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2013年11月第l l期总第237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N ov.2013N o.1l Set.N o.237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及中国的战略选择赵丽娜(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山东济南250103)(摘要】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热潮,自贸区数量迅速增加,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与深化,发达经济体主导自贸区的趋势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贸区呈加速发展,亚太地区成为自贸区建设新的热点。

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将对贸易自由化进程、国际资本流动、全球贸易规制及国际经贸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应扎实稳步推进现有的自贸区建设,有步骤有重点地开拓新的区域合作伙伴,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自贸区;深度一体化;经贸规则;人民币国际化;开放促改革(中图分类号】F1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12013)1l一0040一07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贸易格局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新特点和新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加剧,W TO多哈回合谈判受挫,经济全球化进程遇阻。

面对国内需求不足、外需乏力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区域经济合作,避开贸易保护主义,开拓外需市场,实现区域内贸易、投资、服务、货币等的一体化,促进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融合,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自由贸易区建设热潮,各国正以此为基础调整自己的经贸政策及发展战略。

近年来,中国也在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区域经贸合作起步较晚,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

党的十七大把自贸区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十八大报告又迸一步指出:“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随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落实,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正在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一带一路”对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

1. 政策协调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亚太地区各国政策协调与合作不断深化。

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了互联互通和贸易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同时,中国还积极促进与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构建更加开放的贸易体系。

2. 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重点,通过修建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推动了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中国与巴基斯坦合作修建了经济走廊,为两国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中国还与缅甸合作修建了深水港口,加强了亚太地区的海上物流。

3. 贸易便利化与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行贸易便利化政策,促进了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降低了贸易壁垒,促进了区域内的商品流通与市场融合。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4. 人文交流与文化融合“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文化融合,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例如,中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亚太地区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促进了亚太地区的医疗合作与共享。

5. 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技术创新与产业合作,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不断加深,通过共同研发、产业转移等方式,推动了亚太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发展。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亚太地区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为亚太地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对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困境和建设路径研究

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困境和建设路径研究

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困境和建设路径研究亚太地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三分之一的全球贸易额和全球经济总量的来源地。

近年来,亚太地区各国对于建设亚太自贸区的呼声越来越高,希望通过经贸一体化的方式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建设亚太自贸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和挑战。

首先,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的差异较大,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思维仍然存在,使得自贸区协议的谈判和签署进程相对缓慢。

其次,一些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对自贸区建设带来影响,使得合作难以开展。

在面对这些困境时,亚太地区各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

首先,需要加强双边和多边间的经贸合作,尽可能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市场规模。

其次,要加强贸易规则和制度的建设,实现互利共赢并促进区域间经济一体化。

同时,还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加强文化沟通和了解,缩小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在亚太自贸区建设的路径上,有一些国际实践可以提供借鉴。

例如,欧盟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欧盟通过逐步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加强合规等措施,最终建立了欧盟自贸区。

美国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则表明了美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先后与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签署了自贸协定,加强了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

同时,中国也在加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区域内多边合作、加强贸易规则制度建设,推动形成全球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未来的亚太地区自贸区建设中,中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有强大的市场规模和制造业实力,可以为自贸区的发展提供支撑。

同时,中国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区域合作、文化交流、产业转移为重点,为亚太自贸区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总之,在亚太地区建设自贸区的过程中,既需要克服及时的阻力和困境,又需要树立起互相依存、互利共赢的观念,形成一种区域共同发展的精神。

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自贸区建设更多的实质性进展。

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状况与趋势

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状况与趋势

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状况与趋势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趋势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利弊分析三、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分析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五、亚太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趋势亚太地区包括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大洋洲等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国家,人口约占全球一半,GDP总量为全球的三分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逐渐加强,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

目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包括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个平台和组织。

其中,APEC成立于1989年,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参与国家共计21个。

RCEP则是一项自由贸易协定,旨在促进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参与国家共计15个。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从亚太地区的经济数据来看,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全球领先的位置,2019年,亚太地区的经济总量超过32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推动力。

未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还将面临一些挑战,如气候变化、金融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

但是,随着中国、日本、韩国等大国的积极参与和领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仍将继续向前发展。

二、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利弊分析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既有利益也有风险,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的主要利益包括:1.扩大市场。

亚太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2.增加投资和贸易自由化。

亚太地区目前正在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可以让企业在亚太地区更加顺畅地进行投资和贸易活动。

3.提升品牌价值。

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

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

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亚太地区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与合作在推动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背景、合作框架和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背景亚太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这些国家的不断发展,为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此外,亚太地区还涵盖了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潜在市场和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和贸易。

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包括不平衡的经济发展,区域间的差异和冲突,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亚太地区国家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以加强区域内的贸易、投资和合作。

二、合作框架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框架主要包括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自贸区(ASEAN)以及亚洲开发银行(ADB)等。

1. 亚太经合组织(APEC)APEC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机制之一。

成立于1989年,旨在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APEC的成员国包括21个经济体,占全球 GDP 的约 60%。

APEC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

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等举措,APEC致力于实现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

2. 东盟自贸区(ASEAN)东盟自贸区由东南亚十个国家组成,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一体化机制之一。

东盟自贸区于1992年成立,旨在实现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

东盟自贸区的成果包括减少关税、促进区域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加强金融合作等。

此外,东盟还与其他地区的国家和组织建立了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了东盟自贸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3. 亚洲开发银行(ADB)亚洲开发银行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发展金融机构之一,成立于1966年。

亚洲开发银行通过提供发展资金、技术援助和政策建议,支持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与前景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与前景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与前景亚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自上世纪末以来,亚太地区国家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合作,不断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潜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前景,探讨这一趋势对于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东亚地区的几个经济体开始加强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扩大到整个地区范围,涵盖了包括东盟、中国、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一进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目前,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由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两大合作机制。

这两个机制的出现,标志着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亚太地区国家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化贸易自由化、促进投资便利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等多种方式,亚太地区国家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贸易自由化是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

通过降低关税壁垒、减少非关税壁垒等方式,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

亚太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增加,为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次,亚太地区国家加强投资合作,推动跨国公司在区域内设立新的生产设施和销售渠道。

这不仅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还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亚太地区国家积极开展互联互通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尤其是交通和通讯领域。

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海运系统,加快跨境货物和人员流动,促进了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三、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景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充满希望。

森喜朗在《亚太的未来》一文中指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将使该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而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亚太经济体,其战略选择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亚太地区包括许多不同文化背景、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合作程度也各不相同。

目前,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主要有亚太经合组织(APEC)、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等。

作为最早成立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APEC已经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而TPP作为美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其涉及领域比RCEP 更广,也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方面。

目前,TPP已经被美国退出,RCEP仍在推进中。

不同的经济合作框架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发展方向,各国在选择参与何种框架时需考虑自身实际情况。

二、中国加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中国自1991年加入APEC以来,已经成为了亚太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之一。

在APEC机制下,中国积极参与了各项经济合作,努力促进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经济合作。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RCEP和TPP等自贸谈判,为地区内的经济合作贡献了力量。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在跨越式的发展下,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而亚太经济合作也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中国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利益来选择是否加入某一种经济合作框架,以及选择何种形式和方式加入。

首先,中国需要考虑经济利益。

参与亚太经济合作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风险控制。

在自贸谈判中,中国需要坚持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积极平衡地区内各个国家的利益,以推动亚太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其次,中国需要考虑地缘政治因素。

亚太地区的政治稳定对地区内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

中国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需求和国际形势来选择加入何种经济合作框架,以确保自身在地区内的战略利益得到保障。

TPP的演变逻辑及中国的策略选择

TPP的演变逻辑及中国的策略选择

TPP的演变逻辑及中国的策略选择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虽有所复苏但仍不见明显好转。

当前,亚太经济合作正处在十字路口,面临着方向性选择。

为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分享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红利,美国以TPP为抓手意图打造由其主导的亚太自贸区(FTAAP)。

TPP的持续推演遵循着一国国家实力、国家利益以及国家亚太战略的综合考量这一逻辑规律。

对于“剑指中国”的TPP,中国该如何做出战略选择,已是摆在我国面前的现实课题。

中国应依据TPP的演变逻辑,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一、从P4到P12:TPP的缘起与演变现在所称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Economic Agreement,简称TPP)最初源于1998由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智利所共同倡导的“优惠贸易安排”,以加速实现《茂物宣言》所提出的目标,但因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未能取得任何进展。

之后在2002年APEC墨西哥峰会期间,亚洲四小国即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发起关于建立多边关系的贸易自由化谈判,经过3年的努力,最终于2005年在APEC框架内签署了“跨太平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Partnership Economic Agreement,简称P4)。

P4虽于2006年5月28日开始实施生效,但因P4成员国经济影响力有限,所以起初并未怎么引起世界其它国家的关注。

为迎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2009年11月宣布加入TPP,并开始主导TPP谈判,并于2011年11月夏威夷APEC峰会上达成TPP基础框架协议。

之后,亚太地区的多个国家纷纷宣布加入进来,使P4不断扩大为P8,直至现在的P12。

截止2013年8月,TPP先后经过了19轮谈判,目前成员国已有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经济大国在内的12个国家,成员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0%以上,GDP总量占全球的近40%,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其影响力已可见一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摘要:近年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日渐活跃,各种类型的双边或多边协议迅速扩散,“意大利面碗”效应出现,建立统一的一体化组织的诉求呼之欲出。

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中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相互较量。

2010年日本举行的APEC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亚太自贸区(FTAAP),2014年11月份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提出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并通过了《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路线图》。

如何在TPP和RCEP 的博弈中实现亚太自贸区的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关键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FTAAP;TPP;RECP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上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浪潮席卷全球,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后来居上。

截至2015年2月底,亚太成员国内部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50个。

一体化协议错综复杂而缺乏统一的标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日渐步入“意大利面碗”的泥潭而举步维艰,APEC作为松散的组织,缺乏约束性,试图通过APEC升级为FTAAP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美国主导的TPP或东盟主张中国支持的RCEP来实现APEC提出的FTAAP成为实现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亚太经济贸易发展的优选路径。

1.美国主导的TPP
TPP于2005年由新西兰、智利、文莱和新加坡发起成立,随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家的加入而迅速扩张,旨在建立高标准、综合性的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所涉及领域包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劳动标准、金融服务、技术壁垒等。

采用负面清单形式,完全的一揽子协议,进入门槛较高。

2.东盟主导的RCEP
RCEP由东盟发起,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支持并参与的旨在原有的一体化协议基础上,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

RCEP的谈判采用正面清单,所涉及领域主要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可以渐进式的税收减免来实现既定目标,门槛较低。

二、通往FTAAP:TPP还是RCEP
TPP和RCEP被认为是走向亚太自贸区的实现路径,目前很多学者提出将TPP和RCEP进行融合从而建立统一的一体化协定。

但是,TPP和RCEP在规则制定、条款内容、涉及领域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TPP的高标准是RCEP所不能达到的,其负面清单形式会给RCEP部分国家带来冲击。

目前加入TPP谈判的多是发达国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而RCEP的成员国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其谈判更多
的涉及促进一国产业的发展,双重标准、国家差异、发展目标的不同,使得TPP和RCEP之间缺乏融合的可能。

那么,如何实现亚太自贸区呢?最理想的结果就是RCEP或者TPP将中国和美国都包含进来,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存在很大的难度。

可以判断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RCEP和TPP将处于并存状态。

双重标准的存在必然引发搭便车或者寻租行为的产生,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失,不利于中美经济的发展。

根据路透社2015年2月初的报道,澳大利亚贸易部长Andrew Robb在接受电视节目访谈时指出期待已久的TPP协议将会在2月到3月中旬完成。

TPP进程的加快会给RCEP 带来更大压力,从而会加速谈判进度。

三、TPP进程加快,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从长期来看,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RCEP向TPP过度是必然的趋势,而目前来看,中国加入TPP 的可能性仍然较小,因此中国应当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改善国内发展环境。

从国内来看,应当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投资、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为亚太自贸区的建立做好内部准备。

首先,健全知识产权等的相关法律,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市场准入的放宽可以带来外资收益,适时有序的放开可以优先避免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投资对国内市场的
冲击;最后,应当逐步放开垄断行业,参与市场竞争,既可以满足一体化协定关于反垄断、竞争政策等条款的要求也可以提高效率,优化市场环境。

从外部区域经济合作来看,我国参与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的步伐虽然有所加快,但谈判进度仍较缓慢。

首先,积极推动RCEP的谈判进程。

TPP协议虽然将于近期达成,但是进入门槛高,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加入。

RCEP仍有很大的可能建成为亚太自贸区建设的母体,无论中国是否加入TPP 谈判,都应当积极的推进并深化RCEP。

其次,寻找合适的机遇,参与到TPP谈判中,避免被边缘化。

TPP的高标准和全面性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趋势,无论何时都不能采取敌对的态度,应当积极争取加入TPP谈判的条件,并以此为契机倒逼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在积极推进多边合作的同时,应当兼顾双边协议谈判。

双边协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向多边协议的过度,应当逐步提高双边协议标准,为形成统一谈判标准建立高标准的亚太自贸区做好准备。

总之,中国应当积极参与亚太自贸区的建设,既须入户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增强自身实力,扩大市场开放,同时合理有序的推进双边或多边区域经济合作。

作者简介:王文娜(1990- ),女,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