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月亮地

最后一个月亮地

最后一个月亮地

聂学剑

看月亮,最好的地方是在乡下。夜静下来,月光像是一层薄薄的小雪,给原野披上轻纱,我们叫它“月亮地”。

一年有多少个月亮地?这个没法去数。月有阴晴圆缺。勿庸置疑的是,春夏秋冬的轮回里,各个时节月亮地各有特色。最美的当属冬天的月亮地。天早早地黑了,月亮挂在天上,或一弯新钩,或一轮银盘;高远,清冷,似乎更加晶莹剔透。天寒地冻,万赖俱寂,这个时候的月亮地更加空旷。它就那么皓白纯洁着,朦胧着,安静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美,是大美。

小时候,最难忘的是过年。父母在厨房里忙碌着,一进入腊月,月亮也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那是因为,每每这个时节,总是激动得睡不着。我们索性起床,披上棉衣推开窗户看月亮。院子里的树影斑驳,月光沐浴着它们光秃秃的身子,仿佛早早地为它们裹上银装。母亲一脚踏进堂屋,看我们在各自的厢房里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宽容地笑着,放下手里的家什,也会踩着门槛,转过身去,有时会踏出门口一步,捶着酸痛的腰,乐呵呵地和我们一起仰望月亮,若有所思地感慨说:“这是最后一个月亮地了。”

我们姊弟几个马上警觉起来,异口同声地反对:“娘,你说错了,怎么会是最后一个月亮地呢?多不吉利——”入了腊月,乡下大人数落孩子最多的就是信口开河,孩子往往说出一些不吉利的话。而今,我们一下子抓住母亲的把柄。我刚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节,最喜欢咬文嚼字地显摆,煞有介事地纠正说:“应该是今年最后的一个月亮地吧!”母亲笑了,没有回答,她轻轻地为我掖好被角,我看见母亲的银发散乱在耳畔,月光从窗棂的格格间照进来,母亲不经意地叹了一口气。后来,我常常想起这一幕,才明白原来母亲是在感慨,这是一年里最后一轮月圆了。时光易逝催人老啊!

后来,每当腊月,母亲总会在忙碌到深夜,抬头望月时不经意地有这句感慨。我再也没有自作聪明地纠正过。恍然间,又想起那个问题:一年间有多少个月亮地?包括春夏秋冬,我又真正多少次留意过天上那轮或圆或缺的月亮呢?父母终日忙碌,于他们来说,能感知岁月逼人,而又恋恋不舍的方式,无非就是在这迎年、办年的夜晚,抬头仰望那一轮明月了。

父母都是在腊月去世的。据说,老人最熬不过的是严冬。母亲去世那年,正赶上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母亲一直挂念着外面的雪下得厚不厚,会不会压断院里树的枝头。下雪,是一年里难得一见的景致,此外的现实意义是下场大雪,明年的小麦收成就有了保障。后半夜时分,二姐开门,发现雪停了,月亮出来了。专门陪护母亲的三姐妹都没有睡着,她们从各自的小家回到娘身边,有叙不完的话。母亲躺在床上,让女儿们扶她坐起片刻,望向窗外,她看到一片洁白的世界: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天上挂着一轮月亮。腊月的中下旬日子,月亮在后半夜悬在天上,显得那么奇妙,那么温暖。母亲又情不自禁地感慨说,这是最后一个月亮地了。

那个夜晚,母亲在童话般的雪景和月光里静静地走了。感谢月亮,它陪伴母亲,给她生命里最后一个月亮地。母亲不识字,但她也一定多愁善感。粗砺的生活,只给她在辛劳之余仰望月亮的浪漫,只有此刻,她才心生感慨,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每逢腊月,我都会莫名地关注起月亮来。总在心里感慨,这是今年的最后一个月亮地了。后来,我才明白,原来,那是我又在想娘了。我是以这种方式,下意识地怀念母亲。

娘,你在天堂还好吗?(《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9年05期,有删节)

赏析: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作者由描写诗意的月亮地切入,然后由月及人,按时间顺序精选片段,展开对母亲的回忆,“月光”和“对母亲的思念”贯穿始终,全文上下承接自然,行文流畅,浑然一起。

关于月亮的诗句,赞美月亮的诗句摘抄

关于月亮的诗句,赞美月亮的诗句摘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 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李白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李白《忆山东二首》 关于月亮的诗句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幼儿园中班教案《半个月亮爬上来》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半个月亮爬上 来》 中班教学计划《半个月亮爬上来》适合中班音乐主题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听,看,标记图片,用单词唱歌,学习歌曲,体验歌曲的美感,欣赏青海民间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感受优美的歌曲,安静的心情,了解歌词的一般含义,有兴趣听歌,并乐于参加活动,快来看看幼儿园中型《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教学计划。 活动目标 欣赏青海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感受这首歌的优美宁静,理解歌词的涵义。 通过听,看,标记图片和用单词唱歌来学习和理解歌曲。 有兴趣欣赏歌曲并愿意参加活动。 熟悉音乐的旋律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认真听,积极参加歌唱活动。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 VCD和放映设备。 小图片,钢笔,每人一套。 活动程序

1.聆听歌曲并了解歌词的大致含义。 老师的问题:听这首歌时感觉如何?(辅助问题:是美丽安静吗?还是活泼开朗?)老师问:听完这首歌,您对此有何想法?您似乎看到了什么? 2.聆听,听歌,然后在所附的小图片上标记。 (1)老师的问题:小图上是什么? (2)老师指导:请儿童在小图片上作标记的同时听歌。歌曲中演唱的是什么,您将在相应的图片上绘制“√”,例如在歌曲中唱歌月亮,您在月亮上点击“√”。 (3)听歌。 (4)老师的问题:你在歌里唱了什么?你能像姨妈唱歌那样用好声音说出来吗? 3.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听歌曲。 (1)老师指导:您想知道谁在唱这首美丽的歌吗?(介绍歌曲的名称和歌手)。 (2)查看视频中的歌词情况。 (3)教师指南:这首歌的歌词非常有趣。每次唱歌后,您必须唱一句“咿啦啦.” 4.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参加伴奏。

(1)老师的问题:您想和姑姑一起唱歌吗?姨妈用什么方法唱歌?(儿童歌手'咿啦啦.') (2)老师演示唱歌,指导孩子使用'咿啦啦.'歌手。 (3)观看视频并完整地唱歌。 结束语:《半个月亮爬上来》是一首青海民歌。我们的祖国很大。有很多好听的民歌。老师会为您介绍下一次吗? 作品分析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青海的一首古老民歌。旋律具有强烈的西北风格,浪漫而抒情。这首歌很有感染力,将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过去,大多数歌曲都是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演唱的。这种担心选择了一位女歌手和一位男歌手。这种表情给人温暖,优雅的感觉。该歌曲具有匹配的MTV。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一边看图片一边听歌,并在视觉上解释歌词。幼儿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两个渠道受到刺激,这比简单的聆听更容易理解,并且更容易在心理上引起共鸣。这首歌是一首情歌,但歌词隐含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以优美的委婉语感动人,同时不断重复留给孩子的“咿啦啦”参加学习唱歌,孩子们可以加入唱歌体验并在活动期间欣赏。 小柯克:月亮,是天体的名称,人眼称为月亮。在古代,它也被称为泰音,宣度,卷娟和玉盘。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太阳系中的第五大卫星。

月亮变化规律

此人称上弦月。这张弓一天天拉满,就叫凸月了。凸月到每月十五就变成了满月。初八、初九以后,月亮升起的高度也在向东天边降低,每天降低的弧度是15°左右。月落的时间也继续向后半夜推迟。到农历每月十五,月亮降低从东方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如果是大月,初二天黑以后,一弯孤形新月就开始在天西边出现了。那新月活像是飞蛾的眉,所以人称蛾眉月,蛾眉月那淡淡的昏黄的光线是不足以把夜空照亮的。它在天边逗留不到一个小时就渐渐消失了。如果是小月,那就是等到初三晚上,才能看到那纤细的蛾眉新月升落。农谚说:“大二,小三儿,月出,一杆儿。”就是讲的每月上旬蛾眉月首次出现的时间。 从蛾眉月出现头一天算起,每过一天,月亮升起的弧度较前一天大约增加1 5°,而它落下的时间也就随之推迟一个小时左右。到每月的初八或初九,天黑时月亮就会升高到中天,落下时间也就推迟到深夜零点左右了。就是说,这时候仅前半夜有月光,后半夜就是月黑天了。农谚说:“初八、初九照半夜。”就是这个意思,这时候月亮活像一张弓,因天边升起,如果是晴朗的仲秋之暮,十五前两天你会看到:太阳还未落下,东方的圆月已经显现了。所以农谚又说:“十五,十六,月亮太阳两头露。”这期间,通夜都会有月光朗照。第二天早晨,太阳也从东方升起了。西边还挂着一银盘似的圆月。“月亮、太阳两头露”,也有这个含义。 “十七、十八,天黑摸瞎。”这句农谚是说,过了十五、十六,到了十七,十八以后,天黑时就不见月亮了,月亮到什么时候才出来呢?农谚说:“二十整整,月出一更。”十五日以后,每推进一天,月亮晚出来又约一小时,到每月的二十月,月亮要等到晚上一更才能出来(古时没有钟表,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

有关月亮的古诗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10、《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提示:此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所写,描绘深秋傍晚江上的美景。 译文;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暮江吟》一诗写的是(秋)季节,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讲上)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11、《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①征雁:指飞行着的雁。大雁在阴历八月往南飞,飞到衡山时,已是第二年春天,又转头飞向北方。它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迁移,故在文人笔下,称为征雁。 ②蝉:俗名“知了”,活动在夏秋之交。所以听到空中飞雁鸣叫就听不到蝉鸣了。 ③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用水的明净形容月、霜和夜空的明朗。 ④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⑤素娥:就是月中嫦娥。 ⑥俱:一样。“俱耐冷”,一样经得住冷。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的容颜。 12、《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幼儿园中班语言《月亮是什么形状的》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语言《月亮是什么形状的》教学反思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是小朋友心中很熟悉的事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月亮总是 以温柔善良的形象出现:月亮婆婆,月亮姐姐。那么夜晚挂在天空洒 下温柔月光的月亮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月亮是什么形状的》这本绘 本用可爱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节展示了问题的答案。因此, 借助绘本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理解故事,知道月亮是会随着日 期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感 受阅读的乐趣。活动的重难点在于通过阅读和讲述知道月亮是如何随 日期变化而变化的。 活动开始,我先出示封面,让孩子们观察并猜测故事的内容,由 于孩子们之前听过《月亮的味道》,因此孩子们纷纷猜测小动物们对 着月亮在讨论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带着疑问,孩子们对于故事内容非 常好奇,因此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非常投入,对于故事的理解把 握得非常准确,通过故事,孩子们也对月亮的变化有了大概的了解, 知道了月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的变大,变成圆形之后再逐渐变小,直到变得像一条线一样再慢慢变大。故事()内容非常简单,孩子们 的投入也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故事内容,甚至可以复述故事中的一些对话,但是由于这是一个语言活动,因此,我遵循语言活动的一般模式,又将故事完整的讲了一遍,让幼儿完整感受故事情节。 然而,由于孩子们对故事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因此这个步骤似乎 只是一个形式,没有让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多的提高。另外,对 于活动的重难点知道月亮会随着日期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孩

有关月亮的古诗

有关月的古诗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10、《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提示:此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所写,描绘深秋傍晚江上的美景。 译文;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暮江吟》一诗写的是(秋)季节,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讲上)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11、《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①征雁:指飞行着的雁。大雁在阴历八月往南飞,飞到衡山时,已是第二年春天,又转头飞向北方。它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迁移,故在文人笔下,称为征雁。 ②蝉:俗名“知了”,活动在夏秋之交。所以听到空中飞雁鸣叫就听不到蝉鸣了。 ③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用水的明净形容月、霜和夜空的明朗。 ④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⑤素娥:就是月中嫦娥。 ⑥俱:一样。“俱耐冷”,一样经得住冷。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的容颜。

半个月亮爬上来 英文版

半个月亮爬上来英文版 See how softly the moon need through? In the night, in the night Climbing over mountains touching the sky above In the night, in the night See how the moon being try through your window? Full of her love, in the night Full of the night, in the night And the moon watching you when you dream? Through the night, through the night I love like a rose grows in the moonlight In the night, in the night Wouldn't you open up your window? Feel the night, feel the night Come with me and share the words so far So delight, so delight See how the moon is right up the window? Full of light, in the night Full of light, in the night On the ways are all those type of shadows All leaves that, in the night I love like a rose grows in the moonlight

【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 自古以来,月亮就出现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希望你会喜欢! 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1 1.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3.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4.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5.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6.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7.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9.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0.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2.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1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4.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15.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李冠《蝶恋花春暮》 16.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17.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18.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19.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20.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2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2.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4.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5.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6.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刘长卿《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7.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 8. 上窗风动竹,月微明。——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9.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0.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12.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13.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14.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15.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3 1. 凄凉南浦,断桥斜月。——房舜卿《忆秦娥与君别》 2.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欧阳修《秋声赋》 3. 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潘安《悼亡诗三首》 4. 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佚名《鸡鸣歌》 5.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7.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新幼儿园中班语言《月亮是什么形状的》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新幼儿园中班语言《月亮是什么形状的》教学反 思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是小朋友心中很熟悉的事物,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月亮总是 以温柔善良的形象出现:月亮婆婆,月亮姐姐。那么夜晚挂在天空洒 下温柔月光的月亮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月亮是什么形状的》这本绘 本用可爱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节展示了问题的答案。因此, 借助绘本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理解故事,知道月亮是会随着日 期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感 受阅读的乐趣。活动的重难点在于通过阅读和讲述知道月亮是如何随 日期变化而变化的。 活动开始,我先出示封面,让孩子们观察并猜测故事的内容,由 于孩子们之前听过《月亮的味道》,因此孩子们纷纷猜测小动物们对 着月亮在讨论月亮是什么味道的。带着疑问,孩子们对于故事内容非 常好奇,因此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非常投入,对于故事的理解把 握得非常准确,通过故事,孩子们也对月亮的变化有了大概的了解, 知道了月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的变大,变成圆形之后再逐渐变小,直到变得像一条线一样再慢慢变大。故事()内容非常简单,孩子们 的投入也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故事内容,甚至可以复述故事中的一些对话,但是由于这是一个语言活动,因此,我遵循语言活动的一般模式,又将故事完整的讲了一遍,让幼儿完整感受故事情节。 然而,由于孩子们对故事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因此这个步骤似乎 只是一个形式,没有让孩子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多的提高。另外,对 于活动的重难点知道月亮会随着日期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孩

半个月亮爬上来

八年级音乐上册《半个月亮爬上来》教案 课型:综合课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半个月亮爬上来》这首歌曲旋律 2、掌握这首歌曲节奏 3、熟悉一般新疆歌曲的节奏 4、了解作曲家王洛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介绍新疆歌曲节奏、旋律 提问引导学生,与学生互动,具体如下:

1、提到新疆、新疆人大家有怎样的印象?设想回答:能歌善舞、沙漠、羊肉串均可。 2、住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设想回答:维吾尔。只有维吾尔吗?还有其他民族吗?设想回答:塔吉克、哈萨克。 3、新疆人能歌善舞,有那首新疆歌曲给大家留下过深刻印象?能否哼唱?设想回答:学生积极参与。 4、让学生从老师将哼唱的歌曲众分辨出那首是新疆民歌。(准备《十大姐》、《城墙上跑马》、《石榴青》、《绣荷包》、《芦柴花》、《森吉德玛》等不同民族、各种风格的曲子让学生听辨选择。) 5、课程段落小结,归纳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新疆民歌的特点是七声音阶居多,与五声调式相比多了4、7两个音,接近西洋大小调风格。节奏特征是切分及前短后长节奏为主,举例演唱前短后长节奏的歌曲《送我一朵玫瑰花》,切分节奏的《阿拉木汗》。 6、板书:新疆歌曲特色节奏,如 2/4等,先给示范,后带领全班学生学打,最后到学生学会独立打拍,用小组轮打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些特征节奏。 (三)介绍歌曲背景和作曲家 1、教师演唱《青春舞曲》(或其他王洛宾作品)让会唱的学生一块合唱,末了提问学生:作曲家是谁?设想回答:王洛宾。

2、给学生肯定表扬,大家都知道王洛宾,那么他写了那些歌曲呢,举例说说?设想回答:《达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阿拉木罕》、《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看来对这位西部歌王都有一定了解,问问《青春舞曲》描写的是怎样一种情绪?设想回答:欢快、跳跃等等。教师:大家回答的不错,但这些只是看到歌曲表面,我要说的其实这是一首歌颂自由民主的歌曲。设想学生讨论。 3、打开课件,介绍作曲家。 (课件内容:每当你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一首首抒情浪漫的情歌,你也许会以为它的作者王洛宾一定是个多情浪漫的西部男儿,他的一生环绕着鲜花与掌声。然而,你错了。在王洛宾的81岁生涯中,他的精神是浪漫的,他创作的歌曲是浪漫的,而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却十分坎坷,好在王洛宾以“浪漫”对坎坷,潇洒走过人生路。 王洛宾1913年12月出生在北京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京戏迷,闲来无事,常在四合院内拉起胡琴自娱自乐。要说王洛宾一生与音乐结缘一定要有某种熏陶的话,那最多就是这一点点罢了。24岁那年,北平芦沟桥事变爆发,他再次出走,奔赴大西北参加了作家萧军、塞克、丁玲领导的西北抗日战地服务团。在六盘山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一个名叫“五朵梅”的乡村妇女唱的

2021年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欧阳光明(2021.03.07)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

《半个月亮爬上来》教案

《半个月亮爬上来》教案 【学习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演唱歌曲,感受合唱音乐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歌唱的喜爱。 二、知识与技能:能够演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各声部旋律,培养无伴奏合唱的能力,掌握相关的演唱技巧。 三、过程与方法: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混声合唱带来的情感体验,在歌唱的过程中体会民歌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学唱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 【学习难点】在实践中体会合唱的魅力,尽可能的表现他的情感及风格。 【预习自学】 一、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意大利语:acappella;中文音译:阿卡贝拉)是一种无伴奏的音乐形式,仅由人声来哼唱出旋律与节奏,层次感极强,亦有无伴奏乐团利用这种形式来重新编排流行音乐。在外国比较著名的无伴奏团体有国王合唱团、史温格歌手、Take6、真实之声以及日本的TheGospellers。这种音乐风格的小组近年也流行于香港,台湾和日本。 二、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创作背景 歌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原歌是快速、跳跃的民间舞

蹈歌曲,王洛宾整理为中速的抒情恋歌,表现了青年人的爱情生活。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远,篇幅短小、精练,富有合唱音乐所特有的协调感。20世纪50年代,这首歌曲在内地广为流传,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后来由蔡余文改编成混声四部无伴奏合唱曲。歌曲以级进、回绕的旋律音调和平稳、舒缓的节奏编织了一幅优美、真挚、抒情的画面。整部合唱丰满、宁静,充分展示了人声的和谐,是我国目前无伴奏合唱中的保留曲目之一。 三、作者简介 王洛宾(1913年-1996年),北京出生,中国著名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自1937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这些歌曲以x疆民歌的名义被许多中国人传唱,他被誉为“西部歌王”。代表作品《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 【自主学习】 一、赏析歌曲,讨论探究。 、歌曲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2、歌曲中最有特色的旋律有哪些? 3、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什么?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和画面? 三、发声训练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 和名称 随着月亮每天在XXXX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 着,这就是月亮变化,叫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XX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XX光照射下,向着XX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XX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XX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XX与地球之间,被XX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也叫“”,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XX,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XX,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XX),这一月相叫做“”。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XX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XX朝向旭日,这一 月相叫“”。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的一个月XX,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含“月”诗词名句赏析

含“月”古诗词名句赏析 月亮有时像钩子,像眉毛,像弯弓;有时像镰刀,像小船;有时像圆盘,像镜子……月亮能使人产生很多奇妙的联想。看到月亮,就会思念家乡,就会怀念亲人,月亮又能引发人的好多思绪。月亮历来是诗人吟咏的对象,由此便出现了许多含“月”的古诗词名句,现摘抄一些,并略作分析,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关于月亮的诗词鉴赏

关于月亮的诗词鉴赏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 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 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 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 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 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持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不过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半个月亮爬上来》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音乐《歌唱》(人音版)第七单元 第二课时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教学设计 南阳市十五中罗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合唱练习等学习手段,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正确掌握无伴奏合唱的技巧和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合唱歌曲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作品表现能力,特别是对无伴奏合唱在音准、音量力度上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更深层次的歌唱艺术感受。 3、情感目标:通过听赏练习,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浓郁的乡情,感受民族合唱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加地域了解,增进民族感情,领悟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整体协作能力。★重点 合唱各声部的训练 ★难点 歌唱中声部的配合与情感的处理;音准、音量及力度控制。 ★教学方法 对比、体验、示范、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钢琴,合唱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歌曲欣赏(多媒体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 几首歌曲的共同点:新疆民歌、王洛宾作曲。(板书) 2、王洛宾简介(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 王洛宾(1913—1996年),被称为“西部歌王”,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创作了大量曲调优美、风格独特的民族歌曲。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西部歌王”王洛宾的音乐世界,共同学习改编自他创作的经典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一首优美的无伴奏合唱作品。 板书课题:半个月亮爬上来无伴奏合唱 二、歌曲赏析 1、聆听感受 聆听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过程中,注意思考几个问题: (1)听着这首歌,大家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场景画面呢? (静静的夜色,半个月亮慢慢升起来,一对相互爱慕的男女在说悄悄话。) (2)通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优美、甜蜜、舒展,意境深远的感觉。) 2、作品简析 这首无伴奏合唱歌曲短小精练,富有合唱音乐所特有的协调感。歌曲表现了青年人的爱情生活。全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写成。第一段曲调平稳,充满夜晚的宁静气氛。中段旋律起伏较大,“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示范唱)的句子,表现小伙子的焦急心情。第三段仍回到第一段宁静的气氛中。 三、合唱练习 1、准备练习 (1)呼吸练习 深吸气,气沉丹田,发“丝”音。(循环性呼吸,体验声音的位置和气的连绵不断。) (2)发声练习 a、母音练习 b、柱式和声练习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随着月亮每天在xxxx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变化,叫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xx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xx光照射下,向着xx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xx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xx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xx与地球之间,被xx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也叫“”,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xx,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xx,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xx),这一月相叫做“”。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xx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xx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的一个月xx,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关于月亮的诗句:正月十五日夜

关于月亮的诗句:正月十五日夜 《正月十五日夜》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日夜》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表现了初唐时期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繁荣景像.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 从“火树银花”的形容,读者不难想象,这是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 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 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 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 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

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 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正月十五日夜》作者简介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 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 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关于月亮的经典诗句_经典语句

关于月亮的经典诗句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 / 3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五月渔郎相忆否。——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吴文英《浣溪沙·门2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