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

合集下载

高三公开课多元史观解读

高三公开课多元史观解读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多元史观一、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概念感知】材料……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

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使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

【范例解读】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史观为何给予辛亥革命这么高的评价?【高考链接】1.【2012山东文综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他强调的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2008宁夏文综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史观运用】请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整体史观评价下列历史事件。

1.工业革命2.洋务运动3.罗斯福新政二、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概念感知】材料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

九种历史史观简介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史观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和解释方式,不同的历史史观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将简要介绍九种常见的历史史观,分别为线性史观、循环史观、发展史观、进步史观、激进史观、相对史观、依赖史观、多元史观和地域史观。

线性史观是最常见的历史史观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按照一条线性的轨迹前进的,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线性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进步性,认为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实现了社会形态的逐步演进。

循环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

它认为历史事件会不断重演,人类社会会经历相似的循环周期。

循环史观强调历史的重复性和周期性,认为历史总是不断重复相似的模式,而人类社会的改变只是表面的,本质上并没有真正进步。

发展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性和变革性。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发展史观关注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革,强调历史的不断前进和进步。

进步史观则是强调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提升。

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激进史观是一种强调革命和变革的历史史观。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革命和激进行动实现的,改变社会现状需要通过暴力和动荡的手段。

激进史观关注社会的革命和变革,认为只有通过激进的手段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

相对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相对的和主观的。

它强调历史的多样性和多维度的解释。

相对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书写的,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自身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

依赖史观则强调历史的依赖性和互动性。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在相互依赖和互动中实现的,不同的事件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方向。

史观解读: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史观解读: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2)“在现代化准备或酝酿阶段,西欧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导致一 个共同的指向,即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列举当时“瓦解农业文 明”的事件。 新航路开辟、“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圈地运动等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根据材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通商口岸的影 响?(1分) 并运用全球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2分)
革命史观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小明今年暑假到北京旅游,他在某一景点看到了下列一段文 字:……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 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 英雄们永垂不朽!你知道他最可能参观的景点是
(2008年广东卷)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 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D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历史加以解 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形 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阶级社会里,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阶级斗争,不同 利益的集团通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斗争形式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阶级 斗争就成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环节》 (1)按照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世界近现代史,应该对哪些重要历史事件评价 较高?
革命史观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就 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 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它既是 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 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必修一教材中, 反映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主题中,农民阶级、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先后领导了革命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中国最 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渗透了革命史观。革命史观推动社会 的演进,中国近代史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比如,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蕴含的革命史 观其实也是渗透了文明史的演进。 关键词: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近年来,各地历史高考的命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

因而我们要更新史学观念,引入了多元史观。

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近几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还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五种新史观。

一、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他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

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他的专业巨著《历史研究》中,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下的重要视角:①生产力视角:以生产力标准划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类。

(工业文明的进程,又称之为“现代化”。

)②整体视角:尤其关注工业文明以来的各种文明的演进历程,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进行观察。

③交往力视角: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附表1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历史时期转折性事件表现文明特征西方东方16世纪前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差异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链接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与创新◆附表2 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交流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局面不断巩固经济文明自然经济,手工业、商业文化文明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

历史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多元史观

历史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多元史观
相关 的小事件的历史 , 包括衣食住行 、 风俗习惯等 。 下面我们便对上述五种主要史观做一简单介绍 :

自和交互 的发展 中 , 逐 步打破 了孤立 、 分散状态 , 逐 渐融合成 密 切联 系的全球 统一 体 , 这种全 球一 体化进 程是历 史发展 的客 观 主导趋势 。依据这一史 观 , 世界历史绝 不是所有 国家 、 地 区及 民 族和文化的总和 , 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 全球 史观关注 的是 历史 的横 向发 展 。① 在近代 以前 , 世 界
二、 文 明史 观
化领域的相互 依存 、 相 互 渗透 , 人 类社 会 正在形 成 一个 相互 感 应、 相互制约 的整体 , 整个人 类面临着 共同的命 运和考验 。
五、 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指对社会 的总 的看法 和根本 观点 , 社会 史观 的本 质是大众化 、 生活化 , 是“ 所有人 的历史 ” 或称 为“ 社 会 习俗 的历
中学 累 i 辅
历 史 学 习者 应 该 掌 握 的历 史 常识 : 多 元 史观
◎ 刘 西 诺
摘要 : 以笔者 的经历及 了解 , 现今 绝大多数在读研 究 生都 没 有经 历普通高 中历史 新课程 的教 育 , 对现今 中学历史 的 多元 史 观往往缺 乏基本的 了解 , 这 也直 接影 响到本 科及研 究 生学 习历 史过 程 中的对历史人物 、 对历史事件 的评价标准 。 关键 词 : 历 史学 习者 多元史观 现代化 主要有两种途径 : 一种是原发型 , 指 的是西 欧和北美
按 中国多数学 者的观 点 , 把 近代 以来 的现 代化 进程划 分为 第一次现代化 和第 二次 现代化 两个 阶段 : 第 一次 现代化 是指从
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 会转变 的过程 。第二 次现代 化是 2 0世纪 7 0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1.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

基本观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可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的总和。

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按照不同区域又可分为东亚文明、南亚文明、地中海文明、非洲文明等。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3.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重点把握两点,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口岸问题 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 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 现代化史观— 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 化发挥带头作用;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 整体史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 文明史观—— 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 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用新史观看社会生活的“变” 文明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西文明 即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现代化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反映了 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推 动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 全球史观: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中外 联系,促使社会生活的变化,又推动了一体 化的发展。
•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 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 济.思想等 •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 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 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 社会演进的历史。 • 社会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 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 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 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2007全国文综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 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 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 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 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 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 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革命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史观
近代化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级 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
从革命史观看, 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 制度和纲常名教。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 从现代化史观看, 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全球史观看, 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总理衙门的设 立使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更强了 从文明史观看,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碰撞,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 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 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 从社会史观看, 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在作息方式 、衣着服饰 、 饮食习惯 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和西洋化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必修的几种史观
(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1)近代化史观基本概念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化、社会福利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
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4)准确理解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二)全球史观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2)主要线索
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三)文明史观
理论阐释】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当今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通常的世界史,它以各种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

(四)社会史观
【理论阐释】
(1)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2)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五)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革命史范式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那就是:有利革命的,肯定之;不利或阻碍、反对革命问题不全都是革命、不革命或反革命的问题。

仅用这一标准来评价近现代史上的问题,难免简照坐标和评价体系。

现代化范式为我们提供的参照坐标和评价体系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以生者,肯定之;反之,则应予否定。

因而具有根本性。

其二是从历史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进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理智化和科学化的,肯定之;反之,则不应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只要从某一方面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都应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的评价。

由性和全面性的特征,用其评价历史就更加实事求是。

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中的一动,参与过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评价标准来人物,作为洋务派的中坚,他的活动又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按现代化范式提供的标
年代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充当了“主角”。

再如:20世纪初始,清朝政府推行了十一年的“新政”。

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标准评价,这的“骗局”。

而一些学者按现代化范式提出的标准进行评价,却得出如下结论:“自二十世纪初开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

就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就其对中国此后历史的影响而言,更现代化宏观研究的理论价值而言,清末新政的重要性均超过十九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和十九世(六)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规律。

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政权;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典型例题:
1.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2.多元史观解读“历史时期”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
第(1)问: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

3、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
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 .社会史观 D. 革命史观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这则日记中反映了19C后半叶以后近代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①军事近代化②政治近代化
③技术近代化④文化生活近代化
A.①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