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点梳理】2014中考语文(安徽)现代文阅读梳理: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安徽省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中考

中考知识点梳理一、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如:《苏州园林》,作者通过介绍苏州园林这种具体事物,让读者了解苏州园林的美丽、精巧等。
②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
如:《奇妙的克隆》,作者把克隆这一抽象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使读者了解克隆技术的奥秘。
备注: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使用情况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实的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准确,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及不朽的艺术价值;一类是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说明与描述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云的各种形态和特点,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
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7年4篇4考]说明文都是说明一定的事理,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功用等。
(具体的解题方法指导见P83“考点3 把握说明对象特点”)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1)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处害处及改进方法。
(2)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处和害处。
(3)生产实验类: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4)制品类: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2014年安徽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4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6分)①肉食者鄙,。
(《左传·庄公十年》)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③,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④,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⑤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⑥,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⑦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⑧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4分)答: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9分)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
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
鹦鹉睡觉①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
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
动物的梦有多有少。
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
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3分)颤.()动家chù()哺.()乳(2)根据句子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2分)答:(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
(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2分)答:(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分)(1)我国文学家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
老师是,朋友是范爱农。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2014年安徽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4年安徽中考语文试卷分析第一大题“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秉承过去的一贯套路,立足基础,突出了语文积累。
第1小题“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其中第(1)小题补写上下句在内容上仍然是诗文并重,其中四题为古文中名句,采用“8选6”的形式,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第一句考查的是八年级上册的《左传庄公十年》这一课,第二句考查的是九年级下册的《出师表》,第三句考查的是八年级下册的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在2012年安徽中考试题中也出现过,但是考查的不是同一句诗,陶渊明的饮酒在中考试题中考查的频率也是比较高。
第四句考查的是七年级上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在13年的青海省的中考题中也考过。
第五句考查的是八年级上册的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在13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中考查过。
第六句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第七句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诗在09年的安徽中考试题中也考查过,但不是同一句。
第八句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的《破阵子》,这首诗在10年和12年的安徽中考试题中都考查过。
由此可见,辛弃疾的破阵子在安徽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第(2)小题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小题考察的是整首诗的默写,在08年的安徽中考试卷中考查的也是这首诗的默写。
综上可以看出这些古诗文全部出自教材,并且都选自《考试纲要》要求必背的篇目,体现了重基础、重落实,重积累的特点。
此题只要平时能够认真识记并克服错别字现象,几乎没有难度。
但是,从今年的阅卷情况看,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错别字、多字、漏字、书写不规范等仍是此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比较典型的错别字是“家书抵万金”的“抵”;“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摧”;“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把“山气日夕佳”的“气”写成“汽”。
2、有的考生答非所问,张冠李戴,错写诗文内容。
3、少数考生没能将《考试纲要》中规定的50篇古诗文全部识记,有的第1小题没选够6题作答,还有的考生第2小题整诗默写未作答。
【中考考点梳理】2014中考语文(安徽)现代文阅读梳理:专题一 说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中考知识梳理1.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根据说明对象(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①.事物性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②.事理性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缠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死海不死》等。
备注: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缠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类是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平实说明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生动说明一般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有趣。
3. 说明文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
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以空间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为标志。
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贝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2014安徽中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35分)1、(10分)(1)①铜雀春深锁二乔②秋风萧瑟③悠然见南山④蜡炬成灰泪始干⑤受任于败军之际⑥山随平野尽⑦肠断白蘋洲⑧了却君王天下事(共6分。
选填6句,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共4分。
每句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2、(9分)(1)xuàn ruǐ盎(共3分。
每空1分)(2)形容颜色绿的好象要滴下来一样了。
(共2分)(3)示例:那绿得发亮的草皮,迎接着休闲的人们(共2分。
意思对即可。
)(4)春天的气息被每个角落充满了。
(共2分)3、(4分)(1)鲁滨逊波儿(共2分。
每空1分)(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不怕吃苦,坚持努力,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4、(12分)(1)示例:男生知晓率普遍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大于女生;随着中国探月工程的分步实施,男女生对科学探索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高。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2)①示例:“雪狼狐班”网友,嫦娥三号登月成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你说的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经赶上美国了欠妥。
这只是我国探月工程迈出了关键一步,今后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②示例:“小米粒”网友,你说得很不妥当。
我们的科学家为了实现中国的探月工程,追求的是民族之梦,科学之梦,这种崇高的境界值得我们景仰,决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共2分。
话语得体,1分;内容有针对性,1分。
)(3)①大概(或:多)还是应该应该还是(共4分。
前一空2分;后两空,每空1分。
)②B C (共2分)二、(55分)[一](17分)5、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3分)6、(6分)(1)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只能由自己来承担;(2)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3)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4)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201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简评

2014年安徽中考语文试题评析变革与传承——浅析2014年安徽中考语文试题今年安徽语文试题总体格局不变,但在不变中又有求新求活的变化。
在新活的基础上主客观题目的形式也有变化。
因此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理解概括及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题目出得既灵活又有新意,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段赏析有新题考查到了句式转换,这在往年的安徽中考题中极少出现。
但是,这道将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的题目,难度适中,学生可以从容应答。
2、综合实践“新材料”提供的材料新。
相较于往年考查社会热点事件,今年提供的材料是诗歌。
不仅如此,这道题考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考到了诗歌的节奏划分。
这应该算是今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最大的一个转变了。
其余的几小题也是围绕这首诗歌而来,如仿写、自由表达经历感悟和口语表达。
3、记叙文题目的新变化今年的记叙文,考查到了“从情节角度分析修改的好处”,这在往年是没有出现过的。
往年的试题更多地侧重考查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而今年这道题却是结合全文的内容,从情节角度来分析,这就对学生的概括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应变新题能力的考查。
4、议论文阅读考查有亮点近几年来的安徽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开始考查句子的表达作用,从2010年到2012年的议论文再到今年的《学者的态度与精神》无一不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这种题原来基本上都是放在记叙文阅读中考查,现在这也成为安徽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一个特色。
这有淡化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及常规题型机械地考查,更注重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理解与欣赏。
二、主客观题目的形式也有变化1、选择题增多,而且分值较大纵观历年的安徽中考语文试题,选择题出现地较少。
但是今年考到了两道,而且分值较大。
这使得学生易因失误而丢分,从而也拉大了学生分数的差距。
同时安徽的“6”分题今年仍有几题。
2、词语题增多今年的试卷有两道题纯粹考查词语。
一道是语段赏析中的填词题,一道是记叙文阅读中的选择题。
201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①肉食者鄙,。
(《左传·庄公十年》)②,奉命于危急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③,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④,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⑤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⑥,甲光向日金麟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⑦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⑧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破阵子》)(2)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9分)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
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
鹦鹉睡觉①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还可能发出低声的叫声。
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
动物的梦有多有少。
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
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颤()动家chù()哺()乳(2)根据句子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处横线上。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
(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分)(1)我国文学家在《朝花夕拾》中回忆留学生活时,着力写了一位老师和一位朋友,老师是,朋友是范爱农。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出自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
4.某班围绕下面一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
201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安徽省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语文积累与综合应用1.【答案】(1)①未能远谋②受任于败军之际③山气日夕佳④潮平两岸阔⑤家书抵万金⑥黑云压城城欲摧⑦月有阴晴圆缺⑧梦回吹角连营(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第一小题都为上下句对接,背过会写字即可得分,这一小题有八个上下句对接的诗句,考生须注意②③④⑥句,有下句要求写上句,有些考生思维会短路。
第二小题为全诗默写,提示考生在备考前,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题型不可偏颇。
总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2.【答案】(1)chàn畜bǔ(2)①常常②偶尔(3)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答“爬行动物和鸟类都很少做梦”亦可)(4)警告警觉(答“警惕”“警戒”“戒备”等亦可)【解析】(1)“颤动”的“颤”读chàn,“哺乳”的“哺”读bǔ,考生同时注意“家畜”的写法,这就提醒考生在备考前,对于常见的字词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另外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如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
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2)“常常”表示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偶尔”意思是间或;有时,指偶然发生的,没有计划的,无周期、无规律;个别的。
本题各句所用虽然都是一些常用词语,但判断起来还是有难度,学生只是了解词语大概的意思,对而一些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词义的轻重不甚了解。
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一定要识记一些词语,方法是:一定要具体了解词语的意义,尤其是它使用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成语。
(3)比如长短句变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变换等。
本题是要求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做这类题型,考生须注意句子一定要符合语境,且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中考知识梳理1.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根据说明对象(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①.事物性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②.事理性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缠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死海不死》等。
备注: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缠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类是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平实说明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生动说明一般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有趣。
3. 说明文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
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以空间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为标志。
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贝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具体表现为: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由特点到功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
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4.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或缠述明白事理所用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一),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使那些概括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清楚、明白。
例子前常有“例如”“比如”“如”等,标志性词语。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这时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因为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了多层次的说明,所以事物之间的关系眉目清晰,避免了产生重复交叉的现象,不同类别的事物特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能够给人以准确、具体的印象,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通过比较,使事物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都明显地表现出来,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差别。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方法。
作用:便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该事物与别的事物严格的区分开来。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把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作用:可以使原本不为人所熟悉的或抽象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7),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比较灵活自由,不要求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属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而是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就是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说明对象说的形象、具体、生动。
(9),画(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比较抽象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绘制精确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据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十),引资料:包括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以及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速记口诀:十种方法要知道:举例分类作比较,定义诠释画图表,比方数字摹状貌,还有一种很重要,引用说明(引资料)。
5. 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是怎样运用限制性词语、概括性词语来修饰中心语的,分析它们的特点、作用。
具体来说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尝,有的以生动活泼见尝。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等,总之不拘一格。
6. 说明文的结构(一),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如《苏州园林》)、“分总”式(如《什么是生态系统》)、“总分总”式(如《看云识天气》)。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第一步说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关系是递进的。
(3),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
多用于控间顺序的说明文。
(4),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考点1,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一、典例剖析【例题】(2013年安徽)6题: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6分)(原文见123页“聚焦安徽中考”第一题)对象,古桥,特点是:对象,廊棚,特点是:【思路归纳】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实际上是对文意理解及概括能力的考查。
首先分清文章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本题从文章标题《西塘古镇》来看,可判断出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西塘古镇。
题目中的表格只是列出了西塘古镇中的两个方面,所以只需概括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即古桥和廊棚。
写古桥的是第④段,通过“河桥密布”“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⑥段写廊棚,通过“西塘的规模最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可以概括出答案。
【答案及评分】(6分)古桥:数量多,种类多,造型精美。
廊棚:规模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
(每点3分。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方法指导找说明对象的方法:(一),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再如《植物的抗旱本领》,这是事理说明文,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植物的抗旱本领”。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时阅读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这些重要的段落。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除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处易出现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凸现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一),认真读题,根据题干表述,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2),快速通读全文,看文章题目、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子进行摘要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注意:有些信息需要同学们对该段或几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这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
(3),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针对训练】123页(2011年安徽)《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第1题。
124页(2013年新疆)《五彩滩:上帝打翻的调色盘》第1题。
考点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典例剖析【例题】(2011年安徽)6题: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分)(原文见123页“聚焦安徽中考”第二题)【思路归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再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来判断。
注意题干已经指明是两种说明方法,第③段开头说“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可看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紧接着说“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及后面的“数百倍”“几万升”可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再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正是为了说明微藻制油的优势,使说明的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答案及评分】(4分)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了微藻制油的明显优势;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说明方法、好处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方法指导1. 判断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主要特征。
可以找一些语言标志来辨别。
如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列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注意与年代的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什么;打比方:像、仿佛什么;下定义: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