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古代文化常识

【江东】长江下游以东。 江东】长江下游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 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 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在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 天色纪时法。 天色纪时法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 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 中、日昳 、 时 日入、黄昏、 定。 孔雀东南飞》 鸡鸣入机织,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 得息。”“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奄奄黄昏后, 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 地支纪时法。 地支纪时法 二时辰的变化。 二时辰的变化。
年号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并开始以此纪年。此 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琵琶行》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 元和十年” 游褒禅山记》 “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 七月某日” 雁荡山》 祥符中” “祥符” 七月某日”、《雁荡山》“祥符中”(“祥符” 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 等。 年号纪年时间最长的是康熙,长达60年 年号纪年时间最长的是康熙,长达 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反对过度的权力干预和规范。
道家的代表性人物是老子。
4.佛教传入中国: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渗透到了诗歌、绘画、建筑等各方面。
5.唐诗宋词: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唐诗和宋词被誉为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李白、杜牧、苏轼等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
6.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要形式,追求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韵味。
画家吴道子、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有重要的地位。
7.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分别是《易经》、《书经》、《诗经》、《礼经》和《春秋》。
这些经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
8.封建礼制:古代中国的封建礼制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尊卑有序和尊重长辈为核心价值观念。
9.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才能。
10.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形态,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巅峰之作。
11.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注重荤素搭配、五味调和和饮食疗养等。
12.酒文化:中国古代酒文化悠久,酒被视为交际和文化体验的重要象征。
13.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气功等方法。
14.武术:武术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体育项目,注重内外兼修,追求心身和谐。
15.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和审美,有明显的特色,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天人合一”的观念。
16.舞蹈与音乐:中国古代舞蹈和音乐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礼仪和细腻的艺术表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一)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集锦(二)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古代文化常识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 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 执”。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 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 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 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 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 官位高于总督。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 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 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汉代的太史令,明代 的翰林院国史编修。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 子时是23 ~1点,以此类推。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把为观测日、月、五 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称为二十八宿,用来说 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代占星家为了用 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 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大小便称更衣、出恭、解手等。 室内座次,一般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普通的车座 分左中右,一般以左为尊,中为御者的位置,右为陪 乘的位置。兵车有所不同,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 在左,右有一人保护主帅。
普通兵车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持弓, 右边甲士持矛。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 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7、表辞去官职 ⑴致仕: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 ⑵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⑶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 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⑷乞身、请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 焉。(《左传·襄公三年》) ⑸移病:要求退隐的委婉说法。如: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李斯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名翟)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一般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一)1.与进士、科举、选拔人才相关①进士,元明清时,通过会试的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②三甲,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③连中三元,主要意思是一个人身兼解元、会元、状元。
具体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
④古代的各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普通读书人通过县试成为童生。
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⑤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⑥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⑦童子科,中国古代主要通过童子科来选拔神童,童子科萌芽于汉代,但尚未形成正式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
⑧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⑨贡、举,“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
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⑩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举孝廉,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⑪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
2.六部职能①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②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
③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
④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等事宜。
⑤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
⑥工部,主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
⑦六部长官,六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或称右侍郎。
3.几个常见的中央官职名称①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因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
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②三公,两汉尤其是西汉的官制延续了秦朝官职,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为突出,是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③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
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监察官员,并且御史台的长官应为御史大夫。
④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
⑤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首相的意思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是大致相同的。
如: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的首相。
⑥鸿胪寺,官署名。
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鸿胪寺的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⑦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4.与古代皇位继承相关①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②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并不是简单地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③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⑤太子的别称,皇嗣、皇储、帝储、储皇、储胤、储君、储嫡、储嗣、储贰、储副、储两、元储、储元、东储、储闱、储宫、副主、副君东宫、青宫(注:太子所居的宫殿在东面,故称东宫,东面对应的颜色是青色,故称青宫)。
(补: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5.对百姓的称呼①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黎民,即众民之意,即是平民。
还有一种说法即是:“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
”③黔首,是战国时的秦国以及后来统一六国的秦朝对治下平民的称呼。
黔本指黑色的意思,黔首即是黑头。
秦朝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且平民也以黑巾裹头,故而称其为黔首。
相类似的有:黎首、黔首、黎民。
④庶人,又称为庶民。
西周以后多将此词用于从事农业生产者。
当时的庶人地位比奴隶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赏赐。
到了春秋时代,庶人的地位大约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
秦汉以后,即是泛指为做官的平头百姓。
⑤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6.与臣子进言、进谏相关①诣阙、赴阙,既可指到朝廷也可指到京都。
②伏阙,古代一种礼仪,本指官员拜伏在宫阙之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
③伏閤gé,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閤,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閤”指朝臣俯伏閤下向天子奏事。
④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⑤表,是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如晋武帝时,李密给皇帝上了《陈情表》。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二)1.与古代统治者、皇帝相关①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②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③先帝,一般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如康熙驾崩前为皇帝,驾崩后成为先帝;或者指远古帝王,如《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
”郑玄注:“先帝,大皥之属。
”④崩,本义是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
⑤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指皇帝的诏书。
⑥受禅,指接受禅让。
禅让是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
有主动禅让与被动禅让之别。
⑦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移跸,指帝王出行。
有时“移跸”指迁都。
⑧禁军,是封建时代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羽林军等。
⑨北狩,有三个意思:一是到北方狩猎。
二是借指向北进军。
三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
如:宋徽宗、宋钦宗都被掳到北方去,成为阶下囚,南宋称之为“二帝北狩”,所谓北狩只不过是为了顾及皇家体面的婉约说法,徽钦二宗由此开始了阶下囚生涯,终生未回宋朝。
⑩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⑪阙,外大门的一种形式,种类按其所在位置有宫阙、坛庙阙、墓祠阙、城阙等等,又借指宫廷。
⑫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⑬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
“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⑭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等等。
(注:结构相似,但无“登临皇位”的意思的词有:“践政、践莅、践袭、践事”。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⑮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⑯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⑰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⑱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⑲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
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⑳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㉑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㉒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㉓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㉔改元,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㉕宫车晏驾,“晏”:迟。
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2.古人的名、字、号①名与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20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古人一出生就会取名,成年后(行冠礼后)则会有字。
如,岳飞,名飞,字鹏举。
②号,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类似今天的笔名、艺名。
古代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
③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简称。
即仅称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
例:“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译:谢弘微本名叫谢密,因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以字行世。
)“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
”(译: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
)④表字,字,又称作“表字”。
古时孩子成年时取字。
孔丘字仲尼,秋瑾字卿。
3.古人的名、字、号不可乱称谓①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称或是署名,如果是其他人直接喊出你的“名”来称呼你,在封建时代可以算作“犯讳”。
②“字”则是显示尊敬的一种称呼方法,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当时的人在称呼王国维时,需以“静安”来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礼的行为。
③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