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安区旅游总体规划

最新长安区旅游总体规划
最新长安区旅游总体规划

市长安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指导思想

1.1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与确立长安区在市乃至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把握旅游发展动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的旅游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引导长安区旅游走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全面发展道路。

1.2全面考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市场需求及其特征,深入发掘长安区旅游发展潜力,充分研究、利用本区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胆创新,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活化当地旅游产品,营建活跃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强长安区的旅游吸引力与影响力,提高其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

1.3以市“四化”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大都市圈的宏观视野来研究、规划长安区的旅游发展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该地区旅游产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旅游要素配置及旅游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实施项目。

1.4注意旅游发展与区域生态及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关系,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对山区、塬区、川道区的山体、林体、水体、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制定严格的保护、恢复和开发利用措施,强调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社区共建的动态和谐,为长安区的旅游发展创造生态化、人文化的积极条件。

1.5借鉴国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方法,结合当地旅游业实际发展情况,探索适合于长安区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法,注重长安区旅游发展的整体稳升和旅游产品谱系的更新改造。

第2条规划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2.2可操作性原则。

2.3前瞻性和适度超前发展原则。

2.4有利于市和长安区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2.5统一规划、统筹管理的综合性协调原则。

2.6区域联动、互利共赢原则。

第3条规划依据

3.1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3.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3.3《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3.4《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3.5《长安县旅游总体规划(1996—2010)》。

3.6《省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3.7《省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3.8《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

3.9省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3.10长安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及规划人员现场调研资料等。

第4条规划目标

4.1总体目标

4.1.1发挥长安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打造和整合旅游产品,开拓客源市场,完善要素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把长安区建设成关中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都市圈地区的休闲度假基地。

4.1.2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构(包括各主要旅游区的管理机构)和各种制度、法规;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合理配置旅游六大要素;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争取把旅游业建设成长安区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提升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比重。

4.1.3鉴于长安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该区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力争将长安区建设成山川秀丽、林木茂盛、生态自然、环境优美并具有生态环境自我更新能力的关中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重要旅游地区。

4.2阶段目标

4.2.1近期目标(2008~2015):

编制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相应调整、完善各旅游景区的相关规划,整合旅游资源,调整旅游产品和景区划分。

启动国家岭中央公园,包括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和沣峪生态旅游区以及终南山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整治项目;启动岭世界地质公园规划及初期建设项目;整治、提升、改造“农家乐”产品;完成清凉寺、杜公祠等景区的开发建设项目。

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与政府旅游管理职能调整,优化城市旅游管理的政府架构和利益机制,推进协调化、沟、法制化建设。

该阶段为形象塑造、品牌调整阶段。长安区应重新设计其形象口号、视觉标识与VI系统,重点加强在本地周边和本省的品牌推广活动。加强岭山地自然生态保护,将翠华山和南五台进行整体包装、联合宣传、共享市场。

根据预测,至2010年,旅游人次规模将达到407.5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次规模将达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21亿元;2015年,旅游人次规模将达到659.1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次规模将达2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31亿元。

4.2.2中期目标(2016~2020):

完成子午古镇、子午古道(含栈道)、子午关、青华山、翠微寺的旅游开发项目;完成航天科技博物馆的建设,积极将岭“亚洲第一长隧”打造成工程科技旅游产品等;完成景观大道(东西向的航天大道)及沿线的雕塑系统、水面绿地系统的建设;建成杜陵遗址公园和杜陵博物馆。

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市场主体的法律与竞争环境建设,推动竞争、有序、公开、开放的旅游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建设,逐步健全全区旅游法制化建设。

旅游形象建设进入品牌及形象的巩固与推广阶段。继续加强城市旅游形象建设,重点突出“旅游长安,休闲山川”、三休闲胜地的旅游形象口号宣传,进一步加强城市旅游营销能力和效率。以拓展国其他重要客源市场为主,并注重吸引国外游客,重点推介长安区文物遗址及文化类旅游产品。

至2020年,长安区的旅游人次规模将可达到970.5万人次左右,逼近千万人次大关,其中入境旅游人次规模将达3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9.11亿元。

4.2.3远期目标(2021~2025):

将长安区建设成乃至关中地区休闲度假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集自然观光、历史文化、温泉度假、生态探秘、文化体验、登山探险、科技教育、朝拜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全面促成岭世界地质公园(含岭地质博物馆)、岭国家中央公园(含申报、规划、建设等阶段);全面建成汉上林苑旅游区,并在“七夕园”的基础上建成“爱情主题公园”;建成旅游纪念品生产基地、长安休闲商

业区(RBD)以及软质旅游产品(民俗、会展、商务、节庆等产品)系列。

建设多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协商一致的文化、遗址、生态、旅游与城市的综合协调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旅游法制化建设及相关的配套法律体系建设。

旅游品牌、形象处于提升阶段。要在巩固国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国外客源市场,特别是来陕的国外游客,长安区应与周边旅游区实现产品互补、客源相通的联合营销格局,并注重与市旅游衔接,积极纳入全市旅游路线的景区、景点网络。

至2025年规划期末,长安区的旅游人次规模将可达到1428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次规模将达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9.12亿元,占当年全区GDP的10%以上。

第5条规划围

本次规划围为市长安区行政区全境,包括10个乡镇、15个街办、672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面积为1580平方公里,区总人口为94万人。

第6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8~2025年:

近期规划:2008~2015年;

中期规划:2016~2020年;

远期规划:2021~2025年。

第二章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第7条旅游资源分级构成

依据赋值表及专家评价系统,对长安区所有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赋值计分,并按照《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评价定级如下:

在全区140个旅游资源单体中,属于特品级(五级)的旅游资源为4个(可扩展至6个),约占资源单体总数的2.9%(或4.3%);属于优良级(3~5级)的旅游资源为39个(含扩展后的单体),约占资源单体总数的28%;属于普通级(1~2级)的旅游资源为81个,约占资源单体总数的56%;等外级的旅游资源(主要为非物质类、物产类等)仅占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约16%。

第8条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长安区旅游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开发潜力巨大,与大都市圈关系密切,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在全国县区级旅游产业发展中都不多见。其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为:

8.1资源种类齐全,自然观光类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文物类旅游资源交相辉映,互为补充;

8.2有不少旅游资源知名度高、档次高、开发潜力大;

8.3物质类旅游资源和非物质类旅游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8.4在旅游资源分布方面,长安区的旅游资源呈现分区相对集中的特点;在旅游资源分布方面,长安区的旅游资源呈现分区相对集中的特点;

8.5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及文化(尤其是祖庭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与周边其它县区相比具有明显的综合比较优势。本区许多重要旅游资源已得到了初步开发和利用,为今后长安区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6长安区位于市区南部,毗连主城核心区,外交通条件非常便捷。

第三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9条旅游竞争力分析

9.1交通可达性

长安区毗邻主城区,在所有外围区县中与主城区的联系最为便捷,交通设施条件优势突出,景区可进入性强,是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9.2社会经济

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都市圈居民的出游率将大幅度提升,这将为长安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一个非常稳定的一级客源市场。同时,随着长安区大学城高校的不断入驻,也为长安区提供了周边其它区县所不具备的可观的客源条件。

9.3市场发育

长安区已与周边的旅游区形成一个客源市场共享的区域网络系统,大都市圈整体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必将对长安区旅游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亦形成本区与其它区县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竞争态势。因此,长安区旅游市场开发必须立足本区资源特色与区位优势,联合周边市场,大力打造长安区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利用错位竞争,使其发挥区域旅游发展中正的近邻效应,才能使长安在区域旅游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契机。

9.4与周边市场竞争分析

与外围区县相比较,长安区休闲度假市场垄断性优势突出,并且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长安区在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和文化旅游市场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应紧抓资源特色,利用错位竞争,使其发挥区域旅游发展中正的近邻效应,促进本区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10条目标市场界定

10.1入境旅游市场定位

传统市场——日本、国以及本市国际入境的分流市场(重点为文化旅游市场);

高潜力市场——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等市场;

机会市场——欧美、港澳台市场及丝路游的国际游客等(如游览兴教寺、民俗博物院的游客)。

10.2国旅游市场定位

基础市场——大都市圈区域(重点为生态、休闲旅游市场);

高潜力市场——省及周边省区市场;

机会市场——珠江三角洲、长三角洲、环渤海客源市场。

第11条客源市场发展预测

11.1近期客源市场发展预测

2015年,旅游人次规模将达到659.1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次规模将达2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31亿元。

11.2中期客源市场发展预测

至2020年,长安区的旅游人次规模将可达到970.5万人次左右,逼近千万人次大关,其中入境旅游人次规模将达3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9.11亿元。

11.3远期客源市场发展预测

至2025年规划期末,长安区的旅游人次规模将可达到1428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次规模将达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9.12亿元,占当年全区GDP的10%以上。

第四章发展定位及发展战略

第12条发展定位

12.1产业定位

依据长安区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并参照市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就长安区旅游业而言,应定位于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并成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

12.2功能定位

12.2.1长安区是乃至关中地区休闲度假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也是集自然观光、历史文化、温泉度假、生态探秘、文化体验、登山探险、科技教育、朝拜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12.2.2在市的旅游网络格局中,长安区还起着贯通南北,连结东西,构建岭自然、生态旅游通廊的枢纽作用。

12.3产品定位

长安区有着包括自然观光、生态探险、文物遗址、文化、休闲度假、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红色旅游、农业体验等多方面的旅游产品谱系,从特色、品牌打造和竞争优势的角度考虑,长安区旅游产品的发展定位为:以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及历史文化、观光类旅游产品为重点,逐步形成文化类(含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化)、自然类(含自然观光、生态旅游、农业体验、康体健身)及科教类旅游产品协调发展、互为补充的有机系统和完整格局。

第13条发展战略

13.1政府主导战略

发挥政府(含市、区政府)在产业定位、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营销和监管、旅游产业要素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组织、引导和监督作用,并加大政府在旅游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13.2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长安区的各种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彻底杜绝“竭泽而渔”式破坏资源和浪费资源的现象。

13.3涵发掘与文化活化战略

根据长安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发掘、整合其涵,打造不同主题的重点旅游产品。按照“深化、活化”的指导思想进行开发和提升改造,以适应旅游业发展与转型对本地区带来的挑战。

13.4协调发展和产业带动战略

规划贯彻区域协作、互利多赢的思想,在市域或跨市域围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和产品互补的协作格局。尤其在“文化”(与户县、周至、蓝田、雁塔等地的协作)、“自然与生态旅游”(与沿岭各区县的协作)、“农业与民俗文化旅游”(与关中其它市县协作)等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更应相互沟通,避免形成恶性竞争。

根据旅游业关联宽广的特点,应运用规划、协调及管理的手段,促进旅游业对其它产业(尤其是现代服生态保护务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业对城市建设、景观营造、文物保护、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协调互补,以促进旅游产业链条的有机延伸。

13.5精品、名品战略

规划应根据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动态变化,坚持山区与塬区并重、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与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并重、观光类旅游产品与体验参与类旅游产品并重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发打造新的旅游产品,提升、整合原有的旅游产品,贯彻实施精品战略、名品战略,以保证长安区旅游供需结构的动态平衡。

第五章空间结构与发展格局

第14条空间结构及布局

长安区旅游整体布局结构由一轴、两带、四区、十五片区构成。分别为:

14.1一轴

依托贯穿南北的子午大道,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串接,形成由古城区过渡到长安区历史文化景观并延伸至岭北麓生态文化景观的一条时空轴线,即长安区旅游发展主轴线。

14.2两带

潏河文化休闲旅游带,该旅游带是长安旅游区的“门户空间”及现代产业集中区;

环山休闲度假旅游带,该旅游带是长安区与区外旅游区有机联系的主要通道,形成了全区的交通中转中心,也是保护岭山麓生态环境的控制界线,是长安区的绿色通廊。

14.3四区

池遗址文化旅游区,该区是一个以古都遗址文化、主题公园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板块;

少陵塬陵墓遗址旅游区,该区是一个以自然观光、陵墓遗址文化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板块;

沣峪—子午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区,该区是一个以历史文化(古栈道文化)、自然观光、历史探秘、科考探险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特色旅游板块;

祖庭朝拜—生态探幽旅游区,该区是一个以祖庭朝拜、自然观光、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板块。

14.4十五片区

杜陵—少陵旅游片区,主要开发文物遗址类旅游产品、自然旅游类旅游产品;

杜公祠—牛头寺—虎城陵园旅游片区,主要开发名刹古寺旅游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

清凉寺—井勿幕陵园旅游片区,主要开发名刹古寺旅游产品和红色旅游产品;

香积寺旅游片区,主要开发祖庭文化旅游产品;

兴教寺、华严寺旅游片区(含樊川),主要开发祖庭文化旅游产品;

航天基地旅游片区,主要开发科技、教育类旅游产品;

池旅游片区,主要开发文物遗址类旅游产品、主题公园旅游产品;

东大温泉度假旅游片区,主要开发温泉度假类旅游产品;

岭野生动物园—上王村“农家乐”旅游片区,主要开发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产品;

高冠峪—祥峪旅游片区,主要开发自然观光和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

沣峪生态旅游片区(牛背梁保护区部分),主要开发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类旅游产品;

青华山—子午道、子午镇旅游片区,主要开发文物遗址类旅游产品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太兴山—嘉午台旅游片区,主要开发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类旅游产品;

翠华山旅游片区,主要开发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类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南五台旅游片区,主要开发祖庭朝拜、自然观光和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

第六章产品谱系及重点旅游产品

第15条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15.1地域特色原则

15.2绿色生态原则

15.3产品创新原则

15.4市场导向原则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则 开发建设单位: 四会市志高华美投资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单位: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范围与面积: 度假区规划开发总用地范围:东起迳口大道,西至迳口镇北乡村、新围村,南临118省道线,北至440县道和403乡道,总面积约22.31km2。 规划依据: 1.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1992年2月; 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国务院,1992年; 3.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5月; 5.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技术标准监督局,1999年; 6.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7.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年; 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国家旅游局,2003年; 9. 《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2006-2010)》; 10. 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规划参考: 1. 《四会市迳口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肇庆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 3. 《肇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4. 《四会市天海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5.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09-2017); 6.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立项批文(肇庆、四会、迳口共12份)规划分期: 本次规划年限为12年:2010-2021年,分三期:近期:2010年-2013年(重点规划建设期) 中期:2014年-2016年 远期:2017年-2021年 规划成果: 1.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2.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3、《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图集)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南京浦口珍珠泉总体规划

南京浦口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认识 针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处于由观光旅游至度假旅游转型战略机遇期,规划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力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协调:一方面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追踪旅游度假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提高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既有绝佳山泉林湖美景,又有一流旅游度假设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二)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文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调整) 《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南京市浦口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南京市旅游业“十一五”计划》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4年4月)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04年) 2、规划参考文件 《南京市浦口区“一山三泉”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老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纲要》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4月、未批)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一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二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3、规划相关文件 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等相关标准,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旅游度假区经验编制。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风景资源,维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各项规划设计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确保做到规划建设无污染、无破坏。规划旅游度假设施融入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景观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保护好南北较高山体;建设用地则尽可能选择影响较小的丘陵低地,以维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不受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带,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 (2)突出特色的原则 既要挖掘区内历史文化(如山水文化诗),又要突出山泉林湖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讲究规划艺术性。 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3)高起点、高品位原则 以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南京国际化大都市配套,与国际旅游度假趋势接轨。 为占领旅游度假市场有利地位,建立旅游度假高端市场的优秀品牌,必须注意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城市发展战略要求 随着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提出,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城市建设由本市向周边城市扩的步伐,使得城市规模得到扩大,周边地区将逐步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做为市“东拓”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合规划的编制,将明确了未来至2020年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的规模以及空间形态。 近年来随着市跨越式发展及长泰县的大开发,使得规划编制与发展实际脱节,存在各片区发展步调不一致,规划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区域拓展的速度超出了规划的预测,使得长泰县局部片区缺乏规划指导。 二、城市建设管理要求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总本规划》于2004年编制,为使规划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序拓展。需针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相关规划进行整合,对原有规划进一步落实与深化。以促进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开发的顺利进行,推动建设步伐。三、市政配套建设需求 由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前期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完整的规划指导,各项目却相继落地,导致了项目建设与市政配套落后的矛盾,需有更完善的规划来指导该区的市政设施建设。

作物几乎整年都可以生长。 第二章现状概况 一、规划区位、围 规划区位于长泰县东南部,辖有十里、旺亭、山重、后坊四个村及林果场等等(包含整 个马洋溪流域)。 本次规划围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围,东邻集美区、海沧区,西靠兴泰开发区和港镇, 南接龙文区、龙海市,北毗港镇、枋洋镇。规划区距离市区17公里,距离市沧海大桥39公 里,距离市106公里,距离潮汕地区200公里,距省会城市29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 规划区总用地13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1439人。 二、现状概况 1、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规划区海拔最高965.8米,最低16.7米,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地理地貌 属于低山丘陵,山峰,台地,阶地,谷地,悬崖等,近,中,远程景观效果强;水资源丰富, 森林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围尚有大小不等的水库(塘)和溪流,其中红岩水库是区域 最大的水库,马洋溪是区域最大的溪流。 气候:规划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最冷月(一月)平 均气温12.6℃,全年平均气温2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6 ℃,全年平均气温21 ℃。 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000 小时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7.8 千 卡/cm2,大于10 ℃活动积温达7400 ℃左右,全年无霜期长达328天(霜日仅6-8天),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群龙瀑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说明书

1群龙瀑旅游区基本情况 1.1 位置与交通 贺州群龙瀑旅游区位于北纬24°32′30″—24°35′,东经111°33—111°35′,地处广西贺州市北侧,距贺州市区约18km,有近年新建沥青公路相通。 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市自古以来即为湘粤桂边陲的陆路交通枢纽,是从中原到岭南的重要门户,经贺江下梧州入西江可达广州、香港,过鹰阳关经连山、连南可到粤北重镇连州、韶关。现今,从内蒙锡林浩特到大陆最南端广东海安纵贯南北的207国道和从云南临沧到江西瑞金东西方向的323国道在贺州交汇,国家铁道路网规划的洛阳—湛江铁路和柳州—韶关铁路也经过贺州。作为桂林—梧州二级公路的中间点,贺州北距著名旅游城市桂林216km,南距桂东门户梧州165km。贺州与广西首府南宁市公路里程565km,距广州市325km。正在建设中的桂梧高速公路与拟立项建设的贺州—怀集-广州高速公路将更为拉近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附图1)。 1.2自然概况 广西贺州群龙瀑旅游区是一个拟开发的旅游区,处于贺州市八步区黄田镇路花村东北部的集体山地当中,规划区内现在无人居住,主要开发基础为自然旅游资源。 1.2.1 地质地貌 贺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南岭褶皱带,其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发育,规划区就处于燕山期姑婆山岩体之内。据区域地质资料,姑婆山岩体北东与北北西向线形构造发育,其中纵贯岩体的北北西向大断裂,正从规划区东侧通过(图1)

图1 贺州姑婆山地区卫星照片与构造解释 贺州市北部湘粤桂交界地区为南岭山脉中的萌诸岭余脉,属中山地区,地势总的来说是东北高,西南低。但规划区已处于山脉西南缘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东临断裂所成北北西向山谷,北面最高山峰姑婆山1730.9米,所以规划区内又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面大横冲—独冲一带周围山头可达900-1000米,而南面的杨梅冲周围山头只有300-500多米。 1.2.2 气候与水文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贺州市气象局历年观测资料,贺州市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704mm,年蒸发量1650mm,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299天。但山区海拔较高,温度偏低,姑婆山顶年平均温度只有10℃,比本地年平均气温低约8℃。一般情况下,山区温度也会比市区低2-4℃,冬春季节则会低6-8℃。 由于北北西向纵谷成为气流的良好通道,特别是规划区周围森林茂密,小气候明显,夏季比较凉爽,冬季则出现霜冻,有时也有降雪。 规划区属西江支流的贺江流域。由姑婆山发源的姑婆江在大横冲-独冲东侧自北向南经过,并在独冲口附近形成“Ω”形蛇曲和一段数百米的峡谷。在江流蛇曲以西,近北西方向的独冲山溪在末端折转两个90°以后,仍向南东方向在蛇曲顶部注入姑婆江(见附图3)。据有关资料,姑婆江最大流量86m3/s,最小流量0.8m3/s。 大横冲-独冲西部,十八水近北南方向的山溪到大横冲汇合以后,转为近东西方向,流淌一公里多以后与姑婆江汇合。由于下游1公里附近筑坝拦水发电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刷布埂溶洞风景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概述精品

刷布埂溶洞风景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概述 刷布埂溶洞位于成都市双流大林镇五台村四社,是成都平原唯一的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地区,喀斯特丘陵地貌溶洞,石钟乳溶洞。该溶洞分北洞和东洞,北洞(已知的长40米,未被发现的不知还有多深),东洞长1.26公里,成半弧形,直线长度700多米,宽敞的洞穴(宽4.5米,高3.5米),以该溶洞为主导,可建二平方公里的综合利用田园风光,地下地质洞穴,游乐,游泳,休闲,度假,娱乐,游山玩水 为一体的旅游胜地项目。开发旅游地质资源的科学价值,利于对各旅游地质景观的 形成时代、地质背景、演化过程进行了解,揭开远古地质年代神秘的面纱,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增长见识,加深对各旅游地质景观的印象。 项目规划定局 项目设立:根据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成都龙泉山脉为生态观光旅游区。为成都市区乡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了机会。在大林镇打造溶洞,以田园经济林花木基地吸引人民,根据大林山坡地多的特点和优势,可打造桐花基地,把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作为农村经济林木建设这一项重要内容摆上日程。规模化培育能源林列入大林十二五”农林发展规划,规划:五台村,大林村,青川村,古坛村,顺和村,禾兴村,三合等,4.8X4.8=23平方公里, 为油桐油茶等经济林基地,冬季油茶花会,春季桐花会,夏季观果,常年观大林溶洞。"规模种植油桐油茶","大林溶洞和田园景观旅游开发"符合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和田园城市”四大基本要素。将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生态能源,农业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规划理念 以创新思维与国际化视野为基调,围绕成都平原独有的喀斯地貌溶洞,通过" 大林溶洞和田园景观旅游开发"互动的手法塑造特征,突出成都市大林镇,地质溶洞自然景观。突出成都市大林镇生物能源基地,桐花之乡,喀斯特地貌田园自然景观。将溶洞田野观光与休闲度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开展田园休闲、度假、溶洞相关产品设计,在溶洞周边打造桐花旅游活动休闲、度假的品牌。 主题形象定位 成都市南花园,桐花之乡,生物能源基地,溶洞田园自然景观 规划原则 全新的理念重塑大林大山水农耕文化!山地种木、平地种粮、地下观洞、田园观花、水上游泳、屋内品味。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认识 针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处于由观光旅游至度假旅游转型战略机遇期,规划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力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协调:一方面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追踪旅游度假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提高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既有绝佳山泉林湖美景,又有一流旅游度假设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 (二)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文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调整) 《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南京市浦口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南京市旅游业“十一五”计划》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4年4月)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04年) 2、规划参考文件 《南京市浦口区“一山三泉”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老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纲要》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4月、未批)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一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二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3、规划相关文件 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等相关标准,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旅游度假区经验编制。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风景资源,维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各项规划设计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确保做到规划建设无污染、无破坏。规划旅游度假设施融入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景观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保护好南北较高山体;建设用地则尽可能选择影响较小的丘陵低地,以维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不受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带,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 (2)突出特色的原则 既要挖掘区内历史文化(如山水文化诗),又要突出山泉林湖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讲究规划艺术性。 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3)高起点、高品位原则 以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南京国际化大都市配套,与国际旅游度假趋势接轨。

成都市金堂沱江两岸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性总体规划

成都市金堂沱江两岸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性总 体规划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成都市金堂沱江两岸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性总体规划?

??

? ?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成都东面金堂县,距成都36公里,处于成都1小时经济圈以内,是大成都环城市游憩带上重要的节点和城郊休闲度假产业最重

要的发展区域,也是成东旅游的门户,地理位置优越,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规划理念 整合与统筹,构建成东度假旅游目的地 以沱江两岸旅游度假区的规划为契机,整合与统筹城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生产要素,加快特色旅游新产品开发,策划包装一批有品牌影响力、产业带动力的旅游项目,承接灾后旅游市场的转移,构建成都东边新兴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转型与升级,提升金堂旅游综合竞争力 通过沱江两岸旅游度假区的打造,确定沱江两岸各片区与核心景点的功能与定位,并在总体定位指导下,推进这些核心景区的产品升级、形象升级、功能升级与市场升级,最终实现金堂旅游的全新转型,提升金堂旅游综合竞争力。 共建共创与共享、互补互动与互利,打造金堂旅游黄金走廊 以沱江为纽带打造金堂旅游黄金走廊,围绕花园水城、云顶石城、九龙长湖、五凤古镇等核心景区,实现区域互补互动与互利开发,共创旅游休闲度假品牌,共享旅游度假市场,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良性互动发展。 战略定位

对接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以沱江为纽带,打造为汇聚龙泉山水精华的休闲度假旅游黄金走廊 规划布局 以沱江为轴线,串联天府花园水城、云顶石城、五凤古镇三大核心片区,形成“一廊三组团”的空间布局。

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区总体规划

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名称: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陕西关山草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规划由来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位于陕西、甘肃两省接壤的宝鸡市陇县西南部,地处关山山脉的南端,该山脉又称陇山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是关中平原的西北门户和天然屏障,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以高山草甸为主的具有欧陆风情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1′57″~106°36′30″,北纬34°41′40″~34°45′33″。 本区块内有森林、草地、山峦、丘陵、河谷、川地交织多变,天象和气候自然资源景观独特,春秋相连。这里的地貌与中欧阿尔卑斯山相似,幽涧水泽兼具,草原森林相间,地势广阔,水肥草美,牧马成群,景色秀丽。经过几年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基础,可满足国内外游客日益增长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求,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此次对关山草原旅游区进行的新一轮规划得到了陕西旅游集团在整体开发、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关山草原旅游区的开发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关山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让关山这个绿色瑰宝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为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周边区块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和良性循环,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陕西省旅游集团于2006年9月正式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陕西关山旅游区总体规划》。 景区概况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位于陕西、甘肃两省接壤的宝鸡市陇县西南部,地处关山山脉的南端,该山脉又称陇山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带的一部分。是关中平原的西北门户和天然屏障,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以高山草甸为主的具有欧陆风情的省级风景名胜区,1995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地理坐标为东106°31′57″~106°36′30″,北纬34°41′40″~34°45′33″。

某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doc 129页)

2002-2020敦化市雁鸣湖旅游度假区 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总则01 第一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总则01 一、规划区域与关联区域01 (一)规划区域01 (二)关联区域01 二、规划期限02 三、规划主要依据02 (一)法律依据02 (二)文件依据02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03 (一)指导思想03 (二)基本原则03 五、规划程序03 六、规划成果形式04 第二部分基础分析06

第二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自然条件及周边地区概况06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06 (一)区位与建制06 (二)历史沿革07 (三)面积与人口07 二、自然条件07 (一)地形07 (二)气候08 (三)水系08 (四)生物08 (五)矿产08 三、经济条件09 (一)经济状况09 (二)农业09 (三)工业10 (四)交通10 (五)旅游10 四、社会发展11 (一)教育11 (二)科技11 (三)文化体育11 (四)医疗卫生11 (五)城镇建设11 第三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及评价13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13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13 (二)旅游资源的分态16 (三)旅游资源的规模分级17 (四)旅游资源的分布17 (五)旅游资源的地域竞争与合作18 二、旅游资源评价19 (一)评价方法19 (二)资源单体评价21 (三)总体特色评价22 第四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24 一、旅游客源市场现状24 (一)客源市场规模24 (二)客源市场结构25 (三)游客行为状况25 (四)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状况25 二、旅游客源市场的变化趋势25 三、目标市场定位25 (一)一级市场26 (二)二级市场26 (三)三级市场26 四、客源市场预测26 第三部分发展规划28 第五章雁鸣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战略28

霍城县大西沟福寿山景区总体规划修编项目建议书0330

霍城县大西沟福寿山景区总体规划修编 项目建议书 2015年3月上旬,受霍城县大西沟福寿山景区开发公司邀约,新疆全景旅游规划研究院对大西沟景区开发思路进行审议。贵公司将前已完成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及图件发于我院,经过认真阅读及思考,对大西沟福寿山景区开发提出部分建议。 一、基本情况 《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体例、文本结构,符合《旅游规划通则》要求并有所超出,致使结构有些混乱。可能是大西沟福寿山景区之前并未做过《总体规划》或《总体规划》遗失,致使该说明书中大部分内容属于总规范畴。 《修规》对大西沟福寿山景区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战略定位、总体布局均作了适当安排,但总体感觉特点不突出,缺乏亮点,对游客吸引力不足;规划中设置的项目好做,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鉴于此前该景区已经做了诸多规划(目前只看到《修规》),再重新另起炉灶,景区管理人员难以接受,且《修规》中也有许多可用之处,我们建议针对《修规》中存在的问题就行修正,调整景区总体思路、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以更符合景区发展实际,也能节省规划费用。因此,我们建议本次以“总体规划修编”为主。 二、问题分析 1、优势:景区位于连霍高速果子沟至霍尔果斯段、果子沟至伊犁(伊宁市)段中间位置,区位优势潜力极大;自然资源良好,大西沟乡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野生樱桃李之乡”,景区也因沟内野生苹果而得名;历史文化资源深厚,福寿山庙是清代新疆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大西沟曾是佛教东传至北疆的节点区域。 2、劣势:从现有资料来看,景区开发基本上以自然资源为主,其间点缀些民族人文元素。从自然资源方面分析,景区自然资源良好,放在新疆其他区域,

可能极具吸引力,但该景观资源在伊犁河谷地区,则极难以引人注意。北面不远处的赛里木湖、果子沟,东面的唐布拉、那拉提草原,南面的库尔德宁、喀拉峻,哪一处的名气、旅游资源都比大西沟好!(景区县城没去过,只能算是推断)在自然资源方面,有信心超越他们? 人文方面,霍城县的伊犁将军府、惠远古城、伊宁市,人文名气非常大;而且整个伊犁都是哈萨克人,那拉提(新源县)还是全疆哈萨克最多的县,景区仅以现有的人文元素难以激发游客观赏兴趣。 特色旅游方面,霍尔果斯特区(吸引点在于免税贸易区)、霍尔果斯口岸(国门、界碑),对游客吸引力很强。 最后,再分析景区的区位优势,从交通节点来看,未来潜力很大、优势明显,但这也是把“双刃剑”。由于位于节点中间位置,从游客心态、时间来考虑,可能看完赛里木湖,基于距离考量,游客只想快速赶到伊宁市或霍尔果斯,中途不想再停车看一个类似的自然景观景区,大西沟景区只能成为“过客”,我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游客“绝尘而去”。 3、在以上分析之上,大西沟福寿山景区能否借助悠久的宗教文化,深厚的道教、佛教文化底蕴,开展以宗教朝觐为主题的景区建设?从国内来看,具有宗教主题的景区,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等发展都很好,疆内的乌鲁木齐红光山景区业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水磨沟公园宗教节庆时节,香客趋之如骛。 景区历史上本身就是新疆最大的道教活动场所,基础极为牢固;宗教主题的景区仅从伊犁地区(准确的是伊犁州直)来看,只有昭苏喇嘛庙能和我们竞争,但喇嘛庙的区位遥远、交通不便,差异化明显,也能吸引游客前来观礼;对于新疆长治久安、社会稳定而言,多宗教发展意义重大。 三、总体思路 1、宗教主题方面。查阅资料发现,四类宗教(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儒教)与大西沟福寿山景区关系密切,说明景区本身宗教繁多。在此基础上,避

阳曲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简要说明及发展

阳曲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简要说明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背景及目的 《阳曲县城(暨太原工业新区)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07版总规)2008年由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编制期限为2007-2020年,目前规划实施年限已经过半。 07版总规实施近十年来,较好地指导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县城的规划建设。经过多年的认真贯彻实施,城市职能日趋完善,城市布局渐趋合理,城市生态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该版总体规划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的指导下编制的。现今十八大的召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的设立等宏观背景发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太原市实施开发区扩区建设方案,以及杨兴大道、大西客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使得阳曲县自身发展条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为此,阳曲县人民政府委托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阳曲县城(暨太原工业新区)总体规划2007-2020实施评估报告》,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07版总规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找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需要调整的方向,更好地对全县未来的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及土地利用等重新进行空间综合布局和重点控制。目前,该评估报告已经市政府批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相关法律,为适应阳曲县新的发展趋势,合理有序推进阳曲县城镇化进程,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城乡之间的互动发展,阳曲县人民政府委托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特编制《阳曲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以切实指导阳曲县城未来的发展。 二、规划目标 近期到2020年开发区建设形成规模,阳曲县城旧城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改善,自然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基本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体系;远期2030年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同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实现资源、

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柳叶湖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3) 第三章旅游发展定位与对策 (5) 第四章功能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 (7) 第五章分区构思与游览组织 (9) 第六章景观规划 (13) 第七章旅游度假设施规划 (17) 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8) 第九章道路交通规划 (22) 第十章居民社会调控与经济引导规划 (23) 第十一章基础工程规划 (24) 第十二章近中期发展建设规划 (27)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28) 第十四章附则 (29) 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柳叶湖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旅游度假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面,1994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并于1997年由同济大学编制完成了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它的编制对度假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项目开发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常德市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旅游事业的新要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存在着新的问题,因此修编《柳叶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已十分迫切而必要。 第二条本规划是以国务院《城市规划法》、《旅游规划通则》、《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总结上轮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的成功经验,并经专家、领导论证评审后编制完成,是指导旅游度假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严格按照本规划执行。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局部更改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修订,经审批同意后方可更改。 第三条规划原则 1、整体统一原则——坚持山、水、城三位一体的资源整合思想,从旅游度假区整体要求和长远发展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旅游度假区。 2、突出特色原则——以鲜明的地方文化为积淀、丰富的水上运动为品牌、时尚的生态旅游为契机,并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交相辉映构成柳叶湖旅游特色的基础,并强调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和突出这一特色,使旅游度假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综合协调原则——旅游度假区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生态系统”,要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特别是要考虑到农民致富、移民建镇、城市防洪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4、可持续发展原则——由于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主要依托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因此应坚持以环境容量为约束,以永续利用为前提,做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相协调。 5、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旅游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旅游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第四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按照旅游度假区和外围保护区两个层次确定规划范围。 1、旅游度假区是旅游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开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运动娱乐等活动的主要空间区域,也是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点区域。规划范围:东起肖伍铺,沿东侧环湖路向南经仙人洞、张家冲、岩乌山、白鹤山至新河口;南起新河口,沿南侧环湖路向系经东江、老堤障至戴家岗南堤;西起戴家岗南堤沿铁路经s306省道至泉水桥,向北沿西侧环湖路至花山;北起花山山麓经罗湾、月亮山至神路冲,面积54.26平方公里。 2、外围保护区是在旅游度假区外围根据保护景观资源、维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等方面需要而划定的区域,对旅游度假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外围保护区维持现有土地使用方式不变,但对其内的各项建设活动需严格控制,有效管理。规划范围确定应与沿湖各行政村界线相一致,包括:白鹤山乡的罗湾村、月亮山村、太阳山村、沾天湖村、郑家河村、梁山村、肖伍铺村、双寿村、桃树岗村、东山村、万金障村、白鹤山村、马巷子、东江村、砣古堤村、靳家湾村和南坪岗乡的包括花山村、岩子堰村、万寿村、双桥村、泉水桥村、金家坪村、戴家岗村、渐水村、七里桥村共22个行政村,面积76.04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