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推荐4篇)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推荐4篇)

有关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500字范文 (推荐4篇)
《乡土中国》一书是农学家陈松林的代表作,该书以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乡土中国的丰富多样性,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对该书的读书笔记四则:
一、《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一
陈松林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深入细致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经济生活。

他指出,中国农村经济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农民大多以务农为生,土地在农民眼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产出也相对较低。

在农村生活中,人们除了耕种之外,还从事着各类手工业和小商品生产,可以说农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陈松林还提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

他指出,农村政治以家族为基础,村庄则是多面现象,既有通达的水系,也有壁垒分明的孤山。

农村的信仰体现了多元化,可以是封建迷信,也可以是民间信仰,更可以是现代化的宗教信仰。

陈松林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农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

农村的年俗活动有着浓厚的乡村特色,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中国农村的民间艺术也十分发达,如京剧、评剧、木偶戏等,都是乡土中国的独特符号。

陈松林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还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

他指出,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地理境况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生产过度追求,农村环境面临破坏和破碎化的问题。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乡土中国300字读书笔记(通用6篇)

乡土中国300字读书笔记(通用6篇)

乡土中国300字读书笔记(通用6篇)乡土中国300字读书笔记篇1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主要看到两条线索,一是定位中华本土文化,二是看待外来文化。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日,《乡土中国》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立足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的影响,之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本,为我所用”。

此书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私人关系的道德、家族、礼制等方面,由表至里,浅至深层层剖析中国乡土社会。

此书的精华所在,及影响我最深的,无疑是一个“土”字。

中国社会未完全意义上摆脱自我的乡土性,本人也觉得无需改变,乡土一次或许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些许有些相悖,可是“乡土”,是我国如此本色。

全书有目录十一,我选下对我影响深刻的资料做出自我的见解,详如下:一、土的重要性:“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此刻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貌。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河礼貌的滋养下,中国的农业很早以前便领先于世界。

而农业的根基在于土,中国人离不开土,就像孩子离不开母亲的道理一样,正是这片神州大地,孕育着代代炎黄子孙。

家立于土之上,国也立于土之上,土为我们所居,是一个大概念的家,由此而生“生于斯,死于斯”中国自古有“落叶归根”一说,人死后,总要把尸骨带回出生地安葬,“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此观念一向影响着我们,当代,四面八方的农民放下锄头,来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谋生,成为农民工,赚的钱不是为了在城市买套房子安居在此,更多的是吧钱寄回老家建房子,就算在城里有什么不测,家人也要千方百计把在外打工的人送回老家。

二、聚而居:“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能够到几千户的大村。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800字范文(通用17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800字范文(通用17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800字范文(通用1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800字范文(通用17篇),欢迎大家分享。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第一反应是——作为一个由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孕育的子女,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

文章开篇即提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说明中国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作为农民,自然而然的被视为“乡下人”,因为“乡下人”这个称呼,从褒义上来讲,它表示的是农民淳朴,忠厚,本心做人的性格:从贬义上讲,则带着几分蔑视,意味着农民的愚昧、木讷、迟钝、没见识、没文化、落后的常态。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经济基础,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其实早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乡土性”的文化基础。

农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是在土地的基础上。

农民播种、耕田都要依靠土地。

所有的农业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下人对于农业的无土栽培。

同时也说明了土地对中国社会有重要意义。

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说明并阐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人们在生活上社会作业都是与一些熟人。

这就意味着人与人是直接接触的。

而作为文字,字是人与人之间间接接触的工具,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所以,在乡土社会这一熟人社会中,“文字”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

人们喜于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所以文字下乡必定会受到一定阻碍。

文字作为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媒介,要在乡土社会中得到广泛使用,就必须要使文字渗透到乡土社会中。

也就是现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乡土中国》这本著作反映了中国的实际状况,又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深度的著作。

在中国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成为许多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必读书目。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0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这两天在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在“差序格局”一章里面有这么一段关于东西方社会格局差异的很有趣的描述:他将西方社会的格局描绘为一种柴火捆的状态。

这些一根一根的柴火,则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

这些团体有非常清晰的边界:谁是圈子里的,谁是圈子外的。

这个团体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

大家在这个社会框架下和而不同的组合在一起。

费老把这种柴火捆称为“团体格局”。

而在中国,关系则是完全不同的,费老将其描述为同心圆,或者涟漪。

一圈一圈的是由不同的亲疏远近组成的。

陌生人,点头之交,半生不熟,熟人,近友,至亲之类的。

这个圈的最中心,则是自己。

这里可以顺手解释一个词,即儒家的“人伦”。

伦理的“伦”字即为这水波一圈一圈的形状。

后来被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

那么这两个模型有什么引申出来的应用呢?一个就是“公”与“私”的问题。

在西方的群体格局下这个界限是被明确规定的,即那一根一根的柴火彼此之间明确的边界,这个是“权利”。

在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讲人情,但是范围外则是权利问题。

中国的“公”根据费老的说法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去占一下便宜,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的存在。

而有趣的是在中国的“私”不是自私,而是“利群”。

就是为我这个小群体来谋求福利的利益。

所以对于在局中不顾公共利益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反倒有可谓是“无私”的动机。

但在传统的涟漪结构里,这个圈的大小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极富伸缩性的。

比如说“家”,究竟是配偶孩子的核心家庭,还是加上附近旁支的家族,还是把各路姑侄老表都算进去的庞大家族,到了最后一句“自家人”真喊起来,感觉天下一家也没什么问题。

而在这个伸缩之中,人在结构里的关系是会产生巨大变化的。

可能上一分钟还热乎的很,下一分钟随着重新划定范围就可以冷眼相向。

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至今依旧对人情世道冷暖如此敏感。

儒家一开始就没打算跟这种思维方式过不去,他们只是加了一个字――“推”。

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通用5篇)

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通用5篇)

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通用5篇)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篇1《乡土中国》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特点的书籍,作者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书,而是一个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秩序、结构、制度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报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乡土中国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作者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特点,如家庭观念、宗法制度、熟人社会等,这些特点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在于其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和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通过家庭和宗法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同时,由于乡土社会缺乏外部的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多地依赖于传统和道德规范。

这些特点使得乡土社会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但也容易导致人们对规则的漠视和行为的随意性。

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论述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例如,作者通过对乡土社会的分析,揭示了传统中国社会中性别不平等、权力集中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但通过乡土社会的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影响。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来描述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即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扩展出类似于水的波纹形状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个概念对我理解中国社会关系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生活和特点,还能启发我们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土中国的魅力和力量,也更加珍惜我们生活中的传统和文化。

乡土中国600字读书笔记篇2《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书,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性,并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观点。

《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内容(精选5篇)《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9篇)。

作者为您搜集了一些主题相关内容:《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

我们走了那么远,却还是忘不了那个家乡,往大了说是国家,往小了说就是乡村,劳动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放弃不气馁,不断努力成就了现在的中国。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内容(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中国》个人读后感读书笔记1一千个读者意味着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篇言论所及,不过也是那些将我敏感触发的事物。

或喜或忿,惟愿你一笑揭过。

很久以前,一行身披毛发的人脊部微弯着在丛林中寻找食物,苍莽不见天日。

途遇几只猴子,它们荡着长臂在盘根错节的大树之间跳跃。

猴子们的眼中满是奇异的色彩,也许是在疑惑眼前与自己形貌相似的生物为何在地面直立行走。

而地面上的这行人在搜集野果的罅隙里,偶尔目光掠过藤蔓上挂着的猴子,也是充满了不屑与轻视。

狂风骤雨说来就来,当骇人的雷电在空中奏鸣作画时,山洞里的一群人瑟瑟发抖得聚集在一起,惶恐地望着天空。

燃烧着的火堆驱散了一些大雨带来的寒意,火堆里的几块野兽骨头早已炙烤得发黑。

丛林里此时可不平静,方才悠哉享受时光的猴子们突然慌了手脚。

雨水猛地砸落下来,劈头盖脸地给了猴子们不大不小的教训,老猴子引导着小猴子在藤蔓间翻转腾挪。

无论是选择了直立行走的人还是栖息在树上的猴子,在大自然的暴力面前都露出了生灵所共有的畏惧。

暴雨过后,人们一如既往的轻蔑,猴子一如既往的疑惑。

许多年了,那些猴子和那些人都似乎消失,似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人类的聚集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会产生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里人笑话乡下人落后老土,乡下人却也在腹诽城里人不辨菽麦。

围城里的世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飞速改变。

围墙之外的乡下呢,这里的人们保有着“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传统观点。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通用23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通用23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通用2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对于费孝通这个名字,我是陌生的。

在老师的领导下,我选择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来读。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于解放前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社会学著作。

《乡土中国》不足五万字,是一本典型的“大家小书”。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读了本书的第一章,在此就第一张谈谈我的感想吧!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很同意,因为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在中国,从女娲用造人的神话故事开始,到历代的引起社会轰动和反思的农民起义,都与泥、与土,分不开。

“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精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曾经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尊敬、崇拜他们。

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

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现下的农村也不是当初那个封闭自守的鸟笼村,由于改革开放的影响和西方经济潮流的带动下,农村人也不得不走了出来。

为何农村和城镇都有私的现象,其实根本原因还是竞争带来的副产品。

费孝通先生说的认为,打个比方来理解,就是说明"当一群鸟是一个团体的,因为熟识而在无形中有了一种关系,有了这个关系就减少了不良竞争",而一只只不相联系的鸟之间,由于没有这种关系,就容易产生"私"的现象"。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说是机缘巧合也好,说是命中注定也罢,在翻启费老师的《乡土中国》之后,心中眼中便展开了一副辽阔的图景——那是中国,却又不是一般的中国。

那样的中国,混合着一股充满乡土气息的泥土的味道,裹挟着一阵清新又浓烈的草根气息,渐入鼻腔。

那是陈旧的、历史的中国,却对我们这身处新时代的年轻一辈来说是如此的新鲜,甚至于对其饱含了感慨了。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先从“乡土本色”开始,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用朴实通俗的语言带领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在《家族》这一章中,费老提到了家庭的概念和构成。

我们不妨将其归为一种中国乡土社会独特的文化底蕴。

因为横观整个中国,构成它的最基本社群单位便是家庭。

在世界上,不同地区有其不同的家庭性质,而每一种不同的性质都是当地独一无二的人文特征。

费老就在这文中拿中国与西洋两个区别鲜明的典例作了对比。

“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而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夫妇成了配轴。

”正如此,故有了五世同堂这样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家庭团体。

多个家庭便组成了地域,而正因家庭的特色,才使一个地方有了其独特的特色。

因为一个家庭总有它的家法,例如夫妻间相敬如宾,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等。

在我的家乡,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距离,不同性别与年龄段的人每天各做各事,而西洋地区,男女往往是在家庭中获取生活上安慰中心,并非同年龄的集团。

如此多个地域又构成整个庞大的华夏,乡土特色便显现出来。

纵观中国历史,这种乡土特色并没有随着历史到现代的变迁而消逝,而是自始自终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成为独特的文化底蕴。

中国土地辽阔,况且不同地域风俗特色繁多。

同属于中国的我们可能来自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过着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生活,可我们的情缘始终是相同的,正如费老所说的那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
李永平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全书仅五万多字,可谓“大家小书”。

而全文通俗易懂,语言活泼,描写了一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读完这本书后,面对大作,当然不敢谈有什么意见,只是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乡土本色
费先生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所在。

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中国文明的根源就是土地,是取之于土地的。

古往今来,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传统,安土重迁,口袋里有了点积蓄就去买地。

哪天衣锦还乡了,就得置地购宅。

或许大家都觉得,别的东西说不定哪些时候就失去了,而只有土地才是正正当当地就在那里的。

乡土的非流动性就直接导致了血缘和地缘的出现。

血缘是一套根据血缘亲疏关系来决定对对方权力和义务的体系,血缘是稳定的力量。

而地缘在人口不流动的原始状态下是和血缘合一的。

也就是说血缘相近的群体在土地允许的状况下是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土地上的资源不够了,才会有一部分人漂流移居外地,要么在另外一个群体里生活下去,要么重新开辟一个群体。

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个群体所接受的,因为在地缘上他们是不相接近的。

从社会秩序来看,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是占主要地位的。

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因为它是“礼治”的社会。

但礼治并不是说是根据个人好恶的统治,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所说的“礼治”也并不是君子统治,它包含着国家暴力,社会阶层的严格命定,各种在今天看来属于野蛮残暴的某些行为也是属于“礼治”的范畴。

比如陪葬,株连等那都是礼,是人们心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

也就是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

在乡土社会中,人服于礼是主动的,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价值观念。

但“礼治”在表面上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
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不然,它只是主动服从于成规而已。

也就是说,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在一个社会变迁很快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时无法维持的,所以费先生指出,“礼治”也将会在社会变迁中慢慢走向“法治”,这是“礼治秩序”的未来,也是乡土社会的未来。

费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乡土社会中权利的四种性质方式: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利,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统一权力,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从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长老权力是强势的,而时势权力则相对不发达。

时势权力的权力的构成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环境是固定的,变迁慢。

二、浅谈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先生的独创,在书中,他打了个比方,将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的“差序格局”区分开来: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而中国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通过这个比喻,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首先是执行私人道德。

“私”的毛病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实在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弊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可以显现这点。

而在西洋的团体格局中,道德的观念是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的,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存在。

其次是判断标准的随机性。

中国社会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着势力的大小而变化,对于不同的环境和人事,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对待方法,我们往往讲的是攀关系,讲交情。

而西洋社会将的是权,社会对每个人是公道的人对人遵守的是一样的规则,就是要互相尊重权利,而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

再次就是模糊的社会组织的界限。

比如在书中提到的关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国,“家庭”这词是非常含糊,可以是自己和太太,可以是加上孩子,还可以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类的。

而在西洋社会,“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
成年的孩子,比较明确。

最后就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

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就是阶级社会,上下级关系的明确规定,使得社会层次分明,乡土中国的社会网络是有等级差别的。

而在团体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视同仁的。

费先生说,在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向“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可以这么说,在立体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石头,而当这些石头一起扔进水中的时候,就产生了许多的中心点,这些点各自推出去的波纹在不断交汇,而且还不断移动,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强弱也会因相互作用而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或者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在不断地“伸缩”,这样的动态模式也许可以更形象地体现出“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复杂和变动的相互关系。

而在中国复杂和变动的社会关系是有着它的社会根源,可以这么说,“差序格局”的形成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之中的。

在《乡土中国》里,费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是由儒家文化中孕育出来的,而孔子所提出来的“推己及人”正是这样一种模式,在中国这种社会结构里,从自身到他人正是一种推的过程,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关系推出去的。

儒家所看重的伦理之道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正是传统“差序格局”的状况,就是要建立社会等级和社会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