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
雷暴产生的原理

雷暴产生的原理雷暴是一种气象现象,指的是大气中强烈的电荷积累和释放过程。
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带电粒子、空气的云雾中水滴的形成、冰晶的碰撞等多种因素有关。
接下来,我将从云层形成、水滴形成、带电粒子的产生、碰撞以及电荷分离和释放等几个方面,详细说明雷暴产生的原理。
首先,雷暴产生的基础是云层的形成。
云层是由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象现象。
当大气中的水汽饱和并降低温度时,水汽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这些微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云层。
云层通常分为低云、中云和高云等不同类型。
雷暴一般形成于高积云或层状云中。
其次,水滴形成是雷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云层中,水汽凝结成水滴时会释放大量的潜热,使云层内的空气变暖,这使得云层内上升气流产生,并且云层逐渐增大。
同时,在云层中还存在冰晶,因为高层云层通常温度较低,超过了水以液态存在的温度,因此水汽首先凝结成微小的冰晶,然后在冰晶周围形成水滴。
此外,带电粒子的产生也是雷暴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带电粒子通常指的是在云层中飘浮的冰晶或水滴。
在云层中,冰晶和水滴会受到空气中的运动而发生碰撞,碰撞使得冰晶和水滴之间的电子和离子发生转移,从而形成带电粒子。
这些带电粒子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它们分别被称为正离子和负离子。
随后,带电粒子的碰撞也是雷暴产生的关键环节。
在云层中,带电粒子会随着上升气流的运动,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带电区域。
由于带电区域中带电粒子的数量较多,相互之间的碰撞频繁,从而导致带电粒子携带的电荷逐渐增多。
最后,电荷的分离和释放是雷暴产生的最核心过程。
在云层中,带电区域中的电荷逐渐增多,导致云层整体上带有较大的电荷。
然而,云层也和地面之间存在电势差,这种电势差会促使云层中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分别向云底和云顶方向移动,引起电荷的分离。
当电势差足够大时,一种称为“闪电”的现象出现。
闪电是气态导体,在大气中以极高速度传导电流,并且释放大量的能量,形成明亮的光和响亮的声音。
总而言之,雷暴的产生与云层的形成、水滴的形成、带电粒子的产生与碰撞以及电荷的分离和释放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雷暴基础知识

雷暴:雷电是积雨云强烈发展阶段产生的闪电雷鸣现象,气象上称之为雷暴.雷暴发展的三个主要条件:(1)非常湿润的空气(干燥空气没有水分子,水分子摩擦运动才产生雷暴)(2)潜在的大气不稳定性(气体运动)(3)靠近地面的空气产生上升的运动地闪类型_正闪击雷(正电荷到地面)、负闪击雷(负电荷到地面)雷暴的半径为10~20公里,速度20~30公里,雷鸣距离为15公里(超过15公里观测场观测不到会记为无雷暴,所以观测场有局限性的,所以用闪电定位系统弥补)有闪电产生就叫雷暴日,不管是多少次闪电,雷暴是通过耳朵观测的雷暴持续时间:温带的弱雷暴1小时;夏天强雷暴约为3小时以上起电(放电):地球携带5X105库伦(电荷单位)净负电荷,产生向下的大气电场,的地表场强(米/伏)值约130伏。
所以高层大气相对于地面约+30万伏的平均电位。
特点:时间段、范围广、频率高雷暴形成其实就是闪电的形成南方雷暴比西北雷暴强、多(看三个条件,南方湿润)闪电可在云内(云内闪)、云间(云际闪)、云地(云地闪)之间产生现在云内、然后才到地面一般在云内、云间闪电、云地闪只占6分之1雷暴统计特征:我国每年雷暴日为70天,主要在南部地区雷暴日数4个等级少雷(<15)西藏;中雷(15-40)中部地区;多雷(41-90)南方;强雷(>90)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中电压击破空气中水分子到达地面就是闪电,那个地方容易被击穿,则闪电往那个方向走,分支为走错路(缺少水分和电荷),打不穿了。
主通道吸收的水分多,吸收的电荷也多中和:云中的负(正)电荷流向大地时,大地的正(负)电荷就主动去迎向它。
迎向点就是容易遭雷击的地方(高楼、湖边、楼角),每增加一米,闪电击穿的距离就减少600千伏电视塔遭雷击,还会影响周边的电力系统,因为会产生电磁脉冲,所以买楼不要在超高层建筑周边。
雷也会想,我不打巨人我打谁。
一般打高、湿的大的闪电直径到1米,小的几十厘米球雷:带电荷的球体,随空气而动,比较少见,碰到金属会产生爆炸雷达拼图:红色——雷暴能产生闪电地方(>50db),绿色、蓝色——雷暴不能产生闪电(5db~30db)。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
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雷暴的形成条件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
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
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1.1热雷暴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1.2锋雷暴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1.3地形雷暴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2.1气温变化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10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气压变化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雷暴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大气不稳定、带有水汽和暖湿气流的条件下发生。
雷暴产生闪电、雷鸣和强烈的风暴,具有破坏力和危险性。
本文将探讨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对环境的危害1.1 雷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雷暴中的闪电会引发森林火灾,导致大片植被燃烧。
这不仅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还会破坏土壤结构、促使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同时,森林燃烧还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问题。
1.2 对水域的污染雷暴降雨强度大,容易造成陆地的径流增加,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冲刷至江河湖海。
此外,雷暴还会引发冲沟和土石流等灾害,导致河道的淤积和污染,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1.3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雷暴产生的闪电会将大量的氮氧化合物转化为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而形成有害物质臭氧等。
这些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增加哮喘、呼吸道疾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二、对人类的危害2.1 触电危险雷暴时有可能出现雷击,当人体接触到雷电时会导致电击伤害,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生命危险。
人们在雷暴天气中应避免在露天区域活动,确保自身安全。
2.2 对建筑物和设备的破坏雷暴中的强烈风暴和冰雹会对建筑物和设备造成破坏。
闪电击中建筑物或设备时,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3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雷暴时降雨、大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会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能见度降低,雨水打湿路面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同时,雷暴还会引发停电和信号系统故障,给交通运输带来困扰。
三、应对措施为减少雷暴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3.1 建立雷暴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强对雷暴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在雷暴天气条件下进行户外活动。
3.2 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提高防火意识,加强巡逻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火灾,减少森林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航空气象学 5.2 雷暴的种类及活动

B;在暖锋前面形成的雷暴 C;与冷锋或飑线相联系的稳定性雷暴.
4:根据冰雹的形成条件,分析并判定下列那些情况 是正确的
A;强烈雷暴含有大量冰雹普通雷暴含有少量雷暴.
B;在具有强上升气流和大水滴的雷暴中常出现大 冰雹.
间、陆地、海上都能出现,日变化较小, 移动速度快
冷锋雷暴与高空槽
(2)静止锋雷暴
• 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锋面上升, • 或由低层气流辐合上升而形成
特点:
• 范围较广,持续时间长, • 雷暴云常隐藏在深厚的层状
云系中,常有明显的日变化 • 日变化:多产生在后半夜,
白天减弱或消散
静止锋雷暴
(三)暖锋雷暴
3.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
• 空气暖湿不稳定时, 槽线和切变线附近强 的辐合产生大范围强 烈上升运动,形成雷 暴
4.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 雷暴常发生在副热带高 压脊线以北的西南气流 中,副高在西进或东退 时,出现较多
二、雷暴活动 的特征
(一)雷暴的移动与传播
• 一般雷暴,随风飘移;强雷暴主 要是自身传播
雷暴的传播
雷暴的移动规律
• 一般雷暴的移动方向与对流层 中平均风的风向一致;强烈雷 暴偏向于对流层中层风之右方 移动;天气系统雷暴的移动方 向与天气系统一致
雷暴移动的特点
• “东闪日头,西闪雨” • • “雷暴不过河”
(二)雷暴的季节变化
•雷暴出现最多的季 节是夏季,春、秋 季次之
练习
1:谚语雷暴不过河通常指的是下述何种雷暴 A;热雷暴 B;地形雷暴 C;冷锋雷暴 2:静止锋雷暴常常是晚上加强,其原因是 A;晚上冷空气活跃 B:晚上近地面层气温降低.
行成雷暴的基本条件

行成雷暴的基本条件
一、气候条件
雷暴的形成首先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
一般来说,雷暴多发生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夏季。
这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地表变暖,形成了不稳定的大气层。
此外,高湿度和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是雷暴发生的重要气候条件。
二、大气状况
大气状况也是雷暴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大气层中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时,也就是不同高度的温度差异较大时,容易形成对流运动。
大气中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对流运动,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对雷暴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山脉和海洋等地形特征会改变气流的走向和流速,形成局部的气候差异,从而为雷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山脉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交替运动,加上地形的阻挡作用,更容易形成雷暴。
四、触发机制
雷暴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触发机制。
常见的触发机制包括冷锋、暖锋、对流层边界和地面热力触发等。
当冷锋和暖锋相遇时,会产生巨大的气流对撞,形成雷暴云。
对流层边界是不同气团之间的分界
线,当两个不同气团在对流层边界上相遇时,也容易形成雷暴。
此外,地面的热力触发也是雷暴发生的重要机制,当地表温度升高,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也会促使雷暴的形成。
雷暴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作用。
气候条件、大气状况、地形因素和触发机制都是影响雷暴形成的重要因素。
只有当这些条件和机制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强大而持久的雷暴现象。
通过对这些条件和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雷暴的形成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雷暴和微下击暴流

气团雷暴
通常由于地表加热产生 成熟阶段,降雨穿过上升气流
降雨产生的附着摩擦力减弱了上升气流,并使其下降,雷暴自 我消亡
生命周期一般20分钟到30分钟 陆地上,气团雷暴一般在中午和下午达到最大的强度和频率 在水面上,一般在夜晚当冷空气由陆地吹到温暖的水面时而产 生最大的强度
系统雷暴
课程结束,谢谢!
MU-SO
雷暴和微下击暴流
——东航培训中心运行培训部
一、雷暴简介 二、雷暴的三个阶段
三、雷暴的种类
四、重要天气图中的雷暴标识 五、微下击暴流
六、飞行中如何正确处臵
一、雷暴简介
雷暴的危害
对飞行单独的最大威胁就是雷暴及伴随着雷暴的危险天气 龙卷风 飑线
颠簸
微下击暴流的危害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如果遭遇微下击 暴流,首先会遇到强的逆风,这时飞机的空速 增加,使升力增加,飞机在过大的升力作用下, 开始偏离预定的下滑航迹上升。当飞机飞近微 下击暴流中心时,逆风渐减至零,且突然遇到 了强的下冲气流,使飞机的升力突然减小,飞 机会迅速掉高度。在飞机飞越微下击暴流中心 后,下冲气流又转至强的顺风,使飞机的空速 减小,升力也随之减小,飞机继续掉高度,并 偏离预定航迹俯冲。由于此时飞机离地面的高 度很低,飞机也可能因为飞行员操纵过度而失 速,从而造成严重飞行事故。如果飞机不是正 好飞经微下击暴流中心,那还要会受到强烈侧 风的影响,操纵飞机就更加困难。因此,如果 飞行员缺乏应付这种复杂天气条件的能力,要 穿越下击暴流起飞和降落都将是十分危险的。
遇到雷暴时的航班放行操作(续)
对于航路上可能存在CB云的天气,应结合航路和重要天气图分析, 如穿越ISOL或OCNL CB云团,应在飞行计划中向机组提供适当的额 外油量,以供绕飞。 对于穿越FRQ CB云的航路,飞行计划时就应采取绕飞方案,避开 FRQ CB云团。
第二讲-雷暴及其他对流性天气总结

二、雷暴活动的特征
雷暴的移动与传播
雷暴的传播:是指在原来雷暴的周围产生出新雷暴的现象。
结
论:一般雷暴移动方向与对流层中平均风的风向相
一致。强烈雷暴通常偏向对流层中层风之右。
天气系统雷暴的移动与天气系统方向相同。
“东闪日头,西闪雨”;“雷暴不过河,雷暴不过山”
雷暴的季节变化
一年中雷暴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夏季(特别是在6、7、8月),
(3)云体下半部较暗,并有中心黑暗区;云体上部边缘呈 黄色(云中已有冰雹形成); (4)周围有旺盛的浓积云伴随; (5)有垂直闪电。 2. 较弱雷暴云的特征 (1)云体结构松散,砧状云顶有与下部云体脱离的趋势; (2)有水平闪电。
云中飞行时对雷暴的判断
1.根据无线电罗盘指针判断 2.根据通讯受的干扰来判断 3.根据天气现象来判断颠簸逐渐增强,大量降水和积冰 的出现,是飞进雷暴云的标志。
下击暴流(downburst)
定
义:能引起地面或近地面出现大于18米/秒雷暴大
风的那股突发性的强烈下降气流,称为下击暴流。
结
构:下击暴流在地面的风是直线风,即从雷暴云下
基本呈直线状向外流动,水平尺度为4~40千米。
微 下 击 暴 流:微下击暴流出现在下击暴流之中,水平尺度为 400~4000米,地面风速在22米/秒以上,下降气流速度可达 几十米/秒。
形成:它是在暖锋向前移动时,由暖湿不稳定空气沿暖锋上升而形成的。 在850hPa或700hPa上有切变线配合时,暖锋上才比较容易出现雷暴。 特点:与静止锋雷暴相似。
暖锋雷暴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能出现,但夜间出现更多些。
2.冷涡雷暴 北方冷涡雷暴: 常出现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出现时,天气
变化很突然,有明显的日变化,多出现在午后 或傍晚。 南方冷涡雷暴:主要指西南涡。西南涡东移时,辐合上升运动 加强,在西南涡的东部和东南部偏南气流中产 生雷暴。 3.空中槽和切变线雷暴 形成:夏半年,槽线和切变线附近气流的强烈的辐合,能产生较 大范围的强烈上升运动,有利于雷暴的形成。 特点:空中槽雷暴常沿槽线呈带状分布,或呈零星块状分布。 4.副热带高压(太高)西部雷暴 在副热带高压西部,雷暴常发生在高压脊线以北的西南气 流中,且副高在西进或东退时,出现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绕飞雷雨间隔规定(仅供参考,个中内容有待商榷)雷雨(大雨)飞行与低云低能见度飞行一样,在关键时刻,都同样需要飞行员有很好的决断意识。
民航总局第20号令第83条规定:精密进近至决断高度前约3秒钟,如果不能取得所需目视参考,应在下降至决断高时果断复飞。
一、雷雨的形成与发展略所以,我们在飞行中及时要天气实况、听天气通报,根据气温、气压、风的变化了解降落站的天气,使飞行组及早做好准备,做出正确判断。
二、影响飞行的我国主要雷暴种类及其特点一切雷雨形成有共同的条件和发展过程,并有共同的天气特点,雷暴云形成的具体情况不同,雷雨强度和天气分布情况也有区别。
下面是影响飞行的我国主要雷暴种类及其特点:1、气团雷雨⑴、热雷暴(地方性)出现在7-9月份,主要是受地表面局部增热作用而产生的。
常在夏季午后出现,傍晚后因对流减弱而消散。
所以夏季飞华南、东南地区下午到降落站,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
特点:发展迅速,区域小,移动慢,降水猛烈,一般来讲都是孤立、分散的。
空中可绕飞。
⑵、地形雷暴:夏季由于潮湿不稳定的空气被地形(山的迎风坡)抬升而产生的。
特点:发展迅速,很少移动,出现和消散时间不定,云底高度比平原云底高度低,常有冰雹,常常和锋面雷雨相伴生,这种雷雨在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地区,华南、西南高原等山区出现最多。
2、锋面雷雨⑴、暖锋雷雨:在江南很少出现,主要出现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暖锋。
特点:云层厚,云底过低,降水范围较大,能见度恶劣,不易降落,飞行时要谨慎。
⑵、冷锋雷雨:冷锋雷雨是我国最重要的雷雨之一,许多雷雨云沿锋线排列成行,组成一条宽数公里至十几公里,长达百公里至千公里的狭长雷暴带,是最强烈的雷暴。
特点:夜间白天均可出现,一般在下午和前半夜较强,早晨减弱。
⑶、静止锋雷雨:此种雷雨在长江流域出现最多,一般多出现在每年6-8月份,静止锋雷雨主要是由于暖湿不稳定空气上升的结果,多出现在地面锋线的西侧,通常为气流辐合最强的地方。
特点:到夜晚后暖湿空气变成了冷空气,夜间不稳定,雷雨通常深夜比较活跃。
这种雷雨通常是分散的、孤立的。
3、槽线雷雨如果槽前暖湿气流明显时,往往有降水槽,槽愈强降水愈大;但南方由于水气特别充沛,很弱的槽线也可能引起降水。
特点:槽线雷雨不是很强,主要是降水,一般700毫巴槽线过境的时间,也就是降水的终止。
主要是中低云消散。
4、东风波雷雨在夏秋季节,北半球付热带高压脊已移到北纬30°线附近,在其南侧低纬度广大地区,存在着深厚而稳定的东风气流,在这个东风气流内常因扰动而产生自东往西移动的波动,这就是东风波。
东风波可以产生激烈的雷雨天气和降水,主要是福建、广东地区。
特点:东风波形成后一般是自东往西移动,一般晚上活动比较多,移动速度比较稳定,一般是20-25公里/小时。
5、西南槽雷雨西南槽对低纬度地区的天气有很大的影响,是造成两广地区初夏雷雨的一个重要系统,西南槽和低空冷空气南袭相配合时,槽前的西南气流所提供的暖湿气流,造成华南的大片雨区和雷雨。
特点:面积大,白天晚上都会出现,一般每年3-5月份云顶多在6000米以下,7000米就可在云上。
一般700毫巴槽线过境降水终止。
6、西南低涡雷雨产生于我国西南四川盆地,雷雨多产生在西南涡的东南方,由于水气充分,当低涡东移出川时,常引起长江中下游、黄淮流域、华北等大范围的暴雨。
特点:不出川,没有什么危险天气现象,雷雨白天、夜间都会出现,特别是晚上更坏。
7、台风它是发源于热带海洋上强大而深厚的气旋,它是一种热带风暴,会带来狂风暴雨,灾难性的天气,通常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
台风一年四季都会出现,但是以6-9月份为最多,占全年的60%左右。
特点:严重的颠簸、阵雨、大风、低云、低能见度,在台风外围的台风槽还可能产生雷雨,严重影响飞行安全,一般应避免在台风区域飞行。
三、雷雨对飞行的影响雷雨云中强烈的升降气流,云下的狂风暴雨,雷雨区域的极低的低云和恶劣的能见度,云内云外强大的电场,以及强烈的冰雹都严重地危及飞行安全,所以飞行条令明确规定“禁止在雷暴区或积雨云中飞行”。
下面是雷雨对飞行的主要影响。
1、颠簸--雷雨中的上升、下降气流对飞行严重威胁,特别是成熟阶段的雷暴云,上升气流主要出现在雷暴云中的上部和前部,下沉气流多在中下部和云的后部。
在雷雨云中飞行,飞机会遇到严重颠簸。
2、积冰--雷雨云中有大量的过冷水滴,特别是在成熟阶段,但对高速、高空飞机危害较小,但机组应按规定及时使用发动机防冰设备。
3、雷击--当飞机在雷雨区域飞行时,由于机翼、机身等凸出部位,电场很强,导致飞机遭受雷击。
雷击多发生在±10℃,零度等温线附近。
4、雹击--飞行中遇到冰雹,由于相对速度很大,雷达罩、机翼、水平安定面等部件,雹击概率较高。
雹击也多发生在±10℃,零度等温线附近的下降气流中。
5、恶劣的能见度--当降落站有雷雨时,强烈的降水,恶劣的能见度,急剧的风向变化和阵风,对飞机起降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一定要严格掌握天气标准。
6、风切变……等。
四、雷雨中飞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直接准备阶段当起飞⒑较吆徒德湔驹けㄓ欣子昊疃保け匦肭鬃缘狡筇私馓炱治鎏炱问婆忻骼子甑那慷龋植记榭觯贫较颍贫ズ驮频椎母叨龋龊梅尚性ぐ浮#捶尚泄嬖虻?76条)2、进离场阶段当机场范围内有雷雨活动,条件允许时,应选择不同方向进、离场或延迟起飞、着陆,同时必须使用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目视观察、塔台的通报等一切手段获取资料,进行判断,采取正确措施:⑴、雨中起飞①不得在暴雨中起飞。
②抬前轮VR速度可增大5海里,一般最多不超过10海里,(主要是机翼表面不光洁,升力变差。
升力约减小20%)。
③转弯坡度限制在15°以内,如飞机下沉不上升或气流扰动较大时,应改出转弯,飞越颠簸区以后再转弯入航。
④不得使用减推力。
⑵、雨中落地①反对盲目地抢在雷雨前落地,要留有充分的退出余地。
②五边在1000英尺以上建立好着陆形态,做好着陆准备。
③五边控制好速度,如遇有侧风时,速度最大不应超过VREF+20海里。
(波音飞机)④五边及时合用雨刷和排雨剂。
⑤五边控制好下降率,慢慢退出下滑角,柔和收油门,防止过快过早。
⑥有盲降机场在天气标准以内,尽量使用自动驾驶落地,飞行员注意监控飞机姿态,当出现下滑、航迹不正常时,及时人工参于操纵。
⑦飞机接地后及时使用反喷、刹车,保持好方向。
3、航线飞行要遵守绕飞雷雨规定⑴、航线云外绕飞时,尽量从雷雨的上风边并在0℃等温线以上高度绕飞,过冷水滴和冰雹在雷达荧光屏上可能仅仅显示微弱的回波,而掩盖着极强的雷雨。
⑵、云上绕飞:从云上绕飞,距雷雨云顶至少有1500米的余度,否则应避免云上绕飞。
要避免在9000米以上擦云顶飞行。
4、在雷雨区附近如果飞机被迫距离雷雨云小于上述最小距离飞行时,则应采取以下措施:⑴、因为在雷雨附近,任何方向都能遇到严重的颠簸和冰雹。
且雷雨的下风一侧更为猛烈,所以平行雷雨实体绕飞时,较为安全的路线是在雷雨的上风一侧。
⑵、在雷雨实体下风有极大可能遇到雹击,冰雹从砧状云落下,有时在大型雷雨的下风30公里还会遇到雹击,因此要避免在砧状云下飞行。
5、穿过雷雨如果不可避免地误入雷雨中需要穿过时,为避免进入强烈的颠簸区和冰雹区,需注意以下问题:⑴、用雷达确定降水最小的区域,选择一条比较直的路线穿过,荧光屏上钩状、手指状、贝壳状的回波现象,表明是最严重的颠簸、冰雹区,也可能是龙卷风,必须避开。
⑵、万一飞机进入雷雨实体,应继续往前飞。
如果遇有强烈颠簸,不要试图转弯退出,这样会失去较大升力,增加失速的可能。
飞行部关于雷雨飞行的有关规章制度一、飞行部九九年安全重点有关内容1、防雷击2、防止雨中落地,偏出、冲出跑道,跑道外接地3、防止偏航和绕飞时进入限制区或禁区二、绕飞雷雨的规定1、每次起飞前都应认真进行雷达测试,并证实能正常工作,检查各种开关是否放置正确位置。
2、雷雨季节飞行必须遵守飞行规则第177条、178条和179条。
从飞行预先准备直至实施,都必须遵守规定,尽一切可能避免误入雷雨区。
3、机场范围内如有雷雨活动,起飞前应打开雷达观察雷雨区分布情况,确定起飞后的入航方案。
进场前同样应利用雷达观察机场周围雷雨分布情况,天线不要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变,尤其要防止较低高度的雷雨而预先未发现,待到发现时已无法绕飞。
4、绕飞雷雨原则上应从上风方向按规定6000米-8公里,7500米-16公里,9000米-32公里。
切忌从紧靠主体的扫把云下绕飞,此处最易遭冰雹、雷击和遭遇强烈气流。
5、雷达天线及距离圈的使用应灵活,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从远至近、从近至远,适时观察雷雨情况。
绕飞时放近距离,较小的浓积云不易漏过,易于判断绕飞距离;远距离可观察总体,作出总体绕飞方案。
另外,要特别注意南北方雷雨的特点,北方由于较干燥,同样的CB云,雷达显示有一定区别,所以在北方绕飞时适时使用人工增益加以判断较好,绕飞距离应比南方更远一点较为安全。
6、对于刚处于消散阶段的雷雨不可轻视,云体往往还有相当的积累电荷。
(有时,雷达上无明显回波,却莫明其妙遭雷击,原因就在于此。
)7、根据以往的经验,在零度等温线附近飞行,最容易遭雷击,在此高度飞行时,一定要增大绕飞距离。
三、大风大雨条件下起降规定1、禁止在大风大雨条件下起飞和落地在飞机到达降落机场时,如遇大风或大雨情况,机长应决定去附近备降机场备降,决不允许持侥幸心理进行试。
若预报属阵性降雨,并在短时间内可以转好,且剩余油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到等待空域等待的方法。
2、在雨中起飞必须使用全跑道和全推力,抬前轮速度可适当增大5海里,但最多不超过10海里。
3、在中雨条件以下,机组在进近着陆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几点:a、建议自动进近和自动落地b、在雨中,进近下降至1000英尺高度还未建立稳定进近形态时,应当复飞。
c、当进近至决断高度时,是继续进近还是复飞,机长要及时作出正确决断。
d、飞机接地后应及时使用反喷,注意保持好方向,并核实减速板是否放出,尽可能使用反喷减速,自动刹车不要过早解除。
e、夜间进近时,禁止在中雨情况下着陆,应等待或备降。
f、进近时,下雨条件下,不允许右座副驾驶操纵落地。
g、当雷雨在机场上空或正在迅速接近机场时,不可冒险起降,尤其在起飞和着陆方向有难于绕飞的危险天气时,应推迟起飞,或等待、备降。
四、总局领导有关讲话内容中国民航防止进近和着陆失误研讨会王立安副局长飞行员有一种情况,总想完成任务,这种愿望是好的。
不要怕飞行员返航、备降、复飞,飞行员采取这种措施都是有原因的。
有些飞行员是不管什么条件都想往下落,很缺乏一个自制能力,这是我们飞行员不成熟的表现。
评价一个飞行员是不是到家,不完全是一杆两舵,过去我们讲的“一杆两舵”只是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观念-心理素质-经验”的综合能力,而我们现在一此飞行员恰恰在这方面不到家,突出地表现在心理素质方面,缺乏自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