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利弊
全球化趋势对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对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全球化趋势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冲击。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趋势对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正面和负面效应。
一、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和产品。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
同时,在跨国贸易和旅游的推动下,人们也有机会亲身体验其他文化的魅力。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二、文化冲击与同质化趋势全球化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国际品牌的进入和新兴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和腐蚀。
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民俗习惯逐渐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替代。
此外,全球化还带来了同质化趋势,许多文化产品变得趋同,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这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化。
三、全球化与文化认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个体的文化认同也发生了变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们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来自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事物。
这使得人们的文化认同逐渐多元化,也带来了一种超越国界的全球公民意识。
全球化让人们更加关注共同的问题和挑战,形成了一种超越传统文化认同的全球意识形态。
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尽管全球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也激发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更重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争取在全球文化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发展方向。
从中国的传统艺术到印度的文化遗产,人们通过政府的支持和自发的行动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确保其在全球化潮流中不被边缘化。
综上所述,全球化趋势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全球化丰富了文化多样性,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同质化趋势,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
全球化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播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可能。
这种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保护和传播各国的文化多样性。
通过全球化,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
这种文化产品的传播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二、文化同质化的风险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导致一些小众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文化同质化的趋势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使得各国的文化逐渐趋同。
因此,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全球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成为了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一些国家也通过发展本土文化产业来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和碰撞。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然而,全球化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通过交流和对话,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实现文化的和谐共存。
五、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全球化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既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播的机遇,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
同时,全球化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与融合。
文化全球化利弊

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
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
如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产权当然属于美国。
但是,国人谁不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中国文化财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增值的手段。
倘若人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任凭他人随意掠夺,早晚中国的文化资源会被挖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
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国家安全学》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
但是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没有突出出来。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虽然在古代还没有明确地显现出来,更没有被人们明确地提出来,但却已经作为不甚突出的方面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之一。
当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在武力上征服,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都已经被彻底打破时,文化安全问题就更为明显了。
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消灭其人民,而消灭其人民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就是因此而彻底消亡而变成历史的;另一条是文化上同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不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国家就是在文化同化(当然也有一种是融合)的过程中而不复存在的。
全球化对文化传统的影响

全球化对文化传统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化发展迅猛,对于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各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创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文化多元融合全球化带来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全球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传播能力大大增强,世界变得紧密相连。
各国文化间的互动变得频繁,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这种融合使得各国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独特性,但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和共享。
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和了解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财富,这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二、文化传统受到冲击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文化面临挑战和危机。
全球化带来的大规模商业化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使得一些传统艺术品、手工艺品等逐渐流失,传统技艺未能得到妥善传承。
此外,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新观念和价值观,对传统道德和习俗产生了冲击。
这些现象使得一些文化传统逐渐被淡忘或者被置于次要地位。
三、文化创新与发展然而,全球化也为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在文化多元融合的基础上,传统文化可以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一些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融入了现代元素,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关注。
此外,全球化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各国可以借助全球化的力量,推广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
例如,中国的春节晚会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都是通过全球化平台而得以实现的。
四、文化认同与侵蚀全球化对文化传统的影响还涉及到人们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使得人们面临更多的文化选择,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认同方式。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人们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身份,强调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特色的保护。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容易接受异国文化并改变自己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全球化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全球化的优点:
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促进和提高国际分工的发展和竞争力。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
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全球化的缺点: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拓展资料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
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全球化可以大大推进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但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带来了许多改变,其中之一就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积极影响1. 文化交流:全球化促进了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人们通过旅行、国际交流和互联网等方式,更容易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从而丰富了个人和社会的视野。
2. 文化交融: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在各国之间交融融合。
在经济、科技和娱乐等领域,各国文化相互影响、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
3. 文化创新:全球化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灵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消极影响1. 文化同质化: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特色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文化的同质性。
2. 文化侵略:全球化也可能导致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
大量的国外文化产品和媒体内容涌入发展中国家,对当地文化产业造成冲击,造成文化的失衡和不平等。
3. 文化传承断裂:由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性,一些传统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愿减弱,可能导致文化传承的断裂。
三、对策与展望1. 加强文化保护:各国应加强文化保护,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政策法规和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本国文化的创新和传承。
2.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各国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合作创作等方式,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3. 培养文化自信:各国应加强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通过教育和传媒等渠道,培养公众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文化传承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需要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培养文化自信。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现象,它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更对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各国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全球化对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所带来的多样性与变革。
文化交流的加速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使得各国人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通过留学、旅游、国际会议等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体验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
例如,中国的年轻人选择到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留学,不仅能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还能亲身感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一过程在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同时,也使得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此外,全球传媒的发展使文化传播变得更加高效。
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让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文化活动、艺术表演迅速被公众知晓,形成了一个全球联动的文化网络。
通过这种方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得以展示他们的作品,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这也促使各类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多样性的增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与保护。
一方面,各国意识到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纷纷采取措施阻止其消失。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支持相关项目的开展。
同时,在国际层面上,不同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对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多样性的政策倡议,为各国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此外,企业走向全球市场也促进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一些传统手工艺品通过现代化设计与包装,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青睐,使得原本濒临失传的工艺焕发新生。
例如,中国的剪纸艺术,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并结合现代元素,推出适合年轻人审美的新产品,有效提升了其市场价值。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尽管全球化带来了许多积极变化,但其对地方文化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的辩论辩题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的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
首先,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例如,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作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让人们更加容易接触到不同地区的文化,从而增进了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其次,全球化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更加有能力去探索和尊重其他文化。
最后,全球化也推动了文化创新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美国摇滚乐就是由非洲音乐和欧洲音乐相结合而成,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力量。
反方辩手观点: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是消极的。
首先,全球化导致了文化同质化,一些大众化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导致了一些地方文化的消失和边缘化。
例如,全球范围内的连锁餐饮企业和服装品牌的传播,使得一些地方特色的饮食和服饰文化受到冲击。
其次,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文化侵蚀问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
价值观和习俗可能会发生冲突,导致社会不稳定。
最后,全球化也使得文化变得商业化,一些传统文化被商业利用,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和魅力。
在这个辩题中,我支持正方观点。
全球化的确会对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正如著名学者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说,“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使得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播,这也是全球化对文化的积极影响的一个例证。
因此,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面对全球化,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
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
如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产权当然属于美国。
但是,国人谁不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中国文化财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增值的手段。
倘若人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任凭他人随意掠夺,早晚中国的文化资源会被挖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
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
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国家安全学》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
但是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没有突出出来。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虽然在古代还没有明确地显现出来,更没有被人们明确地提出来,但却已经作为不甚突出的方面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之一。
当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在武力上征服,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都已经被彻底打破时,文化安全问题就更为明显了。
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消灭其人民,而消灭其人民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就是因此而彻底消亡而变成历史的;另一条是文化上同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不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国家就是在文化同化(当然也有一种是融合)的过程中而不复存在的。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在近代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冲突日益突出和加剧的情况下而凸现。
,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
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如何保持和延续自身文化的问题,就是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
因此可以说,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而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国家文化特质的保持是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的内在前提和构成要素,国家文化特质的延续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长久保障,保持与延续的统一才能构成国家文化安全在时间跨度上的全面要求。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汉语从来没有中断和消亡。
有些文明古国的文明后来之所以中断甚至消亡了,其重要原因和标志也是它们各自的语言文字中断和消亡了。
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之基本内容的语言文字安全,最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国家使用自己固有语言与文字的权利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外部强权的威胁和侵害;其次是指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本身不因他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或侵入而失去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等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三是指语言文字在内外各种文化和非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合理的纯洁性;第四是指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发展能够安全稳步进行,而不至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多于便利的不便、多于益处的害处。
由于英国在近代的兴盛,由于美国在当代的强大,英语这一本来只在西方部分民族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现在几乎成了世界语言和文字,无情地迫使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一第二语言,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
英语在当代世界的霸权地位既与美国在当代世界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相适应,同时又在互相推动,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曾强行在中国推行日语教学和日本文化教育,企图从语言文字方面彻底征服中国人。
在这种情况下,被强迫学习日语和使用日语的中国人,遭受着难以想象的内心痛苦和精神折磨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也常常强行把他们的语言文字变成了遭受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语言文字,其后遗症至今还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存留着。
在西方国家之间,这种语言文字的侵略和被侵略、安全与不安全,也有突出的表现。
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1897)的《最后一课》,不仅反映了一个爱国主义的主题,而且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言语文字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密切联系。
”其实不仅战争期间存在着他种语言文字对本国语言文字安全的威胁和侵害问题,而且在和平时期和国际交往和交流中,也存在着语言文字的安全问题。
当代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军事、政治等等方面凭借着其明显优势占据着世界霸主地位,有意无意间对发展中国家采取霸权立场和态度,而且文化领域甚至在语言文化领域也对发展中国家采取霸权立场和态度,从而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现象,以及包括生活话语霸权、学术话语霸权在内的话语霸权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侵蚀着欠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字,影响甚至威胁和危害着发展中国家的语言文字安全。
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彻底征服一个国家,不仅仅是要征服他的军队和政府,更重要的是要征服它的文化。
正因如此,历史上许多征服者在打垮一个国家的军队,推翻一个国家的政权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改变其文化,包括改革其日常所用的语言文字和所执的风俗习惯;而一个被打败亡国的民族,也总千方百计地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以图东山再起。
犹太民族就是这样一个被征服过但没有被消灭掉的民族,当今的以色列国就是由这样一个历尽千难万苦而不丢弃自身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民族重新建立起来的。
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个人内在之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外化,也是社会外在之风俗习惯的个体性活化。
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不同,集中表现出来的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同样,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也集中体现为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冲突更集中体现为生活方式的冲突。
199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在我们的整个历史中,我们国家的安全战略一向是寻求实现广泛的、一贯的目标。
我们总是设法保护我国的安全,保护我国公民和我国的生活方式。
”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下形成的涉及物质和精神、经济与政治、个人与社会等领域的言行模式,它既包括物质生活在内,也包括精神生活在内;既包括经济生活在内,也包括政治生活在内;既包括私人范围内定的生活,也包括公共领域中的生活。
因此,一个人对时间、金钱的消费态度和模式属于他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和参与模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方式已经超越狭义的文化领域,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
虽然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社会集团,在生活方式上必然存在差别,但在与另一个国家的比较中,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又必然具有某些共同的同时又区别于他国的特征。
这种具有国别特色的生活方式,为国民方方面面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条件和便利,因而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保持其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质的重要内容。
生活方式安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国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更自由、更有尊严,因而当传统的和现存的生活方式中存在影响这些目标实现的要素时,当有更好的生活方式要素可以选择时,那么无论它们是在本国生长出来的还是由他国传来的,国民都是可以考虑对原有生活方式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变,以获得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这是历史进步的要求,并不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破坏。
当然,生活方式的变革应该是进步的、合理的、渐进的,一方面符合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不至于引起社会的过度动荡而危及国家安全。
在我国,当前提倡确立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文化安全的本质决定了研究文化安全必须考虑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不考虑这一点,就根本谈不上文化安全的问题。
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特质性存在并非都是合理的、积极的、先进的,相反,其中可能以至必然包含了一些甚至许多不合理的、消极的、落后的因素,这些因素已经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必然受到新生文化的威胁并最后消失,而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挡的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维护”和“保障”的主观努力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真正有意义的、进步的文化安全活动或文化安全工作,并不是去维护和保障已经丧失合理性的特质文化,而是去推进和保障正在生长并具有进步性的新文化。
这就产生了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文化的民族特质性与文化时代先进性的关系,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先进性的关系。
如果只看到文化安全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就可能把文化安全只理解为维护传统文化和现存文化的存在,防止对民族文化的威胁,而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真正维护和保障文化安全,反而会使文化陷入更大的不安全。
这样的做法,必然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反动行为。
在文化安全问题中,不仅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先进性的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先进性与文化的世界性、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可能在无意中妨碍国家文化安全,甚至是在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名义下干出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事情来。
在认识到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安全的本质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性、先进性在文化安全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
首先,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事实,应该具有一种宽容与包容的态度。
只要其没有直接损害和威胁国家主体文化,就应该允许其存在,并把其作为主体文化的有益补充。
当然,对于那些确实已经腐朽和落后的文化,不管是其他国家传进或者渗透的,还是本国历史上固有的,都是国家安全活动或工作需要摒弃的其次,文化的世界性是存在于文化的多样性之中的一个必然性事实。
不同文化不仅各有其特质,而且还有其共性。
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样性文化中,始终存在着被整个人类认同的共性,而且在人类越来越被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这种共性就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也越来越多。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文化安全绝不能成为拒绝人类共同文化的借口。
如果借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而拒绝文化的世界性,拒绝接受世界性文化,那么必然把本国隔绝与世界,必然使本国在与世隔绝中走向衰落,最终不仅不能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而且还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的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