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完美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1 专题4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2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初步认识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教材和补充材料的分析解读,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已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对比分析,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和我国历史上曾出现的政治制度有本质不同,认识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中提升全面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初步理解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自豪感;2.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体会其为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教师设问】材料一:新中国国名释义图示材料二:“中华民国”国名渊源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实施直接民权,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点,所以定名“中华民国”而非“中华共和国”。
“中华民国”中的“民”字绝对是核心内容,不可不用。
问题: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开国者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希望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3.结合中华民国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建设民主共和国艰难性的认识【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板书】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设计意图】从分析我国国名的含义入手,在熟悉的内容中分析出新意,引发学生兴趣;从分析中华民国的国名入手,其追求民主的诉求与学生心中对民国政治腐朽混乱的印象相冲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个不同国家会有不同命运的背后存在怎样的历史规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等。
2.掌握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初期政治建设成就感到自豪。
3.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认识到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我国的政治建设献计献策。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及其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求知欲。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深入理解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4.学生对于政治制度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高三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方案

5.结合高考真题,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某一主题的研究;
2.教师提供研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情况;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进行深入剖析;
5.通过历史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氛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不易,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3.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回顾,培养学生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3.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4.结合高考真题,讲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相关知识在考试中的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供研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内涵;
5.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对这一课题的认同感。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复习教案(人民版必修一)

4.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复习教案(人民版必修一)【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考试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9,北平)①时间,地点:1949、9②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③内容:a、决定: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歌、公元纪年b、通过:《共同纲领》(施政纲领,临时宪法)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④地位:暂行人大职权2、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②开国大典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国际:是继俄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2、召开: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3、内容:(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激动。
2.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者,从而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3.通过模拟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政治建设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辩证思维。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的态度,学会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5.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既能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成为具有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2.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概念和制度的内涵。
3.结合现实,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案例,凸显了以下五个亮点:
1.亮点一:情景创设丰富多样
本节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氛围。同时,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重要历史人物,亲身体验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这些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民主政治建设领域,进行深入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讨论;
2.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使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评价。
5.亮点五:教学策略灵活多样
历史ⅰ人民版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立下
来。
一届人大制定的《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 1954
年宪法的性质和作用。
提示:宪法介绍了国家的性质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
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调动了人民建设社
会主义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证。
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到了什※么阅作读用思?考:
知析识新,中理国清成本
提人示民:代解表放大战会争制的度基建本立胜的利背—景—是前怎提样条的件:
课立基的本历线史索意。
七提届示二:到中全19会52的年召,开全—国—范理围论的准大备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 并义掌。握课标
土地一改届革政基协本会完议成的,国召民开经—济—恢组复织的准任备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 要求的拓重展点部
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
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
新阶段。
●知识点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
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
手工2业、《和共资同本纲主领义》工规商定业的的国社家会性主质义是改什造么与?大该规文模件的具经有济什建么 知分识由。教对师【给自
性设质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 主学学生习解提释纲清】
了新提的示起:步国。实家行性我质国为最新根民本主的主政义治国制家度。《—共—同人纲民领代》表具大有会临制 中楚设即置可的。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本课概述●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
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这几个子目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自由畅谈”、“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
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
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板书]一、新中国的诞生《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板书]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引导提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什么时间召开的?它的召开有什么意义?[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展示]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板书](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引导提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展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板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生活动]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场景。
[板书]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引导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展示](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了,成为国家的主人;(3)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过渡]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板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教师提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机构是哪谁?该机构是如何创立的?[教师讲解]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3年,各个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相继召开,这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板书]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教师讲解](1)时机已成熟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
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也已成熟。
(2)1954年1月,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这个起草委员会有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有各个民主党派各方面的人士,代表全国人民来起草宪法。
起草的时候参考了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宪法,也参考了我国解放前的一些宪法。
当时还请了一些法律顾问和语言学家,从法律的严谨和语言文字上来为新宪法把关。
(3)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
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板书]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主要内容[引导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红色和金色融合在一起,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和庄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图案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
(2)性质[引导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引导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它的颁布,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板书]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引导提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怎样确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
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板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板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引导提问]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归纳]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