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
西汉政权的逐步巩固

西汉政权的逐步巩固异姓王的消除刘邦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国家采取断然手段,逐一消灭掉拥有重兵、专制一方对皇家有威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
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史称“异姓诸王”。
他们据有关东广大区域,朝廷指挥不灵,是国家统一的隐患。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七月,燕王臧荼便据北部边境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
九月,虏臧荼,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
六年(公元前201 年)冬,有人上书言楚王韩信反。
刘邦用陈平计,伪游云梦,与诸侯相会于陈(今河南淮阳)。
韩信见征召令,疑惧不知所为,自度无罪,遂见刘邦,被武士所执,载至洛阳。
被废去王号,封为淮阴侯。
于是韩信常怏怏不快,称病不朝,也不愿与绛(绛侯周勃)、灌(灌婴)同列。
韩王信原先封地在颍川(今河南禹县),处于中原险要地带。
刘邦对他不放心,徙他都太原,以御匈奴。
高祖六年,匈奴军在马邑将韩王信包围。
信投降匈奴,反以兵攻太原。
七年十月,刘邦亲自带兵击信。
信亡走匈奴,而令其旧将曼丘臣、王黄立赵利为王,与匈奴联合拒汉。
刘邦率军北攻,结果在平城被匈奴大军包围七日,用陈平计方得解脱。
八年冬,刘邦过赵,发现赵相贯高、赵午等有反谋,遂废赵王张敖为宣平侯。
十年(公元前197 年)秋至十一年冬、春,有人说韩信与陈豨谋反。
陈豨于刘邦自平城还长安时,由郎中封为阳夏侯,任代相国,负责监赵、代边境,边兵尽归他指挥。
有人说,陈豨临行,与韩信密谋反汉,韩信为内应,陈豨拜将守边,私人宾客数以千计。
赵相周昌请求入见高祖,即言陈豨拥兵在外,又宾客众多,须谨防有变。
此年秋,高祖以“太上皇崩”为理由召陈豨,豨称病不至,遂与王黄、曼丘臣反,自立为代王。
刘邦亲自到邯郸指挥平定。
当时形势相当严重,刘邦以羽檄征集彭越、英布等,竟无至者。
而陈豨部将侯敞、王黄、张春则分别将兵四处活动攻击,范围几乎波及华北全境。
幸得刘邦以重金收买陈豨手下将领,将领多降。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
经过了反秦战争,还有四年楚汉相争、剪除异姓王。
汉高祖刘邦建立起西汉王朝。
西汉初年,经济已经残破不堪,社会刚刚稳定,必须建立和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来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因此,西汉初期使用“黄老之学”来统治王朝,避免重蹈覆辙。
而相应的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所谓“黄老”,即黄帝、老子。
“黄老之学”即要使用黄帝、老子的思想来统治国家。
“休养生息”,源于老子的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既“无为而无不为”(在这里不是指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休养生息”政策包括"轻徭薄赋",“宽刑慎罚”,就是说减轻徭役,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的同时还要慎重处理刑罚。
西汉自建立到汉武帝70多年间,经济得到恢复,社会比较稳定,为汉武帝以后“削藩”、“攘匈”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合汉武帝时的社会现状。
所以汉武帝会改革,是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事实证明,“休养生息”政策符合西汉的社会现状,对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进行巩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也使得自西汉后的王朝也纷纷效法,使得王朝得到巩固。
西汉初年的概念

西汉初年的概念西汉初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西汉初年指的是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57年,这个时期是西汉王朝的初始阶段,由刘邦建立。
在这个时期,西汉王朝政权初步稳定,国家开始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措施。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详细介绍西汉初年的概念。
首先来看政治方面,西汉初年面临着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诸多挑战。
刘邦成功建立了汉朝的政权,并被封为汉高祖,他在位的前几年,通过消灭各路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在实行刘邦的王权统治下,西汉朝廷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同时,封建制度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国家领导人通过封赏子孙等手段巩固了政权地位,加强了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其次是经济方面,西汉初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刘邦成为西汉的皇帝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经济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增加财政收入。
他废除了诸侯国,并将其土地收归国家,从而增加了国家的土地和财富。
此外,西汉还通过推行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和增加粮食产量,从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这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再来看文化方面,在西汉初年,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繁荣。
西汉初年是儒家思想被正式承认和推崇的时期,这为中国后来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教育方面,西汉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教育的发展,设立国家学宫和教育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同时,在文学和艺术方面,也有了一些杰出的成就。
著名的作家司马迁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成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此外,西汉初年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如《楚辞》和《汉画像石》等,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西汉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西汉初年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西汉初的管理制度

西汉初的管理制度在西汉初年,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汉高祖刘邦借鉴秦朝的政治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制度,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西汉初年的管理制度。
一、封建制度西汉初年,封建制度被正式确立。
刘邦首先制定了封赏制度,对功勋卓著的将领和功臣进行封赏,从而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和积极性。
同时,刘邦也通过封建制度来调动地方豪强的积极性,保持地方官员的稳定和效率。
这一制度的建立,为西汉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官制体系西汉初年,刘邦继承了秦朝的官制体系,但也做出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刘邦制定了严格的官员选拔标准,不再以家世背景作为唯一条件,而是以才德为最重要的评定标准。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农田制度在西汉初年,刘邦重视农田制度的改革。
他推行“平田法”,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解决了土地不均问题,减少了地主剥削的现象,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同时,刘邦也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和其他农作物,提高了国家的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的战争和社会稳定。
四、税收制度在西汉初年,刘邦实行了相对简单的税收制度。
他规定了各种税收的种类和标准,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同时,刘邦也注重平抑税赋,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制度大大促进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发展。
五、文化教育在西汉初年,文化教育也得到了重视。
刘邦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鼓励人民学习经史子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
同时,刘邦还建立了学宫和师范学校,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在西汉初年,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国家稳定和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邦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后来的汉武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西汉初年的管理制度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西汉王朝逐渐成长为强大的帝国,为中国封建制度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

总第29期General No.29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李贝贝摘 要:《史记》《汉书》关于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的几个时间节点的记载相互矛盾,这与汉武帝时期改用太初历造成记述日期换算出现差错以及文本内容撰写、流传的复杂性有关。
经考证本文认为,汉高祖七年十一月前后,刘邦率领的汉朝军队为匈奴冒顿单于败于白登之围。
该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间,西汉王朝开始实践第一次和亲活动。
然和亲并未真正缓解汉匈局势,匈奴随之攻击代王刘仲,刘仲出逃,并于高祖八年九月废为合阳侯。
高祖十年八九月之间陈豨谋反,与匈奴一同侵扰西汉王朝的北部边境,为了稳定局势,汉朝与匈奴进行了第二次和亲活动。
关键词:西汉 匈奴 白登之围 汉匈战争 和亲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2095-9176(2020)05-0090-011收稿日期:2020-09-02作者简介:李贝贝,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汉高祖时期是汉匈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奠定了西汉前期汉匈政治局面的基础。
高祖六年,匈奴冒顿单于入侵汉地,刘邦本欲一举灭之,却未料在高祖七年的白登之战中战败,汉匈和亲从此成为西汉王朝对匈政策的主导。
但和亲并未真正解决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汉高祖时期匈奴又多次入侵汉朝,汉朝唯以和亲应对之。
然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汉高祖时期汉匈之间一系列战争、和亲时间的记载充满抵牾之处,学界亦颇多争议,这对我们正确认识西汉初年的历史事实、分析汉匈局势的发展趋势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本文系统考证了高祖六年至十年汉匈之间重要史事的具体时间,试析记载出现偏差的原因,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韩王信反叛与白登之围时间考西汉初年,韩王信因遭匈奴冒顿单于的围困而谋反于太原,汉高祖往击之,结果被匈奴围困七日。
这是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第一次正面交锋,然相关史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诸文献记载并不详尽、统一。
白登之围发生在韩王信投降匈奴之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统治清明,历 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4.正确看待“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 亡教训,爱惜民力,轻徭薄赋的结果。这种治世 局面只是统治的相对清明。在封建社会,地主对 农民的剥削是必然的,即使是在“文景之治”时 期,也只是把剥削限制在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之 内而已。
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时期) 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时期) 贞观之治(唐代唐太宗时期) 开元盛世(唐代唐玄宗前期)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七岁 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崩,历五十四年, 是第三个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与另外两位即位最长的皇帝 康熙和乾隆一樣,汉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继承了文 景之治遗留下來的富強基础,即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內揽人 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 汉王朝推向极盛。这位富创造力的皇帝 曾创立多项制度及纪录, 影响延及后世逾千年.
注意:最终解除了王国对中央威胁的是汉武帝。
(2)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背景: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 跃。诸王门下的宾客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 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统治者需要以思想上的 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 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A. 他们都在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 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所采取的巩固统 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汉武 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 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 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B. 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初中历史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初中历史汉初,历经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的长期战乱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不堪。
面对如此局面,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安定社会,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这些政策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政策的背景秦朝末年,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和秦二世的昏庸,加上连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楚汉相争时期,战争更是频繁,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
西汉建立后,为了迅速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统治者认识到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安抚百姓,休养生息。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减轻赋税:西汉初年,政府大幅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实行了“十五税一”的政策,即农民只需将收获的五分之一上缴给国家,其余部分归自己所有。
这一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释放奴婢:在战乱中,许多百姓被掠为奴婢。
为了减轻社会矛盾和增加劳动力,西汉政府下令释放奴婢,让他们回归家庭,从事生产活动。
修养生息:政府鼓励农民回乡务农,并提供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同时,减轻徭役,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重视农业:西汉政府认识到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大力提倡农业生产。
除了提供生产资料外,还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抑制商业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防止贫富差距扩大,西汉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但也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政策的影响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西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迅速恢复了社会经济,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这一政策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西汉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休养生息政策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最后,这些政策也为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结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统治者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安定社会而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
大一统的汉朝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 军,训练出一只纪律严明的骑兵, 靠这支骑兵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 牧民族。秦汉之际统一了蒙古草 原。
白登之围
汉初,匈奴数次侵扰汉朝边郡。汉高祖七年(前 200年),刘邦率三十二万兵抗击匈奴,高祖先到平 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后中计贸然进击。冒顿派精 骑四十万围困高祖于白登山(平城东),七天七夜。 时逢冬季,风雪交加,奇寒无比,有十分之二的士 兵冻掉了手指。被包围的汉军得不到军粮接济,情 势十分危急。高祖用陈平计,暗中派使者厚赠礼物 给冒顿的阏(yan)氏(zhi),使匈奴军放开包围 圈的一角。高祖刘邦下令所有士兵都拉满弓外向, 从匈奴解开的一角直冲而出,最终脱险。
成帝
BC33—BC7
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
哀帝
BC7—BC1
傅喜、丁明
平帝
BC1—AD5
王莽
孺子婴
AD6—AD8
王莽
东汉的统治
时间: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建立者:刘秀
(汉光武帝)
三.两汉更替信息表
建立者 建立时 间 公元前 206年 灭亡时 间 公元9年 西汉 刘邦 (汉高 祖)
东汉
刘秀 (光武 帝)
4、“和亲”政策有没有从根本上 解决西汉的边患危机?
没有。匈奴仍旧年年南下,威胁西汉政权。
5、“和亲”政策有没有积极意义?
有。为汉初经济的恢复, 争取了暂时的“和平”。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恒(汉文帝)即位后窦姬被立为 皇后。景帝(刘启)即位后尊其为 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 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
窦太后,《史记索隐》云名猗(yī)房)
• 《作业本》P37页 第5题(1) • 西汉初年 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文帝、 汉景帝时,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 材料一的状况是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 义和四年的楚汉之争等连年战争造成的。 • 材料二出现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 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 政策。
汉高祖刘邦
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和 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徭役改为三年一次。 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汉文帝刘恒
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 负担,并且注意法纪,因此社会比较安定。
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认为:将田租定与“文景之治” (1)汉初修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休养生息的措施 ①汉高祖 ②文帝 ③景帝 (3)文景之治: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 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注意法纪,因此 社会比较安定。
含义
•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 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 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 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 目的。楚汉争霸结束,高祖完成统一,天 下刚刚平定。为了保养民力,增殖人口, 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实施了 修生养息政策。
4、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
(1)背景(原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统治者吸取秦王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 (2)主要的措施: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2)主要的措施:
汉高祖刘邦下令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 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 民;将田租定位十五税一(就是政府每年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占 收获物1/15的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