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试中国近代史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段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历史,它涉及到许多知识点。

以下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点总结:
一、清朝灭亡: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是由于内部腐败、外部压力以及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导致的。

二、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

三、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末期的一场改革运动,它的目的是改革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适应外来文化的冲击。

四、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它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五、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运动,它是由学生发起的,旨在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进步。

六、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运动,它是由鲁迅、胡适等人发起的,旨在改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推动中国的进步。

七、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它的宗旨是“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政治实体,它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建立的,它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以上就是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一、概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二、主要事件与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引发的战争。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之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战争。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的变法。

4、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场旨在倡导科学、民主的文化运动。

6、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1-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三、重要人物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2、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4、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四、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觉醒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混乱。

近代史考试总结

近代史考试总结

近代史考试总结第一篇:近代史考试总结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多选)<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2.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4.关于割让中国领土的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中俄之间割东北的条约有《瑷珲条约》、《北京条约》5.搜索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林则徐编成《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6.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权的破坏最重要。

7.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一系列问题当中:<1>太平天国形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纲领《资政新篇》<2>(多选)太平天国“有人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主张体现了:①中国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②要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③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3>天京变乱的原因:太平天国领导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

8.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出现在:洋务运动9.①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②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0、《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舆论阵地;《新民丛报》是改良派的主要舆论阵地。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同盟会纲领的概括。

1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1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14、辛亥革命最突出的成果: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大学近代史考试知识点

大学近代史考试知识点

一、选择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2、中国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4、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5、鸦片战争前夕,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因素最主要的是封建制度已经衰落。

6、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

7、世界历史开始进行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9、清政府与美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望夏条约。

10、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英法联军。

11、近代中国,曾统治台湾半个世纪的国家是日本。

12、12、从中国攫取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最大的国家是俄国。

13、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

14、首先规定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

15、清朝外务部的前身是总理衙门。

16、英国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长达40余年。

17、将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具体税率,用中英协定方式固定下来的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18、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是资本输出。

19、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规定税制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20、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21、在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22、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2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2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强迫中国成为其附属国。

2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6、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大学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大学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大学近代史知识点总结大学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止时间:1840--19492.现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四个重要选择。

①选择了马克思主义②选择了中国共产党③选择了社会主义④选择了改革开放3.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贫困:(一)资本-帝国主义的本性使然(二)资本-帝国主义建立殖民体系的需要(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与衰落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了机遇了解1842年中英战争是中国近代史起点的原因: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

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

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

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

(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

(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大炮打开了,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1842年中英战争前的发展道路与1842年中英战争后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4.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5.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注意区别两大历史任务和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只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要想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了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1842年中英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1842年中英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大学考试中国近代史考点总结

大学考试中国近代史考点总结

1.近代中国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农耕文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独立2鸦片战争后中国变化,影响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影响:逐步2半,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汇总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点汇总地理城规专版(仅作参考,遥感后突击专用)09资源环境及城乡规划管理屈洋综述一、入侵的前兆,内外形式的变化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高度集权/君主专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政治腐败/技术经济落后2、西方:资产阶级政权/经济技术发达/夺取市场和原料/武装夺取殖民地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程鸦片战争(英国)《南京条约》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英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日本)《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法、日、美、意、德、奥匈帝国)《辛丑条约》完全沦为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半殖民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

但同时,由于中国是一个长期统一的大国,加上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以及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使得他们无法建立直接的殖民统治。

半封建:自然经济被破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关系的变动1、出现了新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在这样的社会下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2、出现了两类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本家(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与外国人关系密切,拥有特权;民族资本家,规模较小、设备落后。

四、两大主要矛盾。

1、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日:旅顺大屠杀八国联军:杀义和团民与平民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英国:割让香港、九龙;势力范围长江流域葡萄牙:抢占澳门俄国:割让东北、西北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租借旅顺口、大连湾;以东北为势力范围日本: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以福建为势力范围(后取得东北南部)德国:抢占胶州湾,以山东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湾,以广东、广西、云南为势力范围;此外,还有各通商口岸的租界,俨然“国中之国”。

大学历史近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历史近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大学历史近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近代史是大学历史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涵盖了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众多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下面将对近代史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史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随后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其他国家。

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生产、大规模工厂、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2. 封建制度的瓦解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封建制度的瓦解。

欧洲各国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逐渐废除了封建特权制度,并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民主制度和人权意识开始兴起。

3. 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近代史还充斥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事件。

欧洲国家在列强竞争的推动下,通过殖民和帝国扩张来获取资源和势力范围。

这导致了殖民地的大规模剥削和压迫,以及国家间的紧张对峙和冲突。

4. 世界大战20世纪的近代史,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野心、经济紧张和各国冲突引起的。

这场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崩溃,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引发的,又使整个世界卷入战争的漩涡。

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联合国成立,冷战紧张局势形成。

5. 冷战与超级大国对抗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框架。

冷战时期,主要由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领导的两个阵营,分别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进行着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这段历史时期充满了核军备竞赛、间谍活动和代理战争,以及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

6. 民主化和全球化冷战结束后,民主化和全球化成为近代史的新趋势。

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向市场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在民主制度和人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恐怖主义和环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任务。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农耕文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任务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独立2鸦片战争后中国变化,影响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③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④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 为什么从1840年到抗战中国一直失败p35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5如何看待中国地主阶级,农民的影响,以及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原因,太平天国教训(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A、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6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悲喜p54(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X变革制度,效仿君主立宪,器物到制度,求变思想B借助清政府,一厢情愿7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必然(内外条件)(1)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4)群众基础: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8为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又失败,没有完成任务p73成功 67页,失败69页客观:帝国主义时代,不允许独立中国存在,扼杀,找代理人,大地主大买办阻碍主观:73页资本主义弱点,未彻底反帝、妥协,未依靠人民,没有坚强政党9新文化运动原因,进程(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时间:1915年9月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