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教案 (1)

合集下载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3 两栖类、爬行类 教案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3 两栖类、爬行类 教案

两栖类和爬行类(课后修改稿)一.教学设计思路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八年级生命科学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的学习将为第4节“生物的分类”以及第五章“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教材中,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按照生物进化的顺序逐一介绍,而把脊椎动物放在无脊椎动物之前来学习,是因为学生在《科学》教材中已经学习过脊椎动物,对内容比较熟悉,这部分内容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常见的脊椎动物类群”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解剖过鲫鱼,了解了鱼类的主要特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区分两栖类和爬行类,重点围绕卵和肺的结构认识这两类动物适应水、陆环境。

教学从鱼类特征复习引入,继而学习两栖类和爬行类,而学生对这两类总是不能很好的区分,运用比较、观察、试错、资料补充等手段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学习,从而认识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观察、触摸等方式归纳出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列举两栖类、爬行类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

3、通过对两栖类与爬行类动物的观察、比较,明白生物的结构功能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4、通过对动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的了解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增进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体验生物进化的意义,培养科学的环保意识。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与环境的适应。

难点: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与环境的适应。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提供一只牛蛙,一只乌龟,分别装在透明的容器内.。

一个鸡蛋,放在塑料杯中,培养皿一个,供观察羊膜卵用。

2、课件PPT。

学生准备:查找箭毒蛙、大鲵、扬子鳄、巴西龟的资料,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两栖类和爬行类生活环境体表特征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生殖方式体温鱼类水中鳞片,有黏液鳃鳍卵生不恒定牛蛙两栖类幼体水中成体陆地皮肤裸露有黏液幼体鳃成体肺、皮肤幼体鳍成体四肢卵生不恒定乌龟爬行类陆地表皮干燥,有鳞片或骨板肺四肢卵生(羊膜卵)不恒定两栖类和爬行类学习单班级姓名学号一、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体表特征呼吸器官运动器官生殖方式体温鱼类牛蛙二、小组讨论:像扬子鳄这样的濒危物种以及一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教案 (1)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教案  (1)

生命科学学科初中教学设计《观察和解剖鲫鱼》一、设计思路“观察和解剖鲫鱼”是上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第四章第二节第一单元“脊椎动物”第一课时的内容,为后面其他脊椎动物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学习要求为“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A级)”。

本节课由图片展示脊椎动物的特征引入,以设问“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引出课题。

整节课以“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作为一条主线,以观察和解剖鲫鱼作为载体,具体教学设计如下:(一)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1、观察鲫鱼的外形这是学生第一次观察小动物,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左到右)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此环节是学生理解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

为使学生能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提纲:如注意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头部器官:鼻孔、鳃;鳞片和侧线;鳍等。

2、解剖并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这是学生第一次解剖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安全的使用解剖工具,并以问题的形式点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引发学生逐步地思考和实验。

为了引导学生在解剖后更系统的观察,特别设置“用标签标明鱼的各个内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1、深化理解设计首尾呼应,以“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主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鲫鱼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感受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2、情感教育鱼类作为人类的朋友,我们也要关爱他们、保护他们。

所以在进行解剖实验之前,注意提醒学生要将鱼先处死以减少它们的痛苦,希望学生体会动物为人类作出了很多贡献,今后更加懂得关心、爱护身边的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2、知道鲫鱼的外形结构和特点;3、知道鲫鱼的内部主要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解剖鲫鱼,分析、归纳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课件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课件
鱼类
学习报告一: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观察 观察 项目 方法
观察结果
用途
体形 看一看 呈 梭 形。
减少水的 阻力 。
体色 比一比 背部 深灰 色,腹部 白 色。 隐蔽和保护自己。
体表
摸一摸
鳞片上有 黏液 , 鳞片呈 瓦 状排列。
保护自己,减少水 的 阻力。
鼻孔 探一探 鼻孔 不通 (通/不通)
是 嗅觉 器官。
项目
观察结果
是 呼吸 器官,鳃是_弓___形, _红_ 色。 鳃上分布着丰富的毛__细__血_管_。鳃主要 鳃 由鳃__丝__和_鳃__耙____构成,当水流经 过鳃时,鳃丝内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与水中的氧进行了气体交换 。
是 白 色,由前后 两 个 囊 状结 鳔 构组成,里面充满 气体 。
鲫鱼的呼吸
鱼鳍 数一数 共有 7 个,成对的有 2 对。 是 运动 器官。
侧线 找一找 鳞片上 有 (有/无)小孔。 是 感觉 器官。
尾鳍
背鳍
臀鳍
腹鳍
奇鳍:背鳍、尾鳍、臀鳍 偶鳍:胸鳍、腹鳍
胸鳍
侧线 侧线孔
鲫鱼的解剖步骤
解剖鲫鱼的顺序
1
2
3
4
5
6
四剪两去除 注意:剪刀头稍向上挑起,以免损伤内脏。
学习报告二:观察鲫鱼内部结构
鳃弓 鳃耙
鳃丝
离开了水 的鳃
浸润在水中 的鳃
鳔 肾脏

心脏
卵巢

肾脏

心脏
胆囊 肝胰脏

卵巢
游速最快的鱼——旗鱼。平时速90千米,短距离的时速约 110千米。
眼睛最奇特的鱼——比目鱼
飞得最远的鱼——飞鱼。较强壮的飞鱼一次滑翔 可达180公尺,连续的滑翔距离可远至400公尺。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课件 (1)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课件 (1)
肝脏:为位于肠的迂曲中的极不规则的腺体。呈淡褐色, 因同时混合胰脏,故又称肝胰脏。
胆囊:在肝脏有脾脏,它属哪一系统?
D.生殖腺
卵巢或精巢
总结: 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初步学会解剖鲫鱼的技能
二、实验内容
鲫鱼的外形观察、 解剖鲫鱼,观察内部器官、系统。
三、器具和材料
解剖器、解剖盘、鲜活鲫鱼
四、实验操作与观察
1.鲤鱼的外形
2. 解剖鱼
外形观察完毕,剪去鱼左侧体壁,掀去左鳃盖, 先原位观察内脏器官的结构。
思考:
解剖鲫鱼时,剪刀头应向上挑 起?
3.观察鲫鱼的内部构造 A. 鳃 鳃丝 鳃耙 鳃弓 鳃盖
实验:观察和解剖鲫鱼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完全适应水生生活的类 群,具有一系列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特征 和生理特性,如,体表有鳞,以鳃呼吸, 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凭上下颌摄食,属变 温动物。也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 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鲫鱼的结构观察,了解鱼类的主要特 征以及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A.鳃
B 鳔:位于体腔内消化管背方的一个囊, 呈纺锤状、中央部特别缢陷,分成前后 二室,自后室接近中央部处发出鳔管, 此管通向哪里?
C 消化系统
从肛门前l厘米左右处剪一孔,插入剪刀,向前 方沿体壁的腹部正中线至口缘完全剪开,仔细除 去一侧的体壁,将内脏及口腔露出。 1.口腔:2.咽:3.食道:4.消化腺

鲫鱼观察实验教案

鲫鱼观察实验教案

鲫鱼观察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理解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理解鱼的生殖发育特点。

(3)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的实验,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学生观察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和生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因为修订后的大纲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以本节课把以上内容列为重点。

2.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学会对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方法是较难掌握的。

2.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概念。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动脉、动脉血、静脉、静脉血等概念,因此应该让他们学的扎实,为以后学习其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容易混淆的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概念认识清楚。

教具准备鲫鱼骨骼的标本、活鲫鱼(或其他的鱼)、剖开体壁的鲫鱼或鲫鱼内部结构模型、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软件、鲫鱼的内部结构剪贴图。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实验趣导→观察鲫鱼内部结构的实验操作→归纳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1)观察鲫鱼的循环系统心脏可结合观察解剖开体壁的鲫鱼或鲫鱼的内部结构模型的实验,或多媒体软件,组织学生观察心脏的颜色及组成,鲫鱼的心脏体积很小,位于体腔最前端,即最后一对鳃弓的后下方。

注意把静脉窦与心房分开,心房在前,静脉窦在后。

把心室和动脉球分开,心室浅红色,壁厚,而动脉球是白色的,心室在前面,心房在后面,并观察与心脏相连的血管。

动脉与静脉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此教师在讲此课前,可根据鲫鱼的循环系统图解作一个抽拉式幻灯片(制作方法:在心脏和血管里画斜杠,斜杠画的要细、密、同时流动脉血的位置画红杠,流静脉血的位置画蓝杠,这是幻灯片的上面一篇,下面一篇用电脑激光打印机又细又密的画竖杠。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1 鱼类 教案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1 鱼类 教案

鱼类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生命科学》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中的内容,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一个类群,通过对鲫鱼的观察和解剖,逐步学会有序的观察的方法。

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利用多媒体演示解剖过程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认识鲫鱼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掌握鱼类的基本特征。

四、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类群”,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开展打下了基础。

但初二(5)班的学生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较差,教师在讨论环节需要适时的指导。

本节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可能从课外能了解到一些内容,但无法形成理论系统,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相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五、教学目标:1、了解鱼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了解鱼类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重点:鲫鱼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1学生能正确描述鱼类的特征。

2对鲫鱼呼吸器官——鳃的气体交换功能的描述
七、教学方法:多媒体 PPT 实验
八、教学过程:
2、鱼类的内部结构观察,推导各器官的功能。

了解实验注意事项
思考,归纳,总结
二、拓展1、指出以下图片中哪些
不属于鱼类,并说明
理由
2、文昌鱼:无脊椎到脊
椎动物的过渡型
课堂拓展
三、巩固完成练习学生当堂答题通过练习题,
可及时反馈教
学效果。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课件 (2)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课件 (2)
7.体表有侧线(感知水流的变化,使
鱼准确改变游泳方向 )
……
练习册关于鲫鱼的外部形态相关作业P34
1.鲫鱼的身体 深灰色 色,呈 纺锤(梭形) 形。 2.鲫鱼的鼻孔是 不通 的。(通/不通) 3.鲫鱼的鳞片呈 覆瓦 状排列。 4.鲫鱼的侧线是由 鳞片上的小孔 所组成的。 5.鲫鱼有 5 种鳍。可根据它着生的部位给它命名,如 着生在臀部的,叫做臀鳍。其中有 2 种鳍的数目是 偶数,叫做偶鳍;有 3 种鳍的数目只有一个,叫做 奇鳍。 6.鲫鱼的鳃是 红 色的,形状呈 弓 形,上面还 能看到 丝状结构 。(什么形状的结构)
观Head察line和解剖鲫鱼
Placeholder for your own sub headline
上海市蒙山中学生命科学实验课
鲫鱼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内容
背鳍
1.体色:背深腹浅
2.体型:纺锤形(梭形) 胸鳍
3.鼻孔:鼻孔为盲管,仅为嗅觉器官。
腹鳍
尾鳍 臀鳍
4.鳞片:覆盖全身、覆瓦状排列,有粘液,黏滑。
观察内部结构(由前往后、由上往下、由表及里)
1.呼吸系统: 注意观察鳃和鳔 2.循环系统: 注意观察心脏 3.消化系统: 注意观察肠、肝胰脏和胆囊 4.生殖系统: 观察精巢、卵巢。
1.身体呈纺锤形(减小水的阻力)
2.体表覆盖着鳞片,并有黏液(减
少阻力,保护身体)
3.体慢色慢背缺深氧腹死浅亡(,具这有是保因护为作温用度) 3.用越鳃高呼,吸氧(气鳃在内水众中多的的溶鳃解丝度有越利于 鱼小从水。中而摄高取温氧同气时)会加快鱼身体 4.用鳍游泳 5.产内卵的,新卵陈在代水谢中,受需精要更多的氧 6.体气内。有鳔(保证身体悬浮于某一深度)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教案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2 观察和解剖鲫鱼(实验) 教案

第4章生物的类群
第2节动物
实验观察和解剖鲫鱼
一.教学设计思路
观察和解剖鲫鱼,可使学生在了解鱼类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鲫鱼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同时鲫鱼的解剖技巧也为掌握解剖其它的小动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解剖鲫鱼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他们会感到有较大的困难,所以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巧作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

另外通过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让学生认识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特点,进一步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2.知道鲫鱼的内部结构,知道其各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3.初步学会鲫鱼的解剖技能。

方法与过程:通过鲫鱼的解剖,初步学会解剖小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
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通过鲫鱼观察与解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2.掌握鲫鱼的解剖技能,学会解剖鲫鱼方法。

难点:认识鲫鱼的内脏器官,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
学生实验:鲫鱼(建议20-30cm)、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放大镜、大头针、脱脂棉,培养皿、清水。

五.教学过程:
作业:完成观察和解剖鲫鱼的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学科初中教学设计
《观察和解剖鲫鱼》
一、设计思路
“观察和解剖鲫鱼”是上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第四章第二节第一单元“脊椎动物”第一课时的内容,为后面其他脊椎动物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学习要求为“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A级)”。

本节课由图片展示脊椎动物的特征引入,以设问“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引出课题。

整节课以“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作为一条主线,以观察和解剖鲫鱼作为载体,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1、观察鲫鱼的外形
这是学生第一次观察小动物,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由整体到局部、由左到右)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此环节是学生理解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

为使学生能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提纲:如注意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头部器官:鼻孔、鳃;鳞片和侧线;鳍等。

2、解剖并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
这是学生第一次解剖小动物,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安全的使用解剖工具,并以问题的形式点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引发学生逐步地思考和实验。

为了引导学生在解剖后更系统的观察,特别设置“用标签标明鱼的各个内脏”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二)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1、深化理解
设计首尾呼应,以“鱼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为主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鲫鱼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感受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2、情感教育
鱼类作为人类的朋友,我们也要关爱他们、保护他们。

所以在进行解剖实验之前,注意提醒学生要将鱼先处死以减少它们的痛苦,希望学生体会动物为人类作出了很多贡献,今后更加懂得关心、爱护身边的小动物。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
2、知道鲫鱼的外形结构和特点;
3、知道鲫鱼的内部主要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解剖鲫鱼,分析、归纳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从中感受观察和解剖小型脊椎动物的实验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关心、爱护小动物;
2、感悟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初步学会观察和解剖鲫鱼的方法和技能;
(二)难点
通过观察和解剖鲫鱼,分析、归纳鲫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四、教学准备
(一)媒体资源
PPT,视频《鱼类的呼吸》、《鱼鳔》。

(二)实验器材
鲫鱼、解剖盘、剪刀、镊子、放大镜、细铁丝、纱布、吸水纸、自制标签、一次性手套。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