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失眠诊断及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解读-876-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解读-876-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876-《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解读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失眠的定义和分类
1、失眠的核心要素是()
A、入睡困难
B、睡眠维持障碍
C、日间功能障碍[正确答案]
D、睡眠质量下降
E、早醒
2、2017版指南中针对失眠病因的分类上()
A、分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
B、心理、生理性失眠
C、分为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
D、划分原发性、继发性失眠及各种亚型[正确答案]
E、以上都不对
3、失眠是()
A、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正确答案]
B、睡眠时间少于6.5个小时
C、经常早醒
D、入睡困难
E、每晚醒两次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2012版指南中规定急性失眠的病程小于1个月
B、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着重于帮助医生对具体的临床问题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处理,从而提供适宜的卫生保健服务
C、2012版指南中规定短期失眠病程小于3个月[正确答案]。

成人失眠治疗指南2012版摘录

成人失眠治疗指南2012版摘录

模式进行评估 。应强调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即 在建 立 良好 睡眠卫 生 习惯 的基 础 上 , 开 展 心 理行 为
治疗 、 药 物治疗 和 传统 医学 治疗 。
2 失 眠 的药物治 疗
但 由于 临床应 用 尚无一 致性 结论 。故 不建议 将 褪黑 素作 为催 眠药 物来 使用 。褪 黑素 受体 激动 剂包 括雷 美尔 通 、 特斯美 尔 通 ( Ⅲ期 临 床 中 ) 、 阿 戈美 拉 汀 等 。 雷 美 尔 通 是 目前 临 床 使 用 的 褪 黑 素 受 体 MT 1和 MT 2激动 剂 , 可 缩短 睡 眠潜 伏 期 、 提 高 睡眠 效 率 、 增
失 眠的干 预措 施 主要包 括药 物治 疗和 非药 物治
疗 。对 于急性 失 眠患者 宜早 期应 用药 物治疗 。对于
亚急性 或 慢性 失 眠患者 , 无论 是原 发还 是继 发 , 在应 用药 物治 疗 的同 时应 当辅 助 以 心 理行 为 治 疗 , 即使 是那 些 已经长 期 服用镇 静催 眠药 物 的失 眠患者 亦是
如此 。其他 非 药 物 治疗 , 如饮 食 疗 法 、 芳香 疗 法 、 按 摩、 顺 势疗 法 、 光 照疗 法 等 , 均 缺 乏 令 人 信 服 的 大样 本对 照研 究 。传 统 中 医学 治 疗 失 眠 的历 史 悠 久 , 但
囿于 特殊 的个 体化 医学 模 式 , 难 以用 现 代 循 证 医学
可 以改善 成年 和老 年慢性 失 眠患者 的 睡眠状 况 。具 有 临床耐 受性 良好 。无 戒 断效 应 的特 点 , 近 年 来 国
困倦 、 头 昏、 肌张 力减 退 、 跌倒 、 认知 功能 减退 等 。老 年 患者 应 用 时 尤 须 注 意 药 物 的 肌 松 作 用 和跌 倒 风 险 。使 用 中短效 B Z D s 治 疗 失 眠 时有 可 能 引起 反 跳 性 失 眠。持 续 使 用 B Z D s后 , 在 停 药 时 可 能会 出现 戒 断症 状 。对 于有 物质滥 用史 的失 眠 患者需 要 考虑 到潜在 的药 物 滥 用 风 险 。B Z D s 禁 用 于 妊 娠 或 泌 乳 期 的妇 女 、 肝 肾功 能损 害者 、 阻塞性 睡 眠 呼吸暂 停综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发性睡眠障碍 。 除 了上述分 类 ,临 床医 生还 应掌 握失 眠 的其他 分类 方法 ,如I S 2 DS I C D-和 M・V关 于失 眠的 分类 。 目前 推荐 I D2 CS 一 的分 类【: ( )适应 性失眠 ( 1 1 急性 失眠 )・ ( ) 2 心理 生理性失眠 l ( )矛盾性失眠 t ( )特发性失眠 l 3 4
对失眠的分类基于失眠 的病 因 ,掌握此分类方法对失眠的
病因治疗有重要作用 。 临 床 治疗 失 眠 应采 用 综 合治 疗 : ( )病 因 治疗 , 1 ( )睡眠卫生和认知- 2 行为指导等 , ( )药物治疗 。病因 3
治疗是治 疗失眠的首要原则 ,正如 前文所述 ,引起失眠的
目前 , 美 国 睡 眠 专 家 强 调 在 诊 断 继 发 性 失 眠 时 应 注 意 是 否 应 为 共 病 诊断 。 目前 国 际 上 更 倾 向 于 共 病 失 眠 的 诊
原 因有很 多 ,如躯体疾病或疼痛的后果 、精神科疾病 中的
抑 郁 症 、 药 物 的 副 作 用 、生 物 节 律 周 期 障 碍 ,或 原 发 性 睡
法 、时 间限制 疗法 、睡眠健康 教育 )、放松疗 法 、认知疗 法 、光疗 等。 睡 眠卫 生 习惯纠 正在 失 眠治 疗 中也 起着 非 常重 要的 作用 ,治疗失 眠时应当帮助患者 建立 良好的 睡眠卫生 习惯 并长期坚持执行 ,否则很可能 会出现药物治疗或 其他治疗 “ 西墙 ”,而不 良睡眠卫生习惯 “ 补 拆东 墙 的情 况。
医科 大学。19 年 赴 美国哈佛 大学医学院 附属麻省 总 医院精神科焦 虑碍 障临床研 究 96
部和 美 国德 州 大学西南医学 中心精神科 t 临床精 神卫生研 究中心和睡 眠研 究室学 习,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节选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节选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节选作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09期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

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成人失眠诊疗框架。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时仍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失眠的诊断失眠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

●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

●患者主诉至少下述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⑧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⑨对睡眠过度关注。

失眠治疗的干预方式失眠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

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失眠患者亦是如此。

针对失眠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

目前,国内能够从事心理行为治疗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具有这方面执业资质认证的人员不多,单纯采用CBT-I也会面临依从性问题,所以药物干预仍然占据失眠治疗的主导地位。

应强调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即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传统医学治疗。

失眠药物治疗的具体建议尽管具有催眠作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其中大多数药物的主要用途并不是治疗失眠。

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革类受体激动剂(BZ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

成人失眠诊疗指南

成人失眠诊疗指南

32
5HT拮抗/再摄取抑制剂 (SARIs)
※推荐剂量:睡前8 mg
特点:吸收快(0.75~0.94 h),半寿期短(1.3 h);对认知影响小、反弹性失眠和滥用少
※用于入睡困难者
Mayer G, et at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6-month nightly ramelteon administration in adults with
24
non-BZRAs
扎来普隆、唑吡坦、唑吡坦 CR 和Indiplon选择性激活含 1亚单位的GABA-A受体, 但佐匹克隆和右佐匹克隆没 有这种选择性
平滑的边缘表示不使受 体发生适应性改变
主要优势:对1作用有选择性,故副作用少。但是,不能消除苯二氮卓样副作用: 耐受、依赖、跌到、认知损害、白天功能损害、睡行症状、交通事故增加、疗效 逐时下降…….管理同苯二氮卓类
① 疲乏或无精力 ② 日间困倦 ③ 认知损害(例如注意力、专注力和记忆力) ④ 情绪不稳(例如易激惹、烦躁) ⑤ 儿童行为问题(多动、冲动、侵略性等) ⑥ 职业功能受损 ⑦ 人际/社会功能受损 ⑧ 学习能力受损(儿童) ⑨ 对看护者或家庭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儿童)
14
※失眠障碍诊断标准( DSM-V )
Sullivan SS. Insomnia pharmacology. Med Clin N Am 2010, 94:563–580.
28
新型抗抑郁药(欧盟批准,FDA尚待批准) 兴奋ML1和ML2,拮抗5-TH2C 对急慢性抑郁性失眠者的睡眠均有促进,加速入睡、
减少觉醒、增加SWS睡眠
※优点:无宿醉、不加重白天抑郁
Neuropsiquiat r 2010; 68(4): 666-675.

中国成人失眠诊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疗指南
共病的风险 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干预方式
失眠的干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 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明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
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 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 失眠患者亦是如此。 针对失眠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 为治疗(CBT-I)。
2. 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 现上述症状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 , 2nd ed,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Westchester:One Westbrook,2005
➢ 多次睡眠潜伏期实验(MSLT):用于发作性睡病和日间 睡眠过度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 体动记录仪:替代评估夜间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模式
➢ 神经功能影像学:诊断与鉴别开拓新视野但设备昂贵,难 以推广
• 失眠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2.3):
1. 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 、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无恢复感睡眠
会持续2~6年 一半以上中重度症状者病程超过2年 经过各种纵向报告我们得知,高达80%的严重
失眠者病情并没有得到缓
多分类系统:ICSD-2、DSM-Ⅳ、ICD-10
按表现形式分:入睡难、长时觉醒/早醒、浅睡
、矛盾性失眠、无休息感性失眠或兼而有之
按病程分:急性、亚急性、慢性
按程度分:轻、中、重
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明确是否存在心境、焦虑、记忆等其他神经精神障碍等 ③ 药物或物质滥用史 ④ 进2-4周的总体睡眠情况,特别是抗抑郁药、镇静药、中枢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失眠的定义
• 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 种主观体验
• 失眠的临床表现
– 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 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 – 早醒 – 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少于6小时) – 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的分类
根据病程分为 •急性失眠(病程小于1月) •亚急性失眠(病程等于或大于1月,小于6个月) •慢性失眠(病程等于或大于或等于6个月)
• 老年患者推荐应用non-BZDs药物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II 级推荐)
推荐的药物治疗策略
• 抗组胺药物、抗过敏药物以及其他辅助睡眠的非处方药不宜 用于慢性失眠的治疗
• 对于长期应用镇静催眠药物的慢性失眠患者
– 不提倡药物连续治疗 – 建议采用间歇治疗或按需治疗的服药方式 – 同时建议每4周进行一次评估
增加 ❖神经元活动增高(与醒觉时相似) ❖与记忆、学习关系密切
失眠
• 现代社会的常见问题 • 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 • 2006年出版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 • 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组织专家制
定《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Tmax(h) ~1
0.5-3
1.5
1.5-2
~1
t1/2(h) ~1
~2.5
~3
5-6
~6
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 雷美尔通、特斯美尔通、阿戈美拉汀 – 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总睡眠时间 – 以入睡困难为主诉的失眠以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 作为不能耐受BZDs药物患者以及已经发生药物依赖患者的替代治疗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

Z 快速 眼 动 睡 眠不稳 定 假
说 M ( R E

ee


n a b y I
st
t i l i

國 编制的方法学
目 录
* 指 南 的 内 容
① 失眠 障碍 的 定 义 和 分 类
② 失眠 障 碍的 流 行病 学
③ 失眠 障 碍的 影 响 ④失眠 的 病理机 制 和 假 说 ⑤ 失 眠 障碍 的 临 床评估 、 诊 断和 鉴 别 诊 断 ⑥ 失眠 障碍 的 治 疗
30 .
% C n B 〇 h i
a (
e n g i



Ja p a n
7 1


6 8
% ^
Ho n
g K
on


1.


失 眠症 状 或者 失 眠 障碍 的现 患率 :
% 4- 5 0


波 动病 程 :
部 分 人群 在某 一 时点 可 以
然 缓 解 ( 自


M 失 眠障 碍 的 危 险 因 素

7 5
中 国 失 眠 障 碍 诊 断 和 治 疗指 南
专家 共 识
? 一 ?
些重

领域

能并

能在
既往文




依据
或 者

现有 文 献 的 结 论 相 互矛盾 , 则 需 要进 行基 于 专 家共 识 的
推 荐 。
? 专 家共 识 放 映 了 指 南委 员 会成 员 基 于 文 献和 临 床 经验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

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悼。

一、治疗方案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本指南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进行推荐。

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II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采用;IV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失眠按病因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

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

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

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三、失眠的临床评估和诊断(一)临床评估1.病史采集:临床医师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具体的睡眠情况、用药史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依赖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睡眠状况资料获取的具体内容包括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

可以通过自评量表工具、家庭睡眠记录、症状筛查表、精神筛查测试以及家庭成员陈述等多种手段收集病史资料。

推荐的病史收集过程(1-7为必要评估项目,8为建议评估项目)如下:(1)通过系统回顾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还要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

如皮肤瘙痒和慢性疼痛等;(2)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3)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特别是抗抑郁药、中枢兴奋性药物、镇痛药、镇静药、茶碱类药、类固醇以及酒精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史;(4)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包括入睡潜伏期(上床开始睡觉到入睡的时间),睡眠中觉醒次数、持续时间和总睡眠时间。

需要注意在询问上述参数时应取用平均估计值,不宜将单夜的睡眠状况和体验作为诊断依据;(5)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可借助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等量表具;(6)通过问诊或借助于量表工具对日间功能进行评估。

排除其他损害日间功能的疾病;(7)针对日间思睡(daytime sleepiness)患者进行Epworth思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评估,结合问诊筛查睡眠呼吸紊乱及其他睡眠障碍;(8)如有可能,在首次系统评估前最好由患者和家人协助完成为期2周的睡眠日记,记录每日上床时间,估计睡眠潜伏期,记录夜间觉醒次数以及每次觉醒的时间,记录从上床开始到起床之间的总卧床时间,根据早晨觉醒时间估计实际睡眠时间.计算睡眠效率(即实际睡眠时间/卧床时间*100%),记录夜间异常症状(异常呼吸、行为和运动等),日间精力与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午休情况,日间用药情况和自我体验.2.量表测评:包括自评与他评失眠相关测评量表:(1)ESs;(2)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nty Index.ISI);(3)PSQI;(4)Beck抑郁量表;(5)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6)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7)生活质量问卷(SF-36);(8)睡眠信念和态度问卷(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Questionnaire)。

3.客观评估:与健康人相比,失眠患者由于神经心理或认知行为方面的改变,对睡眠状况的自我评估更容易出现偏差。

必要时需采取客观评估手段进行甄别。

整夜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主要用于睡眠障碍的评估和鉴别诊断。

对慢性失眠患者鉴别诊断时可以进行PSG评估。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用于发作性睡病和El问睡眠过度(EDS)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体动记录仪(actigraph)可以在无PSG监测条件时作为替代手段评估患者夜间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模式。

神经功能影像学为失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开拓崭新的领域,囿于设备昂贵,在临床实践中尚无法推广。

(二)诊断失眠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non-restorative sleep)。

2.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

3.患者主诉至少下述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1)疲劳或全身不适;(2)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3)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4)情绪波动或易激惹;(5)日间思睡;(6)兴趣、精力减退;(7)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8)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9)对睡眠过度关注。

四、失眠的治疗(一)总体目标尽可能明确病因,达到以下目的:(I)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时间;(2)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与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4)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干预方式失眠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

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失眠患者亦是如此。

针对失眠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

目前围内能够从事心理行为治疗的专业资源相对匮乏,具有这方面等业资质认证的人员不多,单纯采用CBT-I也会面临依从性问题,所以药物干预仍然占据失眠治疗的主导地位。

除心理行为治疗之外的其他非药物治疗,如饮食疗法、芳香疗法、按摩、顺势疗法、光照疗法等,均缺乏令人信服的大样本对照研究。

传统中医学治疗失眠的历史悠久,但囿于特殊的个体化医学模式,难以用现代循证医学模式进行评估。

应强调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即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传统医学治疗。

(三)失眠的药物治疗尽管具有催眠作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其中大多数药物的主要用途并不是治疗失眠。

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革类受体激动剂(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BZ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刺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

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褪黑素以及缬草提取物虽然具有催眠作用,但是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不宜作为失眠常规用药。

酒精(乙醇)不能用于治疗失眠。

1.BZRAs:分为传统的苯二氮革类药物(benzodiazepine drugs,BZDs)和新型非苯二氮革类药物(nonbenzodiazepine drugs,non-BZDs)。

BZDs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

可非选择性激动Y氨基丁酸受体A(GABA A)上不同的a亚基,具有镇静、抗焦虑、肌松和抗惊厥作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唑吡坦(zolpidem)为代表的non-BZDs先后应用于失眠的临床治疗。

由于它们对GABA A上的al亚基更具选择性,主要发挥催眠作用。

(1)BZDs:种类较多,如艾司唑仑(estazolam)、氟西泮(flurazepam)、夸两泮(qllllzepam)、替马西泮(temazepam)、三唑仑(triazolam)、阿普唑仑(alprazolam)、氯氮革(ehlordiazepoxide)、地西泮(diazepam)、劳拉两泮(lorazepam)、咪哒唑仑(midazolam),前5种药物获美国FDA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

需要注意,在国内三唑仑属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不推荐用于失眠的治疗。

其他所列BZDs均纳入二类精神药品管理。

这些BZDs可以缩短失眠者的睡眠潜伏期、增加总睡眠时间,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退、跌倒、认知功能减退等。

老年患者应用时尤须注意药物的肌松作用和跌倒风险。

使用中短效BZDs治疗失眠时有可能引起反跳性失眠。

持续使用BZDs后,在停药时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

对于有物质滥用史的失眠患者需要考虑到潜在的药物滥用风险。

BZDs禁用于妊娠或泌乳期的妇女、肝肾功能损害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以及重度通气功能缺损者。

(2)non-BZDs:包括唑吡坦、唑吡坦控释剂(zolpidem—CR)、佐匹克隆(zopiclone)、右佐匹克隆(eszopiclone)和扎来普隆(zaleplon),具有与BZDs类似的催眠疗效。

由于non-BZDs半衰期短。

次日残余效应被最大程度地降低,一般不产生口间困倦,产生药物依赖的风险较传统BZDs低。

治疗失眠安全、有效,长期使用无显著药物不良反应,但有可能会在突然停药后发生一过性的失眠反弹。

部分BZRAs药物安全性评估见表l。

2.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可以改善时差变化引起的症状、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和昼夜节律失蒯性睡眠障碍,但由于临床应用尚无一致性结论。

故不建议将褪黑素作为催眠药物来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