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成语及解释

高中语文必修成语及解释

高中语文必修成语及解释
1. 成语:一蹴而就。

解释: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例子:哎呀,你可别想着减肥能一蹴而就呀,那得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坚持才行呢!就像学习,哪能一下子成绩就超好啦,得慢慢积累呀!
2. 成语:美轮美奂。

解释: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例子:哇,你看那宫殿,真是美轮美奂啊,简直就像童话里的城堡一样!这哪里是房子呀,简直就是艺术品嘛!
3. 成语:脍炙人口。

解释: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例子:李白的那些诗呀,那可真是脍炙人口,大家都喜欢读,都能背诵好多句呢,这才叫经典呀!
4. 成语:相濡以沫。

解释: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后用来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例子:你看那对老夫妻,一辈子相濡以沫的,多让人感动呀!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不像有些小年轻动不动就分手啦。

5. 成语:万人空巷。

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例子:上次那场演唱会呀,那真的是万人空巷,大家都跑去看啦,那场面简直太震撼啦!
6. 成语:破釜沉舟。

解释: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例子:他这次可真是破釜沉舟啦,放下一切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呀,真牛!
7. 成语:贻笑大方。

解释:被内行的人笑话。

例子:哎呀,我可别干出什么贻笑大方的事呀,不然得被人笑死啦!咱可得长点本事,别闹笑话哟!
我觉得这些成语都特别有意思,能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呢!大家可得好好学起来呀!。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成语

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

考查成语一般采用选择辨析题型,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两者。

这就对考生了解成语词义,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解题难度加大了,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一、知识准备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①古代寓言例、守株待兔揠苗助长②历史故事例、破釜沉舟乐不思蜀③诗文语句例、老骥伏枥万马齐喑④口头俗语例、一言为定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①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

例、水落石出三头六臂泥牛入海②结构的凝固性。

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

例、“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

③色彩的文言性。

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

④感情的褒贬性。

含有褒贬色彩例、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⑤结构的丰富性。

例、(1)联合式披坚执锐苦尽甘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承接式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主谓式胸有成竹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毛遂自荐(4)动宾式不见经传莫名其妙如数家珍如丧考妣(5)动补式退避三舍逍遥法外荒谬绝伦轻如鸿毛(6)动宾补式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入木三分(7)因果式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8)连动式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指桑骂槐(9)目的式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10)兼语式引狼入室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化险为夷(11)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二、复习指导:了解成语误用现象的主要类型成语在结构上是个短语,但在使用上只能当一个词来用。

因此,正确使用成语和使用实词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通常要注意这些方面:⑴色彩不明: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人们在平时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固定表达方式,具有形象生动、简练精确的特点。

然而,由于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比较复杂,所以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避免出错或误解。

本文将介绍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使用成语的前提。

成语虽然短小精悍,但其内涵却往往十分丰富。

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应该先通过查阅词典或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确保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只有理解了成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出现与原意相悖的情况。

例如,在描述人物个性特点时,可以使用成语“一丝不苟”来形容一个做事十分认真、严谨的人。

但如果我们误用成语,可能会导致表达的内容与本意相反,给人产生误解。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确保自己对成语的含义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二、正确运用成语的语境成语的表达需要根据语境来进行,不同的语境会对成语的意义产生不同的解读。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使其更好地与周围的语言环境相协调。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使用成语“水落石出”来形容一种情况变得清晰明朗,毫无疑问。

但如果我们将这个成语用于其他语境,可能会引起误解,降低表达的效果。

因此,使用成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进行表达。

三、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在语法上有一定的特点,掌握了成语的语法结构,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

在成语使用中,一些常见的语法结构包括主谓结构、主谓宾结构、倒装结构等。

例如,成语“一鸣惊人”中的“一鸣”是主语,“惊人”是谓语。

如果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改变了语法结构,可能会让人产生困惑。

因此,正确运用成语的语法结构是使用成语的基本要求。

四、避免成语的滥用和重复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过度使用或滥用成语会使文章显得艳俗和不自然。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度,避免成语过于频繁地出现。

高中语文成语典故及其运用

高中语文成语典故及其运用

高中语文成语典故及其运用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成语典故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理解和正确运用成语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先来说说“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它源于秦朝末年项羽的一场著名战役。

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为了激发士兵们的斗志,项羽下令把渡河的船凿沉,把做饭的锅打破,让士兵们明白只有奋勇向前、取得胜利才有活路。

这个典故展现了项羽的决心和勇气,也让“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有了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的意思。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这样运用:“面对这次挑战,他破釜沉舟,决定全力以赴,不成功便成仁。

”再看“滥竽充数”。

这一成语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很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里面充数。

后来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人单独吹竽,南郭先生就逃走了。

这个典故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

比如:“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滥竽充数的人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

”“卧薪尝胆”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被迫求和。

勾践回国后,睡在柴草上,每天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最终打败了吴国。

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例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卧薪尝胆,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叶公好龙”的故事也很有趣。

叶公非常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当真龙知道后,来到叶公家里,叶公却吓得面无人色。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实际上并非真正喜欢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总是说自己热爱读书,可实际上只是叶公好龙,一本书都没认真读过。

”成语的运用不仅能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炼、生动,还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在使用成语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有些成语的意思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或者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空穴来风”,原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成语填空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成语填空题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几点解题技巧和方法: 1.掌握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成语知识,了解每个成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只有在对成语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在填空的时候准确运用。

2. 根据上下文推断填空。

一般来说,成语填空的选项都是相关的,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哪个成语更加恰当。

同时,也需要注意排除那些不合适的选项。

3. 注意成语的搭配和语境。

很多成语需要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考生需要注意这些搭配并根据语境来选择合适的成语。

4. 学会反复推敲。

考生需要反复推敲填空的答案,尤其是在选择两个或更多成语填空时,需要仔细比较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并根据语境来判断哪一个更为恰当。

5. 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

最后,考生需要增加阅读量和练习量,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用法和搭配,提高成语填空的解题能力。

总之,成语填空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考生需要在平时不断积累成语知识,熟悉成语的用法和搭配,并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1 -。

高一语文成语

高一语文成语

高一语文成语成语是汉语中表达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被使用。

学习成语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高中语文成语。

一、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用来形容为已经完成的作品或说话之中,再加上一笔或一句,使其更加精彩、出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代谢灵运的一篇《七发之一龙画》,文章写到最后为龙加上眼睛,画面顿时生动起来,让人印象深刻。

这个成语在写作和演讲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在临近结束时,以关键的一点来突出主题或内容的重要性。

例如,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用“画龙点睛”来形容自己在结束时说出的最重要的一句话,突出演讲的重点,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用来形容事情发生错误或有缺失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个成语源于战国时期的《毛公鼎·周书》:“不亡羊而补牢”,含义是指即使把遗失的羊得到了,也应立即修补羊圈,以防羊再次走失。

例如,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发现自己第一时间没有答对某道题,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再次仔细审题和思考,亡羊补牢,避免过多的失分。

三、珠玉在前成语“珠玉在前”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精彩的内容在前,后面所说的相对平凡或普通。

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杜牧的《泊秦淮》诗:“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其中“鹊桥归路”指的是送别时的归程,与“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相比较而言,显得平凡。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可以用“珠玉在前”来形容首段所写的情景或故事,而后续的内容相对平淡,以凸显开篇的精彩之处。

四、蚍蜉撼大树成语“蚍蜉撼大树”用来形容微不足道的小事物与某个巨大的力量相抗衡。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的《秋水》篇:“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例如,在一部小说中,一个相对弱小的主人公与统治者或强权势力进行斗争,可以用“蚍蜉撼大树”来形容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五、纸上谈兵成语“纸上谈兵”用来形容只在纸上讨论兵法或战争,并没有实际经验和实践。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摘要】“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一、我们应该区分习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如:例1成都乌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邀请的主教练和外援都是德国人,他们雄厚的财力使其他A-B球队迎头赶上。

(1998年高考试题)“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1997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二、我们应该区分具体习语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

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的即兴演讲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

三、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如:只要你把自己放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被牺牲自己和他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这取决于习语与其他词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高中语文-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谦敬错位

高中语文-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谦敬错位

高中语文-高考成语常见误用类型——谦敬错位1.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2.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

3.蓬筚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4.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用于自谦,表示推辞某事。

5.心向往之:用于表示对某人或事的景仰之情。

6.一得之见:谦词,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意见"。

资料补充:一、谦辞1、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蓬筚: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2、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

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3、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4、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5、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6、敬谢不敏:敬,恭敬;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

指恭敬地表示没有能力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

7、忝列门墙:忝,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8、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坏。

9、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10、才疏学浅:见识不广,学问不深。

11、德薄才疏:薄:浅;疏:空虚。

品行和才能都很差。

12、德薄能鲜:德行浅薄,才能低下。

13、挂一漏万:挂,列举;漏,遗漏。

提到一个,漏掉上万。

形容列举到的很少,遗漏掉的很多,很不完备。

14、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15、姑妄言之:姑且说说(对于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16、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17、一枝之栖:只求得到一个藏身的地方,是自谦不存奢望的求职用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
【摘要】“高中语文成语使用方法”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如: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 B 球队望其项背。

(1998 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 (1997 年),“炙手可热” (1999 年),“首当其冲” (2000 年春季)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

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 年)。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

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 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

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 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 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

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
骛。

(1997 年高考题)
例5 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 (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

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 (1995 年),“处心积虑” (1998 年),“殚精竭虑” (1999 年),“蠢蠢欲动” (2000 年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如:例6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

(2000 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

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 (1999 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 (2000 年),“车水马龙” (2001 年),等等。

七、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
大小。

如:例7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

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八、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

如:例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九、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

如:例9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1997 年)
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

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

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

高考考
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 年)。

十、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如:
例10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5 年高考题)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

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

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

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 年),“淋漓尽致” (2000 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 (2001 年春季),等等。

十一、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

如: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
胜收” (1996 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1998 年),等等。

十二、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

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

例12 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
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这个句子划线部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学习的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但“目无全牛”能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呢?如果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具体内容,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

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

看来,“目无全牛”在这里是用错了的。

类似的成语高考高过的还有:火中取栗(1998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