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测试技术复习要点
现代环境测试技术考试知识点要点整理

现代环境测试技术考试知识点要点整理1.什么是色谱技术?利用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技术2.什么是色谱分析技术把色谱技术和适当的检测器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色谱分析技术3.色谱是否只能分离色素?不是,它也可以进行分离混合物中组成4.色谱的分离原理有哪些?利用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分配系数不一样,当两相运动时,这些物质反复分配进行分离,然后检测器进行测定的色谱图5.按流动相不同,色谱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液相色谱法(LC):柱色谱法(CC),薄层色谱法(TLC),纸色谱法(PC)气相色谱法(GC):填充柱色谱(GSC),毛细管柱色谱(GLC)超临界色谱法(SFC)6.按分离机理,色谱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吸附色谱法(物质在固体表面吸附能力不同)排阻色谱法(分子大小不同)分配色谱法(在气液或液液两相中K不同)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交换能力不同)7.色谱技术有什么用途?定性分析混合样品的成分;定量分析混合样品成分;从混合样品中分离制备单一成分;样品预处理!8.色谱仪一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流动相传输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数据处理及控制系统9.色谱图各组分分离后依次经过检测器,将流动相中浓度或者质量转化成电信号,有记录仪记录下的信号—时间曲线。
10.基线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监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11.峰高色谱峰顶点与峰底之间的垂直距离12.峰面积色谱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13. 标准偏差σ:表示色谱曲线的离散程度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14. 半峰宽度(Y1/2):Y1/2=2.354一半峰高处的宽度15. 峰底宽度(Y)Y =4过峰两侧拐点与基线焦点的间距16. 死时间t M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得出峰时间17. 保留时间t R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时间18. 调整保留时间t R’= t R-t M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19. 相对保留值(α),也称为分离因子/选择性因子r21两个色谱峰调整保留时间之比(只与固定相性质,柱温、流动相组成有关,与柱子长度和填充情况以及流动相流速无关)20. 分配系数(K)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两相中浓度比即为该组分的分配系数(固/流动)特点:T一定,K越大,出峰越慢;不同组分在同一固定相上K值可能不同同一组分在不同固定相上K可能不同,选择合适的固定相可以改善分离效果影响因素:组分一定,K取决于固定相对于液相色谱,K与流动相也有关对于气相色谱,组分和固定相一定,T增大,K减小21. 分配比(容量因子/容量比)k=t R,t M即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平衡时,;两相中质量比(固/液)=该组分调整保留时间/死时间22. 相比β =V M/ V S;相比、分配系数、分配比之间的关系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达到平衡时,两相的体积比(固相/液相)分配比k=分配系数K/相比β23. 理论塔板数n理论=16(t RY)224. 有效塔板数n有效=(t R,Y)2(越大对分离越有利)n有效n理论=k2(k+1)225. 速率方程H=A+B/u+CuH:理论塔板高度u:流动相的线速率A:涡流扩散项B:分子扩散项系数C:传质阻力项系数26. A:涡流扩散项A=2λd p(d p越小,λ越小,A越小,H越小,柱效n增大,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情况减轻,色谱峰较窄)d 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27. B:分子扩散项系数B=2γDγ:载体填充在柱内引起的扩散路径弯曲因子D:组分在流动相中扩散系数28. C:传质阻力项系数C=C g+C lC g气相传质阻力,C l液相传质阻力29. 流动相流速u对涡流扩散项,分子扩散项和传质阻力项分别有什么影响?流动相流速与分子扩散项成反比,与涡流扩散项和传质阻力项没有关系30.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变化(D g)对分子扩散项和传质阻力项分别有什么影响?与分子扩散项成正比,与传质阻力项成反比A=2λd p+2γD gu+[0.01k2(k+1)2×d p2D g+23×k(k+1)2×d f2D l]u31. 分离度R=t R(2)?t R(1)12(Y1+Y2)即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平均值之比。
现代材料检测技术及检测方法复习要点

现代材料检测技术及检测方法复习要点一.热分析定义: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之间关系的一类技术。
1.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TG)定义:热重法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或时间的关系的方法,通常是测量试样的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影响因素:升温速度,气氛,样品的粒度和用量,试样皿温度的标定2.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定义: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
差热分析曲线描述了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差(ΔT)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系。
影响因素:气氛和压力的选择,升温速率的影响和选择,试样的预处理和粒度,参比物的选择,纸速的选择3.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定义: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和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随温度变化关系的一种技术4.差热重分析(Differential Thermogravimetry, DTG)DTG曲线是TG曲线对温度或时间的一阶导数,即质量变化率5.在DTA曲线中,吸热效应用谷来表示,放热效应用峰来表示所不同的是:在DSC曲线中,吸热(endothermic)效应用凸起正向的峰表示凹下的谷表示(热焓增加),放热(exothermic)效应用凹下的谷表示(热焓减少)。
二.电镜分析1.定义:TEM用聚焦电子束作照明源,使用于对电子束透明的薄膜试样,以透过试样的透射电子束或衍射电子束所形成的图像来分析试样内部的显微组织结构。
2.为什么采用电子束而不用自然光?决定因素1)显微镜的分辨率2)自然光与电子束的波长3)有效放大倍数透射电镜的有效放大倍数M=人眼的分辨率(0.2mm)/投射电镜的分辨率(0.1nm),而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为200mm。
由显微镜的分辨率与光源的波长决定了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率远大于普通光学显微镜;3.场深是指在保持象清晰的前提下,试样在物平面上下沿镜轴可移动的距离,或者说试样超越物平面所允许的厚度。
现代检测技术复习资料

1、检测技术是以研究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P1)2、检测是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生产、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
3、测量,其含义是用实验方法去确定一个参数的量值(数值和单位),即通过实验,把一个被测参数的量值(被测量)和作为比较单位的另一个量值(标准量)进行比较,确定出被测量的大小和单位。
(P1)4、测量方法是指实现测量过程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根据测量手段分类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联立测量。
(P2)5、误差的分类: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
6、传感器的国家标准定义:能感受(或响应)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可用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通常定义:“能把外界非电信息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或装置”或“能把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器件或装置”。
7、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测量电路三部分组成;也称为变换器、检测器、探测器。
(P26)8、传感器的静态测量是指测量过程中被测量保持恒定不变(即dx/dt=0,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的测量;静态特性表示测量仪表在被测物理量处于稳定状态时的输入—输出关系。
(P28)9、传感器静态性能指标—1、量程是指检测系统测量上限Xmax和测量下限Xmin 的代数差,即L=|Xmax-Xmin|;2灵敏度3、分辨力与分辨率4、线性度5、迟滞6、稳定性与漂移7、重复性10、传感器的动态测量是指测量过程中被测量随时间变化时的测量;动态特性是检测系统(传感器)对于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它不是一个定值,而是时间的函数。
(P34)11、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测的非电量转换成电阻值,通过测量此电阻值达到测量非电量的目的。
(P35)12、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金属的电阻应变效应,即当金属丝在外力下作用发生机械变形时,其电阻值将发生变化。
现代测试分析技术(复习重点)

第四章 微束分析技术
微束分析技术:利用直径在微米级的微束(电子束、离子束、和激发光束等)来激发样品,然后借助相应的探测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收集和处理被激发微区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如特征X射线、二次电子、二次离子、背散射电子、俄歇电子、透射电子、吸收电子以及阴极荧光等,用以研究微区的化学成分,表面形貌和结构特征等。
电子探针样品要求及制备
【要求】固态样品;试样尺寸大于X射线扩展范围;在电子辐射及低压(真空)环境中性质稳定。
【试样制备】1、使用光片和两面抛光的薄片或超薄片;2 、块状或粉末状样品表面需粘结固定在金属样品台上;3 、在对样品做探针分析之前初步鉴定和认真对微区或矿物圈定
电子探针分析测试技术
特点:【优势】1小:分析区域小于1um;2高:绝对灵敏度高;
电子探针仪是用来非原位破坏性分析微笑样品化学成分的分析仪器。
原理:由莫塞莱定律可知,各种元素的特征X射线都具有各自确定的波长,并满足一下关系λ= ,通过探测这些不同波长的X射线,来确定样品中所含有的元素,这就是原子探针定性分析的依据。而将被测样品与标准样品中元素外的衍射强度进行对比, - =Kr 就是进行电子探针的定量分析。
2、容量法
是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指示滴定终点,然后目测标准溶液消耗体积,计算分析结果。
(1)酸碱滴定法
(2)沉淀滴定法:Cl-、Br-、I-、CN-、SCN-等离子滴定
(3)络合滴定法:利用形成稳定络合物的络合反应分析金属离子。
(4)氧化还原滴定法:基于溶液中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换的反应来进行滴定的方法。
(2)熔融分解法
Na2O2+Na2CO3熔融(铂坩埚)、水提取、HCl酸化、在经过一系列沉淀过滤分离过程,分别测定SiO2Al2O3CaOMgOFe2O3TiO2等。
联大2014-2015《现代测试技术》期末复习

《现代测试技术》期末复习第一章:测量: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一组操作。
测量技术:研究测量原理、方法和仪器等方面的技术。
电子测量技术: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测量的技术。
量: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测量的结果:数值+ 计量单位。
一个值或一组值,值包括误差,误差说明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量值:由数值和计量单位乘积表示量的大小。
被测量:被测量的量。
影响量:不是被测量的量,但却影响被测量的量值。
真值:在所处的条件下,没有误差的量值;是一个理想概念约定真值:为约定目的而取的可以代替真值的量值。
示值:测量仪器的指示值。
额定值:由制作商为仪器或设备在规定工作条件下指定的量。
读数:仪器上直接读到的数字。
实际值:满足规定精度用于代替真值的量值。
测得值(测量值):由测量得出的量值计量: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传递的活动。
它属于测量,源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测量,它涉及整个测量领域,并按法律规定,对测量起着指导、监督、保证的作用。
计量基准:特定的计量领域复现和保存的计量单位。
国家基准:经国家正式确认,具有当代或本国科学技术所能达到的最高计量特性的计量基准。
计量基准的划分:国家基准(主基准)、副基准、工作基准计量与测量的区别:测量:用已知的标准单位量与同类物质进行比较,获得该物质数量的过程。
被测量的真实数值客观存在,测量误差是由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引起的。
计量:计量用的仪器仪表是标准的,误差是由受检仪器仪表引起的,任务是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第二章:2.1、测量误差的基本原理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绝对误差计算【例2.1.1】修正值(校正值):与绝对误差的绝对值大小相等,但符号相反的量值称为修正值,用C表示。
【例2.1.2】相对误差计算示值相对误差计算分贝误差γdB≈20Lg(1+ γA) ≈20Lg(1+ γx) 【例2.1.4】电子测量仪器误差的表示方法工作误差:额定工作条件下误差极限,是最不利组合条件下误差的极限值。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复习资料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复习资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绪论1、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特点有哪些?(1)分析测试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2)分析测试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加大;(3)分析测试所设计的专业面越来越广2 晶体的性质自限性(自范性);结晶均一性;各向异性;对称性;最小内能性;稳定性3 等轴晶系的晶面间距的计算4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①主量子数n :确定原子轨道能级的主要因素。
主量子数 n 决定原子轨道的能量,它的取值为1、2、3…。
n 越大,电子离原子核的距离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②角量子数 l :决定电子运动的角动量。
角量子数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它的取值为0、1、2….n-1。
在多电子原子中,当n 相同而l 不同时,电子的能量还有差别。
又常将一个电子层分为几个亚层。
当 l =0、1、2、3 时,分别称为 s、p、d、f 亚层。
在多电子原子中,也决定着原子轨道的能量。
当 n 相同时,随 l的增大,原子轨道的能量升高。
③磁量子数m:决定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表示同一亚层中原子轨道的数目。
磁量子数 m 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取向。
它的取值为±1、±2、±l ,因此有 2 l + 1 种取向。
n 和l 相同,但m 不同的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同,称为简并轨道或等价轨道。
④自旋量子数ms:决定电子自旋方向。
它的取值为 +1/2 和 -1/2,常用箭号↑和↓表示电子的两种自旋方向。
综上所述,n、l 、m 三个量子数可以确定一个原子轨道,而 n、l 、m 、 ms四个量子数可以确定电子的运动状态。
5 举例说明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德规则的应用(1)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由泡利不相容原理,可知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而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必须相反;(2)能量最低原理:在不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轨道上,当能量最低的轨道排满后,电子才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轨道上。
现代机械测试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测量是以确定被测物属性量值为目的全部操作;测试是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
2、测试是借助专门的设备,通过适合的试验和必要的数据处理,从研究对象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是对信号的获取、加工、处理、显示记录及分析的过程。
3、现代测试技术的任务:过程或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过程或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控制;科学研究。
4、现代测试技术的内容:信号的拾取及变换;信号的记录及传输;信号的显示及处理;信号分析。
5、信号处理的目的:削弱信号中的多余内容,滤除混杂在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也可以是将信号转换成易于识别的形式,便于信号的特征参数的提取。
6、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物性型传感器大量涌现;集成、智能化传感器的开发;化学传感器的开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般的计算机测试系统;标准接口型计算机测试系统;网络化测试系统;虚拟仪器(VI )。
第二章振动分析理论基础1、振动的3要素:振幅、频率、相位。
2、两个方向相同的简谐振动的合成:振幅变化的频率振动的平均频率振幅的数值在A1+A2到A1-A2之间变化。
当ω1≈ω2,A1≈A2时,合成振动为拍振:振幅变化的频率为w 。
3、影响机械系统振动特性的因素:系统本身结构的动态特性参数——质量或转动惯量、刚度和阻尼;系统的工作条件和外部激振的情况。
4、固有频率:当系统做自由振动时,其振动的频率只与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有关,这个振动频率称为固有频率。
5、临界阻尼:是从振动过渡到不振动的临界情况。
6、改变临界转速的措施:设计时:改变轴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合理地选取轴承和设计轴承座;对于高速转子要考虑油膜振荡,对于大型机组要考虑基础刚度的影响。
运行时: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附加质量;改变油膜刚度和轴瓦结构;改变轴承座刚度;采用阻尼减振或其它减振措施。
7、强迫振动的特点:振动频率与外界施加的激振力的频率相同;振幅与外界施加的激振力的大小有关;当激振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等时会发生强迫共振,而且有一共振区。
现在检测技术复习提纲.doc

第一章测量的基本概念1.检测、测量、传感器和单位等概念的理解;检测:利用各种物理、化学效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与装置,将生产、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检查与测量的方法,赋予定性或定量结果的过程。
测量:以同性质的标准量与被测量比较,并确定被测量对标准量的倍数,取得用数值和单位共同表示的测量结果。
单位制:为给定量制建立的一组单位。
单位制是由一组选定的基本单位和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因数确定的导出单位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单位体制。
2.仪表的基本功能、基本性能和参构;基本功能:变换功能:将被测量按照一定的规律转变成为便于传输或处理的一种物理量;选择功能:选择有用信号;比较功能:确定被测量x对标准量的倍数;显不功能:基本性能:精密度:指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时所得各测量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
6 I-精密度t-随机误差小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 !-准确度t〜系统误差小精确度:精密度和准确度的综合反映。
T = e + 8——精密度、准确度中某一个高,另一个低都不能说精确度高!稳定性:稳定度:规定时间内,测量条件不变时,仪表内部随机因素。
例如,仪表内部某些因素做周期性变动,引起示值变化。
环境影响(影响系数):仪表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变换所引起的示值不稳定。
结构:直接变换型:缺点是所有变换器特性的变化都会造成测量误差。
平衡变换型:整个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由反馈系统的特性决定。
正向变换特性的变化不会造成测量误差或者说造成的误差很小。
精心设计反向回路可以保证较高的稳定性和高精度。
差动变换型:灵敏度高,精心制作k3,可保证较高的精确度。
3.测量仪表的4个静态性能指标;线性度、灵敏度、滞环和重复性4.最小二乘法;5.测量方法的分类;6.零位式测量和微差法测量。
第二章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7.误差的来源与分类;1.随机误差的特点;2.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修正值、实际值、示值相对误差和满度相对误差(引用误差);3.如何确定仪表的精度等级、如何选择仪表的精度等级;4.数字仪表误差的表示方法和计算,例2-9;5.一次直接测量是最大误差的估计,公式(2-8);7.随机误差计算;&粗大误差、坏值的判断和剔除;9.系统误差的分类、判断和减〃'励方法,例2-10:10.偶数法则与“0.5"误差法则;11.测量数据处理过程的理解;12.课后题2-2、2-3 ■> 2-4、2-7、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重点第一章 信号分析基础(作业题重点) ——信号的分类:(确定性信号与非确定性信号)1.确定性信号:是指可以用明确的数学关系式描述的信号。
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周期信号、非周期信号与准周期信号。
周期信号是指经过一段时间可以重复出现的信号,满足条件()()x t x t nT =+。
非周期信号:往往具有瞬变性。
准周期信号: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的边缘。
2.非确定性信号:是指无法用明确的数学式描述,其幅值、相位变化是不可预知的,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是一种随机过程,通常只能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描述它的某些特征。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1. 能量信号:在所分析的区间里面(,)-∞+∞,能量为有限值的信号称为能量信号,满足条件:()2t dt x ∞-∞<∞⎰2. 功率信号:有许多信号,它们在区间(,)-∞+∞内能量不是有限值。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信号的平均功率更为合适。
在区间12(,)t t 内,信号的平均功率()221211t t P t dt x t t -=⎰(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1. 连续时间信号:在所分析的时间间隔内,对于任意时间值,除若干个第一类间断点外,都可以给出确定的函数值,此类信号称为连续时间信号或模拟信号。
2. 离散时间信号:又称时域离散信号或时间序列。
它是在所分析的时间区间,在所规定的不连续的瞬时给出函数值。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时间离散而幅值连续时,称为采样信号;时间离散而幅值量化时,称为数字信号。
——信号的时域分析(信号的时域统计分析)1.均值:表示集合平均或数学期望值,也即信号的静态分量。
用x μ表示。
2.均方值:也称平均功率,用2x ψ表示。
3.方差:描述信号的波动分量,用2x σ表示。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2x ψ=2x σ+2x μ4.概率密度函数:随机信号的概率密度函数是表示幅值落在指定区间的概率。
定义为[]0()1()limlimlim x x x T P x x t x x T p x xx T ∆→∆→→∞<≤+∆⎡⎤==⎢⎥∆∆⎣⎦5.概率分布函数:概率分布函数是信号幅值()x t 小于或等于某值x 的概率,其定义为:()()xF x p x dx -∞=⎰(信号的时域相关分析)1.相关:是指客观事物变化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
2.自相关函数:描述信号在某一时刻t 与另一时刻t-τ瞬时值的依从关系。
对于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分别定义为:()()()1()lim()()xx Txx T R x t x t dtR x t x t dtTττττ∞-∞→∞=-=-⎰⎰性质见课本第9页3.互相关函数:描述两个信号()x t ,()y t 关于时差τ的相关性。
对于能量信号的互相关函数定义为:()()()()()()xy yx R x t y t dt R y t x t dt ττττ∞∞-∞-∞=-=-⎰⎰或若()x t 与()y t 为功率信号,则其互相关函数定义为:222211()lim ()()()lim ()()T Txy yx T T T T R x t y t dt R y t x t dt T T ττττ→∞→∞--=-=-⎰⎰或可见,两随机信号中如有频率相同的周期成分,那么互相关函数中将出现该频率成分,且用不收敛。
此外,还应注意到,求出互相关函数后不仅保留了原信号中的频率和幅值信息,而且还保留了相位信息。
——信号的频域分析(周期信号的幅值谱、相位谱和功率谱) 傅立叶级数的实数形式表达式为:0001001()cos sin )(1,2,)2()cos()(1,2,)2n n n n n n a x t a n t b n t n a x t A n t n ωωωϕ∞=∞==++=⋅⋅⋅=+-=⋅⋅⋅∑∑(或复数表达式为:0()(0,1,2,)jn tnn x t n C eω∞=-∞==±±⋅⋅⋅∑(其中系数的换算关系详细见课本14页)以上n A -ω、Cn -ω关系称为幅值谱;n ϕ-ω关系称为相位谱,2n A -ω、2n C -ω关系称为功率谱。
由傅立叶级数展开构成的幅值谱具有以下性质:1)谐波性,各次谐波频率比为有理数;2)离散性,即各次波在频率轴上取离散值;3)收敛性,即各次谐波分量随频率增加而衰减。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密度)傅立叶变换:()()1()()2j t j tX dtx t e x t d X e ωωωωωπ∞--∞∞-∞==⎰⎰可记作:()()FT IFTx t X ω与周期信号相类似,非周期信号也可以分解成许多不同频率成分的正、余弦分量。
所不同的是,由于非周期信号周期T →∞,基频0ω→d ω,所以它包含了从零到无限大的所有频率分量,各频率分量的幅值为()X ωd ω/2π,为无穷小量,所以频谱不能再用幅值表示,而用密度函数描述。
(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分析) 1.自功率谱密度函数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xx S ω与自相关函数()xx R τ是傅立叶变换对,即()()1()()2j txx xx j txx xx S d R eR d S e ωωωτττωωπ∞--∞∞-∞==⎰⎰2.互谱密度函数两平稳随即信号的互相关函数()xy R τ满足条件()xy d R ττ∞-∞⎰<∞,则定义()xy R τ的傅立叶变换为互谱密度函数,简称互谱()xy S ω,()()j t xy xy S d R e ωωττ∞--∞=⎰第二章 线性系统分析 (线性时不变系统)在研究测量装置的传输与转换特性中如下性质尤为重要:1)迭加性质。
2)频率保持性。
(测量系统的传输特性) 1.测量系统的静态特性测量装置的静态特性有灵敏度、非线性度和回程误差。
2.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频率响应特性、高灵敏度、快速响应和小的时间滞后。
重点:一阶系统的频率响应,其幅频、相频特性为()()()()A H arctg ωωϕωτω===-(抑制噪声干扰的措施)1.抑制系统外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的措施 1)屏蔽法2)减少磁感应和电容耦合2.抑制测量系统内仪器间干扰的措施 1)台间干扰的抑制 2)共地干扰的抑制 3.滤波第三章 误差分析理论 (误差及其分类)在实际测量中,能测得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真值的测量值,因此测量的结果必然失真,这种失真则称为误差。
1.按本身因次分类1)绝对误差 2)相对误差 3)引用误差 2.按其产生原因分类1)仪器误差 2)人为误差 3)环境误差 3.按其性质分类1)系统误差 2)疏失误差 3)随机误差 4.按其特性分类1)静态误差 2)动态误差(测量中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精度)精密度是指在测量某一参数中测量值的密集(或重复性)程度。
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符合的程度。
精度是综合反映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指标,它反映了测量的总误差,即表达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的接近程度。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随机误差也是随机变量,随机误差是遵循正态分布规律的,其正态分布规律又称为高斯分布规律。
第四章 常用传感器的变换原理(作业题重点) 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
(P50)性能要求。
(P5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工作原理,性能参数(K 0——应变灵敏度系数)。
(P53) 电阻应变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P55) 应变片的横向效应和温度效应。
(P56) 应变片的主要性能参数和种类。
(P56) 压电效应,常用压电材料。
(P62)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P63)第五章 信号的传输、变换及记录(作业题重点) 直流电桥的平衡条件:电阻平衡。
1324R R R R = 合理布片的方法和目的。
(P68)交流电桥的平衡条件:电阻平衡,电容平衡。
1324R R R R = 1324C C C C = 且1C +3C =2C +4C 交、直流电桥输出电压的区别。
(P72) (放大器与滤波器) 1.放大器放大器应满足的要求及其分类。
(P74) 2.滤波器滤波器的分类。
(P80)理想滤波器。
(P80) (应变仪)1. 静态应变仪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P85文字说明,P88图5-19,熟记!) 2. 动态应变仪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P89图5-21熟记其名称。
) 第六章 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的一般程序。
(P99图熟记。
文字说明P123。
) 信号分析中,加窗的作用。
(P106)应用窗函数的主要类型。
(P106)第七章应力应变测量掌握单向应力状态,平面应力状态(主应力方向已知),了解平面应力状态(主应力方向未知)。
最大正应力法(角点法):熟练掌握(P134)对于两种断面的正应力计算方法,公式。
第八章振动测量测振传感器的重要性能参数。
(了解)激振器。
(P151)(了解)振动测量系统的组成(P155)机械阻抗实验采取的激励方法。
(P158)实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峰值法,分量分析法,矢量分析法等。
(P160)机械故障诊断的实施步骤和常用检查方法。
(P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