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与《浪淘沙》背景介绍《凉州词》和《浪淘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两篇诗都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被广泛传诵。

在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教育中,教授这两首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设计适合初中高中阶段的《凉州词》和《浪淘沙》教学方案,能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字句、意象等方面的要素;•掌握诗歌的文学特色及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提供模板和思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表达;•借助其他作品和历史知识融汇贯通,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

难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律、格律和写作技法等;•领悟文化内涵,把握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阅读、解析和分析:通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和注释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古诗的基本信息、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

•思辨、探究和比较:引导学生借助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融汇贯通,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

•仿写、创作和演示: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古诗的基本信息(20分钟)•向学生介绍《凉州词》和《浪淘沙》的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朗读古诗,让学生体验古诗的美感和思想内涵;•注释重要词语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探究文学特色(30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律、格律和写作技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规律;•分析古诗中的重要词汇、意象和隐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第三步:比较文学作品(45分钟)•比较古诗与其他文学作品,如《将进酒》、《滕王阁序》等,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分组讨论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比较能力。

《凉州词》教学设计、分析、点评

《凉州词》教学设计、分析、点评

古诗《凉州词》教学设计、分析及点评西固城第二小学王丽珍教材分析: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味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的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读中悟,悟中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歌理解、交流导入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的“川”指什么?猜一猜,山川、河川。

2. 你能背背你积累的描写黄河的有关诗歌吗?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黄河的源头之远。

(教学分析:课程的学习是有逻辑的,每一课的新知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设立的。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最大限度地发起对新知的求知欲。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重温和累积,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更加专注地开始新的学习。

尤其是每次课前短暂的个体学习交流,对于大班额中的教学和管理很有意义,学生的表现欲强,个体竞争意识在加强,对学生的整体向上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紧抓契机、学习首句师:这儿也有一句诗是描写黄河的。

出示:黄河远上白云间,1.谁原意来读一读,请3-5名学生读,齐读,读准字音。

2.理解意思。

从字面上看,抓住“远”字,想象远眺黄河的画面。

理解诗意: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一般。

3.指导朗读。

三、揭示诗题,简介作者1.过渡:你们读得非常好,那么,这句诗出自哪首诗,你知道吗?师相机板书:凉州词并范读。

2.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了解他的有关情况吗?说一说。

师板书:——(唐)王之涣,相机补充介绍,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豪放不羁,常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与高适、王昌龄一起被评为著名的边塞诗人。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篇1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

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诵读古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

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

二、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三、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四、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五、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第二课时一、复习: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 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四、小结。

教学后记。

凉州词王翰教案

凉州词王翰教案

凉州词王翰教案【篇一】教案一:《凉州词》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运用诗歌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导入:展示凉州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凉州的好奇课堂活动:1.听读《凉州词》2.分析《凉州词》的艺术特点3.体会《凉州词》蕴含的深刻哲理4.练习运用诗歌的语言技巧表达情感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检测,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和情感。

【篇二】教案二:《凉州词》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运用诗歌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导入:播放一首古筝演奏的《凉州词》音乐,引发学生对凉州的好奇课堂活动:1.学习分析《凉州词》的艺术特点2.理解《凉州词》蕴含的深刻哲理3.运用诗歌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4.分析作者王之涣的背景和创作背景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检测,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和情感。

【篇三】教案三:《凉州词》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 优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 优

《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明白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学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黄河)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2、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二、自学1、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2、朗读古诗。

三、展示(一)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二)朗读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开火车朗读古诗。

四、探究精读古诗,理解古诗。

1、“黄河远上白云间”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要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2、“一片孤城万仞山”师: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交流:“孤”、“仞”、“一片”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齐读这两句。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

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补充资料: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唐诗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望洞庭》、《浪淘沙》、《乌衣巷》五首诗。

通过学习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们对自然、历史、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唐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展示鹳雀楼、洞庭湖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2. 朗读:让学生分别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五首唐诗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意象。

结合诗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4. 对比阅读:将五首唐诗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各自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及原因。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改写句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唐诗五首》2. 板书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凉州词:王翰望洞庭:刘禹锡浪淘沙:刘禹锡乌衣巷:杜甫重点词语、句式、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示例答案:《登鹳雀楼》艺术特色:描绘了壮阔的河山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感受: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凉州词》教学设计定稿教案

《凉州词》教学设计定稿教案

《凉州词》教学设计定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凉州词》。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之涣的诗词风格。

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凉州词》的意境和主题。

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凉州词》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情境。

2. 诗词内容解析:分析《凉州词》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特点。

3. 诗词鉴赏与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凉州词》。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凉州词》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

王之涣的诗词风格和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凉州词》的学习。

2. 诗词背景介绍:讲解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凉州词》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情境。

3. 诗词内容解析:分析《凉州词》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特点。

4. 诗词鉴赏与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凉州词》。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总结与反思:总结《凉州词》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凉州词》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王之涣的诗词风格和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4. 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5.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凉州词》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内容解析和修辞手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诗词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古诗词诗文解释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古诗词诗文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唐诗之旅)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古诗词词语解释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簸:掀翻。

天涯——天边。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词诗文解释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古诗词诗文赏析:《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

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另附拓展阅读的两篇古诗文赏析: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题解:《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是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写了六首《塞下曲》,第一首尤佳。

内容大要:此诗写边塞的苦寒,五月仍然未见柳色。

「晓战」二句写战斗之艰苦,对仗工稳而自然。

这是首五言诗。

本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严寒。

前两句从大处起笔,描写了典型的边塞环境,交代了地点、时间。

五月份,内地已是夏季,而塞外依然是皑皑白雪,未见鲜花开放,笼罩着一片寒气。

仲夏五月尚无花,其他季节寒如之何,即可想见。

此二句是举轻而见重,语淡意深。

从“无花”紧启下句“无柳”。

“笛中”句,看起来写塞外闻笛,实为话中有音,即在说眼前无柳可折。

绿柳只能在“笛中闻”。

“无花”又无柳,也即“春色未曾看”,此四句意脉紧连,一气贯通。

五六句紧紧承前意,描写大环境下军旅的战斗与生活。

并刻画人物,表现战斗紧张与生活之艰辛,同时诗中又透露出乐观情调。

作者选取最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概括性极强,且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更多的想象。

古代行军与作战击鼓鸣金,以整齐步伐,指挥进退。

写金与鼓烘托紧张气氛和严明军纪。

只选“晓战”来写,整日行军俱在不言中。

一“晓”和一“宵”概括性极高。

句式对仗整齐,严整*形式与严肃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抒发了爱国激qing。

末二句是转合。

用“愿”字来转,用“直为”来合,点睛结句。

雄快有力的结尾与前六句的起承反面烘托出的是结尾点破题旨,写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誓言:“直为楼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反映了诗人以身许国、英气逼人的壮志。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古诗词诗文解释: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古诗词诗文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