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含煤岩系变形分区_曹代勇
9.23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环带状”构造变形特征

华北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环带状”构造特征研究王佟1 王永2林燕2(1.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9;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西安710054)摘要:华北晚古生代煤系赋存于华北地台之上,先后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规模不等、形态多样的赋煤构造样式,呈现出明显的“环带状”构造变形分区特征。
其中外环带以强挤压构造为特征,赋煤构造样式以倒转褶皱,逆冲推覆构造为主体;中环以弱挤压构造为特征,赋煤构造样式以褶皱构造为主体;内环以伸展型断块构造为特征,赋煤构造样式为堑状构造。
关键词:构造变形,“环带状”,含煤岩系,晚古生代,华北盆地分类号:P 文献标识码:含煤岩系的构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和难易程度,对煤炭资源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
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台含煤岩系构造特征的研究,指出位于华北地台不同构造位置的晚古生代煤系的赋存形式,指导煤炭地质勘探。
1.晚古生代煤系的构造变形演化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分布范围与华北地台的范围基本一致,北至内蒙古的乌拉特—化德、河北的康保—围场、辽宁的赤峰—开原、吉林的桦甸—和龙一线;西至磴口—阿拉善左旗断裂、青铜峡—固原断裂;南部由宝鸡、蓝田经豫西至合肥盆地,原始沉积边界被地台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所破坏;东界南段被郯庐断裂所切,北段伸入朝鲜半岛,包括冀、晋、秦、豫、皖、鲁的大部,以及吉、辽、蒙、宁、甘的南部和苏北,面积约110万km2。
印支运动后,华北地台与华南地台由东向西逐步完成全面碰撞对接,构成统一的中国大陆,,在南北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华北地台晚古生代含煤煤系进入后期改造分化阶段。
燕山运动后,中国大陆东部进入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华北地台解体,相继经历了中生代以挤压变形为主和新生代以伸展变形为主的阶段。
中生代的挤压变形强度由东向西递减,影响可达山西地块。
喜山运动的伸展变形主要发育于华北地台的太行山以东,以断块构造为主,早期的褶皱构造被改造,含煤煤系支离破碎。
我国煤矿水害区域划分说明

我国煤矿水害区域划分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能源。
由于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构造板块经多期次地质构造运动拼合而成的陆地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水害问题十分严重。
因此总结我国煤矿水害的区域划分及其特点,有利于针对性的对煤矿水害进行防控。
1、我国煤矿水害区域划分1.1华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岩溶-裂隙水害区华北型煤田位于我国阴山构造带以南、秦岭大别山构造带以北、贺兰山构造带以东直至渤海的中国广大区域,按照我国行政区划,该区主要包括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西部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十个省市区内的煤田含煤岩系主要是晚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系地层。
该区属亚湿润-亚干旱气候区,年际平均降雨量为400mm/a-800mm/a。
主要水害问题是煤层底板岩溶裂隙突水和老空水突水以及矿区排水、供水以及环境3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内中奥陶统灰岩岩溶发育,厚度较大,含水层富水性强,带压较高,且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增加,区内深部下组煤开采已成必然趋势,造成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增加;区内煤层开采历史悠久,对老空区范围勘探不明,以及浅部煤层开采形成的采空区积水易发生老空水突水危险;华北型煤田部分区域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不整合覆盖于煤层地层之上,易造成顶板水害事故。
华北型煤田煤矿开采时,矿井涌(突)水较频繁,突水量大,常影响矿井正常生产,对矿井疏排水系统建设要求更高。
区内深部下组煤带压较高且底板含水层富水性较强,造成大量煤炭资源无法开采造成资源浪费。
1.2华南晚二叠纪煤田岩溶水害区华南型煤田主要分布在昆仑-秦岭构造带东段以南、川滇构造带以东至东南沿海的沪国广大南方区域行政区域主要包括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四川9个省区。
中、晚二叠世含煤地层为华南主要含煤地层该区煤系地层底部发育有二叠系茅口灰岩厚度较小但是岩溶较发育,地下暗河、溶洞等分布较多顶板发育长兴灰岩,顶底板含水层比较发育,且该区地形切割强烈,降雨集中,雨季汇流较强,易发生淹井等事故。
马家滩矿区延安组层序-古地理对煤岩煤质的控制

马家滩矿区延安组层序-古地理对煤岩煤质的控制刘志飞;魏迎春;贾煦;闵洛平;李聪聪;曹代勇【摘要】以宁东煤田马家滩矿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层序的划分与对比,建立马家滩矿区延安组层序地层格架,以三级层序为单元,恢复各层序的古地理格局.结合矿区煤岩煤质分布规律,发现煤岩煤质的平面和垂向分布特征受层序-古地理控制作用明显.平面上,矿区南部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的煤层镜质组含量较高,受物源区的控制,灰分分布北高南低.垂向上,不同层序间随着沉积环境的演化,煤岩组分和灰分随之变化;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对煤岩组分含量的影响具有分段性,湖侵体系域后期最有利于镜质组形成,低位体系域则不利于镜质组的形成.【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18(046)003【总页数】7页(P28-33,40)【关键词】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煤岩;煤质;马家滩矿区【作者】刘志飞;魏迎春;贾煦;闵洛平;李聪聪;曹代勇【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199;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而煤岩煤质则是决定煤炭利用方向、方式的重要因素[1],其中煤岩有机组分是加工利用的主要对象,煤质(特别是灰分,硫分等)影响着转化加工过程。
煤岩煤质特征受控于复杂的成煤环境和后期煤化作用过程。
成煤过程与煤结构、煤组成和性质等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有众多学者关注[2-4],本文以我国宁东煤化工基地的重要原料煤生产矿区马家滩矿区的聚煤期层序–古地理研究为切入点,重点讨论层序地层下岩相古地理对煤岩煤质的控制作用。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_曹代勇

第28卷第1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 l.28 N o.1 1999年1月 Jour na l o f China U niver sity of M ining&T echno lo gy Jan.1999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曹代勇 张守仁 穆宣社 傅正辉(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开发工程系 北京100083)摘要 后期构造变形及其变形特征的时空差异是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状况的一个显著特点.造成这种特殊煤田地质条件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演化进程、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构造应力场作用、煤系和上覆下伏岩性组合等5个方面.关键词 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构造控煤中图分类号 P542第一作者简介 曹代勇,男,1955年生,教授,工学博士 煤炭是中国的第一能源,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研究是资源开发的基础.中国煤田地质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聚煤盆地构造类型多样、含煤岩系后期改造明显、煤田构造样式丰富.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含煤岩系开发利用的价值和难易程度,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规律的分析,揭示控制煤系变形和煤田构造格局的主要地质因素.1 地球动力学环境对煤系构造变形的影响煤盆地作为一种构造单元,是区域构造格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盆地所在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地构造属性是控制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基本要素[1~4].许多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由众多稳定地块和构造活动带经多次拼合而成的复式大陆[5~7],平面上和垂向上均具有显著的非均匀性.与世界其它地区比较,中国大地构造的突出特点是:活动带密度大,经历了长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过程;地台规模小、基底刚性程度低、受相邻活动带影响明显、盖层变形强烈,黄汲清先生称之为“准地台”[8].显然,发育于这一复式大陆之上的聚煤盆地,所受到的后期改造十分显著,含煤岩系因其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呈现构造变形性质和强度的分区、分带性,构造样式错综复杂,这是中国煤田有别于北美、东欧稳定克拉通煤田的显著特征之一.从煤盆地后期改造和煤系赋存条件考虑,可确定两类基本赋煤大地构造单元:1)克拉通或类克拉通赋煤区,即地台或古大陆板块主体部分.此类地区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发育巨型或大型波状坳陷,聚煤作用稳定连续;煤盆地构造演化具有继承性,煤系后期改造弱至中等.此类煤盆地通常被造山带所围绕,受其影响,煤盆地以具环带结构的变形分区为特征,变形强度由边缘向盆内递减,主体部分煤系保存完好,往往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田,如华北鄂尔多斯盆地、华南四川盆地、西北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等;2)构造活动带赋煤区,即地槽、地洼或大陆边缘.煤系基底活动性大,煤盆地以带状坳陷和断陷为主,沉积-构造分异明显,聚煤作用规模和强度差别较大,煤系后期改造通常较强烈,以平行条带结构的变形分区为特征,变形强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如华南东部以加里东褶皱系为基底的晚古生代赋煤区,含煤岩系变形强烈,发育复杂叠加型滑脱构造.2 构造演化历程对煤系后期改造的影响含煤岩系形成以后,随其载体—聚煤盆地的演化而发展,漫长地质历史中的各次地壳运动和构造事件无不为其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聚煤盆地构造演化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含煤岩系生成时代越古老,经历构造运动越多,则变形越复杂.我国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最早形成于石炭纪(湘中测水煤系),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均有聚煤作用发生[1,9].自晚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经历了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四个主要的构造旋回[8],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地壳运动性质和大地构造演化程式不同,因而,不同聚煤区、不同聚煤期的含煤岩系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表1),这是导致我国煤田构造复杂性的又一重要地质因素.例如,华北地台上的C—P含煤岩系经历了印支期的抬升剥蚀、燕山期的挤压和喜山期的伸展断陷等主要构造事件,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而鄂尔多斯侏罗系含煤岩系和东北-内蒙东部的早白垩世煤系所受后期改造微弱,其演化是“单旋回”的.表1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演化简要特征Table1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地质时代构造演化聚煤作用煤系变形新生代中生代晚古生代第四纪新第三纪早第三纪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喜马拉雅旋回燕山旋回印支旋回海西旋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起;亚洲大陆东部向东扩张、东亚裂陷系形成晚燕山阶段,亚洲大陆东部裂解;西北进入陆内造山体制早燕山阶段,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作用形成东亚构造岩浆岩带,中国大陆地台解体;西北地区造山期后伸展北方古板块与华南古板块全面对接,中国板块形成塔里木-华北古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对接,古秦岭消减,古亚洲体系逐步形成聚煤作用发生于环太平洋构造域(东北和华北沿海)(E)、西部特提斯构造域(滇西地区)(N),主要受走滑断裂控制,盆地类型以小型山间坳陷和断陷为主晚侏罗-早白垩世,东北-内蒙东部发育小型断陷聚煤盆地群;早-中侏罗世陆相聚煤作用广泛发生于华北、西北和上扬子地区,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继承性发育大型波状坳陷;西北地区主要为伸展背景控制下的大型泛湖盆古构造格局晚三叠世于上扬子、华北西部和塔里木盆地发生聚煤作用,盆地类型为大型陆内坳陷,受盆缘断裂控制,具前陆盆地性质华北C2-P1和华南C1,P2海陆交互型聚煤作用广泛,盆地类型主要为稳定或较稳定的巨型或大型陆内克拉通坳陷东部煤盆地负反转、华北掀斜断块格局形成,构造反差明显,太行山东西两侧煤系赋存高差大于4000m;西部含煤盆地在区域性挤压应力作用下进一步变形,盆缘断裂向盆内逆冲推覆,形成盆缘变形强烈、盆内较简单的基本格局中国东部受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控制,含煤岩系发生明显构造变形,变形强度由东向西递减.华南含煤区以深层次拆离控制下的复杂叠加型滑脱构造广泛发育为特征;华北含煤区受周缘活动带陆内造山控制,形成环带型变形分区结构.西北地区煤盆地于晚中生代开始构造正反转晚古生代煤系遭受改造,华南于印支早期发生局部裂陷伸展滑覆、晚期逆冲推覆;华北煤盆地受周缘板块持续活动控制,发生褶皱断裂同沉积期构造活动控制富煤带的展布3 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控制煤系变形特征的空间差异地壳或岩石圈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于地壳浅部的含煤岩系与深部物质运动和基底结构息息相关.深部构造格局和基底大地构造属性决定了聚煤盆地构造演化的活动性,从而决定了含煤岩系后期改造方式、强度和现今赋存状态.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台)基底稳定、盖层变形微弱,含煤岩系后期改造程度较低,得以较好地保存,煤盆地演化以继承性为主.例如,华北古板块西半部鄂尔多斯盆地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自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形成以来,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中生代煤盆地继承性发育,石炭二叠系煤系和侏罗系煤系后期改造微弱,除盆地西缘受造山带影响、发育指向盆内的逆冲推覆构造以外,盆内主体部分含煤岩系呈近水平的单斜或极宽缓的连续褶皱.与板内盆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板块边缘或造山带的基底活动性较大、盖层变形明显,含煤岩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煤盆地演化以新生性为特点.例如,我国东部自中生代以来,进入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深部物质运动加剧、岩浆活动频繁、基底断裂网络复活,不仅使东部晚古生代煤系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形,也使聚煤盆地类型由古生界的巨型-大型克拉通内拗陷盆地(以基底相对稳定的“冷盆”为特征)演变为中、新生界的中-小型断陷、断坳盆地(以基底较活动的“热盆”为特征).4 构造应力场作用对煤系变形的影响构造应力场是导致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直接原因,其要素包括:应力场的性质、方位、强度、作用26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持续时间、作用期次等等.活动论观点认为,区域构造应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边界作用和板内深部物质活动.中国大陆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板块的拼合部位,现代区域应力背景比较复杂,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更是经历了多期性质、方向、强度不同的区域应力场作用[10].同一地区、不同的煤系经历了不同期次的应力场,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煤系所处的应力状态也可能千差万别;板缘构造应力向板内衰减,决定了含煤岩系变形的空间规律性展布特征;深部物质活动和不同的边界条件引起区域构造应力分异,导致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复杂化.因而,构造应力场分析是建立含煤岩系变形与区域构造演化之间联系的桥梁.以华北聚煤区煤系构造变形为例,华北地台被构造活动带所环绕,周缘造山带构造活动施加的区域应力由边缘向内部递减,导致煤系变形和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呈现明显的变形分区特征,总体呈不对称的环带结构,可分为强挤压的外环带、弱挤压的中环带和伸展变形内环带.外环带煤田构造复杂、变形强烈,构造样式以逆冲断层和推覆为主;中环带煤系变形强度逊色于外环带,以弱挤压变形为主,构造样式差异较大;内环区则以新生代引张应力场作用下的复合伸展构造格局为特征.5 煤系和上覆、下伏岩性组合特征导致煤系变形的特殊性煤系的岩石组成是其构造变形的物质基础,煤系基底和盖层是制约煤系变形的边界条件.煤系组成的基本特点是成层性好、旋回频繁、软硬岩层相间、煤和泥岩等软弱层位发育,往往以巨厚的碳酸盐岩系或变质岩系、火成岩等能干性岩层为直接基底,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悬殊,因而煤系对构造应力较为敏感,易于变形.煤系特有岩性组合使得逆冲断层、推覆构造、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等滑脱构造样式在煤田构造中十分普遍[11,12].6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基本格局中国大陆至晚古生代以来,相继经历了古亚洲地球动力学体系、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和特提斯地球动力学体系的作用[7],大陆构造演化的时空非均匀性、基底属性和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导致煤系变形格局呈现复杂而又有序的总体面貌.与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基本格局相似,煤系变形分区、分带组合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图1).图1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分区示意图F ig.1 Schemat ic diagr am o f defo rmat ional subr egions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1.石炭二叠纪煤系;2.晚三叠世煤系;3.早中侏罗世煤系;4.早白垩世煤系;5.第三纪煤系;6.一级变形区界线;7.二级变形区界线Ⅰ1.东北-华北伸展变形分区;Ⅰ2.华南叠加变形分区;Ⅱ1.西北正反转变形分区;Ⅱ2.滇藏挤压变形分区 1)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煤系后期改造显著且多样化,秦岭—大别山以南以挤压背景为主,华北和东北则以伸展背景为主.煤系变形分区以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平行排列的条带结构27第1期 曹代勇等: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 组合为基本格局,变形幅度和强度由东向西递减.2)贺兰山—龙门山以西,煤田构造格局以挤压体制为特色,煤系变形分区组合呈北西—北西西—北北西弧形展布,变形强度向北递减.煤系变形分区组合由滇藏聚煤区的平行条带结构,转换为西北聚煤区多中心的环带结构.3)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与贺兰山—龙门山之间的南北向过渡带,地壳结构稳定,煤盆地演化以继承性为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煤系变形分区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同心环带结构.参考文献1 韩德馨,杨 起.中国煤田地质学(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4152 童玉明,陈胜早,王伏泉等.中国成煤大地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63 莽东鸿,杨丙中,林增品等.中国煤盆地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814 Bulter J et al.Genesis of the w or ld’s major coalfieldsin relation to plate tecto nics.Fuel.1988,67(2):269~2745 马文璞.区域构造解析——方法论与中国板块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3086 M o lnar P et al.Cenozic tect onics o f A sia:effect s of a co ntinental co llisio n.Science.189:419~4267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058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249 邵震杰,任文忠,陈家良.煤田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25110 万天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0311 王文杰,王 信.中国东部煤田推覆、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38112 王桂梁,曹代勇,姜波等.华北南部逆冲推覆伸展滑覆和重力滑动构造.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245Study on Control Factors of Deformation ofCoal Measures in ChinaCao Daiy ong Zhang Shouren M u X uanshe Fu Zhenghui(Depart ment of Reso ur ce Exploitatio n Eng ineering,CU M T,Beijing100083)Abstract T he main control facto rs of co al measures defor matio n and co alfield tecto nic framewo rk in China are studied,w hich include geody nam ic environment,tecto nic evolutio n,deep structur e and base-ment property,tectonic stress fields,litholog ic association w ithin co al-measure and adjacent strata se-ries.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 al-measure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its structural defo rmation and deformed difference in time and space,the deform a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 can be div ided into thr ee parts:the NE-SW trending deform ation area of eastern part made o f ex tension subregion in North China and superim posed deformation in Southeast China,the NW-SE trending defo rmation area of w est-er n part m ade o f positive inversio n subreg ion in Nor thw est China and compress subregion in So uthw est China,and the stable ar ea of middle transitio n part.Key words co al measure,structur al deformation,tectonic co ntrol of coal m easur es2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
青藏高原北部煤系赋存的板块构造控制

青藏高原北部煤系赋存的板块构造控制谭节庆;马志凯;高科飞;宋时雨;曹代勇【摘要】青藏高原北部(青南地区)构造背景复杂,从石炭纪至侏罗纪均有煤系沉积,煤炭资源较丰富,板块构造格局是控制其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系统研究该地区煤系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构造的关系,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煤系资源赋存的规律,服务煤系资源的综合勘查和评价.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区域构造背景及煤系特征的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总结了研究区煤系分布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征,建立了煤系形成的两大类3级共9种构造-沉积模式,并详述了各模式煤系的特征.据此,以不同成煤时代的煤系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其成煤作用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关系和各时期成煤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以及区域构造对煤系的后期改造作用.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北部区域板块构造对煤系赋存的影响.【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6(041)002【总页数】8页(P286-293)【关键词】青藏高原;煤系;成煤盆地;构造-沉积模式;构造演化模式【作者】谭节庆;马志凯;高科飞;宋时雨;曹代勇【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7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青藏高原是板块运动形成的至今仍在持续活动的喜马拉雅-青藏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一部分,是研究全球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1]。
关于其大地构造及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国内外学者持续的研究热点,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与共识[2]。
相反,该地区煤田地质的工作程度却很低,大部分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零散的在小范围开展的局部工作。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0 引言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青海省境内,面积12.1 X 104 km2,是中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大型陆相沉积盆地,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目前发现的能源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和砂岩型铀矿。
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潜力巨大,截至2006 年,石油探明率仅为15.3%[1] 。
王永卓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含油气系统及其分布范围,认为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块断带EW向展布的条带,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以茫崖坳陷为主,第四系含油气系统以三湖坳陷为主;并对柴北缘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和油气源对比[23] 。
徐凤银等认为柴达木盆地烃源岩的分布演化,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运移、成藏和保存都受构造演化的影响,构造演化控制了油气的分布[46] 。
曾春林等对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认为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Mo、Sc、Ti 、Cs、Ni 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克拉克值[7] 。
天然气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北缘和三湖地区均富集成藏[811] 。
张晓宝等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具备深层气藏形成的条件,因为该区有4 套有机质丰度中等到好的气源岩且气源岩均达到高过熟阶段,气源充足等,并且其源岩主要为下侏罗统地层,储层为古近纪―新近纪[12] 。
田光荣等提出柴北缘煤成气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13] ;马峰等分析了柴北缘煤成气的成藏条件和勘探领域[14] 。
柴达木盆地可开采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柴北缘地区。
曹代勇等分析了煤田构造特点,并结合煤系基底构造特征、主干断裂构造特征及煤系赋存特征,确定了柴北缘煤系展布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规律,有利的成煤环境主要有湖侵过程中古隆起、断陷台地和废弃的辫状河冲积平原等[15] 。
占文锋等运用构造控煤分析方法,探讨了柴北缘煤系赋存的基本规律,并圈定柴北缘东西分区的中、东段为勘探开发的重点区段[16] 。
构造变形对煤化作用进程的影响—以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石炭纪含煤岩系为例

机 质大 分子 尺度 , 讨 构造变形 对 煤化 作用 的影 响 。 探
l 地 质 背 景 与研 究 煤 样
分 析 样 品 采 自大 别 造 山 带 北 麓 北 淮 阳地 区 下 石
无机 岩类变 质作 用 的起 点 煤 的强度 只是 泥岩 的几 分之一 , 足砂 岩和灰 岩 的 十分之一 . 与无机 岩 类 不 煤 之 问存 在 显著 的形 变 差 异 , 即使 微 弱 的构 造 应力 也 足 以使 煤层 发 生明显 变形 , 典型 的脆性 变形域 , 在 煤
般认 为 围压延 缓 有机 质 的化学 反 应 速率 , 而定 向压
力 ( 造 应力 ) 构 对有 机质 演 化具 有促 进作用 ( n l d E ga n
e 1 .1 8 :RO Se 1 ,1 9 ;W i se 1 ,1 9 ta . 96 S t . 0 a 9 l t . k a 9 3:
煤 是一 种 有 机岩 石 , 温 度 压 力等 环 境条 件 十 对 分 敏感 在浅 、 表构 造 圈层 中 . 煤化 作用 进程 中“ 质 变 作用 ” 的起 始 温度 仅 5 ~ 6 [( >0 5 ) 杨 起 , 0 0 、 。 (
1 9 :韩 德 馨 . 9 6 Sa he a. 2 , 大 低 于 96 1 9 ; tc t 1.1 8 ) 大 9
生显著 的差 异 变形和 叠加 变形 , 汇聚成 鸡 窝状 、 串珠
状的“ 包 ” 此 外 , 煤 。 同构造 期岩 浆侵人 造成 的异常地 温 和伴 生 应力 , 对 煤层 的形变 和煤 级演 化 带 来 显 也 著影 响 。 北淮 阳地 区石炭 纪煤 系上 述独特 的沉 积 、 构 造环 境 造成所 含煤 层厚 度变 化频 繁 、 形态 复 杂 、 级 煤
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资源赋存规律研究进展

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资源赋存规律研究进展魏迎春;曹代勇;宁树正;吴国强【摘要】Based on data acquisition,field investigation,testing and analysis carried out comprehensive mineral resource study of Permo-Carboniferous and 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the Ordos Basin.The study has identified mineral resource kinds and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features,partitioned coal measures mineral resources paragenetic association types.From coal measures mineral formation pri-mary condition and succeeding basin structure-thermal evolution control points of view,have revealed Ordos Bain coal measures min-eral resource hosting patterns,established coal measures mineral resource coupled mineralization model.The paper has also assessed mineral resource potentials,estimated resources of coal measures gas and main mining areas coal measures gallium element etc.,parti-tioned mineral resource favorable areas in Ordos Basin.Thus,the research has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deployment and prospecting areas selection.%在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及采样、测试分析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煤系和侏罗纪煤系为目标,开展了煤系矿产资源综合研究.查明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资源发育种类及时空分布特征,划分了煤系矿产资源共生组合类型.从煤系综合矿产形成的原生条件和后期的盆地构造-热演化控制的角度,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资源的赋存规律,建立了煤系矿产耦合成矿模式.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资源潜力,估算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气和主要矿区煤系镓元素等主要煤系矿产资源量,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资源有利区.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和勘查选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8(030)006【总页数】7页(P14-20)【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矿产;耦合成矿模式;赋存规律【作者】魏迎春;曹代勇;宁树正;吴国强【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8;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煤、油气、砂岩型铀矿等多种沉积矿产同盆共存的事实,日益受到地质学家的关注[1-6], 沉积盆地多种矿产富集机理和耦合成矿效应已成为当前矿产资源和盆地动力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5期煤炭学报V ol.23N o.5 1998年10月JOURNAL OF CH INA COAL SOCIETY Oct.1998中国的含煤岩系变形分区曹代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景玉龙邱广忠张德民王永(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摘要从煤炭资源评价和开发角度,提出煤系变形分区的概念,讨论了华北、华南、东北和西北等四大主要聚煤区煤系变形分区的基本特征.我国大陆范围内的煤系变形分区组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¹以稳定/地台0为基底的同心环带结构;º以构造活动带为基底的平行条带结构.受中国大陆岩石圈地球动力学格局控制,煤系变形分区的平面展布划分为东部北东向改造区、西部北西向改造区和中部过渡带.关键词煤系变形分区煤田构造改造板内变形中图分类号P542在适宜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条件下发育起来的聚煤盆地,经历了地质演化历程中地壳运动和构造作用的改造,被分割为不同类型、不同面积的煤田或含煤区,充填于聚煤盆地中的含煤岩系,则发生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形,形成现今千姿百态的煤田构造样式.中国煤田地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聚煤盆地构造类型的多样化、煤系后期改造明显、煤田构造样式丰富.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很早就注意到构造作用对煤矿床形成和形变过程的全面控制,逐渐形成/构造控煤0的概念[1];70年代,煤田地质工作者应用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了构造体系控煤的观点[2]. 8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构造地质理论的发展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相继对逆冲推覆、伸展滑覆、反转构造等煤系后期改造形式[3~7]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八五0期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系统总结了我国煤系的改造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资源评价开发角度,提出/煤系变形分区0的概念.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根据聚煤作用特点,划分出华北、东北、西北、华南、滇藏等五大聚煤区或六大聚煤区(包括沿海和台湾省)[8].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这一区划,同时也具有构造赋煤单元的涵义,反映了含煤岩系的改造(构造演化、赋存状况)特征,体现了大地构造格局对煤盆地形成和形变的一级控制.煤系变形分区则是在构造赋煤单元的框架内,着重从煤系改造角度所进行的二级划分,其依据主要包括:煤系具有相似的主体构造样式、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构造演化历程、即同时代的煤系的赋存状况相似.变形分区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系开发利用的价值和难易程度,因而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华北聚煤区煤系变形分区特征111大地构造背景及煤系发育华北聚煤区系指天山)兴蒙褶皱系阴山造山带以南、秦祁昆褶皱系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以北、贺兰山)六盘山以东的大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与作为华北古大陆板块主体的华北地台的范围相当.本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占全国资源量的53%,煤炭产量居各聚煤区首位.区内广泛发育石炭-二叠纪煤系,收稿日期:1997-07-15450煤炭学报1998年第23卷其次为西部和北部的早、中侏罗世煤系,鄂尔多斯盆地的晚三叠世煤系和东部沿海的第三纪褐煤.华北地台经历了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长期隆起剥蚀之后,再度沉降,发育统一的巨型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接受了稳定的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沉积[2].海西运动末期,天山)兴蒙褶皱系崛起,盆地基底抬升,海水由北向南逐渐退出,过渡为晚二叠世陆相盆地,晚古生代聚煤作用结束.华北古板块与华南古板块于中生代早期由东向西逐步完成全面碰撞对接,构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主体,晚古生代煤系由此开始改造分化过程.早、中侏罗世的古地形与今天相反,东高西低,以太古界陆核为基底的鄂尔多斯地块继承性地发育大型波状坳陷,以始生代裂陷槽为基底的燕辽地区则发育中、小型坳陷,接受了早、中侏罗世陆相含煤沉积.印支运动是中国大陆地质演化的重大转折,中国东部由此进入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阶段[9],华北地台发生解体,相继经历了中生代板内挤压变形阶段和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伸展变形阶段.前一阶段,挤压变形强度由东向西递减,影响可达山西地块[10];新生代伸展变形则主要发育于太行山以东.中生代以来中国西部板块运动的影响仅限于聚煤区西缘和南缘.112煤系变形的基本特征及变形分区华北地台被构造活动带所环绕,受基底性质、周缘活动带和区域力源的控制,含煤岩系变形存在较大差异,具明显的变形分区特征,总体呈不对称的环带结构,变形性质和变形强度由边缘向内部递变.可分为强挤压的外环带、弱挤压的中环带和伸展变形的内环区.外环带由地台北缘挤压变形带、地台西缘挤压变形带、地台南缘挤压变形带和东南缘徐淮弧形推覆带所构成.外环带煤田构造复杂、变形强烈,构造样式以逆冲断层和推覆为主,组成了长达3000km 的华北聚煤区周缘逆冲推覆构造带[11].煤田逆冲推覆构造多与外侧造山带深层次的推覆构造有关,共同组成指向地台内部的楔形逆冲系.反映了周缘造山带对板内构造变形的影响.中环带包括华北北部京唐地区诸煤田、鄂尔多斯盆地和山西地块,以及华北南部豫淮含煤区.该带以弱挤压变形为特征,构造样式差异较大.北中环与西中环以褶皱变形为主,煤系连续性较好,尤其是西中环鄂尔多斯煤盆地主体部分的晚古生代煤系和早、中侏罗世煤系保存完整,褶皱宽缓、断裂稀少,总体为向西缓倾的单斜[12],构造简单.而南中环豫淮含煤区则在宽缓褶皱基础上,叠加发育了滑、推覆构造[4,13].内环区指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以西的华北平原区和鲁西地区,以新生代伸展构造格局为特征.华北平原主体部分属于渤海湾裂陷盆地范畴,煤系深埋于北北东向展布的中生代末至早第三纪断陷之中.鲁西地区晚古生代煤系呈条带状保存于北西西向地堑盆地之中,控煤构造样式以正断层为主.2华南聚煤区煤系变形分区特征211大地构造背景及煤系发育华南聚煤区范围由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以东,至东南沿海.晚二叠世煤系全区发育,其次为晚三叠世煤系,第三纪煤系则局限于西南部滇东一带,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6%.华南聚煤区与华南古大陆板块范围相当,其基底由扬子地台、华南加里东褶皱系和印支)南海地台拼合而成.晚古生代,扬子地台主体为陆表浅海-近海环境,海水进退转换期间发育较稳定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华南褶皱系则在泥盆纪至早二叠纪裂陷基底上叠加了大型复杂坳陷盆地,煤系沉积-构造分异作用明显.华南晚三叠世煤系分为东南部湘赣粤残余海湾-山间盆地和西部四川大型内陆盆地等两个分离的沉积区.燕山运动以来,华南聚煤区东南部卷入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东南沿海中生代闽浙火山岩带是亚洲大陆东缘燕山造山带的一部分,反映了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强烈作用,由此产生的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向大陆内部传递,使印支旋回中的褶皱-推覆变形进一步加强,并以深层次拆离控制下的广泛的浅层逆冲-推覆作用为特征.212 煤系变形基本特征及变形分区华南古板块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部位,盖层构造变形比较复杂,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基底结构性质的不同,导致煤系后期变形呈现较大差异.与华北地台相似,扬子地台煤系变形具有近似同心环带结构的基本特点;但该地台以晋宁期变质岩系为基底,固结程度较华北地台差,故煤系变形强度相对较大,塑性变形特征较明显,以挤压构造样式为主.上扬子四川盆地变质基底发育完整,构成扬子地台盖层变形分带的稳定核心,川中地区以宽缓的穹隆构造、短轴状褶皱变形和断层稀疏为特征[14].由此向周边,煤系变形强度递增.由于区域构造格局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差异,变形环带北西侧窄、东南侧宽,呈不对称的闭合环带结构.沿反时针方向,分别由扬子地台北缘逆冲带、川西龙门山逆冲带、滇东压扭褶皱带和雪峰山褶皱逆冲推覆带所组成.华南褶皱系的基底为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其构造活动性大于扬子地台;晚古生代以来,经历多次挤压与拉张等不同构造机制的交替作用,煤系变形十分复杂.闽、湘、赣地区以/红绸舞状褶皱0的形象比喻而著称.煤田推覆和滑覆构造全面发育,几乎没有强弱应变的环境之分,并以构造叠加为特色;煤田滑脱构造分类中最复杂的两类)))滑褶推复杂叠加型和滑推多次复杂叠加型滑脱构造)))均发育于华南褶皱系范围内[5].就整个华南聚煤区而言,构造变形强度和岩浆活动强度均有由板内向板缘递增的趋势,煤田构造格局明显受区域性隆起和坳陷的控制.由东南沿海中生代闽浙火山岩带向西北扬子地台,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大型隆起和坳陷相间排列:闽西南)粤东坳陷、武夷山隆起、浙西)赣东坳陷、武功)云开隆起、赣中)湘南坳陷、九岭隆起、湘中坳陷、至扬子地台东南缘的雪峰隆起.上述隆起多与深层次拆离作用有关,晚古生代煤系保存在基底隆起之间的坳陷之中,逆冲推覆与滑覆由隆起指向坳陷,北东-北北东向展布的条带状变形分区规律性明显.3 西北聚煤区煤系变形分区特征西北聚煤区指贺兰山)六盘山以西、昆仑)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本区以早、中侏罗世煤系为主体,其次在塔里木地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有晚三叠世煤系,石炭-二叠纪煤系零星分布于祁连山区,本区煤炭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33%.西北聚煤区面积大,跨越天山)兴蒙褶皱系、塔里木地台、秦祁昆褶皱系等不同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聚煤作用和煤系的后期改造各具特色.311 天山)兴蒙褶皱系及其中间地块煤系变形特征和变形分区近年来西北地区大地构造研究进展表明,天山)兴蒙褶皱系内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等中、新生代盆地具有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可能是早古生代从哈萨克斯坦古板块分裂至古天山洋中的微大陆(地体),于海西期完成陆-陆碰撞,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夹持于天山褶皱带与阿尔泰褶皱带和额尔齐斯褶皱带之间的准噶尔盆地,规模大、地台性质较显著.以该盆地为核心,早、中侏罗世煤系的后期变形呈现有规律的递变.盆地南侧天山褶皱带和盆地北侧阿尔泰褶皱带和额尔齐斯褶皱带内的含煤盆地多以海西期褶皱为基底,原形盆地属山间断陷型,是褶皱带后造山期伸展[15]的产物.成盆后期的构造反转,产生由盆缘指向盆内的逆冲断裂,盆地呈狭长带状,与造山带走向一致.准噶尔盆地的早、中侏罗世煤系变形则具有/地台型0规律,变形分区为近似同心的环带结构,由盆缘向盆内,变形强度递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和东北缘均被中、新生代逆冲褶皱带所围绕,形成一条强挤压变形环带,中生代煤系不同程度地受指向盆内的逆冲推覆和褶皱变形451第5期 曹代勇等:中国的含煤岩系变形分区452煤炭学报1998年第23卷改造.盆地中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是在缓波状起伏基础上的断块组合,主体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西西向),张性和压性断裂并存,中生代煤系构造变形较微弱.312塔里木地台煤系变形基本特征及变形分区塔里木盆地作为以地台为基底的上叠盆地,中生代煤系变形的基本特征与华北、扬子地台上的晚古生代煤系和准噶尔盆地的中生代煤系相似,总的规律是地台边缘为较复杂的挤压变形带,地台内部构造简单.含煤盆地的变形规律是/陡边平底0,即边缘存在着逆冲挤压变形,造成煤系地层直立或者倒转,向盆内短距离内即过渡为舒缓波状起伏或地层近水平的断块组合.根据有限的煤田资料,塔里木地台早、中侏罗世煤系变形分区可划分出地台北缘逆冲断裂带、地台南缘与西南缘逆冲断裂带、地台东南缘阿尔金走滑断裂带(以块断为特征).地台内部仅塔北坳陷罗布泊预测区保存大面积连续的早、中侏罗世煤系,但埋深均超过2000m,据石油勘探资料,后期改造较轻微.4东北聚煤区煤系变形分区特征411大地构造背景及煤系发育东北聚煤区指北纬40b以北、东经110b以东的我国东北和内蒙东部.本区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8%,以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内陆含煤碎屑沉积而著称,东部的三江)穆棱河地区则发育了中国唯一的晚中生代近海型煤系,早第三纪煤系主要充填于沿北北东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中.东北聚煤区以兴蒙褶皱系及其中间地块为基底,印支运动以后卷入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燕山运动早、中期以在区域挤压应力场控制下形成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压性构造形迹为特征,中生代晚期,中国东部大地构造演化进入东亚大陆边缘裂解阶段,早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逐步被拉张应力场所取代.李思田等(1988)认为,东北亚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系是晚侏罗至早白垩世期间区域应力场由左行压剪转化为右行张剪过程中裂陷作用的产物[16].在东北聚煤区,以晚侏罗世早、中期兴安岭群(含义县组)火山岩系的形成是裂陷作用的第一阶段,以充填晚侏罗至下白世煤系为代表的大量中、小型断陷盆地形成是裂陷作用的第二阶段.本区由西向东可划分为大兴安岭西坡盆地群、松辽盆地群和东部盆地群等三大盆地群.412煤系变形基本特征及变形分区东北聚煤区煤盆地的直接基底多数是具脆性变形行为的火山岩系,煤系所经历的后期改造主要是控煤断裂的继承性活动,以断裂断块运动为特征,构造样式以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和堑垒组合为主.板缘构造活动的影响东强西弱,由西向东,大兴安岭西坡盆地群、松辽盆地群和东部盆地群等三大盆地群中,煤系的改造具逐步增强的趋势.东带北部的三江)穆棱河盆地群中出现向北西扩展逆冲断层和轴面南东倾的斜歪褶皱等挤压构造样式,松辽盆地以东沿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抚顺)密山断裂带发育的早第三系拉分裂陷盆地多数亦在晚喜山期发生正反转[6],而西带(大兴安岭以西)海拉尔盆地群和霍林河)二连盆地群仍保存了成盆期的伸展构造格局.5结论和讨论中国大陆由众多稳定地块和活动带镶嵌而成,具有显著的非均匀性.从煤盆地的后期改造和煤系赋存条件角度,可分出两大类基本赋煤大地构造单元:(1)克拉通或类克拉通(地台或古大陆板块主体部分),具稳定的结晶基底,发育巨型或大型波状坳陷,聚煤作用稳定连续;煤系的后期改造弱至中等,以具环带结构的变形分区为特征,变形强度由边缘向盆内递减,主体部分煤系保存完好,往往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田,如华北鄂尔多斯盆地和华南四川盆地等.(2)构造活动带,即地槽、地洼或大陆边缘,煤系基底活动性大,煤盆地以带状坳陷(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和断陷(中、新生代)为主,沉积-构造分异明显,聚煤作用规模和强度差别较大,煤系的后期改造通常较强烈,以平行条带结构的变形分区为特征,变形强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如华南聚煤区东部.中国大陆自晚古生代以来,相继经历了古亚洲地球动力学体系、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和特提斯地球动力学体系的作用.大陆构造演化的非均匀性和多旋回性,导致煤系变形分区呈现复杂而又有序的总体面貌.与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基本格局相似[17],煤系变形分区组合可分为三大区域:(1)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煤系后期改造显著且多样化,秦岭)大别山以南以挤压背景为主,华北和东北则以伸展背景为主.煤系变形分区以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平行排列的条带结构组合为基本格局,变形幅度和强度由东向西递减.(2)贺兰山)龙门山以西,煤田构造格局以挤压体制为特色,煤系变形分区组合呈北西-北西西-北北西弧形展布,变形强度向北递减.煤系变形分区组合由滇藏聚煤区的平行条带结构转换为西北聚煤区多中心的环带结构.(3)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与贺兰山)龙门山之间的南北向过渡带,地壳结构稳定,煤盆地演化以继承性为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煤系变形分区具有典型的/地台型0同心环带结构.煤炭是我国的第一能源,我国煤炭资源成矿期多、煤系分布面积广、煤田勘探程度高,为其他矿种所少见,且煤系主要分布于板内.因此,划分煤系变形分区、总结煤系变形基本规律,不仅对于煤炭资源评价和开发具有战略指导意义,而且也不失为研究我国板内构造变形的一个良好窗口.参考文献1 黄克兴,夏玉成.构造控煤概论.北京:煤炭出版社,1991.1~82 韩德馨,杨 起主编.中国煤田地质学(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409~4133 曹代勇,王昌贤.河南省西部煤田新生代断块掀斜运动.煤炭学报,1988,13(3):26~314 王桂梁,曹代勇,姜 波主编.华北南部逆冲推覆伸展滑覆和重力滑动构造.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5 王文杰、王 信主编.中国东部煤田推覆、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6 云 武,王桂梁,荆惠林.依兰-伊通裂谷反转构造的特征.断裂构造分形模型和反转构造研究新发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81~907 莽东鸿,杨丙中,林增品等.中国煤盆地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2~258 王熙真,朱榔如,王 杰.中国煤田的形成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69~709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1~11310 曹代勇,关英斌,张杰林等.沁水煤田东部构造特征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116~11711 曹代勇,高文泰,王昌贤.华北聚煤区南缘(豫皖)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1(1):28~3512 王双明主编.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90~13313 河南煤田地质公司.河南省晚古生代聚煤规律.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41~19514 王小川主编.黔西川南滇东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217~22015 Serann M ,M alavieill J (ed).Special issue:Late o rogenic extension.T ectonophysics,1994,238(1~4):7~916 李思田主编.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集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300~30417 马杏垣主编.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作者简介曹代勇,男,教授.1990年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现从事煤田和油气地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版5华北南部逆冲推覆伸展滑覆和重力滑动构造6和5沁水煤田东部构造特征研究6等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北京市海淀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邮政编码:100083.453第5期 曹代勇等:中国的含煤岩系变形分区454煤炭学报1998年第23卷ZONING OF DEFORMATIO N OF CO AL MEASURES IN CHINACao Daiyong(Beij ing Camp us,China Univ 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Jing Yulong Qiu Guang zhong Zhang Dem in Wang Yong(China National Ad ministr ation of Coal Geology)Abstract A concept of dividing the deforma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 into zones is given from the v iew point of evaluation and ex 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forma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four coal accumulation areas,namely in North China,South China,Northeast China and North-w est China is discussed.T he deformation zones of coal measures in the m ainland fall into tw o basic types,¹the concentric ring structures based on a stable basement of platform;ºthe parallel strip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tectonic active belts.Controlled by the geo-dynamic framew ork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the plane distribution of the deformation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NE-SW trending reformation zone of the eastern part,the NW-SE trending reformation zone of the western part,and the stable zone of middle transitional part.Keywords coal measures,deformation zoning,coal field structure,reformation,intraplate deformation简评5复杂条件下围岩稳定性与岩体动态施工力学6一书该书是作者将自己数十年来在岩石力学方面的科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专著.主要内容是复杂地质或工程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支护稳定性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问题.该书重点研究的复杂条件,其一是指具有断续性节理的较硬岩类;其二是指具有流变特性的较软岩类.这些条件下的开挖支护问题都是地下工程中难度很大且尚无专论的课题.值得指出,对前者,作者是通过模型试验取得基本规律,在理论研究后提出了几种适于断续节理岩体的先进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还得到了验证;对后者,作者系统地提出了软岩巷道变形的力学机制、支护对策及优化设计途径与方法.这些内容已分别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过.这是该书最具有创意和特色的部分之一.因为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如此系统而全面(包括试验、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地研讨这一类问题的著作.该书的第二个主要创新点,是指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工程施工是与施工过程密切相关的,并提出了新的学科方向,即/岩体动态施工力学0及其基本原理;同时进一步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如动态规划、人工智能)作为分析工具,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方法系统;还结合重大地下工程实例做了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用它已得到十分显著的经济和安全效益.这在国际上具有首创意义,并有重大的实用意义.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不同力学模型的二维和三维位移观测反分析方法和应用实例,理论和实际结合紧密.在锚固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软岩支护的新的倾斜交叉锚固方法,经试验和应用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围岩强度并控制其变形量;在巷道支护设计方面,提出了施工监控与反馈设计方法等.这也是一个突出的创新点.上述几方面的成果都已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