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来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
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
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
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
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主要发明:瓦特蒸汽机、火车、轮船。
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2.中国社会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的扩张。
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变化:(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受到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王朝的中国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极力排斥。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很快强大起来,中国经济却未因此发生变化。
中国没有抓住这次机遇,从而一落千丈,最终成为列强的猎物。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随着世界主动进入中国,中国也被迫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国。
(3)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内外交困,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态度由排斥到引进。
思想上出现了变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自强”,创办了军事工业;“求富”,创办了民用工业。
意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总结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新思想萌发。
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的变化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汽车、飞机、电器的广泛应用。
工业革命在极大的推动了什么的发展

工业革命在极大的推动了什么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重要发生地:英国背景及重要过程:由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还是无法满足不断扩大市场需要,因此,人类历史上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最终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从欧洲的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它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尤其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重要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重要过程:欧洲的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厂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纺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工业革命的历史演进与影响

工业革命的历史演进与影响一、引言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在制造业出现技术和组织的重大变化,迅速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型。
工业革命使得机器代替了以往人力和动物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催生了现代工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彻底改变了世界。
本文将对工业革命的历史演进与影响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工业革命的历史演进1. 机器工业的出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系列机器工业的大变革,棉纺织业成为机器工业的代表。
1764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这台机器可以自动进行细致的纺纱操作,一人可以代替数十个工人的手工操作效率。
到了1775年,史密斯将纺纱机和手动织机结合起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化的纺织机,即水力纺织机。
纺纱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英国的纺织业生产效率,繁荣了英国的纺织工业。
2. 工业化生产的兴起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在逐渐形成,即工业化生产。
通过机器,工厂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而且这种生产方式不像手工操作那样容易受到环境和人力的限制。
19世纪初,英国工业快速发展,钢铁、纺织、造船、铁路等工业不断涌现出来。
这种工业化生产方式迅速席卷了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开启了现代工业化模式。
3. 工业革命的运输变革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运输业的变革,在运输方式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庞大的运河挖掘到铁路、汽车、飞机的建设,人类在运输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
水运在运输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18世纪末,运河的运输线逐渐建立。
但是,这种方式的运输速度较慢且限制较多,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建成后,火车替代了运河成为了主要的货物运输工具。
铁路的运输速度快、稳定性好,打破了地域的约束,带动了商品流通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 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生活逐渐从传统的乡村生活转化为现代城市生活,十分依赖于机器设备和工业生产方式。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低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

2009年第2期第8卷总第30期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 o.2Jun e.,2009 Jour na l of A nhui B us i ne ss C ol l e ge of V oca t i ona l Technol o gy V01.8G ener al N o.30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低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李雅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英国在18世纪中叶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不断恶化,城市病问题突出。
虽然到19世纪下半叶,低收入阶层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直到20世纪初期,社会低收入阶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二战后,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行保险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顽疾,这对我国解决城乡低收入阶层的生存问题,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低收入阶层;城市病;改善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55(2009)02-0013-05T he Li vi ng C ondi t i on of L ow.i ncom e C l as s i n t he U K s i nce I ndust r i al R evol ut i onLI ya-j i ng(School ofFi nance。
R enm i n U ni ver si t y of C hi na,Bei f i ng JD D872,C hi na)A bs t r a ct:The U Ken t e r ed I ndust r i al R evol ut i on i n t he m i d18t h ce nt ur y and w i t ne ss ed bo t h r a pi d s ocial and e c o nom i cdevel opm e nt and t he w o r s en s i t uat i on of un e ven di s t r i but i on of soci al i ncom e as w el l as ser i ous urban di se ase.T hough t he f i ves of l ow i ncom e cl as s got i m pr oved i n t he l ate19t h ce nt u r y,t he prob l e m s i n t hei r m at e r i al and s pi ri t ual l i f e w er eno t res ol ve d co m p l et el y ev e n i n t he ear l y20t h cent ur y.A f t er W or l d W ar I I,t he gov e r nm ent t ook cer t ai n m eas ur es t O es t abl i s h s ocial secur i t y s ys t em,prom ot e i nsur ance s yst em,w hi ch guar ant ee t he l ow i nc om er s’sur vi val and w e l f ar e w i t h t he su pp or t of s yst e m and po l i cy,t hu s m oved t he m o s t di ff i cu l t bar r i e r i n econom i c devel opm ent.C hi na ca l l us e i t as a r ef er ence i n sol vi ng t he problem s i n t he l ow—i ncom er s’f i ves i n ou r c ount r y t o es t abl i s h a soc i et y w i t h sus t ai n abl e dev el opm ent.K e yW ords:t he U K;i nd ust r i al r ev ol ut i on;l ow—i nco m e cl ass;ur ban di s ease;bet t er m e nt一、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成就18世纪中叶,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英国进入了以蒸汽动力进行大规模T业生产的时代,此后,在经济乃至礼会结构方面都因这场产业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析人类的四次工业革命

解析⼈类的四次⼯业⾰命解析⼈类的四次⼯业⾰命⼯业⾰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开始于⼗⼋世纪六⼗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产完成了从⼯场⼿⼯业向机器⼤⼯业过渡的阶段。
⼯业⾰命是以机器取代⼈⼒,以⼤规模⼯⼚化⽣产取代个体⼯场⼿⼯⽣产的⼀场⽣产与科技⾰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系列技术⾰命引起了从⼿⼯劳动向动⼒机器⽣产转变的重⼤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整个欧洲⼤陆传播,19世纪传⾄北美。
⼀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业⾰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英国是最早开始⼯业⾰命也是最早结束⼯业⾰命的国家。
本⽂通过观察近现代的三次⼯业⾰命特点、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展望第四次⼯业⾰命未来的⾏业⽅向。
⼯业⾰命的启⽰:有⼈说,从250年第⼀次⼯业⾰命,到现在⼈类⽤了200多年时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类有⽂明以来5000多年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有⼈说,中国的改⾰开放,⽤了40年的时间,⾛完了西⽅发达国家⽤了200多年才完成的三次⼯业⾰命,给中国整个社会带来的巨量财富,让中国⼈从贫穷迈⼊⼩康社会。
⽬前,中国现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正在与西⽅发达国家站在了同⼀起跑线上,⼀起经历第四⼯业⾰命,并将超越西⽅。
作为普通⼈, 我们启发呢?如果错过了前三次⼯业⾰命创富的时间,如何在未来把握住⼤⽅向?⼈类经过了原始社会的三次⼤分⼯,从畜牧业社会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业社会,再从⼿⼯业到商⼈的出现,之后就在以⼿⼯⽣产上持续了⼏千年。
⼯业⾰命是以机器取代⼈⼒,以机器进⾏⼤规模⼯⼚化⽣产,取代以⼈⼒进⾏的个体⼯场⼿⼯⽣产。
第⼀次⼯业⾰命:蒸汽时代时间:从250年前起源:英国主要技术:蒸汽机⼯业特点:轻纺⼯业热门的新⾏业:纺织业、⾦属冶炼业、机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热门的产品:⾷品饮料、服装、蒸汽机、蒸汽⽕车、蒸汽轮船。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gaojieyun
多功能城 市综合体
新型社区
文化场所
gaojieyun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2.表现: (1)西方国家
供排水:钢铁管道促进水网的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照明: 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信: 电报、电话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人们的 通信联系。
gaojieyun
史料实证
材料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首次强 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 义务……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 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 ……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 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 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更加便捷、丰富 ①社区服务蓬勃发展; ②仓储式商场、商超、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 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增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

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工厂生产代替手工业生产为特征,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经济和技术格局。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迅速发展,经济起飞,科技突破,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然而,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并非一帆风顺,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探讨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方向1. 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工业革命使得制造业快速发展起来,使用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
大规模的工厂出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就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 技术创新的加速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的突破和创新。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为工业化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3.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私人资本积累,市场竞争,资本的流动性,都是工业革命背后的经济特征。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对工业革命起到了推动和引导作用,使得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二、社会方向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革命使得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离开了农村和家庭作坊,涌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规模和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2. 劳动条件的恶化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工人的劳动条件非常恶劣。
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低工资,糟糕的工作环境,严重侵犯了工人的权益。
工人不得不接受艰苦的工作条件,长期以来这是工业革命的一个令人担忧的方向。
3. 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工业革命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
富人和工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这种分化不仅在经济上表现明显,也在社会地位、教育机会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
三、环境方向1. 资源的过度消耗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等一系列人与自然的矛盾。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正成为理论界和实践家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绿色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0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01-021 引言长期以来,企业竞争力大都以耗费资源为支撑,或者以消耗资源为前提,而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污染和破环,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会使企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还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必须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出发,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引导企业从资源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从而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始认识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绿色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尚不系统。
最近,在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理论指导。
已有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技术、设备、资金、人员配备等“传统”的直接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变化对其产生的间接影响。
现有相关理论已经难以适应其变化的要求,也无法为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服务。
探索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通过循环经济产生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持续的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为企业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1966年提出,其意义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经济增长。
在其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不同,对于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通过三个层次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
一是在企业的层面,即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和服务的物料和能量使用量,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即中循环,是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通过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三是在社会层面上,即大循环,是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现实压力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迫切需求我国目前发展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首先,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存量约束,表现为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其次,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流量约束,表现为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再次,我国的环境污染较严重。
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在人们保护自然、维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仅像以前那样只重视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要求企业在赚取自身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对环境、社会的责任,发展循环经济。
2.2 迎接全球挑战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宣告了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的时代的到来。
中国企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就要符合各国不同的法规制度、不同的产品标准和不同的品质要求。
在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屡屡以环境保护为借口设置贸易壁垒的不利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资格认证等绿色通行证显然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种明智之举。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竞争力策略(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培育。
①当资源的价格过低(低于其实际价值)或处于免费状态时,从降低投入资源成本角度来说,发展循环经济将没有吸引力。
这时人们会对资源过度开发、过度使用、过度浪费,从而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就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使其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其价值。
具体为: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在通过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使资源价格能充分反映其市场供需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的环境成本,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
②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通过绿色消费拉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
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首先,企业要不断地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其次,要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购买绿色产品;最后,应发挥政府需求(政府采购)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
政府可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如优先购买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并通过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的表率、示范和号召力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从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
③完善市场竞争体系,建立包括价格、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
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将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
①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
从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立市场准入条件。
如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工业项目,要求其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②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我国《节约资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保立法观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
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依然较为薄弱,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要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究建立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在内的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既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思想,又可利用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如详细而明确的法律责任和污染损害处罚条款等,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进行激励(负激励)。
③完善环境税费制度,确保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
一方面,应加大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的征收额度。
对企业征收的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等越高,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则企业越有积极性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应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允许排污权进行合法有序的买卖交易,通过这种方法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因为对于未进行循环生产的污染企业来说,买进污染份额实际上是增加了排污费,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也把自己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生态化。
①多途径增强企业的生态化技术研发能力。
首先,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培育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其次,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生态技术,提高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对外部技术资源、技术成果的选择、消化和吸收能力。
第三,加强产学研的生态化技术研发合作。
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在生态园区、开发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使产、学、政府各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等,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②多途径融资,加大企业的技术生态化研发的资金投入。
首先,企业自身应多方面吸引资金,走发展绿色债券、企业集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相结合的路子,为企业发展生态技术提供资金保障。
其次,应构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如扩大银行对生态企业的信贷支持;深度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二级市场和一些地方性的小证券市场,给生态企业的产权提供交易的场所;积极发展风险投资,鼓励设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主要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
最后,政府应直接投资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并对企业自身所进行的有助于循环经济开展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财政补贴。
(4)建立科学和严格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①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企业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利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②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将部门、员工的责任与企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挂钩,对忽视责任、违反规则的给予严肃处理;对发明新技术、降低产品的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生产流程的生态化改造,以及对生态营销有成效的部门和员工给予高额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奖金、提成、技术持股、技术入股等。
(5)培育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的产物,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本企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信念,并保证这种精神风貌和信念得以持久存在的制度和措施,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注入到企业文化中,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让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应向外界积极传播这种新的企业文化,例如,通过企业的环保宣传、领导和员工的环保行为等取得社会的认同,从而在获得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1] 洪传春,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10):44.[2] 杜欢政,张旭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近期研讨综述[J].统计研究,2006,(2):63.[3] 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第15版)[N].人民日报,2006-6-9.[4] 徐蒿龄.循环经济的理论平台与实验平台[N].光明日报,2004-1-6.[5] 冯之浚,张伟,郭强,等.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范式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2003-9-22.(责任编辑:admin)2.国内经济发展与能源发展趋势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快步融入世界主流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十一五”以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将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