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贴花瓷及其源流
剪贴与拼贴艺术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剪贴与拼贴艺 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03
剪贴与拼贴艺术的繁荣
文艺复兴时期的剪贴艺术
01
剪贴艺术的起源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纸张的普及和印刷术的发展,剪贴艺术逐渐兴起。
人们开始使用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然后粘贴到布料或其他材料上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交流和融合 的重要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 文化交流促进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剪贴与拼贴艺术也在这个过程中汲取 了丰富的营养。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地位得到 了显著提高。他们不再仅仅是工匠或 手艺人,而是被视为具有创造力和想 象力的独立个体。这种地位的提高为 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和空 间,也促进了剪贴与拼贴艺术的发展 和创新。
04
剪贴与拼贴艺术的现代 表现
现代剪贴艺术的特点
材料多样性
01
现代剪贴艺术不再局限于纸张,还可以使用布料、塑料、金属
等多种材料。
技巧创新
02
艺术家们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切割工具,创造出更加精细
和复杂的剪贴作品。
主题广泛性
03
现代剪贴艺术的主题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表
达更加多元化。
现代拼贴艺术的特点
与其他艺术形式的
融合
当代艺术家不断探索剪贴与拼贴 艺术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 形式的融合,创造出更具表现力 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在大众文化中的普
及
剪贴与拼贴艺术逐渐从专业艺术 领域走向大众文化,成为人们表 达个性、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展望
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剪贴与拼贴艺术 将继续创新和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面貌。
浅谈吉州窑黑釉瓷剪纸贴花

浅谈吉州窑黑釉瓷剪纸贴花[摘要]宋代是制瓷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当时所烧造的窑场分布于大江南北,吉州窑是著名的南方民间窑场的代表。
本文对吉州窑的黑釉瓷剪纸贴花装饰技法发展、流行、应用等进行分析总结,以更好地反应吉州窑黑釉独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吉州窑;黑釉瓷;剪纸;贴花1 吉州窑剪纸贴花发展过程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婚丧嫁娶和节日里的点缀都离不开剪纸,吉州窑作为综合性的民窑,这就为其剪纸贴花技艺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背景。
我们在分析吉州窑剪纸贴花的特点时就不难看出民间艺术魅力在其中的反映,图案样式多数来源于民间的窗花,刺锈花。
我们可以把吉州窑剪纸贴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初创阶段是人们直接把民间剪纸贴于器皿上,制作工艺极其简单,把剪好的贴花直接贴于坯胎,再施一层黑釉,迅速揭掉贴花就可以得出釉色与胎色相衬的图案。
这种技法效果明显,有时靠加描来充实图案。
这个时期的贴花艺术多用于瓶、罐等器物;第二阶段的剪纸贴花在技法上充分利用了颜色釉的特点,制作过程是将坯体施一钟釉料,然后再将剪纸贴上施第二种釉料,揭掉剪纸图案烧成后由于两种釉的色调不同就呈现出以淡衬深的图案。
这种技法的原始面貌不浓郁,因为置身于两种颜色釉之中,釉色的参差渗透主要取决其自然的变化,釉色作为辅助的美化手段使剪纸的色彩更加绚丽融和,那些流动下来的釉汁似凝脂或似润玉千姿百态,更好地衬托出了剪纸贴花清幽雅致,别有意趣。
2 剪纸贴花装饰在吉州窑盛行的原因在当时的中国剪纸工艺十分发达,且南方北方都流行剪纸贴花工艺,他们烧造黑釉瓷器的窑场遍布广泛,其中不乏有河北的定窑及磁州窑、福建的建窑等较吉州窑更为著名的窑场,但这种装饰工艺却只在南宋吉州窑黑釉器皿上出现,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1)南宋吉州地区发达的造纸业、纺织业、刻书业对当地的瓷器艺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此原因也是其他窑场所不能及的。
瓷器上的剪纸贴花定不是一种简单单纯的工艺,它往往融合了其他工艺技法的特点。
剪纸艺术历史与发展

剪纸艺术历史与发展1. 简介剪纸艺术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主要通过剪刀或雕刻刀在纸上进行创作,表现出丰富的图案和寓意。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形式,剪纸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 历史渊源剪纸艺术起源于汉代,据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发现的汉代陶俑上的剪纸图案推测,剪纸艺术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剪纸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民间习俗,如春节、婚庆、祭祀等场合,用以驱邪避凶、祈福迎祥。
唐代时期,剪纸艺术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剪纸作品和剪纸艺术家。
同时,剪纸开始用于装饰宫廷和民间建筑,以及制作书签、扇子等日常用品。
宋代以后,剪纸艺术逐渐传入民间,成为民间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的重要装饰品。
此时,剪纸艺术在寓意上更加丰富,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风格。
明清两代,剪纸艺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南方细腻秀丽、北方粗犷豪放的两种不同风格。
此外,剪纸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喜爱。
3. 艺术特点剪纸艺术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寓意丰富:剪纸作品通常富有深厚的寓意,如鱼跃龙门、龙凤呈祥、福寿安康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2. 形式多样:剪纸艺术形式多样,有单幅、组画、墙花、窗花等,既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组合成篇。
3. 线条流畅:剪纸作品的线条流畅优美,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 构图讲究:剪纸作品在构图上注重对称、平衡和对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5. 地域特色: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剪纸作品在风格、题材和技法上各有千秋。
4. 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剪纸艺术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剪纸艺术的传统技艺和独特魅力,使之不被时代淘汰;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保持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剪纸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部门、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纷纷采取措施,如开展剪纸艺术培训、举办剪纸展览、出版剪纸作品集等,弘扬剪纸艺术。
剪纸的由来与来历

剪纸的由来与来历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青睐。
接下来由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剪纸的由来与来历,欢迎大家阅读!1、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来历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之上。
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
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2、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剪纸的历史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
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
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
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3、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
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店铺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4、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
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5、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
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
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
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演变

·
织 布
收 获
回 娘 家
的 历史演变
一、萌芽阶段(新石器时代——汉代)
汉代
●剪彩为幡
●纸的出现
——剪纸的雏形
(汉代——南北朝)
二、产生阶段
汉代
●招魂李氏——传说中最早的剪纸
南北朝 ●南北朝剪纸 ——有证可考的最早剪纸
三、发展阶段(唐代至今)
唐代 ●最早出现“剪纸”一词 宋代 ●余敬之——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剪纸艺人 元明清 ●福禄寿喜财神剪纸流行,以表达人们希望改变贫穷
厌 胜 纸 虎 头 唐 代
人们把《厌胜纸虎头 》剪好贴于门楣上,认为可驱邪镇宅, 使百鬼远离,贴虎头在山西、陕西一带品,有剪纸、 刺绣、印染、铜镜、漆器等,内容以“松鹤长青”居 多,
祝 寿 礼 镂 版 印 染 寿 图
宋代剪纸
马上做官
元明清剪纸
喜上眉梢
马 上 财 到
一风 般俗 正,明 门唐清 张后广 贴期大 秦改地 琼为区 后张流 门贴行 张剪张 贴纸贴 钟秦门 馗琼神 。和剪 尉纸 迟驱 公鬼 。
门 神 ·
明 清 传 纹 湖 南 ·
秦 琼
老 鼠 娶 亲
明 清 传 纹 湖 南
明清时期,流行年节祀鼠活动,日期因地而异。剪纸“老鼠 娶妻”表示:一是鼠为“子神”,很会生子;二是娶亲送走老鼠, 消灭鼠害;三是腐败如同鼠害,民间深恶痛绝,赶快送走之意。
生活,求取功名利禄和富贵的愿望
金乌负日
太阳神鸟
现藏四川省成都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
对 马 团 花 剪 纸
南 北 朝
对 猴 团 花 剪 纸
南 北 朝
鞭 牛 迎 春
间剪纸甚为普遍,人们对新年、立春极为重视,“一 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会把春牛贴在门楣上,并相互赠贺。
剪纸发展史

剪纸发展史第一篇:剪纸发展史剪纸的发展史剪纸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古老的“活化石”。
追溯其渊源,1500以前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古墓中出土的图案花剪纸《对马》、《对鹿》作品中很有特色。
其精美的构图和娴熟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那时剪纸已用于屏风,头饰等方面,起到节日仪饰作用。
隋唐时期,沿袭和发展这一习俗,杜甫在《彭衙行》中“暖汤濯我是,剪纸招我魂”之句。
剪纸已呈现扩大发展的趋势。
宋朝时期剪纸在民间广泛流传,每逢年过节,人们用剪纸装饰彩灯、贴窗花、点缀礼品来渲染节日的气氛。
婚嫁之事也少不了剪纸,用来布置新房和彩礼。
相传双喜也就是喜喜字是由王安石所创造。
至此剪纸还用于门笺,刺绣花样,陶瓷纹样,木工雕花,印染花样,祭祀品等。
明朝时期:剪纸技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准,1965年在江苏江阴出土的一把明代折扇,在扇面双层纸间夹裱的一幅“梅鹊报春图”剪纸手法高超,精美细致。
明朝剪纸不光在国内民族工艺中独树一帜,而且还享誉海外,畅销东南亚一带。
清朝时期:剪纸已不再是民众之事,已登大雅之堂进入了宫廷。
抗战时期:延安江丰、艾青、张仃、陈叔亮等老一辈开拓者,深入陕北乡间进行剪纸方面的调查、研究挖掘民间剪纸艺术之宝库,编辑出版了《民间剪纸集》。
解放后,一九五三年中华文化部举办了全国首届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继之展事不断。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剪纸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群普艺术。
现代剪纸艺术家,冲破古人经营、在古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剪纸的一种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艺坛上。
今天的剪纸创作已不再局限于、喜字、窗花、灯花,刺绣花样的民俗范围,而是追现代艺术之风,走进舞台美术、影视、邮票、包装设计、艺术表演、大型展览、服装设计、民族服饰、宾馆、餐饮装饰、报刊杂志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剪纸表现方法单色剪纸1.阳刻剪纸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
一种剪纸用陶瓷装饰花纸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与流程

一种剪纸用陶瓷装饰花纸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与流程本发明属于花纸装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剪纸用陶瓷装饰花纸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我国剪纸至今已1600多年历史了,在我国有剪纸之乡称号的达16个之多,群众喜爱和普及率较高。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刀刻在纸上创作花纹、图案、人物、山水等图形,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具有认识、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中国剪纸与景德镇手工制瓷同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且在2009年9月28日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但剪纸本身也有遗憾之处,就是不能保存太久和很好地展示,你见过千年的瓷器,但一定没看过千年的剪纸,因此如何将剪纸艺术品进行保存是一直困恼剪纸行业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剪纸作品保存不便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艺术效果可永久保存的剪纸用陶瓷装饰花纸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剪纸用陶瓷装饰花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调墨油与乙基纤维素、颜料混合均匀后,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印刷到小膜转印底纸一上形成颜料层;第二步:对第一步制得的小膜转印底纸一进行剪纸加工;第三步: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在小膜转印底纸二上印刷封面油,形成转移底油层;第四步:将完成第二步剪纸加工后小膜转印底纸一的颜料层贴在小膜转印底纸二的转移底油层上,然后放入热复合机中进行热复合制得剪纸用陶瓷装饰花纸。
所述小膜转印底纸一的纸基厚度为70g,小膜转印底纸二的纸基厚度为180g。
所述颜料为陶瓷釉上颜料、陶瓷釉中颜料、玻璃颜料、有机颜料中的一种,所述调墨油的型号为田菱yr-5206。
所述颜料为陶瓷釉上颜料时,调墨油与乙基纤维素、颜料的重量百分比为:39%:1%:60%;所述陶瓷釉上颜料由陶瓷釉上色料与助色剂按重量百分比97%:3%混合而成;所述助色剂的重量百分比为:铅丹27.7%、石英17.1%、硼酸9%、硼砂13.9%、氧化锌2%、长石27.9%、碳酸钙2.4%。
中国传统工艺品剪纸瓷器等的制作与鉴赏

中国传统工艺品剪纸瓷器等的制作与鉴赏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传统工艺品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剪纸和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两个瑰宝,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还通过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的鉴赏。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工艺品剪纸和瓷器的制作工艺和鉴赏价值进行介绍。
一、剪纸的制作与鉴赏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剪刀和纸张技法而闻名世界。
剪纸最早起源于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剪纸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设计图案、选材、折纸、剪纸和除尘等几个步骤。
首先,剪纸艺人会根据自己的设计构思画出图案,然后选择合适的纸张进行制作。
接下来,艺人会使用专业的技法将纸张折叠成各种形状,再运用剪刀巧妙地切割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最后,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效果,还需要仔细清除纸屑和灰尘。
剪纸作品以其精湛的剪刀技巧和独特的图案吸引了广大的鉴赏者。
在剪纸的制作过程中,艺人需要对图案的细节和层次有深入的思考和把握。
一方面,剪纸的线条要流畅,形状要准确,刀法要熟练,确保图案的清晰和美观。
另一方面,剪纸的图案要有寓意和象征,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俗。
剪纸作品可通过线条的纵横、形状的变化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独特艺术观点和个性魅力。
同时,观赏剪纸作品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作品的细节和整体效果的综合鉴赏,从而更好地领会到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二、瓷器的制作与鉴赏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享誉世界。
中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华山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极为高超的工艺水平。
瓷器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的选择、研磨、成型、装饰和烧制等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瓷器的原材料需要选择优质的瓷土和矿石,并经过精细的研磨和混合,制成均匀细腻的瓷泥。
接下来,艺人会根据设计要求将瓷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如碗、盘、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纸贴花瓷及其源流剪纸艺术,属民间美术类,它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美术。
剪纸艺术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北朝,据考古资料,新疆阿斯塔那地区的三座北朝纪年墓葬中共出土5幅团花剪纸[1],有对猴团花、对马团花、几何纹团花,均采用“折剪”技法,经叠折剪裁,图案匀称,艺术技巧上已相当成熟。
因此,剪纸的出现应早于北朝,只是待考古实物资料证实之事。
图1唐代寿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枕我国将剪纸艺术融入陶瓷器皿中应是唐代,是中国古陶瓷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博采众长和兼收并蓄的具体表现,它是剪纸与陶瓷芝术相交融的典范。
以往,提到陶瓷中剪纸装饰,自然而然地首先将目光集中于吉州窑,并联系在一起,认为陶瓷中剪纸装饰是宋代吉州窑首创。
但陶瓷中剪纸装饰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呢?又有什么特色和与之相关的工艺?尚很少看到专研文章。
本文不可能对吉州窑的装饰及工艺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讲得很清楚,仅就其剪纸贴花装饰的主要问题,如剪纸贴花的起源年代、几种不同的工艺等问题略抒己见,并就教于方家。
图2唐代寿州窑黄釉剪纸枕其实早在唐代的陶瓷产品中,已出现不少剪纸贴花纹。
如安徽寿州窑、湖南长沙窑、河北定窑等。
一、剪纸贴花的几个早期窑口寿州窑“漏花印纹,用薄兽皮预制各式的图案花纹,在器胎未施瓷衣前,将漏花印版贴在胎坯上,遂施白瓷衣,然后取下印版,胎上即漏成阴文花,再施黄釉入窑煅烧,便呈现浓厚色彩的漏花印纹。
黑釉器,待施白色瓷衣后,将预制漏花印纹版贴上,施黑釉后取下印版入窑煅烧,即成黑釉白色的漏花印纹”[2]。
图1为唐代寿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枕[3]。
另外还有青釉剪纸贴花枕,如1958年芜湖市唐墓出土的“青釉漏花印纹瓷枕”,长方体,顶面中部微凹,下底略小,两端为平方形,圆棱角,顶面中心漏印一朵圆形几何花纹,底部有一小圆气孔,通体施自色瓷衣,表面施青釉,底部露胎。
窑址亦采集到同类剪纸贴花碗残片标本[4]。
图2为唐代寿州窑黄釉剪纸枕[5],高7.5、枕面长15、宽10㎝,呈圆角长方形,枕面略弧凹,胎体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施白色化妆土,釉色褐黄,釉层薄厚不匀,开片细小。
底部平坦无釉,有月牙形气孔。
枕面贴菱花形牡丹开光纹剪纸,再上罩褐黄釉,然后在牡丹花内涂上鳝黄釉焙烧。
巧妙运用色泽深浅对比,纹饰质朴而俏丽。
扬州文物商店藏。
图3唐代寿州窑茶末釉贴花枕另外也见贴木叶漏花枕,但部分不像是用植物木叶做为漏版,似用剪纸刻成叶状。
如图3唐代寿州窑茶末釉贴花枕[6],1980年出土于扬州市东风砖瓦厂,高8.6、宽10.4、长12.8㎝,叶片排列规整,叶纹呆板缺少自然天成之感;图4唐代寿州窑漏花印纹枕[7],现藏日本出光美术馆,木叶纹饰缺乏生动天然神韵,亦为剪纸刻叶纹。
图5唐代寿州窑剪纸贴花枕[8],现藏故宫博物院,在黑釉下见白色剪纸窗花,新颖别致。
图4唐代寿州窑漏花印纹枕长沙窑出土的青釉飞蝶纹银锭式枕也属剪纸漏花之先例,它是将剪纸蝴蝶贴在胎坯上,施化妆土后取下剪纸再罩青釉烧成,无化妆土的蝶纹即成褐色漏胎。
它同时也是一种胎装饰的较早范例。
飞蝶纹银锭式青釉枕上的飞蝶看上去非常规矩呆板,既无笔锋也无立体感[9],属于剪纸漏花无疑。
图5唐代寿州窑剪纸贴花枕河北曾出土3件唐代剪纸贴花执壶,图6为衡水市出土黄釉剪纸贴花执壶,高18.1、口径7.6、底径11㎝,敞口,圆唇,短直颈,溜肩,鼓腹,最大腹径靠近下部,平底微内凹,肩部安管状直流,曲柄,颈肩之间安双泥条系,胎体坚致厚重,造型雄浑饱满,器腹平行饰刻篾点纹,流下方两侧各饰菱形剪纸贴花一枚,通体施化妆土,罩黄釉;图7为正定县出土黄釉剪纸贴花执壶,高13.7、口径6.6、底径9.6㎝,造型与上图基本相同,更显庄重饱满,器腹饰蓆纹,流下饰菱形剪纸贴花一枚,通体施化妆土,罩黄釉;图8为隆尧县出土黑釉剪纸贴花执壶,高21、口径6.5、底径8.1㎝,敞口,圆唇,斜直颈,丰肩,深腹,平底,肩部安管状直流,曲柄,颈肩之间安双泥条系,胎体坚实厚重,流下饰菱形剪纸贴花一枚,施半截黑釉,下半截无釉露胎。
推断这3件剪纸贴花执壶为早期定窑产品[10]。
虽然窑址中尚未见到这类器物标本,但河北出土的剪纸贴花执壶均为菱花形,采用折剪技法,所表现的是一种简练、朴实、淳厚、古拙的北方风格,配以雄浑饱满的造型十分协调。
从造型看,北方窑口黄釉执壶一般最大腹径是下腹,也见一种最大腹径在上腹部的,但颈部较长,整体显得修长,不丰满,而寿州窑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内收,器型丰满挺拔;北方窑口流为圆管状,部分流上还饰有弦纹,而寿州窑黄釉执壶一般为多棱形流。
另外北方窑口多饰有蓆纹,部分为剪纸漏花,而寿州窑黄釉执壶均为素面,无任何纹饰[11]。
定窑剪纸图案与寿州窑南方剪纸设计、风格是不同的,而长沙窑执壶上不见剪纸漏花装饰,且多为青釉,仅见瓷枕上有剪纸漏花装饰。
因此,可确定河北出土的剪纸贴花执壶不是寿州窑、长沙窑产品,判为定窑产品是比较恰当的。
另外,有报道[12]称:内蒙古托克托县东胜城址出土一件金代黑釉暗纹瓷罐,该罐通高29.7㎝,直口,低颈,宽肩,下腹收敛,平底,口径与底径相等,胎细白,内外施黑釉。
自颈至上腹印有暗纹,系在施釉时先贴花,施釉后揭去贴花,再施一层薄釉面成。
报道未附图片,亦未说明揭去贴花后,所再施的一层薄釉是否为透明釉或其他色釉。
但可肯定属剪纸贴花无疑,从文字描述看,“胎质细白”与定窑产品胎质相似,而不同于其他剪纸贴花窑口的产品。
推测可能是定窑产品,至于是否为金代,需待见实物才可判断。
图6衡水市出土黄釉剪纸贴花执壶二、吉州窑剪纸贴花的师承及创新吉州窑剪纸贴花是在早期寿州窑、长沙窑、定窑漏绘花装饰的基础上,在宋代时将剪纸这一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灵活地运用到了陶瓷装饰中来,并以此为开端,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多种漏绘技巧,木叶贴花与剪纸漏花的原理是相通而又不相同的。
最主要是独创了用两种铁含量不同的釉料,先后二次施于同一坯体的剪纸贴花纹器。
制作时,先在胎坯上施一次含铁量稍高的黑褐地釉,将制作好的剪纸纹样贴在所需位置,最后再施一层含铁量稍低的釉料,揭掉剪纸纹样后入窑烧成,成品表层釉色呈现出类似蛋黄色斑的窑变色,下层为褐黑色剪纸轮廓。
木叶贴花与此法原理相通,但制作工序不同,笔者已有专文[13],不再赘述。
图7正定县出土黄釉剪纸贴花执壶从出土及海内外收藏的吉州窑剪纸贴花器来看,以碗为大宗,装饰部位多在内壁,部分朵梅纹饰于内壁及内底。
另外也见瓶、炉、枕等,但较少见。
装饰题材有龙、凤、鹿(图9,宋吉州窑剪纸奔鹿纹碗,高5.9、口径11.5、足径3.4㎝)[14]、鸳鸯、蝴蝶、鹤鸟等动物图案及植物梅、兰、竹、菊、杜鹃花纹等,以及开光文字类、火焰宝珠类、菱花类等,佛像题材仅见上海博物馆藏南宋吉州窑剪纸佛像纹碗[15]。
图8隆尧县出土黑釉剪纸贴花执壶吉州窑最早的剪纸漏花是把剪纸印版图案贴在胎上后,施一层黑釉,揭去印版即成漏版印刷之效果,烧成后即可见釉色与胎体截然不同的两色分明图案,为区别于这种一次施剪纸装饰与两次施釉剪纸装饰,可将第一类称为“剪纸留白”,后者称“剪纸贴花”。
“剪纸留白”应早创于剪纸贴花,从宋代至元代均见剪纸留白装饰产品实物传世。
如吉安市博物馆所藏的宋代吉州窑“黑釉剔花火焰宝珠纹海碗”(图10)、南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杜鹃花纹四系罐”(图11)、元代吉州窑“黑釉剔花火焰纹圈足炉”(图12)[16]等,实为剪纸留白纹,从图片上可看见旋坯纹,不见剔刻纹。
可见吉州窑从初级到中、晚期还一直使用这一工艺。
再看镇江出土的宋代吉州窑“黑釉剔花长颈瓶”(图13)腹部剔刻对称窗花纹,黑釉与黄褐色花纹交相辉映[17]。
该“黑釉剔花长颈瓶”也是剪纸留白纹,剔刻不可能表现出如此工整对称的窗花纹。
它们仅是唐代寿州窑、定窑剪纸漏花或称剪纸留白的翻版。
进一步发展成多数是在已施黑(褐)釉的胎体上覆贴剪纸印版,再施一次乳浊色釉,漏花处为黑(褐)釉地色,同时外壁点染同种彩釉成玳瑁等纹,也见外壁不再点彩的朵梅盏;再一种是将印版花纹刻空,贴在已设地釉的坯胎上,漏彩于盏壁,形成漏版印刷之效果,但数量稍少。
图9宋吉州窑剪纸奔鹿纹碗以往只知道吉州窑剪纸贴花(剪纸留白)器有碗、瓶、炉等,不见剪纸贴花枕。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收存一件珍贵的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枕(图14),长22、宽11、高8㎝,呈束腰长方形,八角稍圆,立烧,一端见四支钉痕,另一端有一圆形气孔,枕上下两各贴两枝折枝梅花,正面与背面各贴一枝折枝菊花纹,两端各贴一只鹤鸟。
枕面剪纸贴花处呈酱黑色,余釉为褐黄色中带紫、蓝、绿等色交织的窑变色斑,胎质白中闪黄,胎土有明显沙质。
此枕珍罕之处在于:证明吉州窑曾生产过剪纸贴花枕,而且有菊花纹和鹤鸟纹[18]。
图10宋吉州窑“黑釉剔花火焰宝珠纹海碗”还见一种漏花兼剔刻再绘彩的“漏花剔刻绘彩瓷”(名称为笔者拟定),以往吉州窑研究文章中均无人提出,它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吉州窑的装饰工艺和技法,为吉州窑剪纸贴花器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它不应被后人遗忘。
如图15宋代“褐釉剔花折技梅纹瓶”、图16“黑釉剔花折技梅纹三足炉”[19],该装饰为先将朵梅剪纸图案贴在器胎上,再施一层黑(褐)釉,揭去剪纸印版即成剪纸漏版朵梅初形,再剔刻枝干,后绘花蕊,入窑烧成独特的“漏花剔刻绘彩瓷”。
图17为香港徐氏艺术馆藏元代剪纸云凤纹瓶[20],在漏花云凤上加红彩描纹,红彩鲜艳,不同于以往所见漏花彩绘的铁褐色,窑址标本似未见。
图11南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杜鹃花纹四系罐”三、剪纸贴花的相关工艺及根源目前所见吉州窑研究文章不少,针对剪纸贴花多侧重于欣赏类及讨论其题材内容、装饰技法、形式以及与民间剪纸工艺的比较,而对于相关工艺及根源所在少有涉及。
目前我们已知道剪纸贴花工艺并非吉州窑首创。
早期(唐代)剪纸贴花瓷实物已见到安徽寿州窑、湖南长沙窑、河北定窑,而窑址出土实物的仅限于寿州窑。
图12元代吉州窑“黑釉剔花火焰纹圈足炉”早期(唐代)剪纸贴花瓷工艺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应该是受到胎装饰工艺的影响,北魏洛阳城内大市遗址曾出土9件黑釉瓷,其中4件碗的器外口部与腹部用刮釉手法划出二道宽弦纹,弦纹露胎,黑白分明;1件杯的器壁用刮胎手法刮成三道弦纹,黑白相间;1件盂的器外腹部用刮釉法饰二道弦纹,均显现出装饰花纹特色[21]。
图18为汉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城出土的北魏黑釉刮胎盂[22],高10.6、口径10.2、腹径16、底径7.2㎝,可谓是最早的刮胎装饰产品。
而唐代安徽寿州窑、湖南长沙窑、河北定窑的剪纸贴花所追求的效果亦为胎釉的色差对比视觉感受。
因此,剪纸贴花首先得益于胎釉对比的早期胎装饰,继而将民间剪纸这一传统工艺运用胎装饰而移植到了陶瓷装饰上来。
而宋代吉州窑的剪纸贴花不断继承与创新发展,又得益于鎏金银器、金银平脱器和夹缬等工艺,夹缬也是使用漏版的防染印花法,部分吉州窑剪纸漏花亦是由花版漏印而成[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