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贫穷的本质》这本书,虽然属于经济学范畴,使用的却是和社会学相似的研究方式,只在需要下结论的时候用到一点经济学的模型。
下面由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买这本书纯粹出于偶然。
大约是618京东促销活动时,有满200减100的优惠,凑了180左右的雪球上几个大V的股票财经类书籍,就找不到特别想看的书了,找了下商业类图书,看这本书的评价不错,而且写着高盛xx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就买了回来。
这书好在哪里。
买回来才发现这TM是一本学术著作。
读惯了快餐类书籍的我已经不太适应这种就一个小问题反复探讨验证的叙述方式了,所以最开始读起来每每只看三两页就放到一边去了。
后来有天无事,就跑到学校的自习室去看书,硬着头皮翻了2小时,哎,还就喜欢上了这种认真学究的写作方式了,这之后用了几天空闲时间把它给看完,发现这真是本好书。
原来我上大学时学的是理工科,有一段时间因为在图书馆埋头看书的缘故,可能受了王小波的影响,觉得理工科这玩易儿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如人文类来的大,便准备学鲁迅弃医从文一般地去考人大的社会学专业。
当时还像模像样地搞到了人大考研的5、6本专业书,每天从早到晚窝在自习室里看那些专业书,当时看的我头晕脑胀,体内真气乱窜,总算勉强看完。
最后我得出个结论,学术这个东西还是给那些愿意耗费一生研究一个小细节的人来研究吧,我还是看看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有意思。
然后考研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那也是我大学唯一一次动过考研的念头,当时我还真是个有点理想主义的青年呐。
那时候非常喜欢一些社会学家们的田野调查报告,比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郑也夫的一些文章,我当时甚至还读过一个美国人写的印度农村状况调查报告。
当时觉得这些调查太有意思啦,不用说什么结论,你从他们调查的描绘就能发现文化、人性、社会的种种神秘、扭曲而又强大的作用力。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虽然属于经济学范畴,使用的却是和社会学相似的研究方式,只在需要下结论的时候用到一点经济学的模型。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2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2000字《贫穷的本质》读后感2000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确实见解深刻。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通常认为,增加粮食供给,加强教育、健康,降低生育率,或者通过促进就业和创业等等,能够促进减少贫困,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
但是这些方面实际上只是摆脱“贫困陷阱”的基本原则,并非知道了这些原则就能找到摆脱贫困的切实路径。
切实找到摆脱贫困的路径,需要落实到穷人行为的微观层面,理解穷人行为的理性,即研究是什么因素影响穷人陷入贫困陷阱的行为。
例如,粮食和营养对于减贫是重要的,但是穷人却未必能够实现“正确的食品消费”。
促进健康对于减贫是重要的,但是农民却未必能实现“有效的健康预防”。
降低生育率,增加储蓄、增加贷款等等,当然是摆脱贫困的良好期望,但是穷人的高生育率、低储蓄率和缺乏贷款和创业的需求,却有其内在的原因。
不理解穷人行为的内在理性,就难以理解穷人为什么陷入贫穷,也就难以真正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因此,这本书的英文名称是穷人的经济学(PoorEconomics)。
这个英文名称才是更准确揭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
通过理解穷人行为的内在理性,才能发现影响贫穷和造成贫困陷阱的原因。
只有理解穷人行为的内在理性,构建穷人的经济学,才能制定有效的制度政策。
同时,这样的制度和政策也需要贫穷人口的参与。
在强调穷人行为实际上具有其内在的理性的时候,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却是会展现出穷人行为的非理性。
例如,我在最近的研究中关注流动者存在家庭分离的现象。
这样的家庭安排可能是家庭成员基于综合考虑后的决定,是“家庭的理性”。
但是更全面地考察,以及更长远地来考察,能够发现这种家庭安排实际上是并不合理的。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精选10篇)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精选10篇)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篇1此书彻头彻尾属于一本学术性书籍。
但是他给你的收获也是满满的,而不是鸡汤似的。
但是也许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或许鉴于其他方面,很遗憾作者真的没有勇气直面结论,道出贫穷的本质,给出答案。
到底为什么贫穷?作为读书笔记,我把答案从书中各处提取总结到这里。
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存在一个叫贫穷陷阱的恶性循环。
这一点不论从世界和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上,还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个体上,都是存在的。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就是财富价值或者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就有可能发生恶性循环。
如同中国有句话:越穷越见鬼。
这是最可怕的。
为什么可怕呢?这个陷阱里面都有什么?全球和国家层面宏观性,我们无法做点什么,那就来看看个体上,一般都有什么事情在这个陷阱里发生,了解这些,我们才可能摆脱进而跳出来。
1、穷人可能无法获得足够有效信息也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
这是陷阱中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你一旦缺乏信息,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决定后果只可能是灾难性的。
例如,因为你接触不到某些人或事,所以无法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无法获得新知识;因为你不知道化肥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你只能承受庄家的灾难;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医疗常识,所以拒绝疫苗抗生素导致疾病肆虐。
等等。
总之,任何决策(包括生活事业上的任何决定)都需要足够的正确知识和数据,否则决定可能就是错误的。
2、穷人可能更不理性、更没计划性、更懒惰、甚至更肤浅书中有典型的例子,当一个吃不饱的穷人突然获得援助,他不会将钱大部分用在购买基本温饱食物上,而是买更贵更可口的食物,甚至香烟,还可能是电视机、手机等更奢侈的物品。
我们从身边其实也很容易发现类似的现象,例如富人看书穷人玩手机,贫穷人家的电视时间占据大部分生活。
这方面可能与心理学领域有很强关系,属于人性的弱点。
可能安全感缺失下的利己本能。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1000字一、贫穷不是简单的没钱。
以前我就觉得贫穷嘛,不就是口袋里没几个子儿。
但这本书告诉我,贫穷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贫穷是一种深深扎根在生活各个方面的状态。
比如说,那些贫穷地区的人,他们生病的时候可能因为没有钱去正规医院,就去找一些江湖郎中,结果病没治好还可能更严重。
这就是贫穷带来的连锁反应,因为穷,所以没有办法选择更好的医疗资源,然后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又因为身体不好,更难去努力工作赚钱,就这么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就像一个怪圈,把人死死地困在里面,想出来可不容易。
二、教育的缺失与贫穷的关系。
书里还提到了教育。
这一点我感触特别深。
在贫穷的家庭里,很多孩子都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家庭负担不起。
我就想起我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山区的孩子,他们的学校破破烂烂的,老师也特别少。
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学到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没有知识和技能,长大后就只能做一些简单又低收入的工作,然后又继续穷下去。
这就像一个死结,一环扣着一环。
而且,在贫穷的环境里,家长有时候也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可能觉得孩子早点出去打工赚钱才是正事儿,这就更让孩子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真的很让人心疼,那些孩子原本也可以像我们一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无限的可能,但是贫穷却把他们的梦想给束缚住了。
三、思维方式的影响。
贫穷还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呢。
那些长期处于贫穷状态的人,他们往往会更关注眼前的利益。
就比如说,有一个小机会能马上赚一点小钱,他们可能就会放弃一个虽然长远但是收益更大的机会。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为了省几块钱,而选择一个质量不太好的东西,结果用不了多久就坏了,还得重新买,最后花的钱更多。
这就是一种短视的思维方式,是贫穷带来的一种“后遗症”。
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承担风险,只能抓住眼前能看到的东西,而不敢去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改变命运的事情。
四、我们能做些什么?读完这本书,我就在想,我们能为那些贫穷的人做些什么呢?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家对贫穷本质的认识。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贫穷的本质》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深刻探讨了贫穷背后的根源和原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贫穷问题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首先,在书中,作者对于贫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剖析。
他指出,贫穷并非单纯是物质匮乏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和制度性的现象。
作者认为贫穷的形成是由于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制度的缺陷以及个人的努力不足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看,贫穷的本质是由于社会制度的问题,或者说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平所导致的。
这种观点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贫穷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
其次,在书中,作者展示了许多真实的案例和故事,来说明贫穷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这些案例和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贫穷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困境。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深入到贫困人群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和困扰。
这些鲜活的案例和故事引起了我的共鸣,使我对于贫穷问题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关注和了解。
第三,作者还提出了一些解决贫穷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他认为要解决贫穷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革社会制度,提供教育机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等等。
这些观点都使我深受启发。
我认为要解决贫穷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政策的支持。
只有通过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分配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
最后,我想说,《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贫穷不仅仅是一个个案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大问题。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并且采取行动,才能够真正解决贫穷问题,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总之,《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贫穷背后的本质和原因,同时也对解决贫穷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贫穷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在翻开《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之前,我对贫穷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以为只是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
但当我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贫穷的背后隐藏着太多复杂而深刻的东西。
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案例让我深受触动。
比如说,穷人往往在健康方面投入过少,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健康,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被每日的温饱问题所困扰,根本无暇顾及长远的健康投资。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村子里的一位大爷。
大爷姓王,家里穷得叮当响。
他住的房子还是那种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里就到处漏雨。
他有两个儿子,都早早地辍学出去打工了,不是不想读书,而是家里实在供不起。
王大爷自己身体也不好,经常咳嗽,但他从来不去医院看病。
有一次我回老家,正好碰见他在门口晒太阳,脸色蜡黄,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
我就问他:“大爷,您这身体不舒服,咋不去医院看看呢?”他苦笑着说:“娃呀,去啥医院哟,去一趟医院得花多少钱啊,我这把老骨头,扛扛就过去了。
”我当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就劝他:“大爷,身体要紧啊,您不能这么拖着。
”可他摇摇头说:“不是不想去,是真没钱啊。
家里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闲钱看病。
”后来我才知道,王大爷为了省钱,生病了就去村里的小诊所买点便宜的药,或者干脆就硬挺着。
他每天吃的也特别简单,基本上就是馒头咸菜,偶尔有点青菜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他不是不知道营养的重要性,但是买肉买水果对于他来说,那简直就是奢侈。
还有一件事,让我对王大爷家的贫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一年过年,别人家都热热闹闹地买新衣、备年货,可王大爷家却冷冷清清。
他的两个儿子因为没挣到钱,也不好意思回家。
王大爷一个人坐在门口,望着别人家的欢声笑语,眼里满是落寞。
我去给他拜年的时候,发现他家里连春联都没贴。
我问他为啥不贴春联,他说:“贴那玩意儿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
”从王大爷的身上,我看到了贫穷的残酷。
他不是不想改变现状,而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源去思考如何摆脱贫困。
他每天都在为了生存而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贫穷的本质》这本书,虽然属于经济学范畴,使用的却是和社会学相似的研究方式,只在需要下结论的时候用到一点经济学的模型。
下面由为大家精心收集的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买这本书纯粹出于偶然。
大约是618京东促销活动时,有满200减100的优惠,凑了180左右的雪球上几个大V的股票财经类书籍,就找不到特别想看的书了,找了下商业类图书,看这本书的评价不错,而且写着高盛xx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就买了回来。
这书好在哪里。
买回来才发现这TM是一本学术著作。
读惯了快餐类书籍的我已经不太适应这种就一个小问题反复探讨验证的叙述方式了,所以最开始读起来每每只看三两页就放到一边去了。
后来有天无事,就跑到学校的自习室去看书,硬着头皮翻了2小时,哎,还就喜欢上了这种认真学究的写作方式了,这之后用了几天空闲时间把它给看完,发现这真是本好书。
原来我上大学时学的是理工科,有一段时间因为在图书馆埋头看书的缘故,可能受了王小波的影响,觉得理工科这玩易儿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如人文类来的大,便准备学鲁迅弃医从文一般地去考人大的社会学专业。
当时还像模像样地搞到了人大考研的5、6本专业书,每天从早到晚窝在自习室里看那些专业书,当时看的我头晕脑胀,体内真气乱窜,总算勉强看完。
最后我得出个结论,学术这个东西还是给那些愿意耗费一生研究一个小细节的人来研究吧,我还是看看他们的研究成果更有意思。
然后考研这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那也是我大学唯一一次动过考研的念头,当时我还真是个有点理想主义的青年呐。
那时候非常喜欢一些社会学家们的田野调查报告,比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郑也夫的一些文章,我当时甚至还读过一个美国人写的印度农村状况调查报告。
当时觉得这些调查太有意思啦,不用说什么结论,你从他们调查的描绘就能发现文化、人性、社会的种种神秘、扭曲而又强大的作用力。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虽然属于经济学范畴,使用的却是和社会学相似的研究方式,只在需要下结论的时候用到一点经济学的模型。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贫穷的本质》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通过深入探讨贫困现象背后的根源,
揭示了贫困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贫困现象的本质,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贫困并非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
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挑战。
作者通过对贫困现象的多角度分析,揭示了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使我明白了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贫困不仅仅是缺乏物质资源,更是一种社会排斥和文化剥削,是一种心灵的贫困和自我认同的缺失。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消除贫困现象。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些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
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人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同时,作者还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困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也意识到解决贫
困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贫困的根本消除。
作为一名专业读者,我将继续关注贫困问题,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消除贫困,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
《贫穷的本质》读书笔记2000字:
最近阅读阿比吉特和埃斯特联合著作《贫穷的本质》,作者通过大量走访数据,试图揭开贫穷的本质所在,力求寻找人类数千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贫困问题。
之所以看这本书,源自一部相关纪录片《WhyPoverty?》第八集《Education,Education》,关于“读书有没有致富作用”,更确切地说是揭露“学历和贫富”之间的数据联系。
这部片子我还没能看,但在知乎上有讨论,其中就有人建议阅读《贫穷的本质》这一本书。
本以为这是一本励志商业书,但翻开这本书,发现可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此书彻头彻尾属于一本学术性书籍。
但是他给你的收获也是满满的,而不是鸡汤似的。
但是也许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或许鉴于其他方面,很遗憾作者真的没有勇气直面结论,道出贫穷的本质,给出答案。
到底为什么贫穷?作为读书笔记,我把答案从书中各处提取总结到这里。
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存在一个叫贫穷陷阱的恶性循环。
这一点不论从世界和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上,还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个体上,都是存在的。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就是财富价值或者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就有可能发生恶性循环。
如同中国有句话:越穷越见鬼。
这是最可怕的。
为什么可怕呢?这个陷阱里面都有什么?全球和国家层面宏观性,我们无法做点什么,那就来看看个体上,一般都有什么事情在这个陷阱里发生,了解这些,我们才可能摆脱进而跳出来。
1、穷人可能无法获得足够有效信息
也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
这是陷阱中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你一旦缺乏信息,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决定后果只可能是灾难性的。
例如,因为你接触不到某些人或事,所以无法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使用电
脑和互联网,所以无法获得新知识;因为你不知道化肥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你只能承受庄家的灾难;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医疗常识,所以拒绝疫苗抗生素导致疾病肆虐。
等等。
总之,任何决策(包括生活事业上的任何决定)都需要足够的正确知识和数据,否则决定可能就是错误的。
2、穷人可能更不理性、更没计划性、更懒惰、甚至更肤浅
书中有典型的例子,当一个吃不饱的穷人突然获得援助,他不会将钱大部分用在购买基本温饱食物上,而是买更贵更可口的食物,甚至香烟,还可能是电视机、手机等更奢侈的物品。
我们从身边其实也很容易发现类似的现象,例如富人看书穷人玩手机,贫穷人家的i1766电视时间占据大部分生活。
这方面可能与心理学领域有很强关系,属于人性的弱点。
可能安全感缺失下的利己本能。
在穷困中通过某种简单的快乐获得,掩盖或逃避面对某些困境。
3、穷人可能面对更多责任负担进而精力分散无法专注
简单来说,我们都知道钱虽不是万能但钱能解决很多问题,所
以富人能用钱直接快速解决很多琐碎问题,然后专注于重要的事情。
但是贫穷则不能。
而且,就算你突然拥有一笔钱,可能你还是不能马上全部投入到良性的投资回报循环中,因为有很多地方都在等着用钱,还没等到要做点什么正事,钱可能就花了差不多甚至花光了。
个人认为,还有被分散的精力同样重要,当一个人被眼前琐碎的事情缠身,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思考更长远问题和制定长远计划,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不会轻易迈出他当前的困境。
4、就算穷人开始创业也可能无法获得大成功
这一点有点反鸡汤。
我们喜欢听到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数据表明,白手起家大获成功的概率往往很低,或者说除非你一举突破跳出陷阱,才有可能进入另外的天空。
实际上,也是中国人常说的,第一桶金。
作者走访了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发现这些企业家做的事业本质上就缺乏发展空间,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或者边际成本很高。
作者也看到很多迅速发展起来的小企业,但是往往这些小企业也很快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进而很多这类企业家只能
处于一种小富即安的状态。
即使这样的时候,外部也无法能给予他们诸如贷款融资等配套,这方面属于下一点结论内容。
5、这个社会天生就对穷人不利
这一点其实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无法改变。
银行只贷款给富人,有钱才能购买保险,就算基础医疗免费但是很多救命的医疗肯定是昂贵的,基础教育义务化免费化但肯定无法跟更好的教育资源相比,无论如何只要有钱买多一点书你就能获得更多知识。
等等。
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要这样,书中有答案,社会学经济学很多学科都有答案。
结束语:
总之一句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过去是未来更是。
因为这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从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又促进了。
也就是说,世界性的贫穷无法根本解决。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总会有穷人。
是否援助,都不能改变(当然援助肯定也是有意义的,例如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普及常识,提供必须的药物,创造就业岗位等等)。
从个体
来说,直接的援助也不能改变你自己命运,如同以上的结论,除了
不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其他方面几乎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或者大
部分你可以自己认识到并进一步改善逃脱。
你要特别注意的就是:
学习能力(获得足够有效知识和信息避免错误的决策)、理性(善于计划自己的生活保证不被人性打败)、专注(不论如何困境都要区分轻重缓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然后主动向富人靠拢(争取更多机遇)。
听起来,作者的结论是悲壮,一本关乎贫穷和研究穷人的书籍,到最后的结论没有什么鸡汤成分。
这难免令人难以接受。
就如同网
上出现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一样令人无法接受。
但是我们
应该从中学会收获,明白贫穷陷阱的负面,有助于避免我们掉入,
即使掉入知道如何自拔。
同时,穷人不应该是口头上传统意义的贬
义词,也不是一个歧视性名词,至少在学术面前应该是这样的。
我
们应该直面它,研究它。
我们研究它,就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它。
我们自己可能不算标准意义的穷人(日收入低于$0.99),但是当我
们怀着”我就是个穷人“的心态阅读和学习,我们就肯定有收获。
就算我们真的是穷人,那么收获应该更大,你说呢?作者:YO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