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顶级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福建省顶级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福建省顶级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地理试卷

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说明:

(1)本卷共两大题,19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2)考试过程中不得使用计算器或具有计算功能的电子设备。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2019年2月,一组中国游客赴美国旅游。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内,游客目睹了“火焰瀑布”奇观。据了解,这是一个季节性瀑布,仅在冬季和早春才会出现水流。落日的余晖映照到瀑布上,瀑布便会发出火焰一般的光芒,故称“火焰瀑布”。但这种奇观只出现在每年2月晴天的傍晚。图1示意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位置。据此完成1~3题。

图1

1.游客观看到“火焰瀑布”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9:30 B.11:30 C.18:00 D.0:30

2.游客在美国游览期间发现,旧金山

A.正午物体影长逐渐变长B.日出时间提前

C.平原气温明显低于北京D.寒潮活动频繁

3.“火焰瀑布”奇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有

①天气状况②日落方位③盛行风④降水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图2示意安徽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

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8

A .白昼长

B .多准静止锋天气

C .雾霾少

D .多伏旱天气 5.该日该地日出时刻(地方时)约为

A .4:00

B .5:00

C .6:00

D .7:00

我国南方某山区农民在盛夏时节的瓜苗周围覆盖了以蔗渣浆为原料的再生黑色地膜(图3—瓜苗周围覆盖黑色地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据此完成6~8题。

6. 覆盖黑色地膜主要改

A .光照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7.覆盖黑色地膜的环保意义表现在

A .生产过程无污染

B .生产成本比较低

C .自然降解污染少

D .北方地区可生产

孤东位于黄河入海口北侧。1976-2014年,在海岸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孤东近岸海

图2

图3

域5m等深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面积变化明显(如图4所示)。据此完成8~9题。

图4

8.1976-2002年,孤东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一直以淤积为主B.先淤积,后侵蚀

C.一直以侵蚀为主D.先侵蚀,后淤积

9.推测2002-2014年期间,黄河中游地区

A.年降水量增加B.地表径流量增大

C.年蒸发量减少D.植被覆盖率提高

涌泉根灌是通过微管把水肥溶液直接输送到果树根区,进行地下局部灌溉的一种新型灌溉方式。图5示意我国陕西省某果园6月初采用不同方式(滴灌和涌泉根灌)灌溉后1小时和24小时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状况(滴灌和涌泉根灌所使用的水量相同)。据此完成10~11题。

图5

10.图中表示滴灌和涌泉根灌24小时后土壤含水量的曲线序号分别是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1.与滴灌相比,涌泉根灌能够

A.提高地下水位B.减少土壤蒸发

C.促进杂草生长D.减少植物蒸腾

某地理兴趣小组考察某岛(图6所示)后,发现该岛历史上多次大规模岩浆喷发,且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台地。在海拔500 m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 m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 m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图7所示)。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据此完成12~13题。

图6

图7

12.该岛历史,上多次大规模岩浆喷发,主要是因为该岛

A.位于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消亡边界

B.位于北冰洋板块与大西洋板块消亡边界

C.位于美洲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生长边界

D.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

13.根据侵蚀程度,推断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由早到晚为A.台地、平顶山、尖顶山B.台地、尖顶山.平顶山

C.平顶山、台地.尖顶山D.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艾尔瓦河位于美国西北边陲,主干流长72km,流域面积约占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20%。位于该河流的艾尔瓦大坝、格林斯峡谷大坝分别建于1913年和1927年。大坝建成后,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影响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该地纳入美国国家电网系统后,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拆除了这两座大坝。图8示意艾尔瓦河位置,据此完成14~16题。

图8

14.修建艾尔瓦大坝的主要目的是

A.发电B.防洪C.航运D.灌溉

15.两座大坝运营后期,其经济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库区泥沙淤积严重B.周边区域用电量减少

C.鲑鱼的渔获量减少D.奧林匹克国家公园的修建

16.艾尔瓦河原两座大坝之间河段,在大坝拆除后

A.河面宽度增加B.地下水位上升

C.洪涝灾害加剧D.水体污染减轻

二、综合题(共3题,共计5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2019年7月,张老师带领研学小组去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考察,沿途经过干旱的山区,远远望去,一片荒凉景色。车到山前,同学们却惊奇地发现,在铺满砾石的坡地上“摆”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图9)。张老师介绍,这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抗旱耕作形式——砂田。砂田也叫“铺砂地”、“压砂田”,是在旱田之上铺盖了一层6~15cm厚的粗砂砾或卵石加粗砂的田地。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中国的砂田起源于甘肃中部,并逐渐扩展到毗邻的陇东、河西和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砂田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地区,附近有黄河及其支流或者古河道分布。

图9 砂田图10 中卫市地理位置

(1)与当地瓜农交谈中,师生们了解到营建一亩砂田竟然需要500~800吨砂石。推测铺设砂田所用砂砾或卵石的主要来源。(3分)

(2)张老师告诉同学们,砂田与地膜覆盖虽然都是旱作农业生产栽培技术,但各有特点。简述与地膜覆盖相比,采用砂砾或卵石覆盖的主要优点。(8分)

(3)与瓜农进一步交谈后,同学们了解到中卫市的压砂西瓜主要种植在环香山地区以及中宁县、海原县等地(图10)。同学们另从网站查到,2018年中卫市“硒砂瓜”种植面积87.9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惠及全市千旱山区141个村28万人。但甘肃部分地区的砂田却存在撂荒现象。借鉴中卫市的经验,为砂田撂荒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早在18世纪就存在海上丝路—海参贸易航线。每年12月份茫咖撒人从望加锡出发到澳大利亚北部再向东至卡奔塔利亚湾进行海参捕捞、加工,于7月份向北回到望加锡;再通过华商输送到中国厦门,能满足当时中国海参需求的1/4;直至19世纪末南澳政府禁止海参捕捞而结束。据记载,1792年船队满载返航时在图中甲地附近遭遇恶劣天气而损失惨重。

材料二:图11为中澳海参捕捞、贸易路线图,表1为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降水资料。

图11

表1

(1)描述望加锡和艾利安格拉的降水特点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分析茫咖撒人前往澳洲北海岸进行海参捕捞的时间与航线的合理性。(3分)

(3)试指出茫咖撒人回归途中在甲地会遭遇的气象灾害,分析该灾害的形成过程。(5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分)

地质时期柴达木盆地为巨大湖泊,在地壳抬升和气候干早化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面积萎缩,形成群山环抱的封闭性断陷盆地。强劲的西北风从阿尔金山的低洼区穿入,不断剥蚀出露的古湖沉积地层,形成规模巨大,与主导风向一致的雅丹地貌。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图12)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图13)。近年来为开发东、西台吉乃尔湖盐业资源,在流入两湖的河流上筑坝让河水流入鸭湖,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正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

图12 图13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7 分)

(2)分析鸭湖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原因。(6 分)

(3)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测水上雅丹潜藏的衰亡危机。(8 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