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因神经病变或损害导致的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异常:一、储尿期功能异常,主要病变为膀胱的感觉敏感、渐退或丧失,逼尿肌反射亢进,低充盈性膀胱,膀胱容量减小或增大等;二、排尿期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和尿失禁。本文详细阐述了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一、概论

1、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改变

神经源性膀胱可以由脑桥上、脊髓、骶髓下和外周神经病变引起。根据以尿动力学为基础的 Krane-Siroky 分类法,可将其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两大类。逼尿肌反射亢进可以合并以下几种情况: 1 、括约肌协同正常, 2 、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3 、内括约肌协同失调。而逼尿肌无反射也可合并以下几种情况: 1 、括约肌协同正常; 2 、不能松弛的外括约肌; 3 、去神经支配的外括约肌; 4 、不能松弛的内括约肌。

最新,国际尿控协会( ICS )将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也进行了分类。其中,充盈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可分为:1 、感觉减退或过敏; 2 、植物神经感觉; 3 、膀胱容量缩小或增大; 4 、逼尿肌反射亢进; 5 、括约肌无反射。排尿期的尿动力学改变可分为: 1 、逼尿肌无反射; 2 、外括约肌反射亢进; 3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4 、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

2、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评估

对每一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都应该进行详细、确切的临床评估,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评估内容包括: 1 )病史,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系统的病史,要包括神经系统病变损伤的平面和损害程度; 2 )综合评估,包括家庭方面的评估; 3 )排尿日记和症状评分,这可为量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进一步制定诊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4 )生活质量综合评估和治疗要求; 5 )体格检查,重点要检查腰骶部皮肤感觉、肛门紧张性和括约肌自动收缩、球状海

绵体肌和肛门反射、患者行走步态、是否合并便秘和直肠肛管的感觉;

6 )尿常规和尿液培养,如果患者存在泌尿系感染,必须进行治疗;

7 )泌尿道成像或造影; 8 )血液肌酐,这可以评估肾脏功能; 9 )排尿后残余尿量。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下尿路问题与神经病理损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条件,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高度推荐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多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上尿路影像学检查是必需的,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肾脏功能检查。存在外周神经损伤的患者,推荐临床神经生理学检查,以更好地评定损害。治疗方案的制定取决于对症状产生机制的理解和神经系统异常的位置和程度。

3、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原则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三点: 1 )如果原发病可以恢复或治愈,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在治疗期间采取措施保护膀胱和尿道功能; 2 )如果原发病不能恢复,应根据不同病变采取措施,尽量治疗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防止上尿路积水和肾功能损害,其次才是改善生活质量; 3 )治疗顺序应遵循先保守后有创,尽量减少患者的创伤和痛苦。

4、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的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的是: 1 )保护上尿路以确保患者长期生存,使膀胱有足够的容量,能够实现低压储尿和膀胱非高压无流出道梗阻的完全排空; 2 )处理尿失禁,尽可能恢复控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最终是要获得尿动力学意义上安全的储尿和排尿状态。

二、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策略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能存在以下四种病理生理改变: 1 )逼尿肌过度活动; 2 )括约肌过度活动; 3 )逼尿肌活动低下; 4 )括约肌功能不全。以上四种病理生理改变可以单独存在或合并存在。在这一部分,我们对以上每一种病理生理改变的保守治疗逐一进行介绍。

1、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保守治疗

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治疗方法有行为疗法、药物治疗、膀胱扩大、骶神经去传入和骶神经调节。其中,保守治疗包括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逼尿肌过度活动保守治疗的基础是排尿日记,行为疗法的本质就是膀胱再训练。如果患者神智清醒,可以帮助他进行排尿训练;如果患者神智受损,应该帮助他进行如厕训练,促进排尿。

目前最常用于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的药物为 M 受体拮抗剂。常用的有托特罗定和奥西布宁等,主要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引起的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临床上常用托特罗定 2.5 mg , 2 次 / 日或者奥西布宁 2.5 mg , 2 次 / 日, 4 ~ 6 周后复查尿动力学,如果排尿期逼尿肌的压力仍超过 40 ~ 60 cmH 2 O ,可逐渐增加药物的剂量。关于抗胆碱药物即 M 受体拮抗剂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有学者在 2004 年对 6 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应用 4 种抗胆碱能药物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比用药前平均增加约 30 %,药物效应在最初小膀胱容量时更加明显;应用药物后最大逼尿肌排尿压幅度降低约 30 %。这说明在神经泌尿学领域,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效果是有事实依据的。

当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失败后, A 型肉毒毒素可以作为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的二线方案。将 A 型肉毒毒素注射入逼尿肌,目前常用剂量为 Botox 300 ~ 400 U , Dysport 800 ~ 1200 U 。将 Botox 或 Dysport 分别注射到膀胱壁的 30 ~ 40 个位点,尽量避开输尿管口与膀胱三角区。在进行此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避开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和两侧的输尿管; 2 )注意避开膀胱壁上比较粗大的血管,以免肉毒毒素吸收入血; 3 ) A 型肉毒毒素应该注射到逼尿肌肌层之内。 2005 年,有学者对 A 型肉毒毒素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做了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安慰剂随机对照 6 个月的研究证实 A 型肉毒毒素治疗神经源性

尿失禁是安全有效的。第一次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单次 A 型肉毒毒素治疗可以产生快速和持续的效应,副作用发生率很低。根据我科的临床经验, A 型肉毒毒素注射入膀胱逼尿肌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反射亢进,药物持续效果可达 6 个月, 6 个月之后,药物治疗效果逐渐下降。通过膀胱壁注射 A 型肉毒毒素,可以缓解逼尿肌反射亢进、扩大膀胱容量和减少尿失禁,从而可以配合间歇导尿来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有学者曾针对 A 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后的控尿效果做过相关临床研究,该研究共 25 例患者,在接受 A 型肉毒毒素 400 U 膀胱壁注射之后,有 15 例获得了控尿, 2 例症状得以改善, 5 例仍然存在尿失禁,平均随访 7.5 个月,共有 72 %的患者可以获得控尿。

如果 A 型肉毒毒素治疗无效, B 型肉毒毒素是另一种新的选择方式。目前由于应用 B 型肉毒毒素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观察报道病例较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详细确切的临床研究,才能证明它在神经源性逼尿肌反射亢进中的治疗作用。

膀胱内灌注 RTX 对慢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过度活动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文献统计显示,应用 RTX 灌注之后,最大膀胱容量可以由灌注前的 279.4 ml 增加到 332 ml ,无抑制性逼尿肌收缩的阈值由 116 ml 增加到 165 ml ,尿频次数由 7.7 次减少到 5.8 次,而最大逼尿肌压力和尿失禁改善的次数在灌注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膀胱内灌注 RTX 对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过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曾有文献报道了一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比了 RTX 与 A 型肉毒毒素治疗神经源性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果,结论是 RTX 和 A 型肉毒毒素都可以降低逼尿肌过度活动、恢复控尿,但 A 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的效果要优于膀胱内灌注RTX 。

2、括约肌过度活动的保守治疗

括约肌过度活动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间歇导尿和括约肌切开,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和间歇导尿。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可用于治疗括约肌过度活动的药物。个别患者可应用α受体阻断剂,如巴氯芬等;口服一氧化氮供体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括约肌过度活动的一种新药。

间歇导尿具体采用无菌技术还是清洁自家导尿技术,要综合考虑每个患者的病情、家庭和经济情况来进行选择与判断。对每一位进行间歇导尿的患者,都应该训练其间歇导尿的技术,摸索其间歇导尿的频率。事实上,间歇导尿并不存在最好的技术和材料,因为采用何种间歇导尿方案要依赖于患者的个体解剖、社会和经济条件。

3、逼尿肌活动低下的保守治疗

逼尿肌活动低下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留置尿管持续导尿、间歇导尿、神经刺激和膀胱压迫即Crédé 或 Valsalva 手法排尿。其中,神经刺激不属于保守治疗措施。

进行膀胱压迫排尿之前,首先要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证明膀胱排空方法的安全性。其禁忌证为膀胱内高压、膀胱输尿管返流、尿液逆流入男性附属腺体、生殖器或直肠脱垂、疝和尿道疾病。总的来说,多数病例的膀胱压迫排尿应该被间歇导尿所替代。

经尿道或经耻骨上留置尿管,在神经源性膀胱早期和长期治疗中都能够发挥适当引流膀胱的作用。耻骨上留置尿管的优点是能够避免引起尿道损伤和损伤后的合并症,如尿道瘘、尿道狭窄和尿道糜烂坏死等,而且病人可以利用反射性阴茎勃起进行性生活。

留置尿管可发生多种合并症,比如长期留置尿管者,菌尿发生率可达 100 %,而且多为耐药性细菌;下尿路感染的途径可来自会阴,经尿道口逆行感染;由于尿管阻塞了射精管和前列腺导管,还可以引起精囊炎、前列腺炎和睾丸附睾炎;尿道狭窄和膀胱结石是长期留置尿管的常见合并症,膀胱结石在长期留置尿管者中的发病率约为30 ~ 40 %,主要与长期留置尿管所致的感染有关。

留置尿管引流膀胱应该遵循“ 平衡膀胱”的原则,即充盈期压力小于 40 cmH 2 O ,排尿期压力小于 60 cmH 2 O ,排尿后残余尿量小于 50 ~ 100 ml ,同时应尽量保持无感染和尽可能控尿。在脊

髓损伤后休克期采用间歇导尿,可以训练膀胱逐渐过渡到反射性排尿,并长期维持平衡膀胱状态;对不能采用间歇导尿的患者可采用留置尿管;对有自主排尿但伴有尿失禁和尿道外括约肌切开的患者,可应用外部集尿器收集尿液。

上肢协调功能良好且无有效自主排尿功能者应优先考虑间歇导尿。逼尿肌无反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膀胱输尿管返流和肾积水等情况均可通过间歇导尿得到妥善处理, 60 %~ 80 %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经过间歇导尿能够维持或部分维持控尿状态,上尿路功能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间歇导尿的合并症是菌尿甚至泌尿系感染,但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长期留置尿管者,约 30 %长期自家清洁导尿的脊髓损伤患者能够避免泌尿系感染。

为了提高间歇导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上引入了安全导尿间歇时间和膀胱安全容量的概念。安全导尿间歇时间是指自上一次导尿结束到膀胱内细菌浓度回升到原来水平的时间。如果导尿间歇时间超过了安全导尿间歇时间,膀胱内的细菌浓度即有可能达到引起泌尿系感染的水平。膀胱安全容量是指膀胱内压力低于 40 cmH 2 O 时的膀胱容量,这需要通过尿动力学检查来测定,在此容量以内进行间歇导尿不会引起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因此间歇导尿常能缓解因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上尿路积水。

间歇导尿不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亢进伴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患者,因为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使得间歇导尿的时间难以掌握,同时伴有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时膀胱内压力急剧升高,对上尿路将产生极大损害。

4、括约肌功能不全的保守治疗

括约肌功能不全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留置尿管、外部集尿装置、注射疗法、人工括约肌和吊带等。其中,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留置尿管和应用外部集尿装置。

目前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尚无有效治疗药物。α肾上腺素激动剂可能对个别患者有效,如度洛西汀可能对脊髓不全损伤患者有效,

目前尚无此方面的临床研究。

应用外部集尿装置的主要合并症是慢性反复性菌尿,约 80 %的神经源性膀胱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外部集尿装置后发生慢性反复性菌尿,感染来源是外部集尿装置及其尿袋。外部集尿装置的使用不当,还可引起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过度充盈、膀胱压力过高和上尿路损害等。为防止以上合并症,应每天更换或清洗尿袋和集尿器,仔细清洗阴茎皮肤。如对集尿器材料过敏应更换不同材料的集尿器。若阴茎外套太紧,会引起压迫性疼痛和糜烂,甚至因环形狭窄逐渐严重而导致阴茎“ 部分环切” ;阴茎外套压迫,尿液蓄积于尿道内还可造成局部皮肤水肿和纤维脂肪增多。外置集尿器压迫尿道,可造成尿道狭窄,继而狭窄近端尿道损伤和尿道憩室形成,尿液外渗,严重者会形成脓肿和尿道皮肤瘘。

应用外部集尿装置出现合并症后,可经尿道或经耻骨上留置尿管,直到合并症痊愈。对于集尿装置配带困难者,可植入阴茎假体以方便集尿器的配带,这样也有助于改善性生活。但是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阴茎假体植入,其合并症发生率要高于一般人。

综上所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恰当的膀胱引流、实现膀胱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这样才能很好地防止泌尿系感染、逼尿肌损害、膀胱过度充盈、膀胱输尿管返流和膀胱结石的形成。恰当引流的目标是去除留置的尿管和尽可能不带尿袋。应个体化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保护上尿路以确保患者长期生存,使膀胱有足够的容量,能够实现低压储尿和膀胱非高压无流出道梗阻的完全排空;处理尿失禁,尽可能提高供氧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尿动力学意义上的安全的储尿和排尿状态。

对于有膀胱输尿管返流和膀胱结石的患者禁忌进行膀胱训练,因此超声、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或影像尿动力学等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评估中极为重要。无论是采用自家清洁间歇导尿、留置尿管、耻骨上膀胱造瘘或外部集尿器,还是尿道括约肌切开术后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均需要定期随访。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泌尿外科随访将伴

随终生,这样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教学文案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 【定义与目的】 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 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 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适应范围】 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膀胱或尿路感染。 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 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

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 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 神经系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 划。 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遗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1.排尿习惯训练 ⑴详细记录患者3d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 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 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 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

泌尿系感染诊疗指南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中华泌尿外科学会诊疗指南系列(转载) 发表者:江伟凡710人已访问 目录 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 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 三、说明 第二节总论 一、基本定义 二、分类 三、流行病学 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 五、细菌耐药性 六、诊断 七、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第三节各论

一、单纯性尿路感染 二、复杂性尿路感染 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 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 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 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 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 一、尿路感染的随访 二、尿路感染的预防 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 附录常用抗菌药物名称中英文对照 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 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 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

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的准确性。 在我们的文献评判过程中,根据以下标准判断具体文献的可信度: Ⅰ度 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研究 Ⅱ度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或实验性研究 Ⅲ度非实验性研究:比较研究、相关调查和病例报告 Ⅳ度专家委员会报告或临床权威人士的经验 推荐意见的定义: 推荐已经被临床验证,并且得到广泛认可的内容 可选择在部分患者得到了临床验证 不推荐尚未得到临床验证 三、说明 本指南的适用范围为成人的泌尿系统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在指南的制定中,我们没有包括泌尿系结核、泌尿系统特异性感染(寄生虫、真菌感染等)、性传播疾病、生殖系统感染、肾移植相关的感染、小儿泌尿系感染。 第二节总论 一、基本定义 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1. 尿路感染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细菌尿和脓尿[1]。 2. 细菌尿正常尿液是无菌的,如尿中有细菌出现,称为细菌尿[1]。细菌尿定义本身包括了污染。因此,应用“有意义的细菌尿”来表示尿路感染。 3. 无症状菌尿患者无尿路感染症状,但中段尿培养连续两次(同一菌株),尿细菌数>105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ml [2]。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学常规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自主神经受损,使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分为无抑制性膀胱、反射性膀胱、自主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等。 【一般护理】 1.保持会阴部清洁。 2.保留导尿期间按保留导尿护理常规。 3.每1-2周行尿常规检查一次,注意有无尿量感染。 4.保护患者的隐私。 【专科护理】 1.和患者共同制定饮水计划。 2.合理安排间歇导尿时间,避免影响日常生活及日间其它康复治疗,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3.准确记录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安排导尿次数。 4.膀胱功能磨练每日1-2次。 5.指导并教会患者或照顾者行自家清洁导尿。 【健康指导】 1.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患者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2.保留导尿期间适当多饮水,达到自动冲洗膀胱的目的。 3.定时开放尿管,每次排尿时有意识的做正常排尿的动作,同时叩击耻骨上区。

4.行间歇导尿期间,严格按要求饮水(饮水计划)、以保持每次膀胱残余尿量不超过500ml。 5.导尿前先自排小便。 神经源性大肠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是指与排便相关的神经损伤后,由于排便中枢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缺乏胃结肠反射,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最后导致排便障碍。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分为反射性大肠和弛缓性大肠。 【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整洁,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发生。 2.营造一个适合排便的环境。 3.肠鸣音恢复后,不论损伤平面如何,都应鼓励患者行排便训练。 4.尽量少用药物,可使用大便软化剂,用量个体化。 【专科护理】 1.行直肠功能训练: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穴位刺激、肛周刺激、肛门内外括约肌刺激等,坚硬的大便应该用手抠出。 2.使用栓剂(如开塞露)时应越过括约肌,贴近肠壁上,注意勿损伤肠壁。 3.每日1-2次模拟排便。 4.如果患者能坐直到90°,应让患者坐在便池或坐便椅上,让重力协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011年全文版 - 副本

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 目录 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 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 三、说明 第二节总论 一、基本定义 二、分类 三、流行病学 四、致病菌与发病机制 五、细菌耐药性 六、诊断 七、鉴别诊断 八、治疗 九、预后 第三节各论 一、单纯性尿路感染 二、复杂性尿路感染

三、导管相关的尿路感染 四、泌尿外科脓毒血症 第四节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 一、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 二、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第五节泌尿系感染的随访、预防和患者教育 一、尿路感染的随访 二、尿路感染的预防 三、尿路感染患者教育 第一节指南制定的背景、目的与方法 一、指南的目的与必要性 目前国内泌尿外科医师在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腔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指南以提高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以期达到中国泌尿外科医师对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和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化的目的。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 由于泌尿系感染几乎涵盖临床各个科室,而且涉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所以我们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与方法,检索了国内外大量文献(以近五年的文献为主),经过反复讨论,并与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确保指南的准确性。 在我们的文献评判过程中,根据以下标准判断具体文献的可信度: Ⅰ度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研究 Ⅱ度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或实验性研究 Ⅲ度非实验性研究:比较研究、相关调查和病例报告 Ⅳ度专家委员会报告或临床权威人士的经验 推荐意见的定义: 推荐已经被临床验证,并且得到广泛认可的内容 可选择在部分患者得到了临床验证 不推荐尚未得到临床验证 三、说明 本指南的适用范围为成人的泌尿系统非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在指南的制定中,我们没有包括泌尿系结核、泌尿系统特异性感染(寄生虫、真菌感染等)、性传播疾病、生殖系统感染、肾移植相关的感染、小儿泌尿系感染。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14T09:28:22.2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21期供稿作者:黄阳芳李艳杨永琼[导读] 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 黄阳芳李艳杨永琼(云南大理州医院康复科云南大理 671000)【中图分类号】R6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102-02 【摘要】目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支配膀胱的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受损,导致膀胱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膀胱训练的目的是维持膀胱正常的活动度,预防尿路感染、结石、瘘管等并发症,尽早去除尿管,重新训练适当的排尿方式,在心理上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达到使病人能够解决尿潴留及失禁的问题,进一步实现生活自理的目标。方法主要的训练措施有:定时夹闭尿管保持膀胱容量,制定饮水计划、盆底肌肉训练法、屏气法、叩击法、间歇性导尿法、长期留置尿管法皆可并为排尿训练过程中。结果膀胱训练不仅在生理上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在心理上更能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树立继续生活的信心,康复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讨论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康复训练当脊髓损伤致神经源膀胱时,患者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评估,判断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进行常规的肛门外括肌张力检查,肛门反射试验,球海绵体肌试验,冰水试验,有条件进行动态膀胱功能分析,然后根据神经症状不同区分是无抑制性神经性膀胱、痉挛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松弛性膀胱,再确立训练方法。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训练 1 心理疏导 多数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疾病往往期望值高,而当一旦长时间没见好转又出现很沮丧的心理而不配合治疗,所以之前的健康教育显得犹为重要。我们不但要告知排尿障碍的病因还要告知评估预后,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调训练的必要性。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根据病情制定相适宜的训练方案,进行再一次告知,充分得到病人的信任从而积极配合。 2 制定饮水计划定时夹闭尿管 无论是尿潴留还是尿失禁,保持膀胱正常容量很重要。通过观察了解病人的排尿情况制定饮水计划,按每小时均匀饮水100-150ml,留置尿管每2-3小时开放尿管一次,保持膀胱的容量达到300-400ml。当达到这个容量时它能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最能奏效。所以膀胱训练应先控制尿量,达到刺激膀胱的目的。使膀胱内的尿液能稳定、规律的增加,不会暴起暴落。否则若尿量太多,便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破坏膀胱壁的肌内纤维与神经组织。若尿量太少,则膀胱壁逼尿肌处于不敏感状态,不宜接受外界的刺激,不宜产生反射性的收缩。而且太少的尿量无法充分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淀物,使尿路感染与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增高。所以每天的尿量最好在1500-2000ml左右。 3 诱导排尿 松弛性和感觉麻痹型膀胱配合腹肌盆底肌肉的练习,进行间歇导尿前先用诱导法如放自来水阴部冲洗以建立反射弧的方法,找到触发点,轻拉阴毛诱导排尿。病情允许情况下身体前屈来增加腹压,创造排尿的环境。排尿结束测残余尿,当残余尿在80ml,每周测一次。 4 热敷按摩 痉挛性膀胱一般在脊髓休克期过后6-8周开始出现发射性膀胱收缩,给予热敷按摩,利用热使肌肉放松,按摩也是促进排尿的目的。 5 药物治疗 尿潴留时肌内注射卡巴胆碱,或用开塞露2支肛塞。肛塞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直肠壁,促进肠蠕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排便,同时反射性兴奋盆腔神经,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及膀胱内括约肌松驰,加之排便时腹直肌及膈肌收缩,腹内压及膀胱内压增高促使排尿。 6 针灸 利用针刺穴位刺激排尿。 7 功能性电刺激 排尿训练所使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刺激膀胱的反射性收缩和增加腹压。目前增加腹压的手法用得很少,它的缺点是易引起尿液返流致逆行感染。通过低频电刺激逼尿肌引起肌肉收缩,促进排尿。对于上神经元病变的膀胱,因膀胱本身的收缩力仍然保留,所以只要刺激延髓内的排尿中枢,便能激发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而达到排尿的目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膀胱壁逼尿肌松弛,膀胱内及尿道的压力较低。所以主要以增加腹压的方式来解决潴留问题。 8 手法排尿 屏气法:病人取坐位,放松腹部,身体前倾,屏住呼吸,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和骨盆底部。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防止腹部膨出,增加腹部压力。注意此法对心脏病人不适用。 手压法:双手拇指置于髂脊处,其余手指放于下腹部膀胱区,用力向骨盆下压。也可双手握拳,代替手指加压。加压时须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造成损伤。 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 在膀胱训练的过程中,间歇性导尿能帮助引流出过多的残余尿减轻病人的不适,直接从膀胱导出无菌尿做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及检查残余尿量,鉴别是否因尿闭或尿潴留引起排尿困难,以协助诊断。再配合膀胱训练,不但提高了不需要导尿管的比率,也使得不再需要导尿就可排光膀胱内尿液的时间提早。根据残余尿的多少,我们可以知道排尿训练的方式是否合适。间歇性导尿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还可以保留膀胱的弹性,并增加膀胱贮存尿液的容量。需要注意的是:导尿用物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为女病人导尿时,应辨别清楚尿道口,如误入阴道,应更换导尿管再行插入。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前要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插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粘膜。若膀胱高度膨胀,应逐渐将尿液放出,每次放尿不超过1000ml,以防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而引起血压下降或引起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出血。

2009IDSA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中文版)

2009IDSA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 概要 随着留置导尿在医院及长期护理机构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医疗相关性感染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留置导尿是不恰当的。在医疗过程中,大量的人力及花费被用于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在有尿路感染症状及体征的患者(CA-UTI)中。在本指南中,我们阐述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背景信息,同时给出了关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循证医学推荐意见。遗憾的是,与此相关的文献大多报道的是导管相关性无症状菌尿症(CA-ASB)或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没有明确区 分CA-ASB和CA-UTI,但主要指CA-ASB),而非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因为大多数的临床研究将导管相关性菌尿症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测量结果,故此本指南大多数的推荐意见是关于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 降低CA-ASB和CA-UTI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限定留置导尿的适应症以及尽早拔除导管来降低尿管的使用。在降低CA-ASB和CA-UTI发生率方面,减少尿管使用的策略已经被证实有效,而且可能比指南中其他策略都有效。所以医疗机构均应该优先执行该策略。 CA-ASB和CA-UTI的诊断方法 1.对于尿道内、耻骨弓上或间断留置导尿的患者,CA-UTI被定义为具有符合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而没有其他感染来源,同时单次导管内或中段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3cfu/mL,留取中段尿的患者其尿道内、耻骨弓上或尿套在之前48h内已拔除(A-III)。 对于使用尿套且有症状的男性患者,诊断CA-UTI的菌落数的阈值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2.除进行某些用来观察干预措施可降低CA-ASB和CA-UTI发生率的试验研究(A-III)以及某些诸如孕妇的特定医疗条件(A-III)下时,均不应进行CA-ASB诊断筛选。 对于尿道内、耻骨弓上或间断留置导尿的患者,CA-ASB被定义为单次导管内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5cfu/mL,同时无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A-III)。 对于使用尿套的男性患者,CA-ASB被定义为单次由新更换的尿套内留取的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5cfu/mL,同时无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A-II)。 3.符合CA-ASB和CA-UTI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新发的或逐渐加重的发烧,寒战,意识改变,心神不宁,无其他明确原因的嗜睡;侧腹痛;肋脊角压痛;急性血尿;盆腔部不适;在已经拔除导管的患者中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急或尿频,或耻骨弓上疼痛或压痛(A-III)。 对于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则可能表现为肌肉强直的加重,植物神经反射失调,或感觉不适(A-III)。 4.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脓尿并不一定可以诊断CA-ASB和CA-UTI(A-II)。 有无脓尿或脓尿的程度均不可用来鉴别CA-ASB与CA-UTI(A-II)。 脓尿合并CA-ASB并不是抗生素治疗的指征(A-II)。 无脓尿而有症状的患者往往提示其他诊断,而不是CA-UTI(A-III)。 5.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单纯的依靠尿液有无臭味或浑浊并不能鉴别CA-ASB与CA-UTI,

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

目录 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1) 二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5) 三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 (9) 四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12) 五泌尿男生殖系先天性疾病诊治指南 (13) 六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 (17) 七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 (19) 八睾丸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21) 九阴茎癌诊断治疗指南 (24) 十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 (27) 十一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 (28)

十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 (30) 十三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 (31) 十四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 (33) 十五精索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指南 (34) 十六鞘膜积液诊断治疗指南 (35) 十七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 (37) 十八肾上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39) 十九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43) 二十泌尿系损伤诊断治疗指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 (一)、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 4.前列腺穿刺活检 5.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CT)检查 (2)磁共振(MRI/MRS)扫描 (3)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ECT) (三)、前列腺癌分期:在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方面,推荐使用Gleason评分系统。前列腺癌组织分为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每区的Gleason分值为1~5,Gleason评分是把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的Gleason分值相加,形成癌组织分级常数。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 【定义与目的】 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 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 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适应范围】 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膀胱或尿路感染。 3.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 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2O;③膀胱-输尿管反流;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

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 输尿管-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 神经系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 划。 4.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遗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1.排尿习惯训练 ⑴详细记录患者3d的排尿的情况,以确定患者的排尿模式 ⑵根据患者排尿模式和日常习惯,确立排尿的间隔时间表。 ⑶排尿时间不少于2h,在预订时间协助并提示患者排尿。 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诱导排尿

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复杂性尿路感染

主堡塑星丛壁苤查!!!i生!旦箜堑鲞笙兰塑垦!也』望塑!:垒P至!!!!i!!!!:!!!盟!:! ·专家共识-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复杂性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尤其伴有复杂因素的患者,其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1],而近年国内大量抗菌药物的应用也使得尿路感染病原体的分布发生改变,并诱导耐药性的产生。本共识制定的目的是对“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未尽事宜的补充和细化。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对尿路感染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本共识的内容也将进行相应的更新。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 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尿路感染同时伴有获得感染或者治疗失败风险的合并疾病[2],如泌尿生殖道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或其他潜在疾病。 诊断复杂性尿路感染有2条标准,尿培养阳性以及包括以下至少1条合并因素[2。]:留置导尿管、支架管或间歇性膀胱导尿;残余尿>100ml;任何原因引起的梗阻性尿路疾病,如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结石和肿瘤;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其他功能异常;尿流改道;化疗或放疗损伤尿路上皮;围手术期和术后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移植肾、糖尿病和免疫缺陷等。 临床上对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在获得药敏试验结果之前经常采用经验性治疗或不规范的抗菌药物治疗.导致耐药的出现。国内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谱的特点是大肠埃希菌感染比例降低,而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菌株比例升高,另一个特点是肠球菌感染比例升高[4]。 二、临床评估 下尿路感染常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等,上尿路感染则以肾区疼痛、发热较为多见。泌尿生殖道结构、功能异常或者其他存在易发感染的原发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OOI: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5.04.001 通信作者:陈山,Email:shanchentr001@163.com;郑军华,Emailzhengjh0471@sina.com 尿培养:对于复杂性尿路感染,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女性>105cfu/ml、男性>104cfu/ml,或所有患者导尿留取的尿标本细菌菌落计数>104cfu/ml具有诊断价值[2J。 其他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腹部平片、尿路造影和泌尿系CT主要目的是寻找泌尿生殖道结构、功能异常或者其他存在易发感染的疾病。 三、治疗 (一)抗菌药物治疗 推荐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对于有症状复杂尿路感染的经验治疗需要了解可能的病原菌谱和当地的耐药情况,还要对基础泌尿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对肾功能的评估)。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需根据临床反应和尿培养结果及时进行修正。 1.轻中度患者或初始经验治疗 (1)氟喹诺酮类:近期未用过氟喹诺酮类可选择左氧氟沙星(500mg静脉或口服,每日1次)。该药具有高尿液浓度的特点,抗菌谱可以广泛覆盖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很强的杀菌效果,同时对于部分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也有一定的杀菌效果。也可使用环丙沙星(200mg静滴,每日2次),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 (2)头孢菌素(2代或3a代):相比1代头孢菌素而言,2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孟多)对革兰阴性菌的杀菌活性显著增加,同时保持了对葡萄球菌属较高的杀菌活性。而3a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有很高的杀菌活性,对葡萄球菌杀菌活性较弱,药代动力学特征与二代头孢菌素相比区别不大。 (3)磷霉素氨丁三醇:(3g,口服隔日1次)对复杂性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非发热性尿路 万方数据

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综合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25T15:24:33.6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作者:于慧金,张秀功唐小倩张玉梅郭辉[导读]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促进膀胱功能早日恢复,具非常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脊髓损伤康复科,730000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2例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n=41),观察组则给予综合康复护理(观察组,n=41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有效率及无需导尿的人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促进膀胱功能早日恢复,具非常重要推广应用价值。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 脊髓损伤后会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受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因此需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使膀胱功能恢复。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回顾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2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24-73岁,平均(46.42±2.36)岁。对照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29-78岁,平均(49.15±3.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自然信息具可比性(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③对本实验内容、目的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肾功能异常;②双肾及输卵管结石;③泌尿系统结构解剖异常。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病情稳定后给予间歇导尿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步骤如下。 1.3.1间歇导尿术 选择合适的一次性无菌无气囊导尿管,导尿时护理人员应将引流管调整到低于患者趾骨联合水平的位置,当引流管中的尿液稀薄呈点滴状态时缓慢拔出导尿管,同时为了使膀胱排空,可以轻压膀胱区域。根据患者每日的尿量残余确定间导次数。残余尿量>200ml时,每日进行4次导尿,残余尿量>150-200ml时,每日进行3次导尿,残余尿量>80-100ml时,每日进行1次导尿,当残余尿量<80ml的,可暂停导尿。 1.3.2 心理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创伤,再加上住院期间陌生的环境,会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所以护理人员要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对于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1.3.3膀胱功能训练 及早进行膀胱训练可以使患者早日恢复自主排尿,训练包括行为训练、盆底肌训练及生物反馈训练等。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时提醒患者排尿即为行为训练;盆底肌训练是指导患者在吸气时收缩肛门肌肉,呼气时放松肛门肌肉,呼吸时间为10s,每次收放15次,每天做3次。生物反馈训练是指用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无锡华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Huana600LY2),实施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治疗,将极片贴在膀胱区和骶区,进行有效的神经刺激治疗,诱导患者自主排尿,每次30min,每天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8天左右进入下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显效:患者可自主排尿,无需导尿;有效:残余尿量、白细胞计数减少,需进行1-3次导尿;无效:残余尿量、白细胞计数无变化,需导尿4次以上。(2)对比两组患者导尿次数变化。 1.5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组间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8%,高于对照组为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之二: 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各论) 时间:2014-02-12 单纯尿路感染 定义 单纯性尿路感染是指发生于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功能正常而又无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合并症的患者的尿路感染,短期抗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通常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 临床表现 1.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尿道烧灼’感。常见终末血尿,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 2.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患者同时具有尿路刺激征、患侧或双侧腰部胀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和全身症状。 诊断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 治疗 1.绝经前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 (l)短程疗法:可选择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匹美西林、呋喃妥因、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绝大多数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经单剂疗法或3日疗法治疗后,尿菌可转阴。 (2)对症治疗。 2.绝经后女性急性单纯性膀胱炎的治疗治疗方案同绝经期前非妊娠妇女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可在妇科医师的指导下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 3.非妊娠妇女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的治疗对仅有轻度发热和(或)肋脊角叩痛的肾盂肾炎,或3日疗法治疗失败的下尿路感染患者,应口服有效抗菌药物14日。如果用药后48-72小时仍未见效,则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药物治疗。 治疗后应追踪复查,如用药14日后仍有菌尿,则应根据药敏试验改药,再治疗6周。 对发热超过38.5℃、肋脊角压痛、血白细胞升高等或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怀疑有菌血症者,首先应予以胃肠外给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在退热72小时后,再改用口服抗菌药物(喹诺酮类、第二代或第j三代头孢菌素类等)完成2周疗程。 药物选择:①第3代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②半合成广谱青考霉素,如哌拉西林、磺苄西林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疗效;④对社区高氟喹诺酮i时药和ESBs阳性的大肠杆菌的地区,初次用药必须使用8一内酰胺酶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或碳青霹烯类药物治疗;⑤氨基糖苷类抗菡药物,但应严格注意其副作用。 4.无症状菌尿(ASB)的治疗推荐筛查和治疗孕妇或准备接受可能导致尿道黏膜出血的侵 入性操作的ASB患者。不推荐对绝经前非妊娠妇女、老年人、留置导尿管、肾造瘘管或输尿管导管、脊髓损伤等患者的ASB进行治疗。 5.复发性单纯性尿路感染的治疗①再感染:可考虑用低剂量长疗程抑菌疗法作预防性治疗。在每晚睡前或性交排尿后,口服以下药物之一:如SMZ-TMP半片或一片、TMP 50mg、呋喃妥因50mg(为防止肾功能损害,在长期使用以上药物时应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量)或左氧氟沙星100mg等,此外,亦可采用每7-10天口服一次磷霉素氨丁三醇方法。对已绝经女性,可加用雌激素以减少复发。本疗法通常使用半年,如停药后仍反复再发,则再给予此疗法l~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训练 【定义与目的】 1、定义膀胱功能训练技术是针对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 功能异常而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的恢复性康复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取决于对患者处理策略是否正确,患者参与程度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排尿习惯训 练、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肛门牵张排尿及盆底肌训练。 2、目的促进膀胱排空,避免感染,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适应范围】适用于神经功能异常患者合并膀胱控制障碍,包括脊髓损伤、脑卒中(中风)、脑外伤、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等患者。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手功能良好时可以独立完成,或由陪护者进行,以维持和改善排尿功能。 【禁忌症】

1. 神志不清,或无法配合治疗。 2. 膀胱或尿路感染。 3. 严重前列腺肥大或肿瘤。 4. 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进行反射性排尿训练:①逼尿肌收缩不良;②引发非协调排尿,膀胱内压力长时间﹥40cmH 2O; ③膀胱-输尿管反流; ④膀胱容量过小,复发性 尿路感染持续存在。 5. 患者存在以下情况,禁忌将进行代偿性排尿训练:①膀胱输尿 管- 肾反流;⑤颅内高压;⑥尿道异常;⑦有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不适合屏气动作者。 【操作准备】 1. 准备安静、私密的环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2. 评估有无影响排尿的因素,如心理因素、排尿习惯、中枢神经系 统性疾病、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外科手术、外科检查及使用影响排尿的药物。 3. 评估患者的排尿活动,膀胱功能和分型,制定具体训练计划。 4. 根据训练计划,准备相应的用物。 【操作流程】 核对有效遗嘱→评估、解释→确定训练方法→告知患者取得配合→环境准备和物品准备→实施训练→安置病人→观察及记录 【操作要点】 1. 排尿习惯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

?210?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2月第46卷第2期ChinJNtaz。February2011,Vol46,No.2?指南与共识?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二)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续本刊2011年第1期<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一)] 第4章神经源性膀胱常用护理技术 l间歇导尿术(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 1.1定义 间歇导尿术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插入膀胱.排空后即拔除。间歇导尿可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间歇导尿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 1.2分类 l工l无菌性间歇导尿(Sterile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SIC) 用无菌技术实施的间歇导尿称为无菌性间歇导尿。脊髓损伤后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即可施行.建议在医院内实施。 1.2.2清洁间歇导尿(Clean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tic)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称为清洁间歌导尿。清洁的定义是所用的导尿物品清洁干净.会阴部及尿道口用清水清洗干净,无需消毒。插管前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净双手即可。不需要无菌操作。 1.3目的 (1)间歇导尿可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 防止膀胱过度充盈。(2)规律排出残余尿量,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3)使膀胱间歇性扩张。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 ‘1.4适应证 (1)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脊柱肿瘤等导致的排尿同题。(2)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如前列腺增生、产后尿潴留等导致的排尿问题。(3)膀胱内梗阻致 DOI:10.376t/j.i咖.∞54.17的.2011.02.043 执笔:蔡文智。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任护师.敖授.博士生导师.E-marl:wendycail222@yehoo.eom;陈恩婧,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医师 顾同:威建安.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兹阳.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参与讨论制定指南人员(按姓氏拼音捧序):陈晓玲、丁慧、贾勤、李晓捷、李秀云、刘承梅、刘小芳、刘一苇、盂玲、韦汶伽、许洪伟、扬风翔、杨少青、叶軎玲、张美芬、张善欣、郑彩娥、周君桂、周月秀、朱小平 加l仉l!-20收稿 排尿不完全。(4)常用于下列检查:获取尿液检测的样本;精确测量尿量:用于经阴道或腹部的盆腔超声检查前充盈膀胱:用于尿流动力学检测。 1.5羹忌证 (1)不能自行导尿且照顾者不能协助导尿的患者。(2)缺乏认知导致不能配合插管者或不能按计划导尿者。(3)尿道解剖异常.如尿道狭窄、尿路梗阻和膀胱颈梗阻。(4)可疑的完全或部分尿道损伤和尿道肿瘤。(5)膀胱容量小于200ml。(6)尿路感染。(7)严重的尿失禁。(8)每天摄人大量液体无法控制者。(9)经过治疗,仍有膀胱自主神经异常反射者。(10)下列情况需慎用间歇导尿术:前列腺、膀胱颈或尿道手术后。装有尿道支架或人工假体等。 另外.医务人员导尿时还应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 1.6并发症 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膀胱过度膨胀、尿失禁、尿道损伤、出血、尿路梗阻、尿道狭窄、自主神经异常反射(多发生于脊髓损伤平面在T6或以上者)、膀胱结石等。 1.7操作指导 1.7.1总原则 谨防损伤、避免感染。保证操作过程中手法轻柔。1.7.2导尿管的选择原则 1.7.2.1导尿管种类 使用导尿管必须遵照厂家的说明和建议,以降低产品责任风险。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用于间歇导尿的理想导尿管应满足以下条件。(1)无菌。当条件限制或需要重复消毒非亲水性涂层的导尿管时.可采用以下方式:用抗菌液浸泡、放在水中煮沸、橡胶导尿管放在纸袋中用微波消毒等。(2)生物相容性好。(3)柔软易弯曲。(4)由高保形性材料制成。(5)无刨伤。(6)即取即用。 1.7.2.2导尿管尖端 导尿管尖端可制成不同类型。但不是在任何国家都能找到所有的类型和尺寸。也不是所有的类型都适用于任何患者。 (1)直头导尿臂:对男性、女性和儿童患者均适用,尿液 盈S直头导屎蕾 由导尿管的2个引流开口漉人导管腔。见图5。 (2)弯头导尿管:尖端设计为弧形,配有1-3个引流开口。这种导尿管可通过前列腺增大患者的尿道膜部和前列腺部。 对于那些有特殊适应证(如前列腺增大)的男性患者(成人或 万方数据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性尿频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神经性尿频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神经性尿频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泌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神经性尿频neurogenic urination 神经性尿频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尿频为主,可伴尿急,不伴有尿痛、遗尿、排尿困难、发热、浮肿等。 本病病因不一。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高级中枢对骶髓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控制功能较弱。膀胱容量小,舒缩调节功能欠佳。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以致膀胱逼尿肌持续收缩,膀胱括约肌松弛,排尿反射亢进而引起尿频。此外,还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锌缺乏有关。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尿频”病证。 3 诊断[1-5] 3.1 病史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既往无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外伤史,可有受精神刺激的病史。 3.2 临床表现[3-6] 临床表现以尿频为主,可伴有尿急,日间及入睡前排尿次数增加,轻重程度不一,分散注意力可减轻尿频症状,入睡后恢复正常。每次尿量较少,总尿量正常。无尿痛和排尿哭闹史,不伴有遗尿、尿潴留、尿失禁、排尿困难、发热、腰痛、浮肿、血尿、多饮等。 本病病程较长,症状无进行性加重,查体无阳性体征。 3.3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检查正常,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泌尿系统B超检查正常。 必要时可做尿浓缩试验、垂体加压素试验、尿动力学检查、静脉尿路造影等检查。 3.4 需与神经性尿频鉴别的病种 尿路感染,儿童前列腺炎,尿路畸形,尿崩症,糖尿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神经源性膀胱等。 4 辨证[4-5] 4.1 脾肾气虚证 病程日久,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入睡自止,尿液清或不清,神倦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或自汗出,易外感,甚则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薄,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腻或薄白,脉细弱。 4.2 肾虚湿热证 病程迁延,小便频数,尿意窘迫,余沥不尽,夜尿正常,尿黄浑浊,精神困惫,常伴有烦躁,口渴不

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组长何延瑜福建省立医院 秘书叶烈夫福建省立医院 成员郑松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周辉良福建医科大学附一医院 李涛福建省立医院 孙星慧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一、概述 (一)定义 急性尿潴留(acute urinary retention, AUR)是指急性发生的膀胱胀满而无法排尿,常伴随由于明显尿意而引起的疼痛和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急性尿潴留可分为诱发性(precipitated)AUR和自发性AUR。常见AUR的诱因包括:全麻或区域麻醉,过量液体摄入,膀胱过度充盈,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症,饮酒过量,使用拟交感神经药或抗胆碱能神经药等。自发性AUR常无明显诱因。 (二)流行病学 男性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超过女性10倍以上。在男性中以老年男性发生率高,其中70-79岁老年男性10%在五年内发生AUR ,80-89岁老年男性30%在五年内发生AUR ,而40-49岁男性只有1.6%在五年内发生AUR。 65%AUR是由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在PLESS研究中,前列腺增生者AUR 发生率为18/1000人年。 女性AUR常有潜在的神经性因素。儿童很少发生AUR,通常是由于感染或手术麻醉引起。 (三)病因 1.梗阻性因素:机械性梗阻(如尿道狭窄、血块或结石堵塞)或动力性梗阻(如 α-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前列腺炎症)导致的尿流阻力增加。 2.神经性因素:膀胱感觉或运动神经受损(如盆腔手术,多发性硬化,脊髓损

伤,糖尿病等引起)。 3.肌源性因素:膀胱过度充盈(如麻醉,饮酒过量)。 (四)病理生理 AUR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参与:前列腺梗死,α-肾上腺素能活性,前列腺间质/上皮比例下降,神经递质调控和前列腺炎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