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概述二、实验室人员管理1.员工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

2.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的资格审批制度,确保所有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

3.实行员工健康检查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确保他们身体健康,没有携带病原微生物。

三、实验室环境管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具备完善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2.实验室内部设施必须经常进行维护和清洁,保持干净卫生。

3.常规消毒:实验室内表面、工作台、仪器设备等必须经常进行消毒,使用规定的消毒剂。

四、实验室操作规程1.所有实验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喝水、抽烟等行为。

3.实验完成后,必须及时清理垃圾和废弃物,并按规定的方式处理。

4.严格遵守实验室内的标示和警示牌,不随意触摸或移动实验器材。

5.实验室内禁止使用非法、违禁物品和药品。

6.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终止实验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五、生物安全事故应急管理1.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规定各类生物安全事故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2.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药品,如生物防护柜、消毒剂等。

3.组织定期演练生物安全应急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4.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确保事故不扩散。

六、其他管理措施1.严格监控实验室内的废液、废弃物的处理情况,确保按规定的方式处置。

2.实施实验室出入管理,设置出入口和门禁系统,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

3.加强对实验室物品和资料的管理,建立相应的登记和归还制度。

4.定期进行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和隐患。

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进行制定的,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和培训,确保所有实验人员都能够遵守规定,正确进行病原微生物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1.室内应备有专用的接种棒、酒精灯、试剂架、搪瓷盘及盛有5%石炭酸水溶液的消毒水、吸管筒、酒精和碘酒棉球等物。

2.无菌操作衣、帽和口罩应每次使用后必须进行清洗和高压灭菌。

3.检验前应做好微生物实验室及工作台的清洁,并用规定方法进行灭菌消毒。

4.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无菌概念,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

穿戴无菌工作衣、帽、口罩及拖鞋、不能化妆、佩戴饰物,不能裸手直接接触食品添加剂。

出室时应脱去无菌工作衣、帽、口罩及拖鞋,并挂放在指定的地点。

严禁穿戴无菌工作衣、帽走出无菌室,进入非洁净区域。

5.患有传染病、皮肤病、皮肤有伤口者不能进入无菌室进行微生物操作。

6.在进行检定菌和食品添加剂检验操作时,不得用手直接接触或玷污他物,防止污染。

7.接种环在使用前或使用后必须经过火焰烧灼灭菌,冷却后方可使用或收还。

8.检验过程中用完的器具应定位放置。

染菌器皿或剩余菌种、菌液或其他带菌培养物的器皿应在沸水中煮沸约30分钟或进行高压灭菌后,方可弃去。

操作时若将菌液碰到手或桌面,应及时用消毒液处理,不得污染环境。

9.检验完毕应及时用消毒液清理操作用具,清洁工作台及地面,并用紫外线灯消毒,关闭电源。

室内应绝对保持整洁,定期消毒处理,保持无菌环境。

非微生物检验人员不得进入无菌室,并谢绝参观。

检定菌(法定标准规定用作生物检定的一切菌种)有专人保管。

原始菌种须在低温保存,并做好检定菌的传代工作。

无菌检查后的菌液,必须经高温灭菌后弃去。

凡作暴露菌试验后的双碟培养基应经加热约30分钟后弃去。

10.洁净室洁净度的监测工作应定期测定,并记录存档。

每次进入无菌室操作时,必须同时进行环境暴露试验检测。

11.洁净区域与非洁净区域的压差应大于10,洁净区域各室之间的压差应大于5,并按规定随时检查,应符合规定。

12.操作使用后的无菌衣,帽,口罩每次必须进行清洁和消毒。

未经消毒的无菌衣不得带入无菌室,更不得使用。

13.微生物检测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文(六篇)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文(六篇)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文1.目的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

3.消毒要求3.1基本要求3.1.1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

3.1.2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

3.1.3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操作人员等。

3.2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3.2.1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

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方法进行消毒操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2.2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泡没在消毒剂中;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都被均匀的擦拭,不留死角。

3.2.3对存在较多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物品进行消毒时,应适当增加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3.2.4表面消毒时,应考虑表面性质。

可用消毒剂擦拭、喷洒、喷雾消毒。

光滑表面还可选择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消毒,照射距离≤____米。

3.2.5为确保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应遵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3.2.5.1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

3.2.5.2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134℃、灭菌时间≥____分钟;●121℃、灭菌时间≥____分钟;●115℃、灭菌时间≥____分钟;3.2.5.3必须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

3.2.5.4每次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灭菌效果化学监测,每季度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

4.消毒程序及方法____室内空气消毒4.1.1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

4.1.2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平均功率为1.5w/m3,照射时间≥____分钟。

微生物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室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规范微生物室的管理,确保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科学研究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规定(一)实验室安全1.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微生物实验室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并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进行实验。

2.实验室从业人员需经过相应的培训,并持有效的健康证明方可上岗。

3.建立严格的实验室耗材进货查验制度,禁止采购无健康许可证、无商品标签或过期的实验材料。

4.设立专门的物品储存区域,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要分类存放,做到先进先出,防止过期变质。

5.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材料不得进行实验操作。

6.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确保实验器皿、培养基、试剂、标本等的有效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7.实验操作后应及时清理工作台面、废弃物和实验器具,保持实验室清洁整洁。

8.实验室必须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

(二)生物安全管理1.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和实验动物的管理。

2.实验室从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规定程序处理生物材料。

3.实验室内应设置相应的生物安全柜和防护设备,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实验室内不得进行未经批准的生物实验,禁止将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带出实验室。

5.生物实验结束后,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三、安全检查(一)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

(二)对实验室耗材、设备和防护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性。

(三)对实验室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健康状况。

四、附则本制度由实验室主管负责解释和执行,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医学检验科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科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科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制度Ⅰ目的本实验室不常规进行菌(毒)种的保存。

但为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质量,会保存部分参加实验室室间质评剩余的质控菌株或生物样本,用于监测实验室检验质量。

制定本制度为确保质控菌(毒)种及生物样本处于受控状态,有效地保护实验室安全及环境安全。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医学检验科。

Ⅲ制度一、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生物样本采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样本采集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危害等级相适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防止扩散污染的措施。

样本采集人员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做好记录。

二、运输可感染人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生物样本属于危险材料。

需要进行机构间运输时应按照《危险材料运输管理程序》规定执行,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规定。

三、保存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或样本保藏部位为内部治安保卫的重点,有关实验室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务院令421号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执行。

本科室管理要求如下:(一)本实验室不得保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就地销毁。

(二)实验室只能保存与工作和研究相关的涉及的质控菌株。

(三)质控菌株保存区域应有消防、防盗、监控、报警、通风和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等设施;保存设备应有防盗和温度监测与控制措施。

本科室质控菌株保管室钥匙由李峰、侯淑芬管理,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四)保存质控菌株容器的材质、质量应符合安全要求,不易破碎、爆裂、泄露。

保存容器上应有牢固的标签或标识,标明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的编号、日期等信息。

(五)质控菌株在使用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入库、出库及销毁应记录并存档。

(六)保存质控菌株的冰箱要有锁,由实验室双人双锁保管。

(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质控菌株的保存应符合国家有关保密要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实验室及其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1. 实验室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3.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制度,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活动安全。

四、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管理1.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1)一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2)二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3)三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中度疾病的微生物。

(4)四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轻微疾病的微生物。

2. 实验室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分类,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掌握实验室操作规程。

2. 实验室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3.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污染。

4. 实验室内禁止吸烟、饮食,禁止携带宠物进入。

5. 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规定分类收集、消毒、处理。

六、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与检查1. 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组织自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七、奖励与处罚1. 对在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实验消毒管理制度

实验消毒管理制度

实验消毒管理制度一、实验室消毒管理的背景和意义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中的器材、用具、工作台面等都需要定期进行消毒,以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

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卫生环境,预防实验室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二、实验室消毒管理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实验室消毒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并清除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物体,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和交叉感染。

2. 专业化管理:实验室消毒管理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具备专业的消毒知识和技能,保证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安全第一:实验室消毒管理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4. 合理使用消毒剂:选择适合实验室消毒的消毒剂,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5. 定期检测: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效果检测,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三、实验室消毒管理的具体措施1. 制定消毒计划:实验室应制定消毒计划,明确消毒的时间、频率、范围、方法等内容,保障实验室的消毒工作有序进行。

2. 定期清洁消毒:实验室工作台面、器材、用具等应定期清洁消毒,消除污染和病原微生物。

3. 个人防护:实验室人员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接触有害物质。

4. 废物处理:实验室废物应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分类处理,有害废物应特殊处理,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5. 紧急处理:实验室发生意外或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避免事态扩大。

6. 档案管理:实验室消毒管理工作应建立消毒档案,记录消毒的内容、时间、人员等信息,便于监督和查证。

四、实验室消毒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 监督检查:实验室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实验室的消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消毒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消毒效果。

2. 评估效果:实验室消毒工作的效果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消毒管理措施,提高实验室卫生水平。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试验室管理制度微生物试验室管理制度1一、宝贵物品、剧毒品管理制度1.凡宝贵物品(如铂金丝、铂金坩埚等)均应放入保险箱中专人专管。

2.保险箱应双人双锁。

因工作需要使用时,由领用人员签字登记领出。

用毕适时清洗干净登记归还,并填好使用记录。

3.宝贵物品损坏或保管不善而丢失,后果均由使用人负责,并按公司规定处置。

4.剧毒试药保管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和品质,工作认真负责,有肯定的专业与安全学问。

5.剧毒试药购进后,保管员应检查其包装完好,封口严密,标签文字清楚完整,无污染、无渗漏、无破损、无启封痕迹等。

检查后,称毛重,填写记录,两人共同签名。

6.剧毒品必须加双锁分类存放于特别柜或保险箱内,保险柜的密码和钥匙由两人分别保管,只有在两人同时在场时才略打开柜子。

使用中必须双人双锁管理。

7.剧毒品应依据测试需要发放,由两位保管员分别称量和复核,并填写发放记录,领用者在记录上签名确认,按规定使用和后处置,测试结束后立刻归还原处。

同时进行剧毒品使用记录(包含使用日期、剧毒品名称、数量、剩余量和使用者签名)登记。

8.除另有规定外,剧毒试药开启后有效期暂定五年。

在此期间,若有异常情况,如:吸潮、发霉、变质等现象,应适时报告部门负责人,统一交环保、安全部门集中处置,并做好记录。

过期的剧毒试药也参照本条处置。

二、复核制度1.化验员将检验记录填写完毕后由部门主管复核。

未经复核签名的记录处于未完成状态,不能进入批记录。

检验员对此负责。

2.复核依据为该品种或该项目检验规程。

复核内容为检验项目完整、不缺项;书写工整、正确,改错正确(必须时加以说明);检验依据与检验指令单一致;计算公式、计算数值均正确;试验记录填写完整、正确。

3.原始记录符合规定要求,复核人员签名。

否则可拒绝复核,待检验员按要求改正后再复核签名。

三、玻璃仪器管理制度1.各种玻璃仪器要分门别类的存放,以便取用。

常常使用的玻璃仪器要洗净干燥后放在专用柜内,清洗清洁度以不挂水珠或内壁有一层均匀水膜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1. 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工作服一般每周更换2次;
(2) 实验室接触标本均为可疑污染物,操作前均做好相应防护,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 工作后脱手套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用流动水洗净;
(3) 离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脱掉手套;不能穿工作服到实验室外活动。

2.. 重复使用检验器材处理
(1) 重复使用的器材用后应浸入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4小时, 再清洗干净;
(2) 浸入重络酸钾(50克溶于100毫升水)浓硫酸(1000毫升) 溶液, 24小时;
(3) 取出,蒸馏水冲洗10遍以上;
(4) 烘干,备用。

3. 各种物面及地面消毒
(1)台面每日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用紫外线消毒时, 灯管离台面不宜超过1米,消毒有效区域为灯管周围1.5-2.0米,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地面用浸有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0.1-0.2%过氧乙酸的拖把拖地;
(3)生物安全柜每次使用后用75%酒精擦拭表面,作用20分钟以上;然后紫外线作用20分钟以上。

4. 空气消毒
(1)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次时间均应大于30分钟,每天不少于1小时;
(2)当发生较严重污染时,可用低温蒸气甲醛熏蒸,作用时间6小时以上。

5.及时消毒与日常消毒
当实验室发生小型感染性材料泄露时,应及时消毒,可用2000mg/L 次氯酸钠, 由外向内进行消毒, 作用20分钟以上 . 每次试验后应对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室内空气、仪器表面、地面等进行常规消毒。

6.彻底消毒
根据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每两周至少对实验室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台面、地面、室内空气、仪器表面、生物安全柜、检毕废弃物等。

7.每月对消毒器材、物品的状态进行核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