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特点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构成。

在这个结构中,主语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谓语位于主宾之间。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修饰语,使句子表达直接、清晰。

此外,古代汉语还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通过并列句、对仗句等手法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二、虚词使用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虚词使用较少。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助词、介词等。

相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更为简洁。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种类较少,用法也相对固定,如“之”、“乎”、“尔”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采用动词短语或借助动词表示,如“登山”、“入室”等。

三、动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较为灵活。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与其他成分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动作、状态等。

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用于表示完成的动作,或者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结果。

例如:“飞黄腾达”、“惊天动地”等。

古代汉语的动词短语常用于修饰名词,作为描绘性的修饰成分。

这种修饰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

古代汉语以简洁明了为特点,注重修辞的运用,使句子具备鲜明的表达风格。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对今天的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汉语语法的总特点和四个主要特点

汉语语法的总特点和四个主要特点

汉语语法的总特点和四个主要特点
汉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拥有其特有的语法特点。

总的来说,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重音在词尾、无词形变化、词序灵活”,这也是汉语语法的基础特点。

除此之外,汉语语法还有四个主要特点,分别是“重视词序、用句法助词、语法上无限制、以词为本”。

1. 重视词序
汉语语法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词序。

汉语中的词序可以改变语句的意思。

在汉语中,谓语动词通常出现在句子的结尾,而主语和宾语则可以灵活地出现在语句的不同位置。

例如,“我喝饮料”和“饮料我喝”虽然词语相同,但是词序不同,意思却完全相反。

2. 用句法助词
句法助词是汉语语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能够帮助标明主语、宾语以及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我吃了一个苹果”这个句子中,“了”就是一个句法助词,用它来标记这个动作已经完成。

其他句法助词还包括“的”、“地”和“得”等。

3. 语法上无限制
汉语语法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没有太多的制约和限制。

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具有更灵活的语法结构,因此它可以表达相当复杂的概念,而不受太多的语法限制。

例如,“我明天去看电影”这个句子中,可以将“明天去看电影”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不需要在语法上对其进行太多修改。

4. 以词为本
最后,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以词语为重心。

在汉语中,每个单独的词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被组合成不同的句子。

这意味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我喜欢吃甜食”这个句子中,“喜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因为它说明此人的爱好是甜食,令人能够理解这种情况。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

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

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

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

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

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

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

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

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

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

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

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

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

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

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

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

简述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简述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简述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汉语的发展与变化,现代汉语的语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不仅存在词汇的变化,句子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么,现代汉语的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非常注重语言的功能,更加偏重实用。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中,其实是把语言的功能放在了第一位,即要更加关注语言本身实现的功能,比如传达信息、表达态度等。

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了大量的简化句式,使得句子的结构变得更加简洁,更加实用。

其次,汉语的语法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

比如,句子的结构从原来的五种基本句型变为了六种,主要是为了提高句子的鲁棒性,以及更加随意地表达意思。

此外,原来的句子根据强弱序列划分为三种类型,现在已经变为了4种类型,更加丰富了句子的结构。

再次,现代汉语也增加了多种语法结构,比如加强语气的结构,分离句等。

在这些新增加的语法结构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把功能与语法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加表达更加有效的目的。

最后,现代汉语也加入了大量的外来语法结构,这些结构增加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更加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比较而言,有了这些结构,汉语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表达能力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就是注重语言功能,丰富句子结构,增加语法结构以及加入了大量的外来语法结构。

这些特点使得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更加强大,为我们提供了更实用的语言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汉语语法特点有哪些

汉语语法特点有哪些

1..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
形态指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She loves me”和“I love her”,同一个代词“她”做主语(she) 时和做宾语(he r) 时词形不同;同是一个代词“我”,做主语(I)时和做宾语(me)时词形不同。同是一个动词“爱”,当主语是第三人称时“love”要加“s”,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不必加。
而汉语里的“她爱我”和“我爱她”,里面的两个代词“她”和“我”,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词形都不变化;动词“爱”,不管做主语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相比之下,汉语应属于分析型语言,不用形态这一语法手段,是汉语的重要特点.
2.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无论语素组成合成词,词组成短语,词或短语形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词“地震”,短语“地面震动”,句子“地面震动了”等都是有陈述关系的主谓结构。

3.汉语中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英语中大体是一类词充当一类成分;汉语里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

反之,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所以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像印欧语那样简单,因此汉语的兼类词(同形异类词)比较多.
4.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数词和名词结合时一般需要在数词后加个量词,而量词又随它后面的
名词而不同,例如“一个人、一头牛、一张纸、一粒米”等.语气词常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例如“是他吗?”、“是他吧!”、“是他呢.”。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1.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由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而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

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就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2.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

3.汉语中也有‎某些类似形‎态标志的成‎分,但数量少,普遍性差。

如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商量—商量商量,干净—干干净净),“子、儿、头”作为有些名‎词的后缀(扣子、画儿、甜头),“们”用来表示复‎数(朋友们、同学们),“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的不同过‎程等,但这类形态‎不仅很少,而且在表示‎一定语法范‎畴时缺乏普‎遍性,出现与否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不像在有形‎态标志的语‎言中,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的‎形式变化是‎强制性的。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P232)由于汉语不‎依赖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于是语序、虚词就成为‎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汉语表示语‎法和语义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1.语序语言单位组‎合排列的先‎后次序(1)语序不同,结构就不同‎。

“洗衣服”是述宾结构‎,“衣服洗了”是主谓结构‎;“下来坐”是连动结构‎,“坐下来”是述补结构‎;“来早了”是述补结构‎,“早来了”是偏正结构‎。

(2)语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来早了”指来得太早‎,“早来了”表明早就来‎了;“一会儿再谈‎”说的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儿‎”说的是现在‎谈得还不够‎;“不很清楚”和“很不清楚”表示的程度‎不同;“你能今天晚‎上来吗?”主要是问来‎的时间,“你今天晚上‎能来吗?”主要是问能‎不能来。

现代汉语语法学第三章汉语的特点资料

现代汉语语法学第三章汉语的特点资料
第三章 汉语语法的特点
《马氏文通》可以说是创造性的一部 语法书,他开创了中国语法学的功劳是很 多的,照搬吸氧语法的地方固然不少,但 不能因此抹杀此书的价值。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一、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现状:百家争鸣
• 传统语法基本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一)汉语没有或缺少形态; (二)词序十分重要; (三)语法关系借助虚词表示;
1、单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汉语 的句子与词组几乎是相同的。汉语中 绝大部分词组加上语调和语气就可以 实现为句子。 比较:他来 他来了。 多美 多美啊!
2、汉语的词组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 一致,这一点还突出地表现在主谓词组上。 它既可加上语气、语调实现为句子,也可以 做句子的某种成分。 他个子高。 如:他去 这个人心眼好。 他去。 他去恐怕不合适。 穆铁柱胳膊长。 我以为他去了。 我书包丢了。 他去的时间不对。 有人认为“他个子高”是“他的个子 高”的省略式,你怎么看?
一、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现状 二、探求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方法和原 则 (一)探求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方法

吕叔湘先生曾多次强调:“要明白 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 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 法的共同之点和不同之点”“一种事物 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 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 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 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 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

目前语法学界关于汉语语法特点影响较 大、较有代表性的几家观点:
1、吕叔湘先生的观点 (1)没有形态变化,这是汉语语法 的最大特点。 (2)常常省略虚词。 (3)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影响。 (4)汉字对词形有影响。

目前语法学界关于汉语语法特点影响较 大、较有代表性的几家观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哪些?
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的语言形式,其语法体系有以下特点:
- 文字表现形式:古代汉语以篆书和隶书为主要书写形式,篆书含有多个繁琐的句读符号,语言格式较为严谨,而隶书用笔划较为简洁,语法稍有宽松。

- 词序:古代汉语词序较为灵活,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依赖于固定的词序。

语言发展早期,以时间-地点-主语-谓语-宾语-方式为基本的语序,但在进一步演变中出现了各种排列方式,追求韵律和平衡的语言表达。

- 现象动词:古代汉语常采用现象动词来表达情境或场景。

比如,“矧(shěn)”、“则(zé)”、“夫(fú)”、“又(yòu)”等词语起到了引导作用,帮助表达语言的流畅性。

- 主谓宾:在古代汉语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常有兼语或者附加语成分作为补充。

主谓宾的语法结构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固定,容易出现换位。

另外,在宾语与谓语之间常有修饰语作为限定。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语法特点主要为词序灵活、现象动词、主谓宾结构不固定等。

这些语言特点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语法现象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在三个时期中不断发展变化,哪怕在一个时期里,一个语法现象也是不断在丰富。

上古时期上古汉语的词类已经大致完备,句子成分及其细分都比较完整,基本句型同后世相比也相对全面。

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判断句不用系词。

向熹把上古汉语判断句句式整理为十种,殷国光等人《汉语史纲要》整理为四种,差异在于向熹把“惟(维)”、“为”、“乃”等词特意单列。

依殷国光等人说,上古汉语判断句式有四种:(1)主语+者,谓语+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2)主语,谓语+也。

如:晋,吾仇敌也。

(《左传·昭公五年》)(3)主语+者,谓语。

如:兵者,凶器。

(《史记·酷吏列传》)(4)主语,谓语。

如:农,天下之本。

(《史记·小文本级》)二是疑问句和否定句的代词宾语通常前置于动词。

这两种句型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先秦典籍中有较多句例,到了汉代则逐渐开始把代词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函》)吾谁与为邻?(《庄子·山水》)否定代词作宾语时,少部分没有前置,大部分是放在动词(更准确来说是述谓中心语)前。

如: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诗经·王风·葛藟》)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尚书·多士》)中古时期中古汉语语法在承继上古汉语语法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部分旧的语法现象已经消亡,现代汉语中重要而且大量的语法现象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广泛应用的。

名词词头、词尾名词前缀“阿”最早见于汉代,用于人名、代词、亲属称呼、排行数词前,也放在一般名词前表示称呼。

如:陈郡袁真在豫州,送妓女阿薛、阿郭、阿马三人与桓宣武。

(《幽明录》)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乐府诗集·十五从军行》)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

(东汉戴良《先父零丁》诗)阿六,汝生活大可。

(《南史·临川靖惠王宏传》)叱其僧曰:“粗行阿师,争敢无礼!”(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五)名词前缀“老”大概产生于六朝时期,用于亲属称谓、动物名词、人名或数词前,向熹则认为还可置于事物名前和置于形容词前以人物特征称呼人物。

如: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晋书·郭奕传》)愿我托生为猫儿,阿武为老鼠。

(《大唐新语》卷十二)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扶歌行。

(白居易《戏赠元九、李二十》)。

“老元”指元稹。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唐李白《苦宣城善酿纪叟》诗)刘秀之俭吝,呼为老悭。

(《宋书·王玄谟传》)名词后缀“子”产生于东汉魏晋,承袭上古用于人名称谓的用法,可以附在动物、器物名词(语素)后,可以附在形容词、动词(语素)后,可以附在复音节名词(语素)后,后来还能构成新词。

如:一妻耳顺,尚称娘子。

(《北齐书·祖珽传》)妻尝妒,乃骂秀为“貉子”。

(《世说新语·惑溺》)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六朝民歌《莫愁乐》)此等诸痴子,论情堪可伤。

(《寒山诗》)(暂)借牙梳子,弄发却归还。

(《敦煌变文集新书·下女夫词》)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

(《北齐书·魏兰根传》)不若禁行在会子不许过江,只专令用交子。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一)后缀“子”附在动词“交”和“会”后构成新词。

名词后缀“儿”由上古本义“小儿”虚化而来。

唐朝以前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以表示一类人,也用于人名、称谓。

唐朝开始完全虚化,除了用于人名外,还可置于动物名词(语素)、器物名词(语素)后。

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兴》诗二首之一)船儿傍舷回,走若一足夔。

(梅尧臣《重送杨明叔》)名词后缀“头”由名词“头”虚化而来,本义为头部,引申为事物的“顶端”、“边缘”。

王力认为后缀“头”产生于六朝,把方位词和处所词后的“头”视为不纯粹的词缀。

后缀“头”用于名词(语素)后,或者用于动词和形容词(语素)后以转称事物。

如:阵头横却月,马腹连带钱。

(南朝梁吴均《从军行》诗)卿与我一个异(易)问头,朕必不负卿。

(《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要向云中邀月,真是个呆头。

(吴潜《诉衷情》)向熹没有把“们”作为名词后缀写入《简明汉语史》,有学者认为“们”产生于唐代或宋代,附在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之后,表示复数。

“们”可写作“懑(满)”、“瞒”、“门”、“们”,近古元代时写作“每”。

如:对酒当歌浑冷淡,一任他懑嗔恶。

(赵长卿《念奴娇·小饮江亭有作》)不因你瞒番人在此。

如何我瞒四千里路来?(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五)看他门,得人怜,秦吉了。

(辛弃疾《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往往佛法入中国,他们自会寻讨。

(《朱子语类》卷三)时体助词、结构助词“底(的)”时体助词、动态助词、提标记等叫法其实是一个概念,通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以“了”、“着”、“过”为主,表动作或变化的状态。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是由表“终了”、“了结”的动词虚化而来,产生于唐五代。

句式由“动词(+宾语)+了”结构逐渐被“动词+了(+宾语)”结构和“动补+了+宾语”结构替代。

如:夫人闻了,又自悲伤。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说得意思回互如此,岂不教坏了人!(《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着”表示动作的持续或正在进行,由表“附着”意义的动词虚化而来,产生于唐代。

“着”由动词虚化为动相补语,唐代时跟在持续动词或状态动词后的“着”发展为动态助词,宋代“着”可用于形容词后,并且产生进行体。

如:刀剑为峰崿,平地放著高如昆仑山。

(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他只低着头自去做了。

(《朱子类语》卷二十六)如战阵厮杀,擂著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

(《朱子语类辑略》卷二)“过”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和结束,或过去曾经有过某经历,产生于唐代。

“过”由动词虚化为趋向补语,唐宋时期先后虚化出这两种含义。

如:蒙使君报云:“本司检过。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草草看过《易传》一遍,后当详读。

(《朱子语类》卷六十七)结构助词“的”最早表达形式为“底”,最早产生于唐五代,元代中叶“底”被“的”取代。

向熹把结构助词“底”的句式总结为四种:(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如:如天理底意思,诚亦只是诚此者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2)放在状态形容词后,相当于现代汉语“地”。

如:雪峰告众云:“当当密密底。

”(五代静、筠《祖堂集》卷三)(3)放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地”。

如:颜色变异,呵呵底笑。

(五代静、筠《祖堂集》卷二)(4)放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后面,形成“底”字结构,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如:汝底与阿谁去也?(《大正大藏经》卷四七)第三人称代词“他”上古汉语“他”写作:它、他、佗。

“他”是旁指代词,大都指物表“别的”,少数指人表“别人”,魏晋南北朝发展为别指代词(泛指、专指、共指),唐代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向熹认为六朝时就有少数例子。

如: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高适《渔父歌》)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他。

”(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一鸽喻》)系词“是”王力等人定义系词,是指在判断句中把说明主语的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并认为汉语只有一个系词“是”。

虽然在先秦典籍中判断句中就出现了“是”,并有学者提出了系词的“周朝说”、“战国说”,但系词“是”产生于汉代的证据更加明显,史料也更加丰富。

如:此是家人言耳。

(《史记·儒林列传》)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蜋也。

”(《韩诗外传》卷八)“被”字句“被”字句是被动式的一种,以被动标记出现在句式中。

“被”在先秦作动词,后接名词,虚化后可接动词,西汉产生了“被+V式”,其后不断出现新的句式。

向熹解释了“被”字句的五种情况:(1)“被”和动词中间可插如施事者。

如:臣被上尚书召问。

(汉蔡邕《被收时表》)(2)谓语不知一个动词。

如:我被郑王召募,被吴军来伐。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3)动词后面可以带各种补足成分,包括时体助词、各种补语等。

如:至今衣领胭脂在,曾被谪仙痛咬来。

(唐韩渥《自负》诗)(4)动词前面可以带各种修饰成分。

如:被新罗僧金大悲将钱雇。

(五代静、筠《祖堂集》卷五)(5)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

如: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太平广记》卷四三七引《幽冥录》)疑问句代词宾语后置上古时期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通常置于动词之前,到了东汉时期,口语中先秦的宾语前置于动词的句式已经消失,为了符合当时口语习惯,学者们这才将注释中宾语放在动词之后。

南北朝时期,疑问代词宾语后置在口语中完成。

如:伊谁云憎?(《诗经·小雅·正月》。

郑玄笺:“是憎恶谁乎?”)我有父,亦有兄,公卿欲从谁也?(《魏书·王绍传》)处置式最早由王力提出“处置式”这个术语,用助动词“把”(或“将”)字,把目的语提到叙述语前面;“把”字所介绍者是一种“作”的行为,是一种施事,一种处置。

向熹说,处置式是利用一定的虚词把受事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句式,可以分别表示①把某物给予某人,②把某人(物)作某种处理,③把某人(物)当做某人(物),④把某人(物)置于某处等不同意义。

汉语处置式除了“以”字句、“把”字句、“将”字句等,还有“持”、“取”、“捉”、“拿”等处置式,但不及后两者广泛。

“把”从动词虚化,秦汉时期偶用于处置式,到唐代才发展出①②③④的用法。

如: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唐李白《清平乐》词)应把清风遗子孙。

(唐方干《李侍御上虞别业》诗)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旃檀。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九十七)把舜子头发悬在中庭树地。

(敦煌变文集·舜子集)“将”在先秦已由动词虚化为介词,至汉代用于处置式,唐宋时期广泛使用。

如: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

(《后汉书·光武帝纪》)遂将后杀之,完及宗族死者数百人。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爱将莺作友,怜傍锦为屏。

(北魏王德《春词》诗)忽见将二百钱置妻前。

(《古小说钩沉·幽明录》)此外“把/将”在晚唐五代产生了致使义处置式。

如:休教烦恼久缠萦,休把贪嗔起战争。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学道修行力未充,莫将此身险中行。

(《祖堂集》卷七)数量短语和名词语序西周至春秋战国,数量短语修饰名词基本语序是“名+数量”。

到了中古,量词大量出现,向熹就分析了一百多个量词。

“数量+名”的语序逐渐普遍使用,成为数量短语修饰名词的基本语序。

如:复位九万诸比丘众,作七条衣,人与一领。

(北魏《贤愚经》卷十三)四个老人何处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