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表格教案
《青山不老》教案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课文情感的理解:六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人生的深层感悟,这是教学的难点。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其表达效果和创作意图。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究问题,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青山不老》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自然美景的感知和表达有着很高的热情。通过引导他们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色,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课堂上,我尝试以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让他们谈谈自己遇到过的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这样的导入方式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氛围活跃。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让他们从内心产生共鸣。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语文技能,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让学生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课文的学习,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和文学美。
举例:
-在讲解“崎岖”一词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实际情境描述,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意,并举例说明在课文中是如何描绘山路崎岖的。
在讲授课文重点和难点时,我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大部分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更多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了自己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表达。我发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但在活动组织方面,我认识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时间安排,以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精美教案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神话故事。
本篇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情节布局清晰,涉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该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品味经典故事,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技能1.学生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学生能识别和理解篇章中的关键词汇及句子结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3.学生能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写出简单的议论文、情景交际等。
思维方法1.帮助学生培养敏锐的阅读和思考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和思想;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思考方式。
情感态度1.对文化传承保持敬仰心态,认为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道德意义;2.通过文本的语言、句式结构等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思想,进行表达和交际。
教学难点1.神话故事情节复杂,学生对其理解方式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点,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2.通过阅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3.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大,理解难度不同,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共同学习。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该文章及教材,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1. 导入新课(5分钟)采用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了解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感性理解。
提问:1.你喜欢听神话故事吗?为什么?2.你曾经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它们讲述的是什么?2. 阅读教材(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该文章,了解文章情节和思想内涵,为后续的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优质课比赛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教材分析:《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对比描写如今绿风荡漾的小院和昔日大风肆虐的晋西北的险恶环境,对比城里自在的晚年生活和山沟里艰苦的种树日子,来体会“青山”和“不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时要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活动,重点让学生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抓住关键句的阅读策略感受奇迹的伟大,再关注课题,思考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老人与青山、精神永存和青山常绿之间的内涵关联,最后让学生发现“事例+观点”这一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对比阅读,深入感悟老人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造福子孙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3.抓住关键句,联系老人的事例,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电影链接,揭题导入1.同学们,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响亮的主题,说说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2.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他生活的那片土地。
3.揭示课题《青山不老》。
二、聚焦老人,走进故事1.如果老人的故事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中的一个片段,请你设想一个主题,并说说这位老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2.学生发言。
预设:课文主要讲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农,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植树造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
教师小结:根据“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结合阅读提示,研读“奇迹”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2.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集体补学出示句段: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9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很多人在为保护家园而默默地奉献着。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造福子孙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理解课题“青山不老”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读、齐读。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三、再读课文,感受奇迹。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2.了解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奇迹)3.感受“奇迹”。
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1)请大家说说“奇迹”是什么意思?(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3)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这几个数字: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4)小结: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许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漫山遍野的“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之间交流相关内容。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青山不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个地方,让你觉得无论何时都很美丽,仿佛不会变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青山不老》的奥秘。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作者对自然、家乡的热爱;
3.领略文章的抒情、描写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青山不老”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如“青山不老”、“绿意盎然”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采用更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此外,我还将在课堂上增加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练笔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在模仿文章描写手法时,有的能够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而有的则稍显生硬。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句子仿写、段落改写等,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肆虐”“盘踞”等。
-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老人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体会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被破坏的山林图片和绿化良好的山林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山林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然后引出课题《青山不老》。
- 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如“青山为什么不会老?”“这篇文章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 字词学习- 生字教学:通过PPT展示文中的生字,如“炕”“亩”“械”等,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例如,“炕”字,读音为“kàng”,是北方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可以结合生活中炕的样子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 生词教学:讲解文中的生词,像“肆虐”,原句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让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其“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的意思;再如“盘踞”,文中“这条山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可以让学生体会这个词表达出的牢固占据的意思。
3. 文章解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位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词汇:杜鹃、逐渐、伫立、遥远、到来、繁花似锦。
3.能够理解生命的可贵和一生努力的意义。
4.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2.理解生命的可贵和一生努力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讲述一件有关生命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2. 学习课文(30分钟)
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找出生词并解释。
2.分组讲解课文。
3. 师生互动(20分钟)
1.老师问学生:在课文中,杜鹃代表了什么?
2.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说只要你的花一开就注定了你的一生?
3.老师问学生:你怎样才能在你的一生中像青山一样长青?
4. 课后练习(10分钟)
1.朗读课文三遍。
2.小组讨论,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四、板书设计
杜鹃逐渐遥远
伫立到来繁花似锦
五、教学参考书目
1.《人教版部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研究》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思维活跃,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
不过,下一节课我还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希望能够把知识点讲解更加深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作者介绍】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险恶.(wùè)
归宿.(sù xiù)不禁.(jīn jì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不( )不( ) 不( )不( ) 不( )不( )
( )( )共存日月( )( ) 三( )五(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作者是( ),他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先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
)。
接着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一是山沟的大环境的恶劣险峻,衬托( );二是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 );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 );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 )。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某公园张贴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1.这则告示告诉游人什么呢?
2.它写得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zǎi 载人è可恶sù星宿 jīn 禁止
二、不(紧)不(慢) 不(知)不(觉) 不(明)不(白)
(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三(番)五(次)
三、1.梁衡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
1 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
大、态度之坚决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1.爱护花草树木,不要破坏花草树木。
2.好。
这样的语言委婉,容易让人接受,比生硬的说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