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全文共八句,描绘了敕勒川的壮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详细内容包括:1. 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 课文朗读与解析。
3. 课文背景及文化内涵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草原的壮美。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课文表达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大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 课题揭示:让学生齐读课题,了解课文背景。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4. 课文朗读与解析: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逐句解析。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大草原,激发想象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分析其表达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编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话。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课文重点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话。
示例答案:夏日阳光照耀着大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
天空湛蓝,白云飘荡,蝴蝶翩翩起舞。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进行欣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大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生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课后辅导。
新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 敕勒歌(课件)

● ⑸笼盖:一作"笼罩" ● ⑹苍苍:青色。
● ⑺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 ⑻见(xiàn):同"现",呈现,显露。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敕勒川的平原上,在高峻的阴山下, ●天像一顶宽大无比的蒙古包,笼罩着四面八方辽阔的原野。 ●青天苍苍,大地茫茫, ●风吹过来草低头,顿时显出成群成群肥硕的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是写景如画。这最后一句是 全文画龙点睛的一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 融融的景象。这里不仅呈现出的是自然风物,而且 隐约可见的还有牧民们的活动,真是似静而有动, 似动而有静。这些牛羊的主人,即勇敢豪爽的敕勒 人,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诗题:敕勒歌 敕勒: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题意: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 ⑵敕勒川:敕勒民族居住处,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 ● 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川,平原。一说河流。 Nhomakorabea●
⑶ 自
阴山:山脉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治区南部一带,和内兴安岭相接。
,起于河套
西北,绵
亘于今内
蒙古
● ⑷蒙穹古庐包。(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游牧民族所居的圆顶帐幕,即
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站在什么位置? (山,天,原野,风,牛羊。原野之中。)
把下列音节与相对应的字连起来。
lè
lú
lǒng
máng shèng
庐
胜
笼
勒
茫
那些词语表现了敕勒川辽阔雄伟的气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感悟、理解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
具体章节为:《敕勒歌》全诗。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敕勒、川、瀚海、阑干、凝、眦等。
3. 了解《敕勒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朗读与感悟;生字词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a. 出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
a.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b.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3. 理解诗歌:通过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b. 结合图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
4.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a.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b.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c. 学生书写,教师评价。
5. 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a.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b. 教师评讲,学生改正。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2. 内容:敕勒川、瀚海、阑干、凝、眦等生字词;诗歌结构;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七、作业设计a. 抄写《敕勒歌》全诗。
c. 根据诗歌内容,画出敕勒川的景象。
2. 答案:a. 抄写《敕勒歌》全诗略。
b. 敕勒: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川:平原;瀚海:沙漠;阑干:横木;凝:注视;眦:眼角。
c. 画图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在生字词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掌握不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部编版二上语文上册18课《敕勒歌》精讲古诗文字插图课件

词语解释:
见:(xiàn)
:同“现”,显 露。
诗的大意:
一阵风吹过,牧 草低伏,露出一 群群正在吃草的 牛羊。
课堂练习 按诗的节奏和抑扬来读背古诗。
读古诗
敕勒歌 乐府诗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堂练习
译古诗
阴山脚下啊,有一片 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 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 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 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 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 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 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部编二年级上
十八课:敕勒歌
北朝民歌
新知导入
知背景Leabharlann 一首优美的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入 北方美丽的大草原,仿佛让我们 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洁白 的云,成群的牛羊。在古代同样 有一首歌,它写尽了北方草原的 富饶壮丽,写尽了草原人对家乡 的热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敕勒歌》
新知讲解
读诗句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新知讲解
知作品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 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
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 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 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 后被翻译成汉语。
新知讲解
敕勒歌
解诗题
诗题意思:通过景物描写, 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 生活的豪情。
古音读作yǎ。
诗的大意:
天空像一座巨大 的帐篷(蒙古包 ),笼盖了整个 原野。
新知讲解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
词语解释:
苍苍:青青,蓝 蓝的。
茫茫:辽阔无边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

自读提示,批注阅读
1、用“——”划出锡林郭勒草原特点的句 子。
2、完成填空 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________, 而且________。
情景赏析读
读:草原真广阔—— 诵:满眼绿色,铺向远方,一眼望不到边。
读:草原真美丽——
诵:湖水清亮,散发光芒,各色花儿,散发清 香。
读:草原真欢腾—— 诵:雄鹰飞、百灵唱、马驹奔、牛羊放、牧民骑 马把歌唱。
笼盖四野 笼盖四野 笼盖四野
天苍苍 天苍苍 天苍苍
野茫茫 野茫茫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述情景读
师:高高的阴山下,有一个绿绿的敕勒大草原。 生:敕勒川 ,阴山下。 师:天好像一个大大的帐篷,把四方的原野都盖住了 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蓝蓝的天空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 生:天苍苍,野茫茫。 师:一阵风吹来,草原上出现雪白牛羊群。 生:风吹草低见牛羊。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风吹绿草遍地花 彩蝶纷飞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儿唱 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 牛羊好似珍珠撒 啊 牧羊姑娘放声唱 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水清草美我爱她 草原就象绿色的海 毡包就像白莲花 牧民描绘幸福景 春光万里美如画 啊 牧羊姑娘放声唱 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新部编版二上第七单元
《敕勒歌》
释题
敕勒族是北方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
敕勒族居住在我国甘肃、内蒙古一带,那里又 称敕勒川。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流传在敕勒族的歌。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今对译读
(古文)诵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新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2.敕勒歌优质PPT教学课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方文人所创作的作 品,其内容丰富,语言质朴,风格粗犷豪迈,主 要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今存60多首。
字词解释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敕勒川:地名,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 个民族人民居住的地方。盖Biblioteka 茫掩盖苍翠茫然
我会写
组词:阴天 光阴 造句:小明忘记看天气预报, 不知道明天是阴天还是晴天。
我会写
组词:似乎 相似 造句:听了妈妈一番话,她 似乎明白了许多。
我会写
组词:田野 野生 造句:雨后,田野里的麦苗更 加翠绿。
我会写
组词:苍白 苍天 造句:小明生病了,脸上很 苍白。
我会写
组词:茫然 迷茫 造句:他觉得自己的前途一 片迷茫。
赏析:本句展现了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天苍苍,野茫茫”写的是静态的草原,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 觉;“风吹草低见牛羊”写的是动态的草原,写出了草原上野 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动静描写相结合,体现了大草原壮阔 无比、生机勃勃的景象。
《敕勒歌》写的是阴山一 带祖国山川的壮丽景色和敕 勒族的游牧生活,描绘了一 幅辽阔、富饶而壮美的草原 画卷,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 光的热爱之情。
阴山:一座山的名字,敕勒人就居住在阴山脚下。 穹庐:古代敕勒人居住的毡帐。 笼盖四野:是说天空像圆顶的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字词解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空一片蔚蓝,草原 无边无际,一阵风吹过, 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 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 闪现出来。
句子赏析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学课件

shì(似的)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这两句诗写天空像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 罩着大地。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 顶帐篷。就是蒙古包的圆顶。
天苍苍,野茫茫。
天空是蓝蓝的,茫茫的草原也是没有边际。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xiàn
风吹草低 见牛羊。
见:露出,呈现。
每当风儿吹来草儿低伏的时候,放牧的牛 羊就显示出来。
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注意节奏,情感。音调的高 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 弱,速度的快慢。
朗读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 川 ,阴山下。
川:指平原。 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敕勒人生活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似
(似乎)
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
作家作品赏识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 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 唱的牧歌。敕勒川是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歌》选自 《乐府诗集》, 是南 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 表作之一。
• 敕勒川, • 阴山下, • 天似穹庐, • 笼盖四野。 • 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原诗三首 (一)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二)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或者另一种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
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
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
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