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面积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 第1课时 认识面积

水杯侧面的大小就是 水杯侧面的面积。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圆等封闭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呢?
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 它们的面积。
(教材P58 T2)
2.下面是从同一幅中国地图上描出的三个省(直辖市) 的轮廓图,比较这三个省(直辖市)的面积大小。
四川省
北京市
河南省
四川省的面积>河南省的面积>北京市的面积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5 面积
第1课时 认识面积
情境导入
说一说教室里物体 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探究新知 1 观察黑板面和课桌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黑板面比课桌面大。
哪一部分是黑板的面? 哪一部分是课桌的面?
黑板面的大小就是 黑板面的面积。
课桌面的大小就是 课桌面的面积。
你能像这样说说其他物体上的面的面积吗?
用 作单位来量:
用 作单位来量:
用 作单位来量: 蓝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用哪种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为什么?
正方形能铺满整个 长方形而没有空隙, 且拼摆方便。
(教材P56 做一做)
做一做 下面图形的面积各是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 个
16 个
27 个
巩固运用
(教材P58 T1)
1.先用红笔描出每个图形的一周,再涂色表示出它们 的面积。
(教材P55 做一做)
做一做 摸摸你的字典的封面和侧面,说说哪一个面
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说课稿7篇(小学数学认识面积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说课稿7篇(小学数学认识面积说课稿)敬重的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1号考生,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熟悉面积》,对于这节课。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绽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熟悉面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把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根底上进展的。
本节课学习面积的开端,后续学生还会接触到许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其中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还有立体图形的外表积,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把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受小组合作、小组探究有关面积测量方法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建立几何直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依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把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是有一些感性熟悉的,但缺乏理性熟悉的支撑。
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和奇怪心较强,擅长表达,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当重点留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原有学问框架建立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探究式教学法、争论法。
本篇课题引导学生小组探究面积大小比拟过程中进展感知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面积》 人教新课标

《认识面积》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文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面积的学习方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知道面积是用来描述一个平面图形的大小的。
2.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熟练运用。
3. 培养学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面积的概念2.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 面积单位及换算4. 面积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面积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的换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面积的大小。
3. 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面积知识的掌握。
4.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大小,引出面积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面积是用来描述一个平面图形的大小的。
接着,通过教具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面积的大小。
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边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 面积单位及换算: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并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5. 面积的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如计算教室的面积、计算操场的面积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面积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面积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程度。
认识面积单位

数学人教版 三年级下
学习目标
1.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 方米。(重点)
2. 正确区分和使用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难点)
学习目标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习目标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cm²) 、平方分米(dm²)和平方米 (m²)。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 平方厘米。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选自教材P65 T5) 米 厘米 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巩固练习
2.把下面的长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画 “√”。 (1)甲和乙的面积相等。 ( ) (2)甲的面积比乙大。 ( ) (3)乙的周长比甲长。 ( ) (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 )
巩固练习
面积:1×4=4(平方厘米) 周长:1×8=8(厘米)
面积:1×4=4(平方厘米) 周长:1×10=10(厘米)
巩固练习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用字母分别 表示为 cm²、dm²、m²。
2. 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测量稍大物体的面 积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用平方米作单位。
3. 三个面积单位相比较: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
课后作业
作业1:预习下一课。 作业2:完成教材详解对应的练习题。
谢谢大家
数学人教版 三年级下
3. 三个面积单位相比较: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
学习目标
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 米和1平方米?(选自教材P63 做一做T1)
三年级面积教案

三年级面积教案【篇一: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案】认识面积教学内容:教科书61-62页,例1,例2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图形单位等方法比较测量面积的大小。
2、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正方形做面积单位做合适,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教学准备:比赛用图,方格纸,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教学过程:一、涂色比赛,制造冲突1、进行涂色比赛。
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最快涂完的获胜。
(台上)(台下)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引出“面”的概念。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1、初步认识面积(1)摸一摸,认识面。
学生边说边摸一摸自己看到的面。
(2)比一比,知大小。
比较自己看到的面。
(3)观察教室中黑板的面和地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积大。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
(2)列举其他物体的面积,并比较面积的大小。
(3)比较橘子和足球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比一比使学生感知面积,并理解曲面也有面积)3、说明封闭图形的面积(1)如果把桌面画在屏幕上是什么图形?(2)物体的表面还有可能是哪些图形?出示图形: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1)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观察法:(2)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大小。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物体无论怎样摆放,面积大小不变,以此发展学生面积守恒观念。
)(3)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
苏教版三年级下认识面积

苏教版三年级下认识面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面积”这个词。
比如,我们会说房间的大小、操场的宽广、手帕的面积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面积呢?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就来一起深入认识面积。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房间,会直观地感受到它是宽敞还是狭窄。
这种对于空间大小的感受,其实就是对面积的一种初步体验。
面积,简单来说,就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我们先来看看物体的表面。
拿一本书举例,书的封面就是一个表面。
用手摸一摸,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再看看我们的课桌面,也是一个表面。
那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哪个小呢?很明显,通过直接观察和比较,我们能判断出课桌面的面积比书的封面大。
那封闭图形又是什么呢?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它们的线条首尾相连,形成了封闭的区域,这就是封闭图形。
我们来比较一下一个边长为 4 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直径为 4 厘米的圆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计算面积的方法。
在认识面积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用到一些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法。
当两个物体或图形的大小差别很明显时,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比如一块大黑板和一块小黑板,很容易就能看出大黑板的面积大。
但有时候,通过观察不太容易准确判断,这时候就可以用重叠法。
把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比较多出的部分。
例如,有两个差不多大的长方形纸片,把它们重叠一部分,就能清楚地看到哪个剩下的部分多,哪个的面积就大。
如果图形比较复杂,或者无法直接重叠比较,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
比如,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去铺满要测量的图形,看看分别用了多少个正方形纸片,用的纸片数量越多,面积就越大。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面积的大小,我们还引入了面积单位。
就像我们测量长度用厘米、分米、米这些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也有专门的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平方厘米是一个很小的面积单位。
大概一个指甲盖的大小就是 1 平方厘米。
《认识面积》(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教案:《认识面积》年级:三年级下册科目:数学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知道面积是用来描述平面图形的大小的。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 使学生能够运用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教学重点:1. 面积的概念2. 面积单位教学难点:1. 理解面积的概念2. 运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面积单位的学习工具(如面积板、方格纸等)3. 实物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大小是如何描述的?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它们的大小可以用面积来描述。
二、探究面积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正方形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有关。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描述正方形的大小?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正方形的大小可以用它的边长的平方来描述,这就是面积的概念。
5.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三、探究面积单位(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就是描述这个正方形大小的单位。
4.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其他面积单位,如平方分米、平方米等,并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四、运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它的长和宽。
2. 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4. 教师出示其他图形,让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认识面积》说课稿(精选5篇)

《认识面积》说课稿《认识面积》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面积》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面积》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0—62页《认识面积》。
2、说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内容是第五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他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
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物体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
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动手操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
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
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6)分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
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也有大有小。
2.教学例2。
(1)出示两个长方形。
问:你们能想办法比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2)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3)谈话:请每个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这是从一幅中国地图上描下来的四个省的图形,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最大,哪个省的面积最小吗?
指名回答,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在课后从中国地图上再找出一些省份来比较。
2.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形,提问: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为什么?用什么办法比较四个图形的面积?(数方格)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数方格,并比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教师提示:碰到半格的,可以将两个半格看成1格。
3.完成教材第60页“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中的平面图,提问:这是美丽的校园平面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你能比较平面图中各个区域面积的大小吗?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