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华版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精选25篇)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精选2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精选2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的读书笔记篇1读费孝通先生之《乡土中国》,虽仅粗读了一遍,但已收获颇丰。
接下来谨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个部分简略谈一些话,有发自内心的感悟,也有引名家之言作为支撑,思路混乱,望谅之。
在读到开头,我就被费孝通先生对于教师这一光辉职业的看法所吸引,特于此引先生之言,此部分算个开头,大抵是和“乡土中国”这个名词无关的。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
”费孝通先生作为大儒大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及在当今看来都如此前卫的观点着实让我惊讶。
初读此书,竟难有陌生之感,若非书中所述之人、之事、之言皆为早期之物(此处的早期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我都难以发觉此书出版至今已有七十余年。
先生在序言中提到,他做出了一种不成熟的、局限于客观条件的尝试。
“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按先生所陈观点,大抵可以说乡土中国,是生长在中国基层的传统社会的骨子里并从骨子里散发出的能够影响、支配、作用于中国社会的体系之说。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一些关于乡土中国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方面的内容。
谈及“乡土本色”,农耕应该可以是我们民族确和泥土分不开的文明乃至成就,它深刻地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之中,不论时间、不论区间,我们的思想中总会对农耕青睐有加。
耕作离不开土,老农也就如半截身子长在了土里。
从土里长出来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会受到土的束缚。
土如同中国众生的血液,联结了上亿人,像宗族血亲般,只是各立门户,各具情结,其差异最重表现不外乎地域上的、以山川河流勾勒分壑的各自乡土文明。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按:由于在西藏出差,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每天的内容可能会少。
乡土中国的笔记我本来可以一次写完的,现在决定分三次。
这一次是谈一谈大尺度的特点。
中国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底色。
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农民,都生活在农村。
在改革开放后,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人才。
但他们小时候基本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村文化的影响。
以至于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子。
费孝通先生这本乡土中国是我很早就想读的,但一直没有足够的动力。
前段时间在得到上购买了每天听本书的会员,看到有这本书,认真听过几遍后把一些笔记整理在这儿。
首先,从大的尺度看,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口的.流动性非常有限,因为人们都被绑在不可流动的土地之上。
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相互熟悉,相互制约。
所谓制约就是大家都认同了一套传统的“礼治”,读书笔记.在礼治中,人们遵循这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在现代法律的视角下可能是不甚合理的,但是却在农村这个小集体中获得人们的认可。
农民们坚定地甚至有些死板地固守着一些传统。
在我看来,这便是某种“共生”。
在生产力底下的农村,人们需要彼此帮助和协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
而要更好地互助,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他们有某种共同的理念和认识,这些理念中,有大量的东西是在强调”他人的看法“。
比如中国人很喜欢说的一个词,”面子“,正是这样的理念的体现。
因为共生,人们才需要在意在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才会在各个方面小心翼翼。
在这样共生的体系下,孕育了很多独特的社会的文化,比如说婚姻文化。
至少在我爷爷那一辈那里,老夫老妻不代表着情感深厚,只是相互忍耐的时间比较长。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共4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f18a0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09.png)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共4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
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那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
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那里将分开阐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好处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正因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
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好处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构成的乡土习惯,但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因此得讲个明白。
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构成法律。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的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样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但是,真的是傻吗,只但是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8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精选1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1在读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之前,我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是只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国基础上。
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在这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过程中,积累了以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为代表的深厚农耕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农耕文明史地位。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简单的说,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在我的老家,至今还沿袭着一部分原始的生产工具,比如犁铧、马车、锄头、石磨、水车、水磨、纺车等生产工具,从这些生产工作可以看出,在人类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部分农村还沿袭着这些古老的生产工具,充分说明,中国具有的乡土性,从而导致乡土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国从古至今,许多农民靠务农为生,而且世世代代附着在土地上,以定居为常态,即便正因种种原因离开土地的农民,也像“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定居下来的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很少流动,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在缺少流动和变化的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
在相对稳定、熟悉的生活环境下,构成了许多乡土中国的独特现象。
“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我们小时候就能朗朗背诵的诗,其实就能说明以前中国社会以农民为荣,尊敬、崇拜他们。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5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算是一本纯理论的书,从中了解到关于乡村过度到城市的前世今生。
其中有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在城镇化的变革之中,一部分人学习了文化知识去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但是在农村生活是不需要这些知识的,所以城里人会觉得乡下人什么都不懂,其实只是他们不需要懂而已,就好比城里人也不需要懂得如何种地和喂养牲畜。
乡村生活本来是很稳定的生活,在我小的时候,农田里还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在农村土地是大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没法带走,所以背井离乡的无奈、安土重迁都是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感。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烂熟于心的农业技术似乎也后继无人,农业社会似乎在渐渐远去,现代化的农业我见到的也很少,虽然人们已经摆脱了利用动物耕种换成了各种机器,但是农业至今还需要很多人力的付出。
如果一个人愿意主动的去适应一个规则,那么这个规则肯定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例如尊老爱幼等。
如果一件事还需要临时的政策,那么它还是政治的范畴。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你必须适应它才能更好的生存。
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他经过人们不断的实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在传统的文化中,年长的人总是正确的,有领导能力的,晚辈永远是要尊重前辈的。
可是如今的变革开始加速,与时俱进才是时代的主旋律。
很多观念开始名存实亡甚至崩塌。
我们再去因循守旧的发展自己,是否还能跟得上时代。
对于社会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一个看似综合其实也很专业的学科,有人说社会的推动要依靠政治,后来当经济问题出现的时候觉得经济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直到后来才发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读书摘抄笔记乡土中国(3篇)

第1篇摘抄笔记一、引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摘抄笔记。
二、乡土社会的特征1. 地缘关系乡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
在乡村社会中,人们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共同体。
这种关系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交往等方面都紧密相连。
摘抄:“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往往通过血缘关系来体现。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的基本联系。
”2. 非流动性乡土社会具有强烈的非流动性。
人们出生、成长、结婚、死亡都在同一个地方,很少迁徙。
这种非流动性使得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摘抄:“乡土社会的非流动性,使得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3. 集体主义乡土社会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人们为了共同利益,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共同维护乡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农业生产、社区建设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摘抄:“乡土社会中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人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4. 习俗与规范乡土社会以习俗和规范为行为准则。
这些习俗和规范既包括道德规范,也包括生活习俗。
人们遵循这些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摘抄:“乡土社会中的习俗和规范,是人们行为的指南,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乡土社会的历史演变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经显现。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是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来源。
摘抄:“先秦时期,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已经显现,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乡土社会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乡土社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摘抄:“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乡土社会开始受到冲击,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3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3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乡村社会无疑是中国的传统社会,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占据主流位置,尽管它已经成为新潮和时代的弃儿,成为追求现代化的心病。
我们不喜欢它了,觉得背着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有点欠地位,脱不了国际大款眼中的土包子形象。
可是努力奋斗了半个世纪,我们还是摆不脱这样的纠缠,还在想方设法;个人想脱农皮而脱不掉,国家想脱农皮也常感为难。
因为乡村社会本来就是个稳定的不容易改变、不容易创新的社会;农业的特点是求稳,四季的轮回即可保证农业的运转,四季的轮回立刻带动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的观念跟着轮回。
乡村因为不变,所以重视传统,所以重视经验,所以有了老一辈的权威地位。
长辈们继承了前代的一切方法、标准,这些旧传统,是足够把当前生活应付得服服帖帖的。
后生小辈自然只能唯唯诺诺,专以学传统为务,务必把老者当权威、当老师,只能尊崇不能违反。
待过几十年,自己也登上老者的尊位,可以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数落乳臭未干的后生了;这样的经历,好像复制一般,一批又一批地复制,如同四季的复制。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的观念。
不愿意变革、只求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特征。
老人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可以成为人生的指针,因为他传递着祖辈们的心得,是靠世世代代历经洗练淘出的金玉之珍。
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后生要树立正面形象,听话是先决条件,老人的话不对你也不可以反驳,你也不可以顶撞。
传统教育要求孝,孝的主要内容就是“无违父之道”,且根本不许怀疑父之道算不算是道,一怀疑就危险,一危险就可怕,后果是严重的。
听话者,善守祖业者,可以得一世英名,说不定还有御赐的嘉奖。
退一步讲,就算上辈人的确立错了规矩,你也没有可以顶撞可以反驳的资格,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照顾老人的面子和情绪是顶重要的事情,是严重地关乎道德的事情。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精选35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篇1记得准备到南京的学校报到的时候,临行前家人给了我小包土,说是取自灶心,现在家家户户早就没烧灶了,好容易才从中药店里找到,让我到了学校和了当地的水,把这包“灶心土”吃下,这样可以适应当地的环境,避免水土不服。
我遵照了家人的吩咐,说也奇巧,来南京好几个月了,不但没有不适应,身体状态反而更好了。
您说这土多么神奇?这样的经历,让我看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的:“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时候,对这个“土”字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尽管《乡土中国》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生活离我们很远,但是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到了今日仍然牵涉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那种“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正是中国人民浓浓乡土性的体现!从结构上看《乡土中国》包含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其中“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这句话,是本书所有内容的出发点。
围绕着“乡土性”,作者从语言文化、人际生活、道德、经济与社会风尚、政治统治与法律、身份与风尚、社会发展这些角度谈论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涉及到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与中国国民的性格,还向读者们揭示了一个宏大的社会图景。
一、篇章介绍首先是《文字下乡》,在这一篇中,作者从空间的角度辨明“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自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民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联系都是很频繁的,常处在面对面的直接性的交流中,这使得作为人类交流媒介的文字载体在乡土社会处于一种非必要状态,所以作者指出“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认识几个字也学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在1947年写成的,根据当时给学生开的课程《乡村社会学》的讲稿整理而成。
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虽然距离当代社会已有七十余年,当代中国的制度和经济早已发生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层面上来看,我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
比如当代依旧存在的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家庭关系上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以及依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团体“家族”,还有制度设置与实际运行上的“名实分离”等等。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由此在接下来的十四篇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分析。
前三篇总体上阐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以及文字在乡土社会的不必要和不普及。
第四篇差序格局到第十二篇血缘与地缘,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差序格局,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很多特点都由此生发。
最后两篇谈到传统乡土社会发生的变迁造成了名实分离。
一、乡土本色:生活所需来自土地,离不开土地,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
从土里刨生活。
一生的重要时刻都和土地打交道。
对土地神的敬畏:社祭(在一些地方保存完好,客家)。
农村很多的土地庙。
“拜天地”。
养成了民众安土重迁、保守、封闭的性格特征,出外读书,远离家乡,他们感觉非常重要的事情。
挑选吉日出门;隆重送行;担心水土不服,提前准备家乡的“土”。
(济源土馍馍)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生活简单固定,熟悉。
即使重名你也能分得清清楚楚,突然闯入一个外人,立刻就会引起人们的好奇。
比如我们研究者,他们会纳闷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目的?全村人都是按照辈分称呼的。
但是现代社会人员流动大,分工详细,社会复杂,每天见到很多陌生面孔,那就记不住就需要通讯录,名片。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自古以来中国基层乡村人口就是依附这特定的一片土地成长的,“乡村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人与人的关系上,“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层上的,所以传统中国社会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这种社会特征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发展。
比如,中国人思想的保守和封闭,人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利益得失,缺乏公共道德。
对于公共空间、公家资产缺乏爱护、随意浪费。
公务员被称为国考也体现了中国人向往安逸稳定生活(铁饭碗),规避一切风险的传统观念。
因为走上了公务员队伍就意味着安稳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其实能够得到晋升的还是少数,人们普遍追求考公务员除了中国的官本位思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追求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
其根源还是乡土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变迁非常缓慢的社会,人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注定了其一生的轨迹,生活中任何遇到的问题都是长辈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长辈的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种社会的生活是安稳的,人们习惯了这种安稳的生活,显然当代的中国人还没有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依旧在寻求安稳的生活。
二、三、文字下乡文字下乡普及缓慢是因为乡村社会是一个变迁缓慢的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并不会遇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状况,所以文字没有使用的必要性,“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在城市社会则不同,文字既是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发布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我婆婆没上过学,认识很有限的字,自己的名字还是后来进城工作后学会的。
现在在城市生活,和亲戚朋友交流的渠道改变了。
不能够经常见面。
所以要借助于手机,通过文字联系。
生活圈子窄了,带孩子、看电视、手机成为打发时间的方式,这些往往都要借助文字。
当然当今社会总体来说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随着传媒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不认字的人已经非常少,现在的交流媒介在改变着人们使用文字的情况。
四、差序格局在社会结构方面,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是“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在此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在这种社会格局中,亲属关系是最重要的,再往外推就是乡里邻居以及朋友。
而家的大小是可以伸缩的,圈子的大小也是可以伸缩的。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也是不同的。
当代中国社会其实还是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在办事的时候,人们总是先找关系,找“自家人”,找同乡等等,总之都是先攀上关系再办事。
实在拉不上关系就请到饭桌上吃饭喝酒,一吃一喝感情就出来,就算是朋友了,就算是“自己人”了,以后办事就方便了。
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性质导致了许多“走后门”的现象。
因为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的都以自己作为中心”。
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人的家里都装修漂亮,私人空间。
但是公共区域的卫生不敢恭维,虽然现在已经改善了很多。
攀上关系以后,我们已经是自己人了,所以你帮我谋利益便是合情合理的了,这是乡土中国的逻辑,但是这种思维逻辑在当代社会里依然顽固地扎根在人们的潜意识里。
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
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被归纳为一种“团体格局”,就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在同一个团体中,每个人与这个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在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就像是“柴束”中那一根根并排平行束在一起的柴枝一样,平等而简明。
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的“差序格局”。
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道德是“克己复礼”,不是依靠外在的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是依靠自己内在的修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种“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的评判标准也是由差序的人伦而决定的。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中国人对于外人犯下的错要追究到底,严惩不贷。
而自己亲人犯下的错则可以原谅。
比如对于贪污,很多人可谓痛骂贪官污吏,可是如果自己的亲人贪污,被看做能干有本事。
可见中国人的道德价值标准也是具有“差序格局”的。
五、家族乡土社会是一个家族社会,“一方面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
”在当代社会,依旧可以看到这个影子,最明显的是家族式的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层都是一个家族的人,外人永远只是打工的。
“中国的家是个绵延性的事业组织,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
夫妇成了配轴。
”夫妇关系不是第一位的,妻子如衣服。
夫妇感情被家的事业的需要所排斥。
因为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所以中国的家庭里就有家法,夫妇间相敬如宾,女子有三从四德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而西方的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子女是配角,他们成人了就离开家庭这个团体。
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所以,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家庭凝合的力量,西方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所以,中西方夫妇之间的关系、感情表现很不一样。
亲子关系也不一样。
中国的父子关系理想的极端状态就像贾政和宝玉,而西方的父子关系更加平等随和。
六、男女有别乡土社会是一个强调“男女有别”的社会,“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
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一个安稳的社会。
”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所以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
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这种生活上的隔离非但是有形的,男女授受不亲。
而且还是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就可以,不需要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默契融洽)。
乡土社会的夫妇感情表面是很冷淡的,白天看不到生活上的交集,各有各的工作。
男主外,女主内。
闲暇时间也是各自找同性伙伴度过,而很少相伴而行。
夫妇外出一前一后,距离很远。
乡村里如果有哪对夫妇很亲密的进出,绝对是要招来异样的目光的。
到现在还觉得男的经常在外面应酬,似乎是能干的表现。
男女有别很多方面,家族的祭祀,清明节的墓祭只有男性参加,或者每家的男性必须参加。
村子里的婚丧宴席,一般也是男的作为代表参加。
家族重要事务的商议,都由男性负责主持和参加。
对待男性女性婚前的生活作风,男女婚后出轨、男女离婚的截然不同态度。
七、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的合乎规矩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是合乎规范的意思。
礼和法的不同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礼是靠传统来维持的。
由于乡土社会的生活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一些老祖宗的成规留下来便成了人们必须自觉遵守的“礼”。
只要生活环境的变化不大,这些“礼”用来处理矛盾总是能起作用,所以人们逐渐主动地服从于成规了。
礼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遵守礼是主动的。
逢年过节的祭祖,逝去父母每年祭日的祭奠,诞生、成人、婚丧礼仪等,节日活动,都是按照一代一代形成的规矩在进行,如果谁有违反,那就会遭到周围人的非议,比如春节走亲戚,今年谁没有来,老人就开始争这个礼,闹矛盾。
父母的祭日(周年),哪个女儿没有回来,也是要受谴责的。
孩子出生要报喜,三天要洗三喝喜面条。
邻里之间建房要商量,不能这家比那家房屋高,那样也是要起冲突的。
建房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仪式。
孩子小的时候挑食爱咬指甲,老人就说有食气,要带孩子去割食气。
受惊吓生病,要带孩子找民间的办法。
在我看来,当代社会所强调的德治依旧是源于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需要靠个人的内在克制来遵守,于是很多应该遵守的规则便成了“礼”。
虽然说当代社会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许多“礼治”的影子,特别是在农村,一般遇到什么矛盾的时候都是请一些长者或者是一些权威人士来评评理,实在调解不了才最后诉诸于法律手段。
上法庭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八、无讼所以在“礼治”的社会,人们一般可以通过达成共识的礼仪来解决问题,长期下来就形成了“无讼”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