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统计

合集下载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一、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二战后日本利用“出口立国”的外向型发展道路,从二战的废墟中走出来,成为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和东南亚诸国效仿日本模式,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较短的时期内从经济不发达国家发展成了令人注视的新兴工业国家,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这些新兴市场的显现证明了出口贸易战略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也加入了东亚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行业,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增。

我国成了鞋帽、纺织、箱包、旅行产品等的世界头号生产与出口大国。

自1984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迅速。

从1978年到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多亿美元猛增至16000亿美元,增长了80多倍,同期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升至第3位。

由此,近年来我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正确的,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连续7 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速, 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三, 出口规模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自2007年开始,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外贸增速开始下滑。

2008年,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额增速回落5. 7%, 全年增速前高后低, 并在最后两个月显现负增长。

之后的几年,我国的外贸出口总额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在不断的调剂中寻求发展,我国外贸行业也在不断地调剂和适应世界经济。

具体的外贸出口情形以下表1、图1所示:表1:1978-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亿美元)图1:1978-2012年中国出口总额(亿美元)金融危机影响背景下,加上欧债危机的升级,世界各国的购买力降落,信誉危机逐渐暴露,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涉也越来越多。

2012年2月《经济参考报》发表了《商务部密集预警: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风险高发期》文章,对外贸行业面临的国际风险给予了高度警示。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

我国出口结构分析摘要: 从出口商品类型、出口贸易模式和出口市场三方面介绍了我国出口结构的现状, 分析了我国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我国出口结构优化的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 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1978 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仅占0.75%, 居第32 位; 2007 年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上升到8.8%, 位列世界第二。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保持在中低层次, 尤其体现在出口结构比较落后, 致使经济总量增速远远低于出口总额增速。

为此, 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出口结构问题将成为我国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1 我国出口结构现状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6.7%的速度增长, 从1980 年的378.2 亿美元上升到2001 年的5 097.7 亿美元, 其中, 出口总额由182.7 亿美元上升到2 661.5 亿美元。

可见, 在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中, 出口贸易的增长更是令人瞩目。

随着2001 年11 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开始, 更加开放的国际国内市场带给了中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贸易总额迅猛增长。

据海关统计, 2007 年的贸易总额达21 738.3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2 180.2 亿美元, 使中国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同时成为世界出口市场中的巨人。

但是, 出口数量的攀增并不代表出口质量的提升。

以1995 年为基期, 到2007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7.19 倍, GDP 增长了3.21 倍; 再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 年为基期, 到2007 年, 中国的出口总额增长了66.23 倍, GDP 增长了53.59 倍。

通过这两组数据, 可以说明中国出口增速的确很快, 但更为引起关注的是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庞大的出口数额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尚未完全发挥。

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不够优化,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进出口总额年度数据

进出口总额年度数据

数据库:年度数据时间:1978-2015进口总额(人民币)(亿元)进出口差额(人民币)(亿元)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时间进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2015年245502.93141166.83104336.136830.73 2014年264241.77143883.75120358.0323525.72 2013年258168.9137131.4121037.516093.98 2012年244160.2129359.311480114558.29 2011年236401.95123240.56113161.3910079.2 2010年201722.15107022.8494699.312323.54 2009年150648.0682029.6968618.3713411.32 2008年179921.47100394.9479526.5320868.41 2007年166863.793563.673300.120330.2 2006年14097477597.263376.8614220.3 2005年116921.862648.154273.78374.4 2004年95539.149103.346435.82667.5 2003年70483.536287.934195.62092.3 2002年51378.226947.924430.32517.6 2001年42183.622024.420159.21865.2 2000年39273.220634.418638.81995.6 1999年29896.316159.813736.52423.4 1998年26849.715223.611626.13597.5 1997年26967.215160.711806.53354.2 1996年24133.812576.411557.41019 1995年23499.912451.811048.11403.7 1994年20381.910421.89960.1461.7 1993年112715284.85986.2-701.4 1992年9119.64676.34443.3233 1991年7225.83827.13398.7428.4 1990年5560.12985.82574.3411.5 1989年4155.919562199.9-243.8 1988年3821.81766.72055.1-288.4 1987年3084.214701614.2-144.2 1986年2580.41082.11498.3-416.21985年2066.7808.91257.8-448.9 1984年1201580.5620.5-40 1983年860.1438.3421.816.5 1982年771.3413.8357.556.3 1981年735.3367.6367.7-0.1 1980年570271.2298.8-27.6 1979年454.6211.7242.9-31.2 1978年355167.6187.4-19.8注:1.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进出口贸易增长与gdp增长

进出口贸易增长与gdp增长

表1列出了欧美两个国家卢森堡、美国、日本以及中国人均GDP的对比。虽然我国人 均GDP逐年上升,但与世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2007年我国GDP总量位 居全球第三,但人均GDP仅是卢森堡的1/5,是美国的1/2。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 展指数(HDI),我国在2007年的人均GDP排名是104位,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综合国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转变及其资源配置功能
除需求功能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资源从农业和轻工业向工 业和重工业的转移。进出口贸易的这一资源配置功能在改革开放前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 后相对弱化,但仍是我国资源再配置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其需求功能不断 增强,但其资源配置功能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 作用。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1978年以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 大幅度下降;同期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快速增长。从进口商品结构看,生产资料和机械及 运输设备进口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再次出现大幅度上升。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这一变化表 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出口贸易依然具有很强的资源配置功能,但被转移资源的行业结 构发生了较大改变:(1)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下降说明,进出口贸易的资源 配置功能已从改革开放前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创汇、进口生产资料的模式,逐步转向制 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转移,通过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实 现资源从一般加工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2)在改革开放前期,为满足生产资料 进口的需求,初级产品和轻纺产品出口仍具有很强的创汇功能,但随着农业和轻工业的快 速发展,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的短缺现象逐步消失,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初级产品和轻纺 产品出口除了创汇之外,很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国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国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了很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国也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1978年到1991年,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探寻阶段,中国对外贸易逐步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改革开放进入扩大阶段。

此时中国对外贸易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

199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亿元,达到167亿美元。

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全面进行改革开放。

入世带来的进出口壁垒的大幅降低使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贸易大国。

2006年,中国的贸易增速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实体。

中国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里贸易壁垒最低的一个。

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13%。

同时,逐步失去贸易保护的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06年国有外贸企业降到了30%,民营企业占70%。

而在2001年,外贸行业中民营企业(不含外商投资企业)占不到10%,原有的国有外贸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和新企业的加入,增加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活力,是五年来推动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2001年之后,加工贸易增多,也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也是中国出现盈余的重要原因。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并在9月份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欧日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遇到较大困难,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

在世界经济形势急剧下滑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外贸增长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走势。

200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国际贸易对我国国民收入的不利影响

国际贸易对我国国民收入的不利影响
4.对外直接投资与基尼系数显著负相关,起到了改善收 入分配的作用,表明我国外资对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 超过了其不利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外资以出口导向 型为主,同时也以要素寻求型为主,即主要集中于劳 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改善了收入分配差距。
5.GDP指标与基尼系数显著正相关。表明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 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与“库兹涅茨假说”一致 ,即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一国的经济增长会加剧收入不
国际贸易引起收入分配不均的机理分析
技术进步引发的收入分配不均
技术进步是国际分工细化的直接原因,技术的差异优 势会使各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国内产业自 发的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 因此,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链高端的技能型和技术型 人才工资的上涨,而处于产业链低端的非技能型劳动 者的收入将会降低,从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均。
2. 出口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比较小。与
进口相比, 出口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比较 小且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需要特别指出的 是, 出口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表现为负相关, 即出 口有利于东部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而出口 对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是正相关。
(三)分阶段性贸易开放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回归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主要进出口产业的变化
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 业,如纺织、机电等,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 场有萎缩的现象。如:墨西哥这样的新兴的经济高速 发展的国家对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的冲击;美国这样 的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欧盟为了 新加入的国家的利益限制进口等;
目录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国际贸易对国民收入的不良影响
人民币汇率与国民收入 失业率上升 收入分配不均衡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中国各个阶段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中国各个阶段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中国各个阶段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

该指标可以观察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

我国规定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

以下是中国各个阶段对外贸易总额数据:建党前56年(1865年):进出口总额1.1亿海关两白银,其中,出口0.54亿海关两,进口0.56亿海关两,入超200万海关两。

建党前50年(1871年):进出口总额1.37亿海关两,其中,出口6700万海关两,进口7000万海关两,入超300万海关两。

建党前40年(1881年):进出口总额1.63亿海关两,其中,出口7100万海关两,进口9200万海关两,入超2100万海关两。

建党前30年(1891年):进出口总额2.35亿海关两,其中,出口1.01亿海关两,进口1.34亿海关两,入超3300万海关两。

建党前20年(1901年):进出口总额4.38亿海关两,其中,出口1.70亿海关两,进口2.68亿海关两,入超9800万海关两。

建党前10年(1911年):进出口总额8.49亿海关两,其中,出口3.77亿海关两,进口4.72亿海关两,入超1.01亿海关两。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掠夺了中国大量的白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流失。

建党元年(1921年):进出口总额23.49亿元法币,其中,出口9.37亿元法币,进口14.12亿元法币,入超4.75亿元法币。

建党10周年(1931年):进出口总额38.29亿元法币,其中,出口14.17亿元法币,进口24.12亿元法币,入超9.95亿元法币。

建党20周年(1941年):由于正处于抗日战争中,大量国土沦陷,对外贸易通道基本被日本切断,因而无对外贸易数据。

不过自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以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数据开始逐年下降。

1931年,出口14.17亿法币,进口24.12亿法币,入超9.95亿法币;1932年,出口7.68亿法币,进口17.99亿法币,入超10.31亿法币;1933年,出口6.12亿法币,进口14.81亿法币,入超8亿法币;1934年,出口5.35亿法币,进口11.35亿法币,入超6亿法币;1935年,出口5.76亿法币,进口10.92亿法币,入超5.16亿法币;1936年,出口7.05亿法币,进口10.36亿法币,入超3.31亿法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