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合集下载

许氏的历史

许氏的历史

1.现各地许姓,奉文叔公为祖,并以高阳为世家;
2.许氏为上古三皇之一炎帝神农氏之苗裔;
3.许文叔,许氏的老祖宗,约生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周武王时人,是四岳伯夷的后裔。

4.许姓人口在宋朝大约有52万,明朝61万,当今已达1100多万。

5.泥沟乡置寨至今约七百余载,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张氏翠峰公偕妹翠娥从福建莆田迁来泥沟开基创业,是为泥沟张氏始祖。

该乡多姓集居,有张、许、陈、郑、孙、周、李等,人口众多,据2000年时候统计约1.8万多人,其中张氏人口最多,约12000多人,许氏人口次之;
6.许氏家族已延续了113代;。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海曲许氏基本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就是安徽许村的家族史,先祖和许村都有记载,不再累述。

为避红巾之乱,始祖三兄弟於1354年前后,自安徽歙县起家投奔许氏先迁海门族人孟卿公,而来海州短暂居住。

明初朝廷的赶散政策迫使兄弟三人分开居住(注:赶散时期成年亲兄弟不得同居一县);长房、次房自海州之东海(现连云港)乘船迁照邑,三房此时尚未成家,去了赣榆青口。

明朝初年首次赶散:长房分居尚沟;次房讳士能分居仲家庄,即许家园;三房分居青口,至成化四年,(此期间由于受海盗的杀戮,三房后代遇难者颇多,皆附葬青口三始祖茔)后代仅余三支即六世祖讳有才迁日照居城南河口一带,六世祖讳福来迁居莒南老古窝,留居青口一支。

明朝中后期二次赶散:此次续修家谱发现,有迹象表明,明朝的弘治、嘉靖年间,朝廷都实施了干散政策,也许是赶散的不彻底,隆庆初年又实施了大规模的赶散。

期间,长房五世祖之一支於1505年自尚沟分居五莲许家店子(今名邱家店子),1555年之后,后裔散居於许家店子附近各村以及五莲诸城交界处一带。

六世祖数人自尚沟分居於东陈疃、中陈疃(城顶前)、西陈疃一带,其中一支六世祖自陈疃迁居五莲许家庄;七世祖一支迁居诸城枳沟镇赵庄村,七世祖三支迁居莒县分居于大小双墩坡,大小许家庄、阎庄、岳家村等;九世祖氏携三子自尚沟迁居迁居五莲上官家沟。

次房五世祖讳元、成、强三兄弟自仲家庄分居日照碑廓镇下湖村及莒南崖沟庄,后裔明末迁居连云港分居于前后许安村。

六世祖讳治隆分居许家园附近,后裔八世祖讳学仕旋迁莒南许家派庄,六世祖讳治安后裔某世祖迁居费县(日照许家官庄已无许姓人口,疑为此支外迁,大连发现一支自十二世兄弟三人由此外迁),六世祖讳治化迁居涛雒栈子。

六世祖讳福隆迁居许家沟(今日照长途站附近),六世祖讳仕隆迁居许家大庄今白云村,六世祖讳文隆迁居大官庄,六世祖讳汝孝、汝弟兄弟自仲家庄分居胶南大场镇吉湄村,后裔散居于泊里镇封家庄季家村、海青镇许家村等。

新湖北仙桃许氏总谱(2010年)

新湖北仙桃许氏总谱(2010年)

许姓的由来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

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3、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许由隐于沛泽之中,尧以天下让之,乃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洗耳于水滨。

”人们为纪念许由,在汝州西关南建有许由庙。

与许由洗耳有关的还有一个巢父饮牛的故事。

巢父与许由同为《高士传》中所列七十二高士之一。

巢父避世隐居,躬耕而食。

正当许由洗耳时,巢父牵牛饮水。

问明原因后,巢父深恐洗过耳的水再污染牛口,就将牛牵往上游饮水。

为纪念巢父,人们在许由庙旁凿一水井,命名为“巢父井”。

西城门外的洗耳河桥头,旧有“许由洗耳处”石碑一座。

许姓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徽州许氏族源考

徽州许氏族源考

徽州许氏族源考徽州许氏族源考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河南省的许昌东,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

战国以前,许姓的迁徙主要局限于今河南省,沿颍水向东南迁徒,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便定居下来。

这可以说明许氏之迁徙,自古以来就是以寻求优良的人口发展空间为主要的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许姓因被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姓最初繁衍迁徙的足迹。

许为楚所灭后,除部分迁居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逐渐形成了高阳、汝南、安陆、晋陵、中山、太原等郡望。

因以高阳及汝南两郡最望,故许姓多以”高阳”、“汝南”为其堂号。

其中又以“高阳郡”最为著名,现今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大部分许氏均为“高阳许”(高阳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

在高阳附近衍派的许氏子孙中,到唐朝高宗时期,出了亢宗人物(庇护宗族,引申为光耀门楣)许敬宗,故许氏族望高阳,大盛于唐。

徽州许姓就是这一支后代。

唐末,许敬宗八世裔孙许儒为避“黄巢战乱”,从关中南迁新安黄墩(今屯溪之篁墩),是“高阳许”南迁新安的一支。

该支的许儒次子许知稠迁许村(今歙县许村镇),繁衍至今已历千年40余代,子孙遍布新安各县,成为“新安望族”之一。

其中,又以歙县许村、绩溪涧洲、祁门县等三县“两村”的许氏尤盛(在歙县有“南吴北许”之称)。

宋徽宗时“新安”改称“徽州”,许氏更是人才济济,代表人物有许俞、许元、许平等兄弟。

他们与当时的名臣显宦关系密切:胡安定为许俞作《孝子传》;欧阳修为许元作《真州东园记》《海陵许氏南园记》等文;许元殁后,欧阳氏撰写《墓志铭》;王安石为许平写《墓志铭》。

许元把握当时朝廷允许修编宗谱之良机,倡修《�P源许氏世谱》,为许氏后人探流溯源提供了诸多资料及便利。

虽然宋谱早佚,但王安石、许元为该谱所作之序却仍留存至今。

这两序尽管屡经抄传翻刻,虽难免文字讹脱,但文章的主体内容不变,两序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晋江许姓源流

晋江许姓源流

晋江许姓源流晋江许姓源流吴绵普传说中许氏始祖为尧帝时贤士许由,后人以许为姓。

又一支为炎帝之裔孙伯夷佐帝尧为典之官,使掌四岳。

周武王有天下,始封四岳之裔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故子孙以许为姓。

战国初,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仍以国为姓。

全国许姓分有高阳许氏、安陆许氏、汝阳许氏、太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六大支,其发祥地都在河南许昌。

许氏最早入闽始祖名滢,字元亮,谥号武靖公,河南许州人,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任为左翎将军,简称许督,统兵戡乱,留镇同安,子孙居同安,其故址曰营城,今同安县小西门营城巷。

同安城建于宋绍兴十五年(1164),比许督之营城迟了一千多年。

后唐天成四年(929),闽王王延筠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所以历史上流传没有同安先有许督。

许督为许姓入闽始祖,子15人分居全闽各地。

至唐僖宗时,广明二年(881)黄巢起义,同安大变,永公二子复徙入同安,至宋同安许氏大兴。

但据考证,同安许氏属许督派下的并不多,可能后来分居外县,金门及台湾,或闽北等地。

除上述许督外,尚有二支许姓入闽。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许陶、许天正父子。

此支称为汝南许氏,主要繁衍于漳州至潮汕之间。

唐宋时的族谱记载比较清楚,各地世系基本一致,未见有分居晋江的记载。

却是在抗元期间,损失惨重,诏安剩耐京一人,漳州其他各县也所剩无几。

后来泉州许氏南下者继承天正公一系,又因泉州许氏在抗元以后,为避蒲寿庚之害,称祖自漳州,属天正公后裔,故此支与晋江许氏关系密切。

闽省许氏皆奉许陶为漳南始祖,许耐京为诏安复兴一世祖。

二是唐景龙二年(708),为武荣州刺史的许辅乾。

此支属高阳许氏,因辅乾的曾祖许绍,幼年与李渊同学,许绍功高,各种史籍有记载,李渊封许绍为安陆郡公,特追封绍之曾祖考三代为安陆郡公,故此支又称安陆许氏,实为河南许州人。

唐中宗时,韦后母女与上官婉儿争相卖官鬻爵,许辅乾由重郡中州刺史改为偏远的武荣州刺史,贫病交加,任五月而卒,其子懋文(名谏)、懋武(名论),葬辅乾公于莆田壶光山,先居山南的现东峤许厝东井(埔),后皆移居晋江。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作为一个潮汕人,你从哪里来?你为何会生在潮汕?你的祖先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光辉历史?相信许多潮汕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

今天,“潮汕水”将为你一一解答:潮汕人的祖先多来自中原一带汉人,千百年来,先民们在历代战乱中一路南迁,最终定居潮汕地区,世代繁衍生自息。

那么,潮汕先民的迁徙史,究竟历经了多长的漫漫时光?又有多少曲折故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四点金”通过梳理潮汕各姓氏的南迁路线,基本可以得出大同小异的迁徙路径。

潮汕水以潮汕许氏的迁徙史为范例,来看潮汕先民波澜壮阔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我们以时间为序,每个重要的节点和开基始祖均予以记述。

许氏在潮汕姓氏中排名第12,现有人口约30多万。

潮汕前十大姓氏分别为:陈、林、黄、吴、郑、李、张、王、蔡、刘。

说到潮汕许氏的由来,首先要从许氏的起源说起。

许由故里许氏始祖:“三代宗师”许由现今普遍认为,生活在迄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的许由,是许氏的“开姓始祖”。

许由(约前2323~前2244年),河北省行唐县人(也有一说河南登封人),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

据传他曾为尧、舜、禹的老师,被后人尊称为“三代宗师”。

相传尧帝年老时,因儿子丹朱不肖,不愿因爱子而误天下,听说许由清高大志,便欲禅让帝位。

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固辞不受,隐居在箕山颍水(今河北省行唐县)一带,农耕而食。

尧得知许由去处后,又派人请他做九州长,并打算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同嫁给他。

许由听后顿感蒙受了奇耻大辱,跑到颖水边掏水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遂隐居深山,躬耕而食。

许由终身不为名利,逝后葬于箕山之巅。

今河北省行唐县上方乡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村南有河名颍水,村西有山名箕山。

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

许由画像“开国始祖”:许国国君许文叔西周初年(前1120年前后),许文叔(姜姓,许氏,名丁,字文叔)于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

湖北仙桃许氏族谱

湖北仙桃许氏族谱

许姓的由来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

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3、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许由隐于沛泽之中,尧以天下让之,乃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洗耳于水滨。

”人们为纪念许由,在汝州西关南建有许由庙。

与许由洗耳有关的还有一个巢父饮牛的故事。

巢父与许由同为《高士传》中所列七十二高士之一。

巢父避世隐居,躬耕而食。

正当许由洗耳时,巢父牵牛饮水。

问明原因后,巢父深恐洗过耳的水再污染牛口,就将牛牵往上游饮水。

为纪念巢父,人们在许由庙旁凿一水井,命名为“巢父井”。

西城门外的洗耳河桥头,旧有“许由洗耳处”石碑一座。

许姓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姓氏联典·许

姓氏联典·许

姓氏联典·许姓氏联典系承炎帝;源出许昌。

•指许氏源起万卷毕览;五经无双。

•上联:隋许善心,字务本,少孤而聪慧,徐陵称为神童。

累迁通议大夫,博学多闻,遍览万卷藏书。

下联: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字叔重,官至太尉南阁祭酒。

博学经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著有《说文解字》十四卷汝南世泽;二龙家声。

•汉许劭与兄虔齐名,时称“二龙”孝宣求剑;•起源: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姜姓,炎帝后裔,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商纣王,建立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为楚国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②许由后代,以祖名讳为氏。

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

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许由也成为许姓始祖。

③出自少数民族。

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始祖:许由。

迁徙:飞琼鼓簧。

•上联:《汉书》载,孝宣帝与许后(昌邑人)起自微贱,及即位,公卿议立后,帝诏求故剑,大臣因奏立许后。

下联:传王母常令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彻钟泰岱;绪衍箕山。

•传尧让位于高士许由,许逃到箕山下,农耕而食。

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滨冼耳,表示不愿听到。

传箕山有许由塚评推月旦;绪衍箕山。

•上联:东汉许劭,汝南平舆人,字子将,好评论乡党人物,每月更其品题,俗称月旦评。

下联:尧时高士许由耕于箕山忠孝世泽;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许昌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一、迁徙概况
许亡国之后,国民不忘祖地故国,以许为姓,四处迁移。

时值战国初期,中原兵乱,许氏难民于是聚小族而群迁,北徙河北高阳先祖句龙许氏故地,形成许氏北派宗支主体。

另一路人马则在离开许地许国之后,沿着汝河两岸就近迁往汝南、山阳昌邑等处原高阳许氏曾经有过的南迁迁居点。

应该指出,高阳许氏自当年许由之父句龙为颛顼高阳氏土正、能平九州而赐氏高阳之后,便居高阳并开始蕃衍,已有根基,并陆续有后代子孙群迁高阳东北地区以及河南汝南一带。

如今南北各系及海外许氏族谱中有“采食高阳”之句,其寄义应自此时始。

河北高阳为许氏根基之地,其意义不下于河南许地;其份量又重于国都许昌。

这时候,回迁高阳的许氏人众,大多聚居于如今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地方。

这些难民大多数来自容城,即是当许国衰亡之际逼迁于容城的那一部分人马及其后代。

原先曾经自高阳迁往汝南的许氏人群聚居地,如今又成为沿汝河两岸迁移的许氏难民的落脚点。

因此,这次许氏迁徙,总的来说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以河北冀州高阳为居住中心;南支以河南汝南为居住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氏南北二支又各自向西、向东、向南作再播散再迁徙,于是又出现安陆许氏、太原许氏、邵陵许氏、晋陵许氏、会稽阳羡许氏、徐州许氏、安陵许氏、龙溪许氏、岳阳许氏等等。

但此时还未涉及闽台与两广。

上述迁徙与再迁徙行动,大约自战国初年至汉魏及初唐时间,
约有千余年之久。

但高阳、汝南两地一直是许氏族众凝聚的中心。

河南学者谢钧祥先生曾经指出,汉代许氏已分布于今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等省。

谢氏文中例举许子威为安徽庐江人,汉宣帝皇后许后为昌邑人即山东巨野人,许商为陕西长安人,东汉许叔为云南昆明人,许武为阳羡即今江苏宜兴人,许寂为浙江会稽人。

谢氏还指出东汉末年安徽亳州许氏已发展成庞大宗支,人口达数千之众。

名将许褚就是此方人氏,当时称之为谯郡。

湖南学者何光岳先生,更指出龙溪许氏在汉代尤为兴盛,谓有两女曾先后分别为汉宣帝皇后和汉成帝皇后。

此说与上述谢先生山东巨野即昌邑许氏女为皇后之说,虽有小异而实则大同。

原因是昌邑许氏与龙溪许氏,原为同宗。

后来虽有迁变,称谓不一,并非矛盾。

二、主要郡望
郡望含义包括人文与地理两要素。

(一)汝南郡望
汉、魏时期,高阳和汝南许氏分别形成两大郡望。

北方许氏,因此以河北高阳为依托,象征中国许族之渊源,高阳因此成为上古许地精神之中的“许地”。

南方许氏,则以河南汝南许氏为主体,体现着中国许族的昌荣。

汝南许氏,社会名望显赫者有前汉尚书许商,其6世孙许靖事后汉灵帝,官尚书令,后人蜀为广汉太守。

刘备克蜀,授靖为太傅。

靖有从弟许虔及许邵,称平舆渊二龙,好核论乡党人物,也颇有影响。

到了初唐时候,汝南许氏,实际上成为中原许氏的代表。

这一支中原望族,包含着很多许氏族支。

择要而言,可以唐高宗宰相许敬宗家族为代表,出现了唐高宗龙朔年间许敬宗、许圉师二许同时为相的局面。

许敬宗之先祖,原在河北高阳,就是因为出仕为官而南迁河南汝南,加入汝南许氏郡望之中,成为中原巨族,显赫于唐。

唐以前,汝南更是代有名士,人材辈出。

西汉时有安定、汝南太守许德,居平舆。

东汉著名水利专家许杨,许杨之后是大文字学家许慎、易学家许峻、许曼。

许敷之子许敬、敬子许训于汉灵帝时为太尉,位居三公之首。

从许敬至敬孙许相,三世三公,尊贵无以复加,汝南许氏门望至高。

后代又有许虔、许邵、许靖。

东汉末年,因避乱,汝南许姓名士大量南迁,又将文化播散南移各地。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在支系住汝南召陵县(今郾城),其后人中有一支迁到会稽阳羡,是江浙一带许姓人的开基祖。

另外,许姓人还有一支从汝南东迁楚州,后又到同州、西安等地。

至金、元时期,其中部分人在金吾上将军许威率领下到了河南灵宝。

到了明代,此支许氏成为天下望族之一。

此外,许据之弟许政成为邵陵许氏开基祖;许据后人许圉师在唐高宗时为相,成为许氏另一支影响较大的支派;东汉末大名士许劭及其兄许虔、从兄许靖所在支系也是汝南分支,其后人为山西许姓人的血缘先祖。

综上所述,汝南许氏,基本上以平舆及郾城许氏为主体,逐渐向西、向东、向南作扩散和再迁徙,成为中原许氏的中枢。

这个族网,
大体上以许敬宗家族为代表,与山东昌邑(巨野)许氏和河北高阳许氏另外两张族网,共同形成战国年间至初唐时候及至金元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许氏迁移定居的概况。

汝南许氏播散图:
太原汝南
同州平舆郾城
召陵
西安徐州
安陵灵宝
蜀邵陵豫章楚州丹阳
晋陵会稽
安陆
昆明
岳阳
至于汝南辖境,约于颍河与淮河之间,淮北以及今安徽茨河及西淝河以西地区,为中国许氏重要生息地。

(二)高阳郡望
广义上说,许氏高阳郡望可以包括汝南、安陆、昌邑、西安、太原、会稽、岳阳、豫章、阳羡、晋陵、中山(河北定县)、蔡州(河
南确山)、长沙、昆明、闽、粤、台、海外诸地许氏族望。

高阳为上古许氏先祖许由之父姜句龙受封赐之处,可谓许氏祖地。

高阳基地,不管在许亡国之前,或亡国之后,都曾经不停地向汝南、向山东昌邑、向陕晋、荆楚、苏皖、江浙转移和输送许族人材丁众。

汝南望族之中的许敬宗支系,就是由高阳南下的。

以上为广义之说,可以从略。

狭义上言高阳郡望,则远自许由之父姜句龙。

句龙为帝颛顼之师,就是文献上“帝颛顼师伯夷父”之句中所指。

此说,误将许由与伯夷等同为一人,故言帝颛顼师伯夷父。

其实是师许由父,许由父是句龙,为颛顼土正,能平九州,所以德高望重而为帝师,赐氏高阳。

换句话说,许姓人当年如不以许为姓,大可姓高阳。

因此,言高阳许氏郡望,当从远古之时始。

五帝之时已,贤人辈出,可见高阳郡望之远。

姜句龙既为颛顼之师,又赐氏高阳,官土正,率诸侯平九州,许氏高阳郡望当始于此。

其后许由,又为帝师,尧、舜二帝皆师事之,不受尧禅,也高望厚德。

许由为上古许国国君,尧所封赐,高阳郡望当然又添一笔。

西周初年,武王封文叔于许,文叔为伯夷后人,许氏复国之人,高阳望族,当数其事。

秦末之时,高士许猗隐居不仕,食高阳而殖根,观天下而知变。

其曾孙许毗,勾汉侍中。

毗有四子:许据、许政、许邈、许劲。

至初茸时,高阳许氏四方播散,盛甲一方。

唐高宗宰相许故宗、许圉师,远源皆系高阳。

上文曾提及之西汉安定、汝南太守许德,便是高阳隐士许猗玄孙,因居平舆,又成汝南许氏分支。

许德次子许政,别居邵陵,又成再次分支。

安陆(今属湖北)许氏,世系清楚,《魏书》载为许洵五代
孙许君明,源自高阳。

唐高宗宰相许圉师,为许据后人,应属此系。

至于汉宣帝、汉成帝两帝各自为许家女婿之事,史载清楚,皆属高阳许氏郡望之列。

总言之,高阳许氏郡望,在于本身出处久远,自古显赫,累世簪缨。

加之为全国各处支系总源,汇总而成大观。

李乔《许氏郡望考》称:“冀州高阳郡五姓中,许居第一位。


狭义而言高阳许氏族支,少数为原许氏句龙高阳嫡系后代,多数为许亡国之后自容城即今河南鲁山迁徙而来的许地遗民。

(三)颍川郡望
《贞观氏族志》语:“颍川郡七大望族中有许姓。

颍川其实就是许由死葬地,是上古许地之中史迹丰厚的一块。

该地于秦始王十七年置郡,治所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

李乔先生曾经指出,此支许氏,当是西周初年许国国君文叔嫡系。

(四)安陆郡望
安陆为古之江夏,今之湖北省安陆县,以及云梦、应山应城诸地。

安陆郡治,南北朝宋时改江夏郡。

安陆许氏,起自南支皈子询之五世孙许君明。

君明为梁朝楚州刺史,义不仕陈。

子宏用生法光,法光生绍。

绍为唐陕州刺史安陆郡公,门第显赫。

基础为当年许国部分亡徙遗民;主体则为许君明族支,源自河北高阳。

许君明为高阳许据十世孙,即南支许询五世孙,郡望颇著。

唐高宗相许圉师,出自此支。

(五)太原郡望
太原许氏郡望,含阳曲、交城、平遥、顺间等晋中地区许氏之历史建树与文化声望,自东汉经魏晋而不衰。

此支许氏,源自汝南,
为平舆许氏分支。

太原许氏先祖,为东汉大名士许邵。

许邵及其后人,为官之后落籍太原,形成望族,名甲一方。

(六)会稽郡望
会稽于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以吴县为治所,即今姑苏,治域为吴越大部,含闽北诸地。

会稽许氏为汝南召陵许氏分支,东汉大文字学家及经学大师许慎之脉,后代名人有绍兴许寂。

该系许氏又以阳羡许氏为著称,比如名人许武,枝蔓江苏宜兴一带,文名鼎盛。

此方许氏有《说文世家》盛誉;又有《说文堂》家风世传之誉,体现许氏文化之光。

因为许慎巨著《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化中之瑰宝,社会影响力巨大,许慎确是许氏精英人物中出类拔萃之佼佼者,会稽许氏郡望名重四方。

以上仅举其荦荦大者,其他还有诸如中山、晋陵、丹阳、长安、昌邑、亳州、庐江、岳阳等,乃至西南、西北其他地方。

许氏迁徙播衍诸事可见大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