,与农民同甘共苦,为农村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是一些驻村典型案例:
1. 张超在嵩县某乡镇任驻村干部三年。
他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水稻和果树,但由于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村民的收入水平一直较低。
于是他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组织村民参加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益。
同时,他还帮助村民开拓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收入。
2. 王丽在某山区村任驻村干部两年。
当地村民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很多人患有各种疾病但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王丽积极筹集资金,购买医疗器材、药品等物资,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她还组织义诊活动,邀请专业医生到村里为村民义诊、看病,解决了许多看病难的问题。
3. 李明在某贫困村任驻村干部五年。
由于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很多村民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李明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农村电商,建立网店,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他还联系企业,引进项目,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这些驻村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驻村干部的重要作用和积极贡献。
他们不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更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 -。
脱贫攻坚的故事

脱贫攻坚的故事在中国,脱贫攻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是一项关系国家全局、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任务。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许多脱贫攻坚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脱贫攻坚的决心。
故事一,驻村扶贫的奋斗。
我曾经驻村扶贫,亲眼见证了一位村民的蜕变。
这位村民姓李,家里条件十分贫困,生活十分艰难。
在我们的帮扶下,他开始种植蔬菜,养殖家禽,通过劳动逐渐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他还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学会了一些手工活,通过自己的努力,他的生活逐渐变得富裕起来。
如今,他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周围的村民一起致富,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故事二,教育扶贫的成就。
在另一个贫困村,我见到了一群孩子,他们曾经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但随着国家的扶贫政策和社会的帮助,这些孩子们逐渐有了上学的机会。
我看到他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在教育扶贫的政策下,这些孩子们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他们将成为家庭、乡村甚至国家的栋梁之才。
故事三,产业扶贫的希望。
在另一个贫困山区,我们开展了产业扶贫的工作。
我们帮助当地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引进了一些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农业项目,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通过我们的帮助,当地的农产品得到了更好的销路,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们还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美丽的山区,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脱贫攻坚的故事,都是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下取得的成就。
他们的背后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社会的帮助和村民们的努力奋斗。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的战役,更是一场精神的奋斗。
每一个脱贫的故事,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为每一个贫困家庭送去希望和温暖。
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努力,让更多的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致富,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
脱贫攻坚的故事,将会因我们的努力而越来越多,越来越美好。
扶贫路上见初心: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

扶贫路上见初心: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驻村干部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情民意,为贫困群众提供各种帮助。
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实则耗费大量精力,需要耐心、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始终保持初心,牢记手头的使命。
下面介绍几位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
故事一:让村民过上好年山区的冬天特别寒冷,村民们的衣服和被子很老,棉花也不够蓬松。
驻村干部小刘经常和村民们交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向上级申请资金购买棉花,并组织村民们一起加工。
小刘还有心为村民们制作羽绒服,他就在网上搜索制作羽绒服的具体方法,并偷偷学习,终于自己制作了几件羽绒服,送给贫困户。
辞旧迎新之际,小刘还联合多部门策划了一场文艺晚会,让村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温暖、难忘的春节。
故事二:帮助贫困妇女创业在某个新疆的边远乡村,一个贫困的妇女家庭只有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没有收入和劳动力。
驻村干部小张得知后,拜访了这个家庭,和老人和孩子亲切交流,发现老人有不少手工制作技能。
于是小张想到了一个办法,带领他们向当地特产采购点咨询,统计当地的特色产品销量,算计产业链并亲自帮助开发手工产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功打造出一些原色手工品,如羊毛毯、造型仿真花,产品成功上市,也获得了顾客的认同和好评。
这个贫困妇女的家庭因此脱贫致富了。
故事三:关注学生发展有一个名叫小玲的驻村干部,在虎跑村担任村书记。
她深入了解该村的教育情况后,发现学生的生活很不容易,有的小学生要每天徒步爬山上学,晴天满脸灰尘,雨天浑身湿透;有的学生因为生活条件差,不得不在冬天里穿着薄薄的羊毛衫上学。
于是小玲把这些情况向上级反映,并用她的工资买来了山西省优质柿子苗,让村民手工制作了孩子们冬季必备的毛衣、围巾。
同时,她还多次向扶贫办申请资金,修建了一条通往山区学校的公路,使得学生们的上学路程短了很多。
以上这些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虽然只是他们工作生涯的一小部分,但正是这些平凡而幸福的点滴,让贫困山区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精选扶贫故事征文范文10篇

精选扶贫故事征文范文10篇范文一【驻村扶贫故事】那年那人那份情听说你就是这个村的人,为了工作方便,就安排你回去驻村扶贫吧。
那年,我回到了我的家。
从读高中开场,我就分开了那个村庄,转眼已经8年。
2023年3月,再次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以驻村干部的身份,与故土一次次回眸相望。
村口那棵300多年的黄桷树已经不见了踪影,听说是因为修路挖掉了。
还记得夏天的时候,老人们喜欢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调侃着天南海北。
小孩子们围着树你追我赶、玩捉迷藏,或跑进树洞里抱成一团,嬉嬉笑笑,然后在妇女们“回家吃饭咯”的呼喊声中一哄而散,只留下满地的脚印。
隔壁王婶家的土狗从“小白”到“大白”再到“老白”,熬不过岁月的痕迹,已经分开了。
蔡大娘家曾经看起来很气派亮丽的瓦房,已然残破不堪,房梁上一个个肉眼可见的虫眼,摇摇欲坠的梁柱,还有四处漏雨的瓦面……原来再好的东西,也抵不过风吹雨淋。
曾经身强力壮的她,如今已病魔缠身。
听说她孩子在外面这些年没赚到钱,还留下了4个孙子给她抚养。
谢老伯这些年仍然是单独一人,已经五十多岁的他,身体大不如前,生活也越来越困难。
刘三娘跛着的身影也越来越低,早年丧夫,单独抚养儿子长大,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她,知道孩子考上大学后,悄悄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几头猪。
这就是我梦里千百次回首的地方,除去了“少年不识愁滋味”,只剩现实的骨感,揪着我脆弱而又敏感的心,一点点打碎那美丽的回忆和梦想。
那人,让我既熟悉又生疏。
“哎呀,是小霖啊,多少年都没回来了,我都差点认不出来了,小时候就觉得你很聪明,长大了果然有长进。
”人还是那些人,可是眼中看不到了小时候的慈祥,却多了些客气和生疏。
“胖子,小时候你说喜欢吴家三妹,长大后怎么怂了?”“霖哥,那时候不懂事,我如今结婚了,孩子都两个了。
”三言两语,我已找不到更多的话题,场面也逐渐凝固。
曾经细数的年少光阴,已然不见了童真。
“邱叔,如今县里扶持肉牛,你家养牛养了20几年,改天给大伙儿传授下经历?”我打趣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驻村干部扶贫故事合集10篇【篇一】我是xx市妇联的一名干部,2016年7月至今担任甘泉县石门镇xx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两年多过去了,沉淀下来回忆自己的扶贫路程,内心很充实,也很自豪,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农民和农村工作,更与村民们结下了浓厚的情谊,今天我把我的扶贫故事与大家分享。
我分享的第一个内容是:送温暖献爱心用真心赢得群众信任2016年10月,xx旗袍文化协会率先组织捐款捐物,跟我去扶贫,协会会员捐款5000多元,我们用这些钱购买了3头成年母猪,捐给了村民,到现在两年过去了,这3头母猪已产仔8窝共57头猪仔,并且又捐出7头,这种帮扶模式,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增加了约4万元的收入。
两年多来,我成功组织了30多次“爱在xx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扶活动"。
先后有xx女企业家协会,xx365公益协会、缔一国际美容会所、xx新美居家具公司、多美广告公司、辰美工贸公司、延大附院等30多家公司单位,600多位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两年来累计捐助衣服、书包文具、日常用品、粮食种子、常用药品、助学金等价值20多万元。
受益群众300多户1000多人。
7月1日,xx蔓拉林格美容会所捐2万元,给39户贫困户购买39只电饭锅、床单、门帘、91床棉被,当印着勤劳致富的门帘挂在门上,感动也写在村民的脸上。
微心愿对接是我们今后准备持续开展的一项活动,今年己经开展了两次,由xx能源化工集团,xx乐贝尔家政公司,市医院产科职工与39户贫困户进行了微心愿对接,捐助米面油、小食品、书包文具等价值一万多元。
圣地巾帼扶贫志愿者高英凤组织6名妇女义务给村委会画墙画,15米长的墙面,整整画了一天,虽然都汗流夹背却都特别高兴。
我们的真诚服务换来村民的称赞,她们说:扶贫干部真好,比她们儿女都好,我感到很自豪。
我分享的第二个内容是:要扶贫先扶志用榜样带动群众致富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是我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多次邀请成功创业女性进村,讲她艰难的创业故事,用她们的感人故事教育村民。
利用每次入户,开村民大会的机会,教育村民要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两年来,组织科学种植讲座、养蜂技术讲座、健康知识、家教知识讲座、妇女权益法讲座7场,组织“传承好家风、建设好家园”表彰活动4场,表彰了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五美庭院、卫生之家、勤劳之家6个奖项103户,受表彰户中有22户是贫困户,当他们捧着“勤劳之家,卫生之家”奖牌时那种自豪洋溢在脸上,现在走进贫困户家里,虽然简陋却特别干净整洁。
这些帮扶措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和影响着村民,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崇德尚礼的风气己经在xx村慢慢形成。
我分享的第三个内容是:抓产业谋发展以实干富民强村去年后半年,扶贫进入关键阶段,各种扶贫政策都要落地,也是我们扶贫工作最忙的一段时间,驻村工作队队员每天走村入户给村民讲道理、讲政策,了解村民的真实需求,帮助贫困户确定适合的产业。
沟里信号差,一个电话打几次,年纪大的听不清,我就和他的儿女、邻居都建立联系,慢慢建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群”,“xx村姐妹群","xx村干部交流群"有好人好事好做法,就在群里发,让群众跟着学。
我们组织村干部和贫困户到洛川明景农牧公司考察学习、女经理杨景琴的胸怀和胆识让村民很振奋;在全国美丽宜居村洛川洛阳村考察,听果业专家讲三十多年来苹果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黄龙考察中蜂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村民树立产业转型的信心。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双残疾户张炳祥养起了猪,范延芳开了蔬菜店,闫成贵种起了2个拱棚,白永宽养起了中蜂……到现在xx村建拱棚29棚,果园360亩,核桃园200亩,10户贫困户养中蜂200箱,12户贫困户养乌鸡600只,并且成立了农村互助资金,双裕专业合作社。
驻村工作队齐心协力,帮助贫困户卖鸡蛋、卖蜂蜜,初步树立起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村民们的思想认识在慢慢变化中,生活比也在慢慢变好中,我们驻村工作的每一位队员都感到很欣慰,我相信,有好的扶贫政策的支持,有扶贫干部的努力工作,脱贫奔小康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篇二】我本是一个东北的汉子在缘分之中来到了我的第二故乡xx。
父亲1998那年受邀请来xx实地考察调研,被当地的特殊气候深深的吸引住,并决定留在了xx 独自发展产业。
那一年我只有7岁和妈妈外公外婆在辽宁沈阳生活,父亲的产业发展比较顺利,我的生活也相对较好。
父亲常说“xx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它帮助了我,我很感谢它,所以希望你们以后也做个有梦想的人。
”高中那一年我随妈妈从东北沈阳来到了xx读书,那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么远的地方,第一次感受到了这里的热,这里的高山,民族,和生活。
2011年我已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我的理想大学,xx艺术学院学习文化公共事业管理。
在大学期间我曾经创过业,在家人的帮助下开过网吧,那时候网吧很流行打网络游戏,我也发展的很好,一度发展达到255台电脑的大型网吧,年收入也很理想在20万元左右。
对于一个还没有大学毕业的我来说,我是别人眼中的羡慕对象。
2015年我大学毕业了,再一次陪父亲去看望帮扶xx建档立卡户时,受到了深深影响,父亲和建档立卡户的交流在我心中深深的留下了记忆,回到家中我与父亲进行了交谈。
在父亲的支持影响下,我决定放弃了xx那种安逸毫无意思的生活。
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力量的人。
2016年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开始了我的扶贫生活。
初到罗垤,了解村情我负责扶贫的村委会是玉溪市xx县洼垤乡罗垤村委会。
罗垤村委会拥有10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民族主要以彝族为主。
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9亩,海拔327到2100米,主要经济来是玉米,烤烟,生猪等。
罗垤村委会可以说是玉溪最为贫困的村委会了,贫困数量上有着最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763人,贫困发生率超过60%。
刚来到罗垤就感觉到了贫困的气息,泥泞的土道路很窄没防护,还有落石,房屋多为土房危房,教育落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看到这些使我更加的决定留在这里,我想为这个和我有缘的村子贡献出一点力量,我也想学习政府是如何将这样一个不像样的村子帮扶脱贫。
不怕吃苦,敢于担当,解决贫困户急需在扶贫工作期间我吃得了苦,不退缩,敢于担当,我深入基层,走访每一户贫困建档立卡户,听取每一户建档立卡户的意愿和发展需求。
考察当地气候条件,人文生活水平,力图在根本上解决贫困发生的问题。
贫困建档立卡户xx家里是我去过最多的一户,xx为人善良诚信,对人热情,育有一双儿女。
家里种植玉米、烤烟、是主要经济来源。
每次走访入户时基本都可以看见他在农田地里辛苦耕种到很晚。
就这样努力的一个家庭,上天也跟他开了个玩笑,2016年年底一场大病降临在xx女儿张晓艳身上,医院确诊为急性脊髓炎,年纪轻轻的女儿丧失了劳动力,连最基本的走路都很困难。
巨额的医药费高达20万,后续医疗费用还不知道多少,无情的压垮了这个家庭。
当我知道这个消息,眼睛湿润了。
走进医院一边安抚痛哭中的xx,一边不停的拨打着乡上和村委会的电话,力图可以帮助他。
我帮助他细心的填写建档立卡户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申请。
将实际情况反映给了乡政府和保险公司。
从医药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减免和报销。
我通过了解xx的儿子张晓东有一技之长在学校里学过开挖机,我就联系到了洼垤农危房建设的老板,将张晓东情况和能力介绍给了老板,老板答应了聘用他,这样一来,张晓东的收入也可以帮助到家里,也慢慢的将自己的一技之长练的越来越熟,为以后自己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受到了xx家人的感谢。
最近一次去看望他的时候,女儿张晓艳已经可以下地慢慢走动了,10根手指也可以动6根了。
我看见好转心理也很欣慰。
我不怕吃苦。
有些时候下村调研,入户走访到很晚,就会在农户家里睡觉,就睡在农危房里,这里农户对我也很热情,很朴实,他们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你吃。
我很感动,有些时候会心酸。
我这一年大概有过15次在贫困户家里过夜。
我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他们也信任我,所以有些不敢说的话,会说给我听,有什么问题意见也会来跟我商量。
我很感动。
有些时候入完户,我还要回到乡上加班加点的整理扶贫材料,一整理就是一个通宵。
因为我的建档立卡户数量太多,不搞完,怕耽误第二天的任务。
自己亲自整理材料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掌握每个建档立卡户的情况。
依托项目建设,解决贫困问题我与乡党委书记进行过交流讨论,眼前最需要的解决问题,是道路问题、房屋问题、产业发展问题。
道路2017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修建了直通乡政府的水泥道路,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的任务。
农房屋2017年完成了63户拆除重建,72户修缮加固任务,百分之一百的完成了安完稳固住房的要求。
产业发展xx乡政府和村委会对罗垤进行了分析讨论,罗垤是个常年干旱少雨地方不适合发展用水量大的农作物,适合养殖山羊产业和耐旱作物的发展。
针对地域发展制定了一套方案。
短期以考烟、菜豌豆种植发展为基础,长期以养殖山羊、生猪,种植核桃为主的产业。
看见了贫困户脱贫的希望。
但在走访入户时我们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对于那些劳动力丧失,孤寡老人,产业帮扶上就没有那么有力了。
还有学生读书,生大病这些都是问题,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给与这样的家庭全家吃低保兜底的模式。
但是对我来说感觉还是不够。
我想用更多的力量去帮扶他们,想发起社会的力量,我想过成立一支这样基金来帮助我们村委会,利用企业捐款的模式成立基金,已定期发放基金的模式针对读大学的学生和60岁以上的孤寡老年人。
如何募捐到更多的钱,我也下了很大功夫,那就需要抓住企业的需求,作为一个企业家庭出身的我很明白,有些企业是不差钱的,他需要的是社会的认可,知名度,对于帮扶学生老人捐款给玉溪最贫困村委会这样的正能量的事情他们是很感兴趣的,好过百条广告宣传。
目前有些企业同意了捐助。
每个月小小的一笔钱对于一个老人或者读书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帮助了。
发挥创新精神,发展特色产业道路通了,产业发展有了成效,农民的日子也好过了起来。
但是我还是不满足,还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休息期间,我会回到家里和父亲交流,在一次考察中我又发现了机会,葡萄产业的发展。
xx气候特殊,气候炎热,罗垤接近xx,海拔低,气候接近,我们可以利用xx这种特殊的气候,发展生产特色农产业冬季葡萄,葡萄作为全世界四大水果,市场需求相当大。
葡萄一般生产季节为每年的6月到10月,价钱5至15元不等。
但是过了11月份,市场上的国产新鲜葡萄几乎是见不到的,这时候国外大量的进口红提黑提进入国内市场,价格昂贵高达30元每公斤。
如果我们能利用我们的技术和xx的特殊气候生产出11月份以后的葡萄,来弥补国内市场的空白。
那将是全国市场潜力无限的。
国产新鲜葡萄怎么也好过国外储藏葡萄,价格上也会有优势。
因为11月葡萄生产没人尝试,外面气候又不允许,技术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