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内切酶

合集下载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名词解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Nucleases)是一类酶,在一个特定的基因序列中,它能够以高精度地找到并且切割目标片段。

它的另一个叫法是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种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工具,通常用来分离和分析特定的DNA片段,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和研究基因组。

这类酶被发现于1960年,并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它们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能够将双链DNA分割成其他片段的酶。

它们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细菌通过限制内切酶来防御抗生素和其他有害细菌,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可以使用它们来分离和分析DNA片段,从而了解基因信息和细胞运行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将双链DNA识别为其特定目标序列,在这个特定序列处将所有字母(A,T,G,C)切断,并将其分割成单链片段。

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都有一个特定的识别序列,只有细菌有多种不同的内切酶,这些酶可以识别每个特定的目标序列,并且可以在这些序列处将双链DNA切割成片段。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工作原理和精度使它们成为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重要工具。

它们可以用来识别和分析基因片段,而这些片段可以用来研究基因组,并了解基因如何影响细胞运作及机体发育,以及疾病随之而来的基因变化。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以用来分离DNA,而这也是各种分子生物学应用所必需的。

例如,它们可以用来制作基因组图谱、分析基因组差异、复制特定基因以及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等不同的生物体中测量基因表达的等,在医学研究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此外,由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超精确切割功能,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中,可以帮助开发者们分离和重组特定的基因,以获得想要的表型。

这些技术也能够应用于改变植物的物种,用以改善植物的各种性状,例如增加水合作用,减少营养价值,增强抗病性能,增加耐盐性以及改变其他特性。

总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种重要的酶,它的工作原理和精确的切割功能使它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并且它还在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s ),简称限制酶,是一类能识别和切割双链 DNA 分子中的某些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水解酶,主要从细菌中分离得到。

根据结构和功能特性,把限制酶分为Ⅰ、Ⅱ和Ⅲ型。

Ⅰ型限制酶的切点不固定,很难形成稳定的、特异性切割末端;Ⅲ型限制酶对 DNA 链的识别序列是非对称的,不产生特异性的 DNA 片段,故基因工程实验中基本不用Ⅰ型和Ⅲ型限制酶。

Ⅱ型限制酶的主要作用是切割 DNA 分子,在 DNA 重组、构建新质粒、建立 DNA 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DNA 的分子杂交、制备 DNA 的放射性探针、构建基因文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基因工程重要的工具酶。

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点是:一般能识别和切割 4~8 个碱基对的核苷酸序列;大多数识别序列具有回文结构。

Ⅱ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方式有三种:切割产生 5 ' 突出的粘性末端( sticky ends );切割产生 3 ' 突出的粘性末端;切割产生平头末端( blunt ends )。

Ⅰ型限制性内切酶既能催化宿主DNA的甲基化,又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而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只催化非甲基化的DNA的水解。

III型限制性内切酶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根据酶的功能特性、大小及反应时所需的辅助因子,限制性内切酶可分为两大类,即I类酶和Ⅱ酶。

最早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EcoK、EcoB就属于I类酶。

反应过程中除需Mg2+外,还需要S-腺苷-L甲硫氨酸、ATP;在DNA分子上没有特异性的酶解片断,这是I、Ⅱ类酶之间最明显的差异。

因此,I类酶作为DNA的分析工具价值不大。

Ⅱ类酶有EcoR I、BamH I、Hind Ⅱ、Hind Ⅲ等。

反应只需Mg2+;最重要的是在所识别的特定碱基顺序上有特异性的切点,因而DNA分子经过Ⅱ类酶作用后,可产生特异性的酶解片断,这些片断可用凝胶电泳法进行分离、鉴别。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类:依照限制酶的结构,辅因子的需求切位与作用方式,可将限制酶分为三种类型,别离是第一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

第一型限制酶同时具有修饰(modification)及认知切割(restriction)的作用;还有认知(recognize)DNA 上特定碱基序列的能力,通常其切割位(cleavage site)距离认知位(recognition site)可达数千个碱基之远,并非能准确信位切割位点,因此并非经常使用。

例如:EcoB、EcoK。

第二型限制酶只具有认知切割的作用,修饰作用由其他酵素进行。

所认知的位置多为短的回文序列(palindrome sequence);所剪切的碱基序列通常即为所认知的序列。

是遗传工程上,有效性较高的限制酶种类。

例如:EcoRI、HindIII。

第三型限制酶与第一型限制酶类似,同时具有修饰及认知切割的作用。

可认知短的不对称序列,切割位与认知序列约距24-26个碱基对,并非能准确信位切割位点,因此并非经常使用。

例如:EcoPI、HinfIII。

限制酶在遗传学方面的应用:1、在甚因工程方面利用能产生“粘性结尾”的限制酶, 进行DNA的体外重组, 是较为方便的, 只要用同一限制酶处置不同来源的DNA, 由于所产生的水解片段具有相同的粘性结尾, 能够彼此“粘合”,再经连接酶处置, 就成为重组DNA分子了. 目前, 基因工程上, 限制酶要紧应用于以下两方面(1)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重组细菌细胞中的限制酶能水解外源DNA , 因此必需通过适当的载体(质粒或噬菌体)的帮忙才能将外源DNA引人受体细胞并在其中增殖和表达。

将供体DNA与载体用一样的限制酶处置, 使载体带上各类各样的外源DNA片断, 然后引人受体细菌细胞增殖, 菌细胞增殖, 再挑选出所需的菌株, 便取得带有某一目的基因的繁衍系.用这种方式, 已成功地将酵母菌的咪哇甘油磷酸脱水酶基因、夕一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基因和色氨酸合成酶基因通过几噬菌体转人大肠杆菌,并表达了信息.(2)建造新的基因载体作为基因载体,在引人受体细胞后, 必需有较高的复制率, 以求取得大量的基因产物;必需具有一个选择性标志, 以便挑选;还要有一最多种限制酶的作用位点(每种酶只有一个切口);也要求利用平安。

简析限制性内切酶

简析限制性内切酶

简析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即限制酶)是基因工程中的必用操作工具之一。

基因工程是近年来高考中的热点,而对于限制酶的考查也是历年高考题中的常考知识点。

1限制酶的作用及影响因素1.1 作用:切割特定的核苷酸序列[高考赏析](2008,全国I)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A.3B.4C.9D. 12【答案】C【解析】: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后会留下特征性的粘性末端,同时一次切割后,会把DNA分割成两个片段,且不同的内切酶切后的片段不一样。

若在3个酶切点切断,得到4种长度不同的DNA片段;若在2个酶切点切断,得到3种长度不同的DNA片段;若在1个酶切点切断,得到2种长度不同的DNA片段。

因此最多能产生4+3+2=9种长度不同的DNA分子。

1.2 作用结果:形成DNA片段末端黏性末端:错位切,切下后的两端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单链末端。

平末端:平切,在两条链的特定序列的相同部位切割,形成一个无黏性末端的平口。

[高考赏析](2008,江苏)将动物致病菌的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制成植物疫苗,饲喂转基因马铃薯可使动物获得免疫力。

以下是与植物疫苗制备过程相关的图和表。

请根据以下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采用常规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使用的DNA聚合酶不同于一般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其最主要的特点是。

(2)PCR过程中退火(复性)温度必须根据引物的碱基数量和种类来设定。

表1为根据模板设计的两对引物序列,图2为引物对与模板结合示意图。

请判断哪一对引物可采用较高的退火温度?__________。

(3)图1步骤③所用的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DNA两端碱基序列是否有专一性要求?。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又称限制酶)首先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但后来在部分古细菌中也发现了这种成分。

通常,限制性内切酶会切割双链DNA,每个限制性内切酶会识别特定的DNA序列,根据不同的内切酶类型,可在识别序列内或距识别序列不远的位置处切割DNA,识别序列长度通常为4-8bp,酶切之后会形成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许多研究团队观测到了噬菌体对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菌宿主菌株存在感染效率差异[1,2],即:使用在一种细菌菌株(例如,大肠杆菌C)内繁殖的噬菌体λ感染同一种类的灵异菌株(例如大肠杆菌K),结果发现,相比于重新感染宿主菌株(大肠杆菌C),大肠杆菌K的感染率出现明显下降。

新的宿主(大肠杆菌K)似乎可以选择性抵御或“耐受”侵入的噬菌体。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一现象并没有遗传性,因为经过一轮感染后,在新菌株中生长的噬菌体还可以以正常的感染率感染该菌株。

这种现象被称为“宿主控制变异”,有关其背后的机制也成为了频繁研究的领域[3]。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才发现宿主变异的机制,其与噬菌体DNA的酶切有关,进而发现并分理出了限制性内切酶。

上世纪60年代初Werner Arber观测发现,宿主范围内的决定性遗传物质都存在于噬菌体DNA中,而后续实验证明甲硫氨酸参与宿主的自我保护[4]。

这些发现最终催生了限制性修饰(R-M)体系的概念,通过该体系,来自于宿主的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共同作用,切割外来病毒(非甲基化)DNA,同时保护宿主的DNA不受甲基化[5]。

随着DNA连接酶的发现以及位点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家族不断壮大,重组DNA 技术应运而生。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规则,考虑到内切酶来源的三种特性——属名、种名和菌株或血清型——组成了一个简短的名称,后面加上罗马数字,代表来自同一菌株的多个限制性内切酶[6]。

例如,以HindⅢ酶为代表:“H”代表Haemophilus“in”代表influenzae“d”代表血清型d“Ⅲ”用于区分来自于Haemophilusinfluenza血清型d的其它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根据结构的复杂程度、识别序列、切割位点位置以及辅助因子要求,限制性内切酶分为四类:TypeⅠ:同时具有限制性和甲基化活性的多亚基蛋白需要ATP切割位点与识别位点间的间距不定TypeⅡ:特异性的识别序列切割位点位于识别序列内或邻近识别序列在切割位点生成5'磷酸基和3'羟基末端需要M2+TypeⅢ:由两个相反的识别序列组成切割位点与其中一个识别序列的间距恒定需要ATPTypeⅣ:仅切割甲基化的DNA切割位点大约距离识别位点30bp由于自身特殊的特点,TypeⅡ限制性内切酶已经成为分子克隆、法医学DNA分析等许多研究应用最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的名词解释

限制性内切酶的名词解释

限制性内切酶的名词解释
限制性内切酶在生物体内有一类酶,它们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

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限制酶是基因工程中所用的重要切割工具。

科学家已从原核生物中分离出了许多种限制酶,并且已经商品化,在基因工程中广泛使用。

根据限制酶切割的特点,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切割部位无特异性的;另一类是可特异性地识别核苷酸序列,即只能在一定的DNA序列上进行切割。

这种能被特异性识别的切割部位都具有回文序列,也就是在切割部位,一条链正向读的碱基顺序与另一条链反向读的顺序完全一致,在基因工程中使用的多数是后一类酶。

限制酶在特定切割部位进行切割时,按照切割的方式,又可以分为错位切和平切两种。

错位切一般是在两条链的不同部位切割,中间相隔几个核苷酸,切下后的两端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单链末端,这个末端能
与具有互补碱基的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连结,故称为黏性末端。

这种酶在基因工程中应用最多。

另一种是在两条链的特定序列的相同部位切割,形成一个无黏性末端的平口。

在基因操作过程中,除了限制酶以外,还要用一系列的酶类,才能完成全过程。

例如,碱性磷酸酯酶、DNA多聚酶、末端转移酶、多核苷酸酶、逆转录酶等。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核酸内切酶、外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核酸内切酶、外切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百科名片其3′→5′外切酶活性使双链DNA分子产生出单链区,经过这种修饰的DNA 再配合使用Klenow酶,同时加进带放射性同位素的核苷酸,便可以制备特异性的放射性探针。

核酸内切酶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在核酸水解酶中,为可水解分子链内部磷酸二酯键生成寡核苷酸的酶,与核酸外切酶相对应。

从对底物的特异性来看,可分为DNaseⅠ、DNaseⅡ等仅分解DNA的酶;脾脏RNase、RNaseT1等仅分解RNA的酶。

如链孢霉(Neurospora)的核酸酶就是既分解DNA又分解RNA的酶。

一般来说,大都不具碱基特异性,但也有诸如脾脏RNase、RNaseT1等或限制性内切酶那种能够识别并切断特定的碱基或碱基序列的酶。

[1]寡核苷酸,是一类只有20个以下碱基对的短链核苷酸的总称(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内的核苷酸),寡核苷酸可以很容易地和它们的互补对链接,所以常用来作为探针确定DNA或RNA的结构,经常用于基因芯片、电泳、荧光原位杂交等过程中。

RNA聚合酶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RNA聚合酶英文名称:RNA polymerase定义1:以一条DNA链或RNA链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酶(二级学科)定义2:以一条DNA链或RNA链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定义3:以DNA或RNA为模板合成RNA的酶。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分子遗传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由核苷-5′-三磷酸合成RNA的酶。

是催化以DNA为模板(template)、三磷酸核糖核苷为底物、通过磷酸二酯键而聚合的合成RNA的酶。

因为在细胞内与基因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为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汇总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类存在于细菌体内的酶,它能够识别特定的酶切位点,并在该位点上切割DNA链。

限制性内切酶起源于细菌,原本作为细菌对抗噬菌体感染的防御机制,但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领域。

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和命名依据它们发现的第一个类型的噬菌体。

如EcoRI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的内切酶,与T4噬菌体相关;HindIII是与T4噬菌体有关的内切酶等。

酶名中的缩写首字母通常是酶切位点的首字母,比如EcoRI是指E.coli的RY粘性末端的切点。

现在限制性内切酶已被发现有超过3000多个类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位点汇总:1. EcoRI:切割位点为G↓AATTC(↓表示切割位点),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AATTC和CTTAA-G。

2. HindIII:切割位点为A↓AGCTT,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A-AGCTT和TTCGA-A。

3. SmaI:切割位点为CCC↓GGG,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CCC-GGG和GGG-CCC。

4. BamHI:切割位点为G↓GATC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GATCC和CCTAG-G。

5. XhoI:切割位点为C↓TCGAG,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C-TCGAG和GAGCT-C。

6. NotI:切割位点为GC×GGCCG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C-GGCCGC和CGC-GC。

7. EcoRV:切割位点为GAT↓AT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AT-ATC和TAC-TAG。

8. KpnI:切割位点为GGTAC↓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GTAC-C和CCATG-G。

9. SalI:切割位点为G↓TCGAC,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G-TCGAC和CAGCT-G。

10. PstI:切割位点为CTGCA↓G,产生的切割后的两个DNA片段是CTGC-AG和GACG-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的存活率是由宿主修饰系统作用的结果,此时限制系统还未起作用。而
在 C 菌株不能限制来自 K 和 B 菌株的 DNA 。限制作用实际就是限制酶
降解外源 DNA ,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甲基化是常见的修饰作
用,可使腺嘌呤 A 成为 N6 甲基-腺膘呤,胞嘧啶 C 成为 5' 甲基胞嘧啶
。通过甲基化作用达到识别自身遗传物质和外来遗传物质的目的。
用 20 单位(Units)限制酶切割 1g 标记的寡核苷酸做测试时,发现 不同的酶对识别序列两端的长度有不同的要求(表 2-3)。相对来说, EcoRⅠ 对两端的序列长度要求较小,在识别序列外侧有一个碱基对时在 2 小时的切割活性可达 90% 。而 AccⅠ 和 HindⅢ 对两端的序列长度要 求较大。
2020/4/27
2020/4/27
定义和命名
• DNA限制性内切酶: 生物体内能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 的一种内切核酸酶。它可以将外来的DNA切 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 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 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 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有专一性,是随机的。如 EcoK 和 EcoB
。其限制酶和甲基化酶 (即 R 亚基和 M 亚基) 各作为一个亚基存在于
酶分子中,另外还有负责识别 DNA 序列的 S 亚基,分别由 hsdR、
hsdM 和 hsdS 基因编码,属于同一操纵子(转录单位)。EcoK 编码基
因的结构为 R2M2S。 EcoB 编码基因的结构为 R2M4S2 。
SfiⅠ GGCCNNNN↓NGGCC
以上序列中部 分字母代表的碱基如下。
R=A 或 G
Y=C 或 T
M=A 或 C
K=G 或 T
S=C 或 G
W=A 或 T
H=A 或 C 或 T B=C 或 G 或 T V=A 或 C 或 G

D=A 或 G 或 T N=A 或 C 或 G 或 T
2020/4/27
时选择酶切秩序。
2020/4/27
• 表2-3:靠近DNA片段末端的切割效率%(用 寡核苷酸检测)
2020/4/27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 影响酶切活性的因素有许多,概略的说可分为 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可预见和控制的,如反应 条件、底物的纯度(是否有杂质、是否有盐酚 的污染)、何时加酶、操作是否恰当、反应体 积的选择以及反应时间的长短等等。内因包括 位点偏爱性、甲基化底物、底物的构象。构象 的影响主要指切割线性 DNA 和超螺旋 DNA 时的活性,如与切割 λDNA 相比, EcoRⅠ 、PstⅠ、SalⅠ 需要至少 2.5-10 倍的酶来切 割 pBR322 2020/4/27 的超螺旋 DNA 。 PaeRTⅠ 与
Ⅱs 型(type Ⅱs)限制与修饰系统,占 5% ,与 Ⅱ 型具有相似的 辅因子要求,但识别位点是非对称,也是非间断的,长度为 4-7bp ,切 割位点可能在识别位点一侧的 20bp 范围内。
Ⅱ 型限制酶一般是同源二聚体(homodimer),由两个彼此按相反 方向结合在一起的相同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作用在 DNA 链的两个互 补位点上。修饰酶是单体,修饰作用一般由两个甲基转移酶来完成,分 别作用于其中一条链,但甲基化的碱基在两条链上是不同的。

用 DNA 片段(线性载体)检测末端长度对切割的影响时,同样发现
识别序列的末端长度对酶切效率有明显影响,不同的酶对末端长度的要
求是不同。
在设计 PCR 引物时,如果要在末端引入一个酶切位点,为保证能够顺
利切割扩增的 PCR 产物,应在设计的引物末端加上能够满足要求的碱基
数目。另外,了解末端长度对切割的影响还可帮助在双酶切多克隆位点
系统中的种类。
2020/4/27
2020/4/27
限制酶识别的序列
• 1.限制酶识别序列的长度 限制酶识别序列的长度一般为 4-8 个碱基,最常见的为 6 个碱基(表
2-2)。当识别序列为 4 个和 6 个碱基时,它们可识别的序列在完全随机 的情况下,平均每 256 个和 4096 个碱基中会出现一个识别位点( 4^4=256,4^6=4096)。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种类,箭头指切割位置 。
2020/4/27
• 2.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 根据酶的亚单位组成、识别序列的种类和是否需要辅助因子,限制
与修饰系统主要分成三大类。表 2-1 是各种限制与修饰系统的比较。 Ⅱ 型(type Ⅱ)限制与修饰系统所占的比例最大,达 93% 。Ⅱ型
酶相对来说最简单,它们识别回文对称序列,在回文序列内部或附近切 割 DNA ,产生带 3'- 羟基和 5'- 磷酸基团的 DNA 产物,需 Mg2+ 的存在 才能发挥活性,相应的修饰酶只需 SAM 。识别序列主要为 4-6bp ,或 更长且呈二重对称的特殊序列,但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 ,切割位置因酶而异,有些是隔开的。

4 个碱基识别位点:Sau3AⅠ ↓GATC
5 个碱基识别位点:EcoRⅡ ↓CCWGG;NciⅠ CC↓SGG
6 个碱基识别位点:EcoRⅠ G↓AATTC;

HindⅢ A↓AGCTT
7 个碱基识别位点:BbvCⅠ CC↓TCAGC;

PpuMⅠ RG↓GWCCY
8 个碱基识别位点:NotⅠ GC↓GGCCGC
EcoB 酶的识别位点如下,其中两条链中的 A 为甲基化位点, N 表
示任意碱基。

TGA*(N)8TGCT
EcoK 酶的识别位点如下,其中两条链中的 A 为可能的甲基化位点

AA°C(N)6GTGC
但是 EcoB 酶和 EcoK 酶的切割位点在识别位点 1000bp 以外,且
无特异性。
Ⅲ 型(type Ⅲ)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更少,所占比例不到 1% ,
在 Ⅱ 型限制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型,该酶只切割双链 DNA 中的 一条链,造成一个切口,这类限制酶也称切口酶 (nicking enzyme), 如 N.Bst NBI 。
2020/4/27

Ⅰ 型(type Ⅰ)限制与修饰系统的种类很少,只占 1% ,能识别
专一的核苷酸顺序,并在识别点附近的一些核苷酸上切割DNA分子中的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命名;一般是以微生物属 名2020/的4/27 第一个字母和种名的前两个字母组成,第
特征和种类

1.限制与修饰现象

早在 50 年代初,有许多学者发现了限制与修饰现象,当时称作寄
主控制的专一性(host controlled specificity)。 l 噬菌体表现的现象
便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转染频率可说明这一问题(
2020/4/27
animationfactory
Backdrops:
- These are full sized backdrops, just scale them up!
- Can be Copy-Pasted out of Templates for use anywhere!
Title Backdrop
Slide Backdrop
Print Backdrop Transitional Backdrop
Additional Graphics:
- Scale them up or down!
- .GIF clipart is animated.
- .JPG clipart can be scaled up and take up little file space.
2020/4/27
2020/4/27
2020/4/27
2020/4/27
2020/4/27
2020/4/27
2020/4/27
2020/4/27
DNA末端长度对限制酶切割的影响
• 限制酶切割 DNA 时对识别序列两端的非识别序列有长度的要求,也就
是说在识别序列两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核苷酸,否则限制酶将难以发挥 切割活性。
表 2-1)。 l 在感染某一宿主后,再去感染其它宿主时会受到限制。

E.coli 菌株 λ噬菌体感染率

lK lB lC

E.coli K 1 10-4 10-4

E.coli B 10-4 1 10-4

E.coli C 1 1 1

说明 K 和 B 菌株中存在一种限制系统,可排除外来的 DNA 。 10-
也有专一的识别顺序,但不是对称的回文顺序。它在识别顺序旁边几个
核苷酸对的固定位置上切割双链。但这几个核苷酸对则是任意的,如
EcoP1 和 EcoP15 。它们的识别位点分别是 AGACC 和 CAGCAG ,切
割位点则在下游 24-26bp 处。
在基因操作中,一般所说的限制酶或修饰酶,除非特指,均指 Ⅱ 型
- .PNG clipart can be scaled unusually large without distortion.
2020/4/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