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测定-数据处理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液体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液体表面产生的结果,是液体表面分子间的一种特殊力。
液体表面张力的大小对于液体的性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准确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了解液体的性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掌握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原理: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测量液体表面降低高度法和测量液滴形状法。
本实验采用测量液滴形状法。
实验仪器和药品:1. 精密天平2. 滴定管3. 滴定管架4. 滴定瓶5. 蒸馏水6. 乙醇溶液实验步骤:1. 将实验室温度调至恒定,避免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用精密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滴定瓶。
3. 在滴定管架上放置一只干净的滴定管。
4. 将滴定瓶倒置并将液体滴入滴定管中,直到滴定管口外溢。
5. 记录液滴的质量和滴定管口外溢的时间。
6. 重复以上步骤3-5,每次使用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γ =(4Mg) / (πd^2t)其中,γ为液体表面张力系数,M为液滴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d为液滴的直径,t为滴定管口外溢的时间。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了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结果显示,乙醇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较大,说明乙醇溶液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而蒸馏水的表面张力系数较小,说明蒸馏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成功地测量了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对于了解液体的性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液体的应用和研究也具有实际价值。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1. 实验过程中,滴定管口外溢的时间可能受到人为操作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2. 液滴的直径的测量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了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计算结果。
我的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标尺零点 水膜破裂 读数 S0 196.08 196.04 196.06 196.04 196.08 时读数 Si 198.10 198.12 198.18 198.14 198.14
Si -S0
2.02 2.08 2.12 2.10 2.06
S S
i
2
/(5 1) 0.47mm
B 0.02mm
S 2A 2B
=0.47mm
金属环外、内直径的测量(本实验直接给学生结果) 平均值(mm) d1 d2 33.04 34.94
0.0443 0.001 N/m
相对不确定度为 2.3%
注意事项
1.每次读数前必须保证三线对齐。 2.避免水膜提前破裂。
实验原理:
1、表面张力与表面张力系数:液体表面层分子有从液面挤入液 内的趋势,从而使液体有尽量缩小其表面的趋势,我们把沿着液 体表面使液面收缩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作用于液面单位长度上的 表面张力,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即:α=f/L α表面张力系数,单位 N·m-1。
2、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将一表面洁净的金属圆环竖直浸入水中, 然后慢慢提起一张水膜。 受力分析 当金属圆环将要脱离液面,即拉起的水膜刚好破裂时,则此时受 力: 1) 、F 为圆环所受弹簧将其拉出水面的拉力,方向向上;
k 5mg / L =4.55N/mm AL
L L
i
2
/(5 1) 0.51 mm
B 0.02mm L 2A 2B
=0.51mm
- 5g L 2
L
K
பைடு நூலகம்
2
次数 1 2 3 4 5
表面张力实验报告(附数据及处理)

5.0
x/cm
2.17
2.53
2.98
3.40
3.82
4.24
4.65
5.05
5.50
5.93
2.5
2.5
2.5
2.5
2.11
将10个数据分成5组
由上表数据得:
三、自来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1)用金属圈测定
金属圈直径:
周长:
膜破时金属圈上升的距离: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系数:
膜破时金属圈上升的距离: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系数:
每次测量得的表面张力系数:
表面张力系数的标准差:
计算表面张力系数的A类不确定度:
2)用金属丝测定
金属丝的长度:
膜破时金属圈上升的距离: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系数:
每次测量得的表面张力系数:
表面张力系数的标准差:
计算表面张力系数的A类不确定度:
四、思考题
焦利氏秤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有什么优点?
用焦利氏秤能够迅速准确测定出液膜即将破裂时的F值,因而可以方便地算出表面张力值。和一般的弹簧秤不同的是,焦利氏秤是保持下方不动,使得测量值更准确,再加上其精度同游标卡尺,所以焦利氏秤的精度非常高。而且其机构简单,便于操作,特别适合广大学生朋友。
每次测量得的表面张力系数:
表面张力系数的标准差:
计算表面张力系数的A类不确定度:
2)用金属丝测定
金属丝的长度:
膜破时金属丝上升的距离:
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系数:
每次测量得的表面张力系数:
表面张力系数的标准差:
计算表面张力系数的A类不确定度:
三、洗洁精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
1)用金属圈测定
实验二-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南京农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二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一)用毛细管法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二)掌握读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器材读数显微镜(1台)玻璃毛细管(1支)精密温度计(1支)洗耳球(1只)培养皿(1只)吸水纸(1张)毫米分度尺(1支)木支架(1只)三、实验原理与仪器使用(一)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系数将很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时管内液面会升高;而将玻璃细管插入水银中时,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这种润湿管壁的液体在细管内升高,不润湿管壁的液体在细管内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如图2—1所示表示润湿情况下的毛细现象。
实验与理论都证明,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或下降的高度为:式中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即垂直作用于液面上单位长度直线段两侧的表面张力。
单位为牛顿/米。
不同的液体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数值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减小。
称为接触角,为锐角,表示细管内液体表面形成凹弯月面,液体在管内上升,h为正值,如图2—1所示。
为钝角,表示细管内液体表面形成凸弯月面,液体在管内下降,h为负值。
水与玻璃间的约为8度。
为液体的密度,水在不同温度下值不同,可从讲义后面的附图曲线中查出。
g为重力加速度,南京地区的g=9.7944米/秒2。
r为毛细管内半径,D为其直径。
式2—1可变换为:通过测量h、D,可计算出值。
(二)读数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方法读数显微镜可用于测量微小物体的长度,其精确度为0.01毫米。
读数显微镜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观察部分和读数部分。
观察部分就是一架低倍显微镜。
其成像光路如图2—2所示,被观察物体AB位于物镜O的焦点之外适当距离处,物体产生的实象A1B1位于目镜E的焦点之内。
目镜再将此实象放大,在离人眼约25厘米处得到一个放大的虚象A2B2,在第一次实象A1B1的位置上,装有十字叉丝K,以便对准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进行测量。
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装在镜筒内。
在使用显微镜时,测量前应先调节目镜中上下两透镜的距离(微微转动上透镜),至所见叉丝清晰为止,然后再对待测物调焦。
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目的】
1.了解液体表面的性质。
2.学习金属铂片式电阻应变传感器的定标方法。
3.学习用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仪器】
表面张力实验仪
【实验内容】
1.测试台调平。
2.金属铂片式电阻应变传感器定标:
(1)在传感器梁端头小钩中,挂上砝码盘,调节测试仪上的调零电位器,使数字电压表显示为零。
(2)在砝码盘上分别放上1.0g、2.0g、3.0g 、4.0g 、5.0g 、6.0g 、7.0g 、8.0g 质量的砝码,记录相应这些砝码作用下,数字电压表的读数值U.
(3)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传感器灵敏度K 。
3、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1)将金属圆环挂在传感器的小钩上,调节升降台,将液体升至靠近环片的下沿,观察环状吊片下沿与待测液面是否平行,如果不平行,将金属环状片取下后,调节吊片上的细丝,使吊片与待测液面平行。
(2)调节容器下的升降台,使其渐渐上升,将环片的下沿部分全部浸没于待测液体,然后反向调节升降台,使液面逐渐下降,这时,金属环片和液面间形成一环形液膜,继续下降液面,测出环形液膜即将拉断前一瞬间数字电压表读数值U1和液膜拉断后一瞬间数字电压表读数
值U2。
重复8次。
【实验数据处理】
1、金属圆环:内径d1=32.6(mm)外径d2=35.0(mm)
2、液体的温度t=27℃济南地区重力加速度g=9.7988(m·s-2)
3、用最小二乘法求传感器灵敏度K值和相关系数γ。
4、计算液体表面张力F(单位为:牛);计算液体表面张力系数α(单位为:牛/米)。
水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大 学 物 理 实 验 报 告院(系) 材料学院 专业 材料物理 班级 0705 姓 名 童凌炜 学号 5 实验台号 实验时间 2008 年 12 月 03 日,第15周,星期 三 第 5-6 节实验名称 水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教师评语实验目的与要求:(1) 理解表面张力现象。
(2) 用拉脱法测定室温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主要仪器设备:FD-NST-I 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砝码、镊子及其他相关玻璃器皿。
实验原理和内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它们以及它们合力的大小随着分子间的距离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对液体表面张力的理解和解释:在液体和气体接触的表面有一个薄膜,叫做表面层,其宏观上就好像是一张绷紧了的橡皮膜,存在沿着表面并使表面趋于收缩的应力,这种力称为表面张力。
计算张力时可以做如下的假设:想象在表面层上有一条长度为L 的分界线,则界限两端的表面张力方向垂直于界限,大小正比于L ,即f=αL(α为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中, 首先吊环是浸润在水中的, 能够受到表面张力的拉力作用。
测定仪的吊环缓慢离开水面,将拉起一层水膜,并受到向下的拉力f 拉。
由于忽略水膜的重力和浮力,成 绩教师签字吊环一共受到三个力,即重力W 、液面的拉力f 拉、传感器的弹力FF f W =+拉试验中重力是常量,而与表面张力相关的拉力却随着水膜的拉伸而增大。
水膜被拉断前瞬间的f 拉,就是表面张力f 。
圆环拉起水膜与空气接触有两个表面层,若吊环的内、外直径分别为D 1、D 2,则界限长度 L=πD 1+πD 2。
根据界线思想定义的张力计算式得f=αL,则有12F απ=(D +D )水膜被拉断前传感器受力F 1112F απ=(D +D )+W在水膜拉断后传感器受力F 22F =W由上面两式得水的表面张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2121D D F F +-=πα步骤与操作方法:(1)力敏传感器的定标i. 开机预热10分钟。
实验报告-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实验3-3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测量室温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二、实验原理: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液体表面上作一条曲线,则曲线受两侧平衡的、并与液体表面相切的表面张力的作用。
在线性近似下,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曲线的长度成正比,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曲线长度的比值即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用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在实验中用一个金属圆环固定在传感器中,该环浸没于液体中,把圆环慢慢拉起,金属圆环会受到液体表面膜的拉力作用。
表面膜拉力的大小为f=α△l=α(2πr1+2πr2)=π(D1+D2)α在页面拉脱的瞬间,膜的拉力小时。
拉力差为f=π(D1+D2)α(1)并以数字式电压表输出显示为f=(U1-U2)/B (2)由(1)、(2),我们可以得到水的表面张力系数为α=(U1-U2)/[Bπ(D1+D2)]因此,只要测量出(U1-U2),B,D1和D2,就能得到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α三、实验器材: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垂直调解台、硅压阻力敏传感器、铝合金吊环、吊盘、砝码、玻璃皿、镊子和游标卡尺。
四、实验步骤:(1)力敏传感器的定标(表3-3-1)物体质量m/g 0.500 0.1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输出电压U/mV(2)测量金属圆环的外径D1和内径D2。
(3)记录吊环即将拉断液柱前一瞬间数字电压表的读数值U1和拉断时瞬间数字电压表的读数U2。
并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利用所测数据计算出α(表3-3-2)。
表3-2-2 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测量测量次数D1/mm D2/mm U1/mV U2/mV △U/mV f/10-3N α/(10-3N/m)123456水的温度:_____℃(4)求出在此温度下的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查询资料获得水的表面张力系数的标准值,与实验值测得值相比较,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五、数据记录将所得实验数据填入《表3-3-1 力敏传感器定标》和《表3-3-2 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测量》中。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数据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数据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使用焦利秤测量微小力的原理和方法。
3、加深对液体表面张力现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液体表面层内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液体表面犹如一张拉紧的弹性膜,具有收缩的趋势。
这种沿着液体表面,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上的力称为表面张力。
设想在液面上作一长为$L$ 的线段,那么表面张力的大小$f$ 就与线段长度$L$ 成正比,即:\f =\alpha L\其中,比例系数$\alpha$ 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其单位为$N/m$。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拉脱法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将一洁净的金属圆环水平地浸没于液体中,然后缓慢地拉起圆环,当圆环即将脱离液面时,表面张力垂直向下作用于圆环,且大小为:\F =(m_{1} + m_{2})g + f\其中,$m_{1}$为圆环的质量,$m_{2}$为圆环所沾附液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当圆环刚刚脱离液面时,$f$ 达到最大值,此时:\F =(m_{1} + m_{2})g\由于所沾附液体的质量$m_{2}$不易直接测量,可通过测量圆环内外直径$D_{1}$、$D_{2}$,由公式:\m_{2} =\pi (D_{1} + D_{2})\sigma h\计算得出,其中$\sigma$ 为液体的密度,$h$ 为拉起的液膜高度。
三、实验仪器焦利秤、砝码、游标卡尺、金属圆环、纯净水、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安装好焦利秤,调节底座水平,使秤框能上下自由移动。
2、测量金属圆环的内外直径$D_{1}$、$D_{2}$,各测量六次,取平均值。
3、挂上砝码盘,调节焦利秤的零点。
4、将金属圆环洗净,用纯净水冲洗后,挂在焦利秤的小钩上。
5、调节升降旋钮,使圆环缓慢下降,浸没于水中,注意保持水平。
6、然后缓慢上升,观察圆环即将脱离液面时的示数,记录此时的拉力$F$。
7、测量水温,记录温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